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精选范文)

传奇故事2018-09-19 17:02书业网

明代文学

1、名词解释: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长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栏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三国志演义》

考核内容:《三国演义》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艺术成就: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二、高超的叙事才能

三、出色的战争描写

1、《三国志演义》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历史演义体的语言

简答2、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志演义》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它的成型有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经过了史书记载、艺人讲唱和作家加工等三个阶段,是史书与讲史相结合、民间智慧结晶和作家艺术天才相结合的产物。

论述3、简述《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

(二)塑造特征化性格的手法:

1、出场定型。人物一出场、一亮相,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就不再发展变化。

2、反复皴染。就是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3、多用传奇故事与生动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关羽斩华雄,张翼德大闹长坂坡。

4、善用对比、烘托手法。官渡之战袁曹对比;三顾茅庐,层层烘托。

论述4、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拥刘反曹”倾向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

1、具体表现:

1)结构安排:把实力较弱的刘备集团作为全书的中心,而曹魏显居其次。

2)战争描写:突出刘备集团超人的军事才能。

3)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政策和态度上,刘备行“仁政”,曹操行“霸道”。

4)对西蜀消亡的悲剧结局的惋惜。

5)人物刻画:刘备集团大多都是作为理想化的正面形象来描写。

6)情感倾向: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7)史料的取舍:美化刘备,丑化曹操。

2、思想实质

(1)正统思想的影响: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

(2)民族情绪的体现:从民间文艺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

(3)仁政理想的反映:反映了封建时代,人民拥护好皇帝而反对暴君的普遍愿望。

(4)儒家伦理道德的认同。

5、《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论述6、简述《三国志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1、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但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彝陵之战是烧营盘。烧粮草在平原,烧战船在水上,烧营盘在山林。

2、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 。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彝陵之战,东吴显是智胜。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

4、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8、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演义》明刊本是年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书24卷,240则。

9、分析《三国志演义》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如“失、空、斩”。

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如“三结义”、“古城会”、 “借东风”、“华容道”。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张辽投降曹操。

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怒鞭督邮”改刘备为张飞。

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如王允巧使连环计、关羽降曹、赤壁之战。

10、简介《三国志演义》的政治理想。

《三国演义》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理想和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表达对明君仁政的政治理想的赞颂,反对昏君贼臣对天下的戕害;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11、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论述12、“三绝”:智绝——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

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隆中对、火烧博望坡、赤壁之战、巧设空城

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义绝——关云长,下邳降曹:曹操赞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

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华容释曹:后人诗赞:“彻

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

功名”。

? 奸绝——曹操,远见卓识、才智过人、具有强烈功业心的英雄,又具有极端自私、奸诈

残忍的性格特征。奸诈残暴、嗜杀成性:坑杀降卒;血洗徐州

论述13、《三国演义》的道德悲剧意识。

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

? 刘备悲剧:“仁”辞荆州而备受困扰;“践义”伐吴而造成彝陵惨败。

? 关羽悲剧:“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 ? 遭杀戮的悲剧。

? 诸葛亮悲剧: “才”与“德”矛盾而以“德”为先,使事业受阻;“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 “出师未捷身先死”。

《水浒传》

考核要求:《水浒传》的主题与艺术成就

第一:主题——小说主题出现多元融合,与几种基本事实有关:

? 1、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是农民起义,作品揭示了它的基本规律和客观意义。

? 2、水浒故事长期在都市流传,既有对市民生活的描写,又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

? 3、小说成书时经过封建文人加工改造,成书后又有不少修饰评点,所以儒家忠义思想贯穿全书并不

奇怪。

? 第二:艺术成就

? 1、塑造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 2、以人物为中心,单线纵向的情节结构,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完整塑造与情节的推进;

? 3、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

? 4、“记载有章,烦简有则”的笔法;

? 5、娴熟运用白话文进行叙事、写景、抒情,进行人物形象塑造,为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 重难点一、比较《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成书过程的异同。

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一样都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它是人民群众智慧和文人创作才能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书也大体上经历了历史记载、民间讲唱和文人加工润色三个阶段。

1、正史记载阶段。 关于宋江起义,《宋史》之《徽宗本纪》、《张叔夜传》、《侯蒙传》中均有零星记载,略谓宋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攖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还有的史书记载宋江投降后征方腊。

2、民间流传阶段。从南宋起,宋江等人的故事便在民间广为流传。罗烨《醉翁谈录》记载了南宋时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说话”名目,显然是属于“小说”范围。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初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南宋末年出现的《大宋宣和遗事》 是说话人的底本,已略具《水浒传》的雏形,这表明水浒故事从独立的短篇开始连缀成一体,从“小说”进入“讲史”领域。

3、文人编撰阶段。在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等作家的再创造,长篇小说《水浒传》便在元末明初诞生了。

二、试析宋江形象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

【形象】《水浒传》中的首要人物,是一位仗义疏财,遍结天下英雄,持守“忠义”而又不得不上梁山,为梁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最终却又葬送梁山事业的矛盾人物,具有“忠义”与“盗贼”的两重性。

【意义】宋江身上体现了作者忠义思想的创作宗旨。作者从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出发,深刻地刻划出宋江身上忠和义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性格,他既是不违父教的孝子,又是仗义疏财的义士,更是心忧社稷、专图报国的忠臣,他参加农民起义队伍只是“权居水泊,暂时避难”,最终目的是谋求招安,改邪归正,为国尽忠竭力,果然招安后,宋江打着“顺天护国”的旗号,率领义军攘外安内,临死还念念不忘“忠心不负朝廷”,可谓是大忠大义之士。

三、举例分析《水浒传》是如何将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善于把英雄人物的传奇性和现实性、超常性与平凡性结合起来刻划其性格,以“近人之笔”写“骇人之举”。 作者在塑造英雄人物时,不仅立足于历史真实的土壤,还采用夸张、想象等表现方法,极力渲染他们在伸张正义的斗争中的神力、威武以及豪放、乐观的性格,大量运用富有传奇性、带有浪漫色彩的夸张情节以突出英雄人物,使他们的性格达到高度的理想化。

作品既注重对英雄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传奇行为极力加以夸张渲染,把他们塑造成高度理想化的典型,同时也注意描写他们与常人接近的一面,以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把他们置于真实合理的具体环境中,使得这些英雄既可敬可佩,又可亲可信。如武松打虎。

重难点四、试介绍两种关于《水浒传》主题的说法。

第一,《水浒传》是一部正面反映和热情歌颂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艺术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接受招安、走向失败的整个过程,这是全书所具有的客观意义。

1、作品所刻画的宋江起义有历史事实为依据,而且作者把历史上并不出色的一次农民起义写得波澜壮阔,高潮迭起,这在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文学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2、它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革命的社会根源,反映了农民革命的强烈愿望和理想。

3、《水浒传》反映了农民革命“星火燎原”的历史进程,揭示了古代农民战争的基本形式和规律。

4、小说塑造了一批农民革命英雄光辉夺目的形象,对起义军头领给予热情歌颂。

5、真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失败命运,

综上所述,《水浒传》的确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革命的作品。

第二,《水浒传》也是一部忠义思想的颂歌。

1、表现在对宋江、方腊起义的不同态度上。作者以对皇帝的态度作为区别忠臣义士与乱臣贼子的标志。

2、表现在对宋江受招安的态度上。作者把宋江受招安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

3、表现在作者对梁山泊义军结局的处理上。“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作者把“奸臣误国”作为许多水浒英雄灭亡的原因,使小说结尾部分弥漫着悲凉气氛。

五、简介《水浒传》的语言成就。

《水浒传》的语言艺术也取得很大成就。它是我国第一部纯粹用白话写成的长篇小说,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它以生动流畅的白话口语为基础,经过文人的锤炼加工,成为纯熟的优秀文学语言。 《水浒传》的叙述语言形象传神,明快洗练,充满生活气息,极富表现力。叙事写人多用白描,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达到绘声绘色、形神毕肖的地步;绘景状物则简练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与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水浒传》语言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往往可以从说话看出人来,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各自的语言反映了各自的性格特点,这也是它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

六、简述《水浒传》塑造英雄群像的主要手法。

水浒传》在塑造人物方面,开始从《三国志演义》的类型化写法走向初步个性化写法。

1. 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中,紧紧扣住人物的身份、教养、经历和遭遇,从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多层次地刻划人物性格,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如林冲、鲁智深、杨志三人,虽然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却由于出身经历不同,生活遭遇不同,走上梁山的道路也就不同,性格表现也有差异。

2. 善于处理英雄人物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仅写出了英雄们性格的异中之同,更注意以同中之异来表现性格相近的人物之间的细微差别。

作者往往设置类似的故事情节,以犯中求避、对比映衬等手法,突现人物的独特个性,做到了“同而不同处有辨”。

有时候,作者将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加以对比,使相反的性格显出更大的差异。如在武松斗杀西门庆的事件中,工于心计的何九叔与心直口快的郓哥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至于将性格相近的人物加以对比的例子就更多了。例如李逵与鲁智深,同样是粗中有细,这是同;但粗得不同,细得也不同,这又是异。

3. 善于将人物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揭示其性格最本质的特征。

作者很注重人物的出场亮相,常常让人物一出场便马上进入行动。

作者又善于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来充分刻划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还善于在故事的进程和环境的转换中,逐步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4.善于把英雄人物的传奇性和现实性、超常性与平凡性结合起来刻划其性格,以“近人之笔”写“骇人之举”。 作品既注重对英雄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传奇行为极力加以夸张渲染,把他们塑造成高度理想化的典型,同时也注意描写他们与常人接近的一面,以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把他们置于真实合理的具体环境中,使得这些英雄既可敬可佩,又可亲可信。如武松打虎。

八、《水浒传》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

九、《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

十、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宋末元初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地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

十一、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作为古代长篇小说的两大类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1、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一样,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2、英雄传奇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历史演义则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3、英雄传奇以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历史演义着眼于全面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

4、英雄传奇一般是由宋元小说话本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历史演义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

明初诗文

一、填空题:

1、被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作家是宋濂。

2、以《白燕》诗而得名的诗人是。

3、《郁离子》是所著的一部寓言散文集。

重难点8、明初三大诗人:高启、杨基、袁凯。其中高启成就最高,其作品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流露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的情绪。

9、明初两大散文家:宋濂、刘基。

10、从表现特点来说,八股文的一个重要的题材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

二、名词解释:

1、吴中四杰:

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因四人都是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全以文名著称于世,故称。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其中高启文学成就最高。高才华横溢,善学古人,各体兼优。诗风浑朴似汉魏,豪放如李白,平易似元白,多采多姿。尤擅长于七言歌行,这最能体现其豪宕凄厉之势。如《登金陵雨花台望长江》、《青丘子》等,都写得才气豪健,辞句秀逸,为明代第一位大诗人。杨基诗风纤巧,神致隽爽,咏物之作更为有名。张羽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自是诗人之诗。徐贲诗律法谨严,情喻幽深,于三家别为一格。有《四杰集》传世。

2、台阁体:所谓 “台阁体”,指在明代永乐(1403~1424)至成化(1465~1487)年间形成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内容大多为歌功颂德、歌舞升平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都官至大学士,为台阁大臣,故称“台阁体”。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归属这一流派。

3、茶陵派:以李东阳(1447—1516)为领袖的诗歌流派。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yì)、邵宝等人。

李东阳作品之特点:

1、雍容华贵,典雅平正的“台阁体”遗风;

2、对社会生活较为广阔描写中,展示自己的真情实感,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3、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明代中期文学一、填空题:

1、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的文学活动。

2、明代前七子主要是以、何景明为核心的文学团体。

3、嘉靖年间,文坛出现以、、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成就较高的是归有光。

4、《项脊轩志》的作者是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归有光。

5、明代后七子主要是以李攀龙、为核心的文学团体。

二、名词解释:

1、前七子:

所谓“前七子”,是指明中叶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成员有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人组成的一个文学群体。文学观念由雅转俗,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前七子的文学复古主张:

1、重视文学中真情的表达,反对道德说教。“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李梦阳:《诗集自序》)

2、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古体学汉魏,

3、主张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创作法式,要求诗歌做到“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也。”

明代嘉靖中期以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七位文人再次举起文学复古的大旗,形成一个较大的文学群体,

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后人称为“后七子”。成员除李攀龙、王世贞而外,尚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1、偏激的复古理论,认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明史·李攀龙传》)还进一步要求在先秦典籍如《战国策》、《吕氏春秋》等书中汲取“古法”。

2、 格调法度的强化与具体化。

王世贞《艺苑卮言》里说:“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篇法也。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致,句法也。点缀关键,金石绮彩,各极其造,字法也。

所谓“唐宋派”是指对嘉靖间文坛颇有影响的、以反拨李、何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该派作家主要从事散文创作,理论上反对前七子师法秦汉的主张,提倡学习唐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古文名家的文风,注重文以明道的创作原则,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王世贞最为突出。王世贞强调格调要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3、略评归有光的创作成就。

归有光写得最出色也是最富于文学意味的文章,是那些描写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的抒情记叙文。他把这些细琐题材引入一向是载道言志的古文中来,使散文创作更贴近生活,为文学园地开拓了新的领域,并以此树立起在明代文坛的特殊地位。在艺术上,他善于从眼前景、日常事落笔,不避琐屑,即事抒情,在简明雅洁中表达出真挚深沉的情感,亲切动人;善于在记叙中嵌入最不被人经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又恰恰是凝结着作者对亲人全部恋念之情的意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善于用平淡语、家常话写儿女情、家务事,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出语自然却余意无穷,造成了“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等。著有《震川文集》。

明代杂剧的演变

1、徐渭的《四声猿》包括了《》、《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本短戏。

2、康海的杂剧代表作是《》。

王九思的杂剧代表作是《》。

3、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是徐渭的《》。

4、徐渭的《四声猿》中,《雌木兰替父从军》和《女状元辞凰得凤》是对女性的赞歌,也是对人才遭埋没的惋惜与哀叹。

5、《杜甫游春》杂剧的作者是。

6、被后人称为“明第一曲”的戏曲作品是《》。

7、《郁轮袍》杂剧的作者是。

8、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这两大部类组成。

9、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时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朱有燉是明代杂剧史上创作较多的作家。

10、明代单折短剧体制的开创者:王九思。

11、讽刺杂剧:徐复祚《一文钱》(吝啬鬼卢员外)、王衡《郁轮袍》(冒牌诗人王推)。

12、《四声猿》之冠《狂鼓史渔阳三弄》借祢衡痛骂曹操来表达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

13、明杂剧的代表作家:徐渭;明传奇的代表作家:汤显祖。

明代传奇

一、填空题:

1、明代中期三大传奇中《鸣凤记》成为传奇作品中的先锋。

2、最早采用魏良辅改造的昆腔进行创作的传奇是《浣纱记》。 讲述了范蠡与西施之间的爱情与政治悲剧。

3、明后期,戏曲流派吴江派的领袖人物是。

4、昆腔是元末明初流行于的地方声腔,嘉靖初年,经改造后,成为明中叶以后戏曲的主要唱腔。

5、写出下列传奇作品的作者:

《娇红记》孟称舜;《红梅记》周朝俊;

《玉簪记》高濂;《东郭记》孙仁孺。

6、叙写女贞观道士陈妙常爱情故事的传奇作品是《》。

7、《香囊记》开辟了明代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的源头。

重难点8、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9、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的形成与竞争,是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大盛事。

10、中国悲剧以“怨谱”定名,《娇红记》是较早的一部传奇。

二、名词解释:

1、沈汤之争:戏曲创作流派的正式形成和相互竞争。这主要指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在汤显祖影响下形成的临川派,两大流派的互相论争,是中国戏曲观念空前活跃和戏曲创作空前繁荣的标志,也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

重难点2、吴江派:明代后期,在沈璟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用昆山腔创作传奇的作家和戏曲理论家,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因为沈璟是吴江人,故后人称之为吴江派。此派作家认为传奇创作要严守音律,强调曲辞必须本色,比较注重舞台演出实践,作品大多以伦理教化或惩劝风世为主旨。主要作家有卜世臣、吕天成、王骥德、袁于令、叶宪祖、沈自晋等,但他们的理论主张并不完全等同于沈璟,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3、临川派 :临川派为明万历时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因开创者汤显祖为临川人,故戏曲史上往往将追随、效仿汤显祖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称为临川派。汤显祖论曲强调“曲意”,主张兼顾“意趣神色”;讲究文采,崇尚“丽词俊音”;要求格律服从内容、文辞,偏重于剧作的文学性。临川派作家大多继承了汤显祖重才情、重文采,不受形式、格律束缚的特点,作品也大都是叙写男女之情,但往往忽略了他重视立意、以情反理的倾向。此派作家主要有孟称舜、吴炳、阮大铖等。

4、四大声腔 :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汤显祖《牡丹亭》

一、填空题:

1、沈德符称“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价”的戏剧作品是《》。

2、戏剧史上往往将模仿学习汤显祖较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们称为“派”,或者称以汤显祖室名为题的“玉茗堂派” 。

3、袅晴丝,,。

4、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

5、良辰美景奈何天,。

6、汤显祖创作的第一本完整的传奇是《紫钗记》。

二、名词解释:

重难点 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玉茗堂派:是指受到汤显祖影响的剧作家群体。他们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同的风格熔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作。戏曲史上称之为“玉茗堂派”或者“临川派”,通常认为这批剧作家有吴炳、孟称舜、洪昇和张坚等人。

三、分析题:

1、试析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游园”中杜丽娘的心路历程。

“游园”描写了杜丽娘裳春——感春——伤春的感情变化。

1、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中,她先是惊奇,然后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流露出年华虚度的感伤。那“姹紫嫣红”的“良辰美景”真是她美丽青春的象征,而那全无“赏心乐事”的“断井颓垣”,也正是她幽禁般不自由的深闺生涯的写照。

2、想到自己“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良辰美景虚度,赏心乐事乌有,于是她满腹哀怨,春情难遣,苦闷彷徨。

2、分析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

剧中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具有美丽、贤淑、聪慧之传统美;同时,又具有热爱自然,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其性格的展示,有一发展过程:

1、苦于幽闺,乐于梦境。由一位深居闺中、唯唯诺诺的官宦小姐发展为一位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

2、因情而死,为情再生。因情而死,身为鬼魂,面对阎王据理而争,并对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以身相慰,最终历尽艰阻,为情而复生;

3、捍卫爱情,勇于抗争。对来之不易的爱情之果的保护与捍卫;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3、试析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步步娇]这支曲子中杜丽娘的心理活动。

这支曲子是丽娘唱的,通过写春香替她梳妆打扮时内心所展现少女娇羞的体态,及几分害羞、几分胆怯、几分紧张的微妙心理。心理活动的变化:

1.深闺生活的闲散寂寥→2.埋怨→3.紧张慌乱→4. 窥镜胆怯娇羞、半嗔半喜→5.发觉自我、意外惊喜→6. 欲行又止、娇羞不胜的矛盾。

4、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艺术手法上,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离魂、梦境的描写,以虚写实,展示作品的反叛主题;死而复生之后,则从真切处着笔,写出现实对理想的束缚,使作品具有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色彩。

《牡丹亭》的语言风格,既有典雅绚丽、优美动人,具有抒情诗般的曲词;又善于根据剧中人物的出身、地位、教养的不同,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古人评之为“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蹊径。”既继承了元杂剧本色语言的优良传统,又融合有六朝辞赋、五代词作的绮丽文彩,自出机杼,别具风格。

《西游记》

考核要求:《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 一、极幻与极真

? 《西》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影子,或含生活真理,奇幻得都入情入理。

? 二、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 孙悟空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等“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超凡 “神性”,同时还有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性”。

? 三、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 《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人物。 《西游记》作者:清初刊刻的《西游证道书》始提出为元代道士丘处机作。乾隆年间,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首先提到是吴承恩。

1、《西游记》全书的结构大致由哪三部分组成?其整体寓意是什么?

此书由大闹三界、取经缘起、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这三大部分既是有机联系的艺术整体,又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游戏笔墨讽刺、批判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言“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2、分析《西游记》塑造人物的特色。

神性、人性、动物性结合的人物形象。《西游记》将人性、物性与神性有机地揉和在一起,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物性,是指神魔形象本体物的现实自然属性;神性,是指神魔形象所具有的超人的法术和本领;人性,是指神魔形象所寓托某种人的现实社会属性。其中人性是内在核心,据主导地位。正是三者的水乳交融,妙合无垠,塑造出了许多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神魔形象。

3、分析《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寓意。

天宫的防守森严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的等级社会还是不可动摇,维护这个社会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大闹天宫,主要写悟空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在他身上具有冲决一切束缚与羁绊、藐视一切礼法和权威的叛逆精神,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人的觉醒的必然反映;从皈依佛门到取回真经,主要突出悟空降妖除魔的大智大勇,

他的英勇无畏,百折不挠,敢于斗争,也善于斗争的英雄性格与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可贵精神,由此得到充分表现。有限度而不自觉地赞颂了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相合拍的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

4、试论《西游记》游戏笔墨的效果。

寓庄于谐的讽刺艺术。《西游记》继承了寓庄于谐的优秀传统,“戏墨寓至理,幻笔抒奇思”,亦谐亦谑,寓嘲寓讽,轻松活泼,妙趣横生,使作品充满诙谐的兴味,产生出异常浓烈的喜剧性效果。作品或随意点染,涉笔成趣,或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饶有情趣,可谓嬉笑怒骂,皆成妙文。

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1)宣扬其时的“心学”;

2)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3)对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赞颂;

5、孙悟空的形象:

小说特别选用了“心猿”这一典型的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用语来作为孙悟空的别称,是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全书大致分为三部分: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于五行山下、西行取经成正果,实际上隐喻了放心、定心、修心的全过程。小说中的孙悟空,反对束缚、尊重自我和向往自由,具有一种强烈的个性精神,取经过程中,又体现出大智大勇的英雄精神以及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到底的献身精神。总而言之,孙悟空就成了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

《金瓶梅》

考核要求:

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

1、《》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2、《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3、《金瓶梅》标志着我国的小说艺术进入了一个更加贴近现实、面向人生的新阶段。

重难点4、试论《金瓶梅》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作为一部具有近代意味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金瓶梅》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里程碑。它突破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模式,在艺术上较之此前的长篇小说有了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演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作为文人独立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金瓶梅》标志着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的一个飞跃,极大地推动了后代作家的独创性,从此文人独创长篇小说成为风尚。

二、作为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金瓶梅》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开辟了新纪元,奠定了世情小说的发展基础,它对世情小说的几个流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是以婚姻家庭为中心描摹世态人情的家庭小说;

二是作为世情小说的一股“异流”而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

三是发展了其负面影响的艳情小说(也称“猥亵小说”)。

另外,它以讽刺笔法来暴露社会黑暗的优秀传统,也被后来的讽刺小说、谴责小说所继承。

《三言》、《二拍》

考核要求:“三言”“二拍“的小说成就

? 一、曲折多变的情节,构成作品的新奇性,趣味性;常采用巧合、误会手法,使情节波谲云诡、曲折多变。善将悲喜剧的情节交互穿插,使作品愈加曲折奇巧,趣味横生。

? 二、生动、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 三、复杂的结构方式(复线结构、板块结构等);

? 四、改变话本模式,创造出一种供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文体; 五、自然、通俗的语言; “二拍”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剪灯新话》的作者是瞿佑。

1、试析“三言”、“二拍”中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故事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表现婚姻爱情生活是“三言”中最具特色的题材,在“二拍”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此类题材一方面继承了宋元话

本的传统,同时也表现出新的发展。

一类作品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对旧的封建传统意识的突破,对新的婚姻爱情观念的追求,也就是提倡男女双方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同时对男女情爱和情欲给予大力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冲决了礼教之大防,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等;

另一类作品反映了被压迫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的强烈愿望,揭露了封建势力和传统礼教的虚伪与凶残,带有人文主义的特点,突破贞节观念是晚明文人思潮影响下尊重人性、妇女解放的一种表现。这种新的妇女观的思想基础,就是对于女性的尊重。功课抨击了封建社会中以男子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迫切地呼唤着两性关系的平等。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等。

2、“三言”、“二拍”以“无奇之所以为奇”的主要艺术表现。

凌濛初宣布再艺术上追求的是在日常题材、平凡故事中显示出小说的传奇性。这种艺术,被睡乡居士称为“无奇之所以为奇”。实际上就是“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一、“三言二拍”“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故事的传奇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善于运用生活中偶然性的巧合来构成故事的冲突,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同时也善于设置悬念伏笔,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作者还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脉络清晰,情节连贯,头尾完整,前因后果都交代分明,各种矛盾冲突一定当场解决,这是适应我国民众的欣赏习惯与审美心理而形成的,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所独具的民族形式。

二、“三言”、“二拍”中的优秀作品已能初步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出性格鲜明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与以粗笔勾勒见长的宋元话本相比,“三言”、“二拍”既有了较多的真切自然而又层次清晰的心理描写,也有了具体丰富而又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体现出白话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新进展。同时,作者从宋元话本那里承继了以行动表现人物的写人手法,有时把人物置于与外部世界的激烈冲突中来显示其内心矛盾,有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突出强调、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三、“三言”、“二拍”的语言既汲取了宋元话本“谐于里耳”的特征,又经过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的润色、创作,把生动活泼的口语与浅显易懂的文言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文心”和“里耳”的谐合。作者将宋元话本粗具形态的白话变成了流畅生动的文学语言,较为纯净,少有杂质;叙述语言明白如话,富于表现力;人物语言描摹逼真,具有个性化;达到了不事雕琢而自然曲尽事物之情的境地。三言二拍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语言艺术已经跨越了通俗化的初级要求,开始进入更高的规范化和艺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