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回自己的祖国去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2018-10-08 05:04书业网

篇一:二年级语文下册 回自己的祖国去一课一练(无答案) 语文A版

回自己的祖国去

班级 姓名

一、我会组词:

坐( ) 诚( ) 花()

座( ) 城( ) 华()

二、我会填。

( )地喊( )地说 (

( )地笑( )地跑(

三、我会加标点。

(1)我们怎么办( )

(2)回去( )回我们的祖国去( )

(3)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要为祖国尽力(

四、课外收集华罗庚的图片和故事。

植( 值( )地握着 ))) )地站起来

五、 我会想。

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国外的中国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也可以写下来或画出来。

篇二:2016-2017学年最新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回自己的祖国去》第二课时习题(精品)

《回自己的祖国去》第二课时习题

一、基础题

填上合适的内容。

一座() 一个() 一辆()

二、综合题

(一)补充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

例:老师批改作业。

下班以后,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

(1)同学们看电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带我看展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用“斩钉截铁”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2001年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最高奖得主之一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专家袁隆平。

袁隆平爷爷出生在大城市,怎么会去学农,研究水稻呢?有两件事激励了他。

6岁时,他来到武汉郊区的一个园艺场郊游。啊,多漂亮的花儿,多诱人的水果,他被深深吸引住了,缠着园丁问这问那,并立下“我一定要去学农”的志愿。

20世纪60年代,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好多人没有饭吃,袁隆平下定决心要在农学上有所作为。“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成为他终身追求的目标。

为了培育出优良的稻种,他几乎天天泡在稻田里,一片田,一株稻地去寻找可以用来杂交的稻穗,最后终于从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36株,培育出了大量杂交水稻,使水稻的产量大大地提高。

他研究的杂交水稻被世界科学组织称赞为“东方魔稻”,他也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1)写出句中写出句中加点词的近义词。

1)多漂亮的花儿!( ) ..

2)多诱人的水果!( ) ..

3)“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成为他终身追求的目标。( ) ..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小时候( )和( )激励袁隆平爷爷研究水稻,他培育出了( )水稻,大大地提高了( )。

篇三:回自己的祖国去 说课稿

《回自己的祖国去》说课稿

滨河小学刘万平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回自己的祖国去》,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下面我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

《回自己的祖国去》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郑柱子的作品。当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不仅被华罗庚的爱国精神所感染,更被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激情深深吸引。仿佛自己也回到了五十年代初的新中国,感受着科学家们爱国的情怀。

这篇课文主要记述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一件感人的故事。当年身居美国的华罗庚从报纸上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后,毅然带领妻子和孩子登上回归祖国的轮船,准备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根据《课标》词句教学应贯穿在小学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要求,根据我对课文的理解和本文以对话为主,人物当时的心情和满腔的热诚尽显其中的表达特点,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斩钉截铁”、“总算”等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华罗庚先生的赤子之心;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懂得学有所成,应当报效自己祖国的道理。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既有知识储备方面的理解积累,又有能力培养方面的提高拓宽,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感染。三位一体,在充满活力与开放式的课堂上,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依据《新课标》总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要求,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华罗庚先生在不同地点、对不同的人所说的“回自己的祖国去”。这两句话是本

文的中心,学生理解了这两句话就可以理解华罗庚的爱国之情。二是懂得学有所成,应当报效自己祖国的道理。

课文所叙述的事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对时代背景的了解、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到华罗庚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就成为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 、说教法

《新课标》认为阅读应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而三年级正是学生注重形象感悟,开始萌发自我的年龄,依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认为教学本课,要以“悟”为核心,以“读”为手段。以“情感”为中介,以教师引导为保证,构建一个“激趣——明文——入境——悟情——延展”的课堂教学链。通过学生的尝试探究,合作交流,个体思考等学习方式,让文章的学习过程充满情趣。

三 、说学法

依据《新课标》对小学第二学段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四部分的具体要求,在学生学习方法上有1.朗读法,其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组读、老师范读、对比朗读,通过大量、不同形式的读,培养了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感受课文中思想内涵和动人的语言。2.抓词句学习法,通过抓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内容,感受华罗庚的爱国之情,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3.看图学文法,使学生从图片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略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结构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逐步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设想,我的教学步骤如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问题导入。教师以亲切而又充满情感的语言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教师和蔼可亲的笑容又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了良好的开端,便顺利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品读课文,入情入境

有了第一环节的情感铺垫,学生已产生了学的愿望。这时迅速进行读的训练,让孩子在读文的基础上以“回自己的祖国去”为切入点,既紧扣题目又抓住主要内容,可谓一针见血。此时,我抓住时机适时提问:“你是从哪里知道华罗庚要回国的?”大部分学生会很快出示答案:“我们?”华罗庚斩钉截铁的说:“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但这还只是表面的认识,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了“斩钉截铁”的意思之后,对这句话的内涵与情感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鉴赏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沿坡讨源,虽幽必显。”因此,只有抓住作品所表现的感情,反复体验,引起情感上的相互交流,才能达到如痴如醉,难以自持的妙境。所以在教学中我反复指导学习朗读,从读中感悟华罗庚当时的情感。引导学生读懂了华罗庚高兴的心情,着急的心情和盼望的心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又设计了“你还读懂了什么?”这个开放性的话题,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接着我又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四五十年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和华罗庚在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作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华罗庚将要回到的中国与美国生活的巨大差别,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多媒体带给学生突出的直观感受,使他们对华罗庚深厚的爱国之情的认识更加深入。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到华罗庚两次说到“回自己的祖国去”的情感是有区别的。第一次“回自己的祖国去”表现了华罗庚回祖国的决心和急切心情,所以他是斩钉截铁的说这句话的。享有国际声誉的华罗庚教授,终于可以用毕生所学报效祖国了,所以第二次他是高兴而又自傲的对美国教授说“回自己的祖国去”的。

此时我是一位专注的倾听者,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他们尽情发挥自主研究学习。

学习回答完毕后,我又抓住时机,做好朗读及对比朗读的指导,让孩子从读中感悟情感。结合自己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对课文的情感“再创造”将它复现为自己头脑中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使学生从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让孩子谈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内驱力的诱导下,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一心为新中国贡献自己所有学识的思想情感。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如在交流中投入,在重点把握中深入等(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回自己的祖国去阅读答案))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整体把握文章,与文本、师生展开平等对话;教师用激情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在积极的阅读情境中深入文章,与本文产生情感共鸣,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得有效。

学生受到启发后,可以让学生再谈谈他们所知道的像华罗庚一样的爱国志士的故事。这样使课内延伸至课外,使情感得以充分发挥。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仅仅是个例子。”所以我认为:语文学习仅凭课堂上的一篇文章是不够的,不仅要一篇带多篇,更要想方设法延伸至课外。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