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三农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报告2018-03-08 02:54书业网

篇一: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王林河 11网络工程 摘要:

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通过宣传调查,深入地了解了我国农村现状及“三农”政策的实施情况。本文就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与措施。

关键字:

“三农”;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解放思想;充分就业;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正文:

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束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通过华岩镇暑期的调查,我们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一、该地区的基本状况

该地区经济比较落后,由于政府扶贫政策难以切实贯彻实施,该地区的经济至今仍然发展不起来。该地区人均年收入大约为1800元,收入基本上只

有两种:种植业收入和外出劳务收入。种植业收入占80%以上,种植业者基本上是30—60岁之间的中壮年,外出劳务者基本上是16—30岁之间的青年。该地区教育水平低下,抱民区有一所小学,其他几个村和这4个村的孩子都来这所小学上学。孩子们上完小学后,有的就不上学了,有的上了镇里的中学,但也就上到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该地区的村民们缺乏科学种田技术,科学养殖、饲养技术,缺乏市场信息,阻碍了他们尝试新的经济增长的方法。

开展了有关“三农”政策的问卷调查,我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却不了解“三农”,有的甚至不知道到底什么是“三农”。通过与他们的交谈,我们了解到,华岩镇政府在有关“三农”政策方面也曾做过一些宣传,但比较少,大部分农民对“三农”还了解的比较少,他们仅仅知道一点,他们了解的途径主要还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一些宣传媒体。他们认为这样面对面的交流与讲解对他们了解“三农”效果很好,他们很希望以后这样的宣传能够多一些。

二、给该地区的一些建议

认识与思考通过这一次的宣传调查,我们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认识到了落实“三农”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障碍,我们一定要重视“三农”问题,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加强“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贯彻落实“三农”政策。

其次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途径: 尽快打破造成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把我国的广大西部地区开辟为农民充分就业的广阔战场; 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向国外输出劳动力的力度,增加其数量; 将城镇化作为农民就业的主渠道。 另外可以从农村内部着手,事实改革,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充分就业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伟大而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过程。这就要做到: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培育他们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就业后劲。 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积极发展我国农业的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多种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从而使得农民的意见和想法、基层的矛盾和问题可以有通畅的反映渠道,不至于造成决策的迟缓和失误。同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能够

增强农民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抵抗来自于各方面侵犯农民权益的能力。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走农业现代化之路。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选择一条既重视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又侧重生物技术采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另外需要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创新,即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农业产业化。那么到底如何来实行农业产业化呢?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根据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想法。比如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建立起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够带动一种或多种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可谓“龙头兴,则产业兴”。其次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开发市场需求旺盛、前景好且有继续开发潜力的产业。加强农产品商品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实行“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基本方针,切实保证在农业产业化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批量供给大本营”的建设。另外加大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力度,造就越来越多的农业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减少将是一个大的趋势,如何在越来越少的耕地上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这个重任也只有依靠农业的高科技才能完成。正如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先生所说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人才!”

结束语 :

“三农”问题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对农民的酸甜苦辣有着切身的体验,对农村的种种变迁有着深切的感受。我很关注“三农”这一问题!当然,这篇文章绝对谈不上什么研究,不过是看到了一些现象,发现了一些问题,产

生了一些想法,然后经过认真的思考,翻阅了一些资料,最后将自己的认识与想法用文字表述了出来而已。还望各位批评指正!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政府、农民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采取得力的措施,“三农”问题的圆满解决很快就会变成事实!

篇二:中国农村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防城港市东兴 谢宗耀 )

一、 摘要(介绍论文研究主题,300——500字)

农村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工化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一个由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落后的农业大国,科学地解决农村城市化问题,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决定着当代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改革开放2 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0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了36%,2010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7.5%,预计到十二五末,这一比例将超过51%。近年来尽管我国农村城市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农村城市化存在着工业化程度不高、土地利润率不高、基础设施不配套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确定正确的农村城市化发展思路,完善配套的农村改革措施和政策,建立系统的城市化保障措施,建立融资机制,构筑多元的城市融资渠道。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现状,接着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 问题 对策建议

英文(含摘要、关键词)

引言

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水平高低的重要标

志。当前的“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如何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和城镇化的战略,从农村之外来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城市化就是一条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之路。同时城市化战略也是中国保持长期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所以实施农村城市化战略是我国必须进行的,没有农村城市化的进一步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永远提不高,农村的广大市场也启动不了,扩大内需政策成为一句没有基石的口号。农村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今是应该如何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是要不要进行农村城市化的问题。现在依然有许多体制性障碍阻止农民进入城市,可以说制度问题是农村城市化面临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但光有制度创新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就业机会的农民进入城市而且失去了土地,那么这种情况下,农民不愿意进城的。因而城市化必须要有经济基础,才能吸引农民进城,促进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所以如何选择几条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路径是极其关键的,也是本文力求解决的主要内容。

1 引用理论综述

1.1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这个词是一个舶来品,它源自于英文词“llrbanizaiion。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化及其理论在中国开始凸现,到80年代中期已

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专门术语。但是,时至今口人们对城市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谓形形色色、多种多样[6]。

1.2农村城市化概念

农村城市化是指一定的国家或地区从以农业为主且居住较为分散的农村,转变为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农民相对集中的城镇,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个人素质和收入水平等逐步与城市文明接近并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过程[3]。农村城市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社会变迁过程。它不仅包括人口学意义上的人城市化,还包括经济学、地理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即农村经济向城镇规模集聚和空间集中的过程、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等[4]。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和把握。

1.2.1农村城市化是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的过程。这是从职业的意义上来说

的。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是指种植业和养殖业;非农业是指农产品的加工业、工业和商业等。在这个意义上,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就是指农村劳动力由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向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工业和商业转移,通俗而言,是指农村劳动力由务农向务工和务商转移的过程。如果从国际上通行的三次产业划分的角度来说,就是指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过程。这是农村城市化的一个最

基本的要求。

1.2.2农村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不断向农村城镇地区聚集的社会经济过程。这是从地域空间分布属性上来说的。这里又包括两

层含义:一是农村人口由居住农村逐步迁徙到城镇地区居住的过程,或者说是农村人口由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集中的过程。二是非农产业即农村工业包括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农村股份合作企业等向农村城镇地区集中和聚集的社会经济过程。这是农村城市化最关键、最本质的要求。

1.2.3农村城市化是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力水平等发生根本性变革的社会经济过程。首先,农村城市化将会使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集中表现为传统农业即农林牧副渔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会不断下降,而农村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将会不断上升,伴随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将会从低级化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其次,农民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与农村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农民的生活方式可以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形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农民的生活方式将发生显著变化,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会不断变得丰富,健康的、文明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将会逐步取代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广大农民的技术水平、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将会不断提高。最后,农业生产力水平将会不断提高。伴随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农业劳动率将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将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1.3农村城市化的衡量指标

衡量农村城市化水平一般采用农村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又称人口城市化水平,其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使用率也最高。在

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统计有两种口径:一种是以城镇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另一种是以城镇实际居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但是单一指标的局限性很大,城市建制标准、城市人口统计口径的不同和变动等因素都会使单一指标缺乏可比性,也不能全面反映城市化的内涵和外延。国际上有些国家和国内有些省市曾就城市化问题提出过用复合指标研究城市化问题,但国内国际均无统一的量化标准。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物部统计处提出了19项社会经济指标考察各国的

城市化水平,其中主要指标有人均gdp、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文盲率、居民医生比例、蛋白质消耗量、死亡率、人口预期寿命等。

国际上一般将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率在30%以下为初级阶段,30-70%为中级阶段,70%以上为高级阶段。也有人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率在10%以下为史前阶段;10%- 20%为起步阶段;20%-50%为加速阶段;50%-60%为基本实现阶段; 60%-80%为高度(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三农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发达阶段;80%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

1.4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政策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经济走向健康发展之

路,经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内陆地区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出,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正逐步 融合,农村城市化是我国农村经济接外来发展的又一新的历程。 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者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

中,第一次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2000年6月, 小城镇,大战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 通知》进一步具体化,特别是11月,十五届五中全会把“积极稳妥篇二:中国农村妇女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以湖南省株洲市香草塘村、董家冲村为例中国农村妇女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以湖南省株洲市香草塘村、董家冲村为例 2009-06-12

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凌革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富强、文明、民主的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事业中,广大的中国农村妇女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男女两性的平等生存发展机会及协同合作推动社会进步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农村女性是当之无愧的生力军,肩负重大责任。但是,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农村妇女的生存现状,社会发展现状与她们肩负的责任并不相匹配。

一 农村妇女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笔者本着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于2009年1月至2月在湖南省株洲市香草塘村、董家冲村进行问卷调查。本此调查对象为:

年龄状况:被调查农村妇女年龄集中在20-50岁之间,占被调查者的82%,是农村劳动的主力人群。其中,20-30岁的占

26.5%,30-40岁的占36.5%,40-50岁的占19%,50-60岁的占9%,60-70岁的占9%。 受教育状况:在受调查的农村妇女中,学历情况如下。小学及以下占24%,初中占65.5%,高中或中专占8.5%,大专或本科占2%。

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共获得5200个原始数据,通过运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中国农村妇女的生存与发展现状。由于调查范围存在一定限制性,所以无法说已经反映可中国农村妇女的生存现状的全貌。但是,以管窥豹,也可见一斑。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总结和研究,可将调查内容分为日常安排、心理状况与自我意识、健康状况、家庭生活状况、社会性别观念、对妇女自我发展的认识等方面。

调查显示:农村妇女身处在社会金字塔的底层,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此话并非危言耸听。

(一)日常生活单向度

“单向度”一词,一是在横向上只有一个方向;一是在纵向上只有一个深度。即扁平化、无反抗等。单向度的人就是认

同现实,没有批判精神,不反思的人。 之所以讲农村妇女日常生活单向度,是因为她们的日常生活单一化,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并且,精神生活极度贫乏,满足于现状,消极懈怠。

被调查的农村妇女在回答“您日常的劳动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时的回答显示,农村妇女劳动内容是“家务”,有75%的人选择了此项;其次是“照顾孩子”,有68%的人选择此项;“务农”、“照顾老人”的选择人数比例分别为36%,35.5%;最后选择“副业养殖”的人占16.5%。

关于她们日常休息睡眠时间,“10小时以上”的有2.5%,“6小时以下”的有6.5%,“6-8小时”的有37%,“8-10小时”的有54%。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农村妇女的睡眠休息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通常因为白天比较累,从而休息较早,即“早睡早起”。

当问到“您没事的时候都干些什么”时,66%的人选择“做家务”,50%的人选择“看书报杂志消遣”,49%的人选择“打牌打麻将消遣”,42%的人选择“看电视”,32%选择“聊天”,21%的人选择“逛街或者串门”,18%的人选择“补习知识”,9%的人选择“锻炼身体”。此问在其

他项中,有一些妇女补充了“下棋”,“带孩子去公园玩”等答案。

(二)心灵“疲惫空虚”

66.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劳动强度和压力“基本上能接受”,17%的人认为“完全可以接受”,还有16.5%的人认为“很重,难以接受”。

问及“每天工作的感觉”时,选择“一般”的占49.5%,选择“疲惫空虚”的占37.5%,只有12.5%的人选择“快乐满足”。并且大多数选择“疲惫空虚”的人表示,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些零碎的家务等杂事,已经有些麻木,有时候倒也不是身体真的劳累。

关于“安全感”的问题,54%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安全感”,31.5%表示“说不清”,仅14.5%认为自己“有安全感”。同时,约半数以上被调查者表示“安全感”来自于“经济富裕”、“经济自主权”;还有相当多的被调查者认为“家庭和睦”“自立能力”等对于“安全感”也十分重要。

在问到“您觉得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平常所做的事情,对于家庭和社会很重要吗?具有意义吗?”时,有44%的人认为“不太重要,没有意义”,42.5%的人认为“无足轻重,没意义”,只有13.5%认为“很重要,有意义”。

(三)置之健康于身外

身体状况是农村妇女生存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当自己身体不适时,77.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及时就诊”,22.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及时就诊”。

当问到“您对妇女生理健康知识与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时,回答“稍微知道”的人为45%,回答“了解,但不全面”和“一无所知”的各占24%,回答“非常清楚”的人为7%。

(四)家庭内外存在不和谐“音符”

“家庭暴力”是一个家庭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妇女生存状况问题。在问及“是否曾经受到过家庭暴力”时,62.5%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34%的被调查者表示“偶尔有家庭暴力”,还有3.5%的人表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遭受家庭暴力”。

在“与周围妇女和家里老人的关系”方面,57%的人表示“关系一般”,34%的人表示“关系紧张”,9%的人表示“十分融洽”。

当问及“遇到紧急情况时会不会觉得压力很大,需要依篇三:中国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农村教师

中国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农村教师队伍部分

为了了解并掌握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状况,我们受教育部师范司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委托,分成五组在广东省、浙江省、四川省、湖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五个省(区)对中小学教师的状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领导、教师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我们顺利完成了这次调研任务。本报告从农村教师队伍的生存状况、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状况、农村教师队伍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律保障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与法律建议。

一、我国农村教师的基本生存状况

农村教师的基本生存状况总体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与城市地区教师的生存状况相比较而言,农村教师在基本生存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农村教师生存状况现在是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广大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是否受到了应有的关注,全社会应该为农村教师做些什么,农村教师自身又有着怎样的诉求,这些问题表明农村教师生存状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农村教师的工资状况

长期以来,拖欠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工资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忧思,因此保障教师工资及时、足额的发放是关系教师的基本生存和教育事业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

1、工资收入不均衡,同工不同酬。与城市教师比较,农村教师的工资收入是比较少的。一般而言,在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市县,教师的工资收入上千元,而贫困地区财政困难,兑现教师工资已是举全县之财力。教师虽然能按月领取工资,但是工资收入还是偏低。农村学校收费严格实行“ 一费制”,财政对学校的预算低,学校没有创收渠道,教师无奖金。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历提高教育等,其培训、差旅等费用也要由教师自己出钱 。

2、存在一定程度的工资拖欠现象

通过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从所调查的五个省(自治区)来看,大约有23.2%的人认为有拖欠教师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师的工资拖欠更是严重。

四川省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83.4%教师回答其所在地区,目前并没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此外,通过对教育行政人员和一线教师的访谈也表明,目前教师的工资基本上都能较好的得到保证;但是是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还不是得到很好的保障。正如问卷结果显示,16.6%的教师回答其所在地区存在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其中,在被调查的城市教师中,回答有拖欠现象的占11.0%,在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回答有拖欠的占27.3%,结果如下表所示:绝大部分地区的教师工资能够得到保障,但也有个别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来讲,更多地存在着教师工资拖欠的现象。此外,通过对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农村退休教师的工资更容易被拖欠。

3、无法正常晋级增薪。在晋级增薪制度的建设上,各地特别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来看,由于城市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其教师在职称的评定和聘任方面都能得到公正的对待,而农村教师则大都因为县级财政的捉襟见肘,“评定难,聘任更难”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

由于福利发放主要依靠各地区、各学校收入状况,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待遇边缘化。农村教师在获得政治荣誉、晋级评职机会、完成各种培训任务方面处于明显弱势。表现在:一是获得荣誉的机会少。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表彰没有城乡指标投放比例,农村教师出成绩、有知名度的可能性很小,他们因此非常不容易获得表彰奖励。二是争取评职、晋级的指标难。统计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的职称评聘情况会发现,城市教师评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三是取得各种培训合格的门槛高。教师要评职称,需要教师基本技能合格证、计算机培训合格证,需要论文、学历,这些都是评评职的门槛。

2、农村教师的医疗得不到保障。农村教师生活的地方,其医疗条件普遍较城市差,他们常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因为教学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根本无暇顾及。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农村教师健康的制度性关注极少,国家有关农村教师的健康问题尚无配套的政策和规定。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关于当地教师的医疗保证落实情况,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存在明显的差异,农村教师回答落实得“很好”的仅占3.4%,而“回答基本能落实”和“根本无法保障”的分别达到55.7%和16.7%。如下表所示:

表2

您的医疗保障落实得如何?

基本能根本无

很好 较好 落实 法保障

39 119 151 24

11.7%

6

3.4%

45

篇三:三农问题专题调查报告

2014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三农问题专题调查实习

2014级农林经济管理2班

吕颖琪

20143196

一、调查目的

本调查主要通过进行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情况的调研,旨在了解一下民众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些看法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服务农民朋友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为主,实地调查与采访为辅。

三、调查实施

本次调查历时一周,调查范围是广东省鹤山市各农户及我身边的居民。主要的调查方式为上门发放问卷及网上投票调查。共发放问卷15份,收回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份。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归纳整理。

四、 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内容主要为农民自身以及农业发展现状、生态农业普及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收集各界对农业发展的建议等。生态农业是一种具有多种生产功能的复合系统。它强调系统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将它们以一种较为和谐的方式联系起来,也可以说它是以生物组分为核心的生物-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个系统的综合效益,而并不是某一单一组分的效益。生态农业突破了单一狭隘的产业的限制,在可能的情况下,它努力将农业、林业、园艺、畜牧业、水产业以及其他生物生产整合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复合系统。它将努力克服或转移单一种植所可能带来的风险,特别是因为降水异常、市场波动、病虫害、杂草以及肥料成本较高所带来的经营风险。生态农业比一般的农业生产类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因为它可以通过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或引进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的物种,为农民提供一些额外的收入。生态农业还通过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循环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调查,我发现生态农业在我市的普及情况并不乐观。主要问题如下:

(一)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首先,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业不能规模化的最大原因,是农民耕地面积小,管理分散,难以实现规模化效益,更别说为规模化添置农业器械。在本市,“农民没地耕,耕地无人耕”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资金和土地的流转以达到效益最大化需要政府有所作为。

另外,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缺乏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的主动性。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子。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二)推广力度不够

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三)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本市农村已经越来越空洞化,逐渐从从事农业变为一个养老的地方。加上前面说的土地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村民种菜多半是为了消磨时间和自给自足,商业化程度低,更别提专业化、规模化和机械化那些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之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

方,紧紧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式,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四)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包括没有形成深加工的产业链,输出的都是廉价原材料等。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五)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可见,我市在生态农业的普及上还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也根据调查的反

馈,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列出几点建议:

一、从有限的市场经济转向全面市场经济。加快农村生态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全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生态农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进一步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和指导农民面向市场,自觉自愿地发展生态农业,以产业化的方式组织生产销售,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销对路、有竞争力的生态标志型农产品。

二、从单纯的产量观转向品牌效益观。应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努力由初级产品向最终产品转变,由少品牌、无名牌向多品牌、有名牌转变。

三、从过分依赖传统经验转向现代科技支撑。必须由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转变。由于生态农业所追求的目标是高效益和无污染,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更多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才能实现;提高农民素质。农业劳动力数量庞大,要加强对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以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能够得到很好的推广。同时要培训一批有生态环境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科技骨干人才,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科技知识,研究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生态农业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四、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观光生态农业。要采取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放宽政策,鼓励多种资本参与到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旅游景区建设、改造和升级;加快农业生态旅游景区运行步伐,促进旅游景区运行机制的良性循环。

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以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风貌为依托,以农业基地、农业设施、民族村镇为载体,在城市建设、中心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突出农业生态旅游的功能,彰显乡村自然生态、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服务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体系,重点打造一批以农村休闲、农业观光、农家体验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2-3个国家级农业旅游品牌。把生态农业旅游纳入全市旅游发展规划,整体对外包装营销。鼓励农业企业、旅游企业和其他产业的企业投资发展现代休闲观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