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财政问题研究

研究报告2018-03-07 21:24书业网

篇一:中国社会福利相关财政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福利相关财政问题研究

社会福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一直滞后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的发展,并存在着体系残缺、多元分割、制度紊乱、功能异化等缺陷, 越来越不适应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城乡居民福利需求全面升级的需要。中国社会福利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但财政问题的研究缺乏分析,本文试图在这一问题上进行初步探索。

一.对社会福利的认识

社会福利是国家法度和社会服务融合交叉的一个领域,社会服务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是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要为公民提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保障其生命权益和生活水平的一套政策和法律;二是指社会服务的事业组织的设立和硬件投入;三是指国家或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上支出和投入。社会福利是文明和理性的象征,一国的社会福利越完善,则国家的政体越稳定,人民的幸福指数越高。《财政学》书中将社会福利项目归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我国民政部门提供的社会福利主要是对盲聋哑和鳏寡孤独的社会成员给予各种物质帮助,其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预算拨款。在各项民政社会福利项目中,社会福利院(孤儿院、敬老院、精神病福利院等)、烈属和残废军人抚恤金以及孤老复员军人定期定量补助属于社会保障。21世纪以来,我国加快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体系的速度,先后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福利制度。在迅速升温的“社会福利热”中,需要更为冷静地思考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与我国财政支出的问题。

二.中国社会福利的成就

1.完善的社会福利法律体系

我国现行社会福利法律法规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中央政府制定的、与社会福利交叉的法规, 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残疾人教育康复等法规。第二类是直接的社会福利法规, 包括社会福利院、敬老院、伤残抚恤、社会福利募捐、福利彩票、福利企业、儿童收养、五保供养、救助站管理等。这些法规属于规章制度的范畴。第三类是指导社会福利的相关法律,包括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三项权益保护法。这些法律确定了一些基本原则和规范, 为社会福利提供了一般性指导, 确立了发展方向。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国社会福利法律体系。

2 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关系的逐渐加强.

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的责任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不再是简单的“直管、直属、直办”, 而是强化公共服务能力, 制定社会福利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 提供资金保障和加强监管等。具体而言, 一是加大对社会力量举办福利事业的支持和政策优惠, 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支持“政府购买服务”; 三是加大对社会福利的指 导和规范力度。政府已经不再是社会福利的监督者,而是执行者与参与者。政府对于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也是逐年增加。

3.社会福利从狭义的“民政福利”向广义的“社会福利”转变,创新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平台.

在搞好福利机构建设的同时,大力探索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主的社会化新平台建设。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又普遍开展社区建设,使社区福利服务的平台建设得到更大的发展,到2004年,全国共有各类城市社区服务设施19.8

万个,便民利民网点70.4万个,社区服务中心7804个(其中国家办1732个,占22.2%,集体办5000个,占64.1%,民办1072个,占13.7% ),基本建成了各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为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拓宽了社会福利社会化途径。如上海市、广州市东山区等地,依托社区这一平台,大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深得社区老人欢迎,目前发展势头看好。为推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体系的建设,民政部还于2001至2004年实施了“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全国共投入了134.86亿元,在城镇广大社区建成了3.2万多个“星光老年之家”。这些“星光老年之家”立足社区、小型分散、面向老人、方便实用,为广大老年人乃至社区居民提供了文化娱乐、生活照料、康复医疗、体育健身等多方面的服务,较好地缓解了城镇老年福利服务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福利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星光计划”的成功实施,拓展了社区福利服务平台,有效地推进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也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好评,受到了广大老年人和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被誉为是造福民众、福荫老人的民心工程和凝聚党心民意的德政工程。可以说,社区服务是社会福利面向全体公民的最佳载体。

三.中国社会福利出现的问题

在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就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目标体系而言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尚不完全

社会福利制度的根本目标是使社会成员能够获得物质的、精神的和服务的福利需求的满足, 其中有和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的方面, 有与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模式相一致的地方, 又有救助弱势群体、尊重公民权利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弱势群体的福利满足, 是不能依靠经济手段、竞争机制来实现的。如果社会福利制度不能适应经济体制转轨作出改革, 仍然维持计划经济时期的运行模式, 就无法获得出路; 社会福利制度如果完全成为经济体制的附属物, 就失去了其本来效用, 也无法获得发展。社会福利不仅仅是自成体系的问题, 而是逐步从经济体制中独立出来, 既不脱离经济体制的大背景, 也不再是经济体制的附属物, 应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领域。

2社会福利支出不平衡,民办福利投资阻力大

以宁夏、湖南、浙江为例,2004年三省区共完成收养性单位基本建设投资分别为43.3万元、2281.2万元、21748.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分别为0元、1237万、7413.3万元;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的床位数分别为3885张、53085张、98815张,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0.7‰、0.8‰和2.1‰,其中社会力量举办的福利机构的床位数占城镇福利机构总床位数的比例分别为5.1%、7.6%和20.4%。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分别占6.8%、12.5%、21.2%。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与从业人员素质密切相关,亦有较大的差别。从全国来看,这三省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程度也分别代表着欠发达、较发达、发达地区的特点。横向比较而言,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特征,宁夏、湖南和浙江社会福利社会化分别处在萌芽、生长和蓬勃发展阶段。

政府对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培育不到位,使社会福利社会化程度比较低。尽管近20年来在政策上并不排斥民办福利事业的发展,但实际上制约

因素仍很多。首先,由于举办社会福利机构的利润率低,资金投入和回收时间长,如果单纯按照成本核算,在创办初期基本处于亏损状况。这种现象就会影响社会力量举办福利机构的积极性,就会使许多举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投资者望而却步。其次,政府部门垄断民办机构的成立权,给民办机构的成立设置一个很高的“门槛”。目前国家对民间组织登记实行双重管理,新办机构在登记之前需要一个同级政府部门初审,由这个部门作为民间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从政策上束缚了民办福利机构的生成。再则民办福利机构事实上受到歧视,一些民办福利机构收养孤寡老人、孤儿、弃婴却不能与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院一起分享政府的福利资源,也不能为孤儿、弃婴上户口,从而严重地挫伤了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的积极性。因此,机构成立的门槛高,政府福利资源的垄断,相关待遇上的不平等,表明了国家对民办福利事业的培育还不到位,而这恰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最大阻碍因素。

3社会福利投入的资金障碍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和国家财力的增强,国家财政对福利事业的投入也不断增长,2011年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支出2331.3亿元,比上年增长 28.1%(来自中国统计摘要2012)。但需要指出的是,改革20多年来国家财政对福利事业的投入虽然绝对数在增长,而占GDP 的比重却在持续下降,福利事业本来就基础薄弱、欠账过多,这势必更加拉大福利事业供需矛盾。而另一方面,大量福利设施又必须加紧兴建和改造,国家财力又无力承担这笔巨额资金。

福利服务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收养人员的不断增多,又使福利机构运营成本大幅增加。但财政拨款的增加却很少,大多是按几年前的数字核定人头经费和生活费,没有考虑人员增加、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福利机构举步维艰。目前国家包养的“三无”对象人头经费少,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在这种情况下,福利机构大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本谈不上去发展,去实行社会化。

四.社会福利发展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提供社会福利有关财政问题的解决对策:

1. 增加经济发展,继续加大财政对社会福利支出

根据福利本意以及各国福利发展经验来看,社会福利制度的核心是处理好发展和公平之间的关系,包括了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社会福利以及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社会福利问题。我国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加速转型为社会福利重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按世界银行划分标准,我国已属中等发达国家,更应该加大对社会福利的支出以缓和贫富差距,这也与我国经济向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特征有关。国家在编制财政预算时要适当增加福利事业的支出,要挤出资金来用在社会福利这个刀刃上。要用在对更多福利对象、侧重于“三无”对象服务需求的资助上,逐步增加对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的资助。各级政府应从财政预算中拿出一定比例的经常性资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2. 努力解决社会公平,兼顾公平与效率

随着住房、教育、医疗等单位福利的逐步退出, 社会弱势群体已经不仅

仅是三无人员、孤老残幼。面对高昂的房价、教育、医疗压力, 面对下岗、失业等风险随时存在,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越来越多的人群陷入了生活困境。积极有效的社会福利制度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 其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解决社会公平。

因此,未来在构建社会福利的目标选择上应注重经济与社会之间、城

市与农村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注重社会公平,减小各地区福利水平不平衡。政府还应鼓励民办福利投资,减轻民办福利准入条件,但应加大对民办福利资金的监管,保证福利资金准确投入到其需要的地方。从而缓解政府财政对社会福利支出的压力。

3. 加大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宣传,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气

大力宣扬社会福利政策可以使更多的人关注当今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可以促进更多的人投身社会福利工作事业中,从解决低层次温饱问题为目标向民生问题全面升级并要求获得全面改善的时代转转变,在收益人群上以社会弱势群体为重点,逐步让全体国民共享社会福利,最终逐步形成一个“今天我助人,明天人助我”的良好社会风尚,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相一致的。

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与国家财政息息相关,而推进我国社会福利事业不仅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与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深远的意义。在探索中国社会福利财政问题上更需要在探索中实践,实践中进取与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民政部 《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4-2011年

2. 数据来源:《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成海军:“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与转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1年第一期 4. 关于“大福利”的社会福利观 《从小福利迈向大福利:中国特色福利制度的新阶段》《理论前沿》2009年第11期

5. 陈共:《财政学》第六版

6. 沈浩:社会福利问题与中国社会福利改革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7. 郑功成:《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发展战略:从照顾弱者到普惠全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8.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北京2008 9. 蔡红英《“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内涵探讨》

10. 余长明《民政工作要着眼于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湖南日报,2004年11月3日 11. 湖南省民政厅课题组:《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研究》

12. 陈为雷《问题与出路:转型社会中的社会福利工作研究》

篇二:中国社会福利相关财政问题研究

课号: BK1X11A06 课程名称:财政学 阅卷教师:

班级: 10国贸3班 学号: 104172639 姓名: 王涛成绩:

中国社会福利相关财政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的一点是,随着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许多人生活仍处在温饱线之下;而另一方面,国家对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投入力度远远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速度,社会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关注还远远不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着眼于弱势群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

关键词:中国社会福利,人口,均衡,机构,精神。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及其相关原理

(一)、概念

陈共的第六版《财政学》提到:

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社会福利旨在为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的全面发展而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设施,例如住房津贴、教育津贴、青少年津贴、老年公寓、博物馆等。国家民政部门提供的社会福利主要是对盲聋哑和鳏寡孤独的社会成员给予各种物质帮助,其基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预算拨款。

(二)相关原理

(1)、社会福利的由来: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弊端和局限性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和创新工作,形成了目前已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项目,以工伤,生育,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助项目的社会保险体系。

(2)、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1、弥补市场失灵,矫正市场非配的不公。

2、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3、由于私人保险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会导致私人保险市场失灵;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以及“免费搭车”的问题;难以抵御系统性风险;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在分配等种种局限,而不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

课号: BK1X11A06 课程名称:财政学 阅卷教师:

班级: 10国贸3班 学号: 104172639 姓名: 王涛成绩:

二、中国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

吉才让的《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2001版,第75页中提到:

课号: BK1X11A06 课程名称:财政学 阅卷教师:

班级: 10国贸3班 学号: 104172639 姓名: 王涛成绩:

(一)、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较大。相对于众多的人口而言,特殊人群的数目也是很大的,由于社会福利的基础较为薄弱,社会福利现状不容乐观。

(1)、未富先老。中国人口基数大,加上较长时间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基数大与新增人口缓慢两方面同步进行,成为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在当今社会中,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化养老制度不健全、社会养老供给明显不足、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多样化等社会现状使得老年人的养老压力与日俱增。所以,以政府为主导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刻不容缓。老年人如此,残疾人的养老与福利问题也日渐突出。

(2) 残疾人数目庞大。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 使得残疾人的数目也相应地非常庞大, 2006 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口普查,目前中国有8296万残疾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6.34%,而目前中国在残疾人的社会福利的制度建设与项目设置方面还不完善,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治疗、康复和发展等方面的需要,他们的社会福利问题亟待改进。

(3)体制转型与城市化衍生出大批弱势群体。中国大刀阔斧的经济体制改革、快速现代化与城市化产生了一批“新型弱势群体” ,如下岗工人、失业者、农民工、失地农民、贫困人群等。他们在经济、文化与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等方面都处于不利的位置,政府也要加大解决他们的社会福利的力度。另外我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综合国力不足够强大,特别是大众民众相对收入与存储水平不够高等,使得中国社会福利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支撑还显得比较困难。

王思斌,(2009)版《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北京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3期中提到:

(二)、福利制度覆盖面积小、福利水平不均衡

然而由于我国经济还不发达,国家在努力建造全民的福利社会的过程中还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所以一时还不能建立起全社会的福利。但是福利制度覆盖面积小、福利水平不均衡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在福利项目支出方面,占全国人口约20%左右的城镇居民占有全国财政性福利支出的95%以上的份额;而占全国人口75%以上的

课号: BK1X11A06 课程名称:财政学 阅卷教师:

班级: 10国贸3班 学号: 104172639 姓名: 王涛成绩:

乡村居民的财政性福利支出不足全国福利性支出的5%。例如,在今天,虽然一些地方有了合作医疗或是养老保险的试点,但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仍然基本在国家的福利保障体系之外。不均,造成福利现状千差万别。

宫天文,(2009)年版《社会福利社会化中政府责任探析》 , 《山东社会科学》第 7 期。中提到:

(三)、福利机构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体制下,政府办的社会福利机构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缺乏人、财、物等方面的经营自主权,诸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态度恶劣、效率低下等成为官办福利机构的通病。福利机构臃肿,福利支出大幅增加,转不灵活,办事效率低,福利制度结构不合理。福利机构的腐败是另一个制约福利事业发展的问题。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向福利机构捐款,不是大家的爱心都消失了,而是大家越来越怀疑自己捐的钱到底都到哪去了,他们能不能顺利到达失学儿童手中,那些贫困的孤寡老人是否得到大家的爱心。有人甚至怀疑现代福利院,是民政部门的小金库。有些福利机构的确存在问题,有的机构人员拿着大家捐的爱心钱吃喝享受。除了福利机构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单位的福利发放也存在着个别人私吞福利物品的现象。

我的观点补充:

(四)、福利所给非所需,硬性福利多

目前,中国的社会福利措施在很多方面去的了很大的成就,范围覆盖面渐广,但是很多方面存在旧日的家长制作风,许多政策也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但是其强制性不仅直接损伤了一部分个人和企业的自主选择权,还间接伤害了享受不到这种福利的人群和企业。比如中国的社会保险体系,一方面很多情况下对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是要去其强制参保的,但是还对参保做了许多苛刻的限制,使得社会保险成个别人的特权,而剥夺了另一部分人选择的权利。

(五)、福利只从物质角度入手,精神福利少之又少,忽视教育问题。

中国的福利囿于对公民的物质补偿和经济补助上,很少提供精神方面的福利。

课号: BK1X11A06 课程名称:财政学 阅卷教师:

班级: 10国贸3班 学号: 104172639 姓名: 王涛成绩:

除了个别上层社会的人们可以享受到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待遇以外(因为他们的经济条件容许),大多数处于社会地层的农民们难以享受到精神方面的福利。

一般而言,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仅仅停留于物质方面,即满足其生活的基本需求。然而,对于他们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关注甚少。以孤残儿童为例,他们生活在福利机构有限的空间里,缺少家庭生活的体验,得不到亲生父母或养父母直接的感情交流,缺乏与外界广泛而深入的沟通与交往,更缺少丰富的社会环境的刺激,因而不可避免地对其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发展造成障碍。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在与主流社会融合、健康人格形成以及智力潜能发挥方面的充分发展。这方面的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对公共财政资金需求的预测:

篇三:关于财政课题调研及其撰写的若干问题

内容摘要:

恩格斯: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丰富和发展理论,这是我们党从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作为政府综合部门的财政部门,工作有没有作为,工作有没有创新,离不开财政课题的调研。财政课题的调研是地方财政不断推陈出新的重要手段,是地方财政不断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应该说,在地方财政部门中,财政课题的调研工作很重要,但要把财政课题的调研工作做好也很困难,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笔者就有关财政课题调研问题,谈点初浅的思考。

一、开展财政课题调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财政课题调研是地方财政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有力推进。如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各级财政部门也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不少地方的财政部门把调查研究例入干部的岗位考核。笔者的体会,开展财政调研和课题研究,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必要性:

1.调查研究是转变财政职能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这就要求政府加快职能的转化,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审批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的服务经济,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经济管理模式。同样,财政也要转变职能,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在计划经济时代,财政部门掌握不少资源,财政部门的社会地位很高,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有财政周转金,支持企业发展有税收减免权,财政部门可以说是“车水马龙”,权力掩盖了能力。随着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管理日益规范,财政逐步走向公开、公平、公正,现在的财政部门可以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仅靠权力开展财政工作已是举步维艰,财政部门必须靠能力开展工作。而调查研究是财政部门转变职能的一个具体方式,有利于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提高财政的影响力和财政部门的社会地位。

2.调查研究是财政部门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在各级政府开展了机关作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改变机关的工作作风。改变机关仍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风气和“拍脑袋,评主观意志办事”的官僚作风。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重要的综合经济部门,许多财政政策措施的出台,来自于调查研究。一个地方财政部门的领导,如果不重视财政科研工作,这样的领导是不开明的;如果觉得科研可有可无,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这个地方的财政工作要有创新是有难度的。随着财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加需要注重调查研究,更加需要财政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通过调查研究,实施换位思考,有利于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3.调查研究是财政干部学习财政业务的需要。财政部门不仅是政府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而且也是政府综合性很强的业务部门,要做好财政工作,不懂得财政业务,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财政业务要学习,每年出台的财政政策要学习,要领会。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入,许多新知识要学习,如目前推行的部门预算改革、财政国库集中受付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都

需要学习。笔者认为,调查研究是学习财政业务知识的重要形式,也是学习财政业务的捷径。我们平常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有些属于财政问题,有些不纯属于财政问题;有些我们熟悉,有些我们不一定熟悉,通过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阅读材料,我们就能熟悉这些知识,对这些知识有新的认识。

4.调查研究是培养财政干部工作能力的需要。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干部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做好财政工作,最基本的需要三方面的能力:一是说的能力。财政部门每天要和各方面打交道,要宣传国家财政的制度、政策、法规,需要有说的能力。二是算的能力。财政部门和钱打交道,和数字打交道,财政预算的安排,部门预算的制定,都需要算的能力。三是写的能力。小的写个人总结,大的写工作总结、写汇报材料、写会议交流材料等,都需要写的能力。一直以来,财政部门缺少两种人才:一是计算机人才;二是写作人才(或秘书人才)。通过近几年的引进和培育,计算机人才缺乏的局面得到了解决,但秘书人才缺乏没有得到改观,各级财政部门比较缺少写作人才。而通过课题的调研,可以锻炼干部,提高干部的写作能力。

二、如何提高财政课题调研能力

对地方各级财政部分来说,财政课题的调研非常重要,各级财政部门的领导和干部都应加强课题的调查研究。但是,很多人怕调查研究,怕写调研报告。笔者认为,问题的核心是不少财政干部缺乏课题调查研究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财政干部的调研能力呢?

1.提高调研能力的关键是学习。韩愈在《师说》里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

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如今,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里,老知识不断更新,新知识层出不穷,“生命有限,知识无限”,“活到老,学到老”不仅必要,而且必须。我们已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必须树立“单位的优势不等于个人的优势,个人的优势在于学习”的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数质,增强调查研究的能力。那么,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呢?笔者认为, 一是向书本学习,学以致用;二是学习要持之以恒;三是要多向高明的人学习;四是要向实际学习,调查研究是学习的好方式。

2.提高调研能力要有吃苦的精神。我们都知道,写文章需要灵感。同样,写调研报告也需要灵感。但笔者认为,写调研报告除了灵感外,更多的是需要勤奋,而不是所谓的天赋。要有“一夜两夜不睡”的吃苦精神,多写多练,一定能把调研报告写好。因此,要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勤奋就是资本,只要努力了,总会有收获。

3.提高调研能力要有创新的精神。一篇文章好不好,关键在于创新。十六大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国从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经济理论除了创新外,更多的是引进。发展经济学的核心也是把西方的经济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结合起来,以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国财政经济问题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体现在观点的创新,体现在方法的创新。

4.提高调研能力要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学的发现。许多发明创造来自于想象。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在平常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想象力丰富了,思路开阔了,撰写课题调研报告也会得心应手。

三、财政调研报告写作的基本要求

如何写文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文章无定格,妙手偶得之”,另一种是“凤头、猪肚、豹尾”。课题调研报告有没有固定的格式,应该说是没有的,但笔者认为,课题调研报告和文学类的文章是有区别的,课题调研报告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我们对业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的研究,对应用性调研和课题报告,总的要求是“凤头、猪肚、豹尾”。财政课题调研,一般也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

1.确立主题。从事调查研究,写财税调研文章,首先要确立主题,即写什么,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也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一般来说,主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主题来反映作者的写作动机和要达到的写作目的,即反映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要使文章写得好、有价值,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确立财税调研文章的主题,至关重要。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财税改革的热点问题。应用性研究和基础研究的主要区别,基础研究主要研究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而应用性研究主要研究一些热点问题,为现实、为中心工作服务。当前,财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共财政。在建立和逐步完善公共财政的过程中,财政改革和发展面临不少热点问题,如在财政管理上,要实行部门预算,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等;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财政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等,这些问题都是财政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都是财政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财政研究的主题。

(2)领导关心的问题。地方财政课题调研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宗旨是为现实、为中心服务,主要体现为领导和部门的决策服务。只有为领导和决策部门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财政科研的价值才真正得到体现。因此,地方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领导关心的问题,也是财政科研主题的主要来源。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问题”等,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财政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如何支持和谐社会建设等,是地方各级财政部门领导关心的问题,我们在开展财政调研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些问题作为主题来研究。

(3)实际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说,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会不断产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而实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我们调查研究的重点。如分税制改革以来,在增强中央财政宏观调控的同时,给地方财政增加了不少困难,尤其是县乡财政。如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县乡财政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财政研究的重点。

2.成立课题组。财政课题研究和一般的研究的区别是,课题研究是集体的研究,是集体劳动的结果,处处体现集体的智慧。课题研究体现了合作上的分工,分工上的合作。因此,财政

课题研究要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分工。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