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人教版初中数学经常被抽到的说课题目

说课2018-10-16 11:59书业网

篇一:初中数学说课稿大全(共5篇)

篇一:经典初中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 好:我是(19)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所选用的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于本节课。我将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 19 章第 1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平行四边形 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学习了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的基础上,对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为 其他四边形 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判断,对此本节课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推导过程(这点要求比较难)

我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课堂实验研讨,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学生学习的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掌握

2)探索,由此发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方法与过程)

3)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样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增加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通过推理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

<总之,我这节课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针对这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研讨法

让学生处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这就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所,从多种感观获取信息,体验我们的数学活动。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体验: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从整体课堂来看,我们这节课很关注学生的发展,古人说:“学贵有方”

三、说学法

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明白数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类比、猜想、推理等思维进行教学。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5个阶段来,完成本课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将灵活运用温故而知新,承接前后章,展示情境,结合实际生活,引入新课。

2阶段:新课教学(通过合作性学习进行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而是共同提高的合作者,这不仅对他们的学业会有帮助,在人格的培养上也很有可取之处。)

3阶段:课堂实践

我将通过:首先和学生们一起议一议(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简单利用)

最后再和学生们共同完成练一练(随堂练习,基础训练、创新训练)

4阶段: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学到什么、收获什么,教师点评,以达到加深知识的理解)

5阶段:布置作业(达到复习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通过课堂学习,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从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二:初中数学说课稿 (2)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岛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本课得失八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有理式的运算和二次根式的性质的基础上,对代数式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二次根式的乘除、实数的混合运算以及解直角三角形、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代数式的工具性内容。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中。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会识别同类二次根式,会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理解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

数学思考:

1. 经历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法则的形成过程,感悟类比思想;

2. 经历由实际问题引入数学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掌握运算法则,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

能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同时进一步培养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1、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识别;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

难点确定为:二次根式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设置适当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已学过同类项、合并同类项、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对实数运算与性质有初步感受,为本节知识打下了基础。如果学生前面只是能够牢固掌握,本节相对简单。但是往往对于前一节的二次根式化简掌握不牢,要注意复习深化。

三、 教学模式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练测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认知范围内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5分钟):

1.(1)什么是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3)计算:2x-3x+5x2a2b – 3a2b +

式做铺垫。

2.二次根式的化简:

(1)积的算数平方根法则:

(2)商的算数平方根法则:

(3)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同类项的相关知识,为接下来学习同类二次根式和合并同类二次根22ab3

=; (2)27a= ; (3)227= ;

(4)=; (5)48a= ; (6)348= ; 3.化简:(1)

【设计意图】二次根式化简是本节课的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化简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本节课效率。

【注】此教师讲解化简方法。

4、尝试计算下列各式:

(1)2?22? ;(2)a?2a??a?0?;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入新课。 通过问题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二)自主学习(5分钟)

自学课本第10—11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试观察下列各组式子,哪些是同类二次根式:

(1)22与32 (2)2 (3)20(4)与

从中你得到: 。

2、几个二次根式化成_______________后,如果它们的________相同,那么这几个二次根式称为同类二次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可以像________那样进行合并。

4、二次根式相加减,应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___________,然后把____________分别合并。

5、自学课本例1,例2后,仿例计算: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1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3)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设计意图】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合作交流、展示反馈(5分钟) 小组交流结果,比照例题,看谁的做法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合作交流,锻炼学生和合作交流能力,并通过此过程体会二次根式加减法的步骤。

(四)合作探究,深化知识(5分钟)

被开方式不同的几个二次根式,一定不是同类二次根式?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

(五)精讲点拨(5分钟)

【师】1、判断是否同类二次根式时,一定要先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再判断。 注意:同类二次根式只要求被开方数相同,与根号前的系数无关。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三个步骤:

①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②找出同类二次根式;

③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不是同类二次根式的不能合并。

(六)强化训练,巩固双基(5分钟)

1、试观察下列各组式子,哪些是同类二次根式:

(1)22与32 (2)2 (3)20 (4)

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类比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1)1 1 (3)x ?6?(?)2.通过填空题,强调同类二次根式定义的关键,让学生体会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步骤。 32723x1?2x4x

【步骤讲解中引导学生体会】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系数相加减,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将同类二次根式的系数相加减,根指数与被开方式不变。

(七)达标测试:(10分钟)

1、选择题

(1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④ d.③和④

(2 ).

a bc d?;③? (3) ④?,其中错误的个数为( )

a.1b.2c.3d.4

2、计算:

(1) (2) x

3、如图,在rt△abc中,∠c=90°, 1x1?4y??yx2ya

bc

ac=3cm,bc=6cm,求ab的长.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八)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2分钟)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是哪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惑;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

1.让学生通过说,进一步增进认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2.通过互相讲解疑惑,激发学生思考,鼓励提出疑难问题。

篇二:经典初中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 好:我是(19)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所选用的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于本节课。我将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 19 章第 1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平行四边形 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学习了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的基础上,对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为 其他四边形 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判断,对此本节课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推导过程(这点要求比较难)

我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课堂实验研讨,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学生学习的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掌握

2)探索,由此发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方法与过程)

3)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样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增加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通过推理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

<总之,我这节课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针对这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研讨法

让学生处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这就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所,从多种感观获取信息,体验我们的数学活动。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体验: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从整体课堂来看,我们这节课很关注学生的发展,古人说:“学贵有方”

三、说学法

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明白数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类比、猜想、推理等思维进行教学。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5个阶段来,完成本课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将灵活运用温故而知新,承接前后章,展示情境,结合实际生活,引入新课。

2阶段:新课教学(通过合作性学习进行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而是共同提高的合作者,这不仅对他们的学业会有帮助,在人格的培养上也很有可取之处。)

3阶段:课堂实践

我将通过:首先和学生们一起议一议(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简单利用)

最后再和学生们共同完成练一练(随堂练习,基础训练、创新训练)

4阶段: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学到什么、收获什么,教师点评,以达到加深知识的理解)

5阶段:布置作业(达到复习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通过课堂学习,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从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三:《25.1.1随机事件》件说课稿

《25.1.1随机事件》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上)第25章《统计初步》中的第一节随机事件中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本课作以说明:

一、说教材

从小学至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问题其结果往往都是确定的,而从本节课开始就要接触一些结果不确定的情况——随机事件.它不但是概率论的基础, 还直接地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因此,学好它,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还是学生今后学习、工作与生活必备的数学素养。

二 说学情

由于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结果不确定的数学问题,而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又有统计的规律性同时还隐含有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虽然来源于生活,却也要深刻挖掘生活中的事例,所以对随机事件概念的出现还一时难以适应,这是学习本节的不利因素,但是由于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理解能力,思维活跃,乐于探究,我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例子,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达到准确理解和把握随机事件的有关概念及特点。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基于以上两点分析,结合教材及课标对本节的要求,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掌握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自演示,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乐于亲近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虽然本节是概率的基础很简单,但由于刚接触有些学生可能会对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的确定不是很准,而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才是数学的精髓,是联系数学各类知识的纽带,所以我将本节的重难点设立如下:

重点:随机事件的特点。

难点: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四、说教学方法及手段

在新课标的环境中,教师角色已变成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活动者,所以针对课堂上学生的数学活动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创设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通过设计尝试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其中包括个体活动、小组活动与整体活动,力求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

3、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我也要参与学生讨论当中,当发现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有困难时,我要根据具体情况将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给学生搭台阶。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有效实施有差异教学,如多层次对待学生回答、分层次布置作业。

5、用鼓励的眼神,热情的话语创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发展学生思维意识。

6

、为提高课堂效率我适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五、说教学流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带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尽力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知识的主动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数学概念的烦琐困境,所以我设计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

从一堆牌中任意抽一张,一定能抽到红牌吗?

学生回答:(1)必然发生;(2)不可能发生;(3)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教师:生活中的有些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我们把它称为随机事件。这节课就来学习《随机事件》

(二)、探究新知。

活动1:

5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签筒中有5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纸签,上面分别标有出场的序号1,2,3,4,5。小军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的纸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从签筒中随机(任意)地取一根纸签。请考虑以下问题:

(1)抽到的序号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2)抽到的序号小于6吗?

(3)抽到的序号会是0吗?

(4)抽到的序号会是1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1)数字1,2,3,4,5都有可能抽到,共有5种可能的结果;

(2)抽到的数字一定小于6;

(3)抽到的数字绝对不可能是0;

(4)抽到的数字可能是1,也可能不是1.

教师再提问:那些事件是必然发生的?那些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些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

学生再思考,回答。

活动2:

小伟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至6的点数。请考虑以下问题,掷一次骰子,观察骰子向上的一面:

(1)可能出现哪些点数?

(2)出现的点数大于0吗?

(3)出现的点数会是7吗?

(4)出现的点数会是4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1)从1到6的每个点数都会出现,所有可能的点数共有6种,

(2)出现的点数肯定大于0;

(3)出现的点数绝对

不会是7;

(4)出现的点数可能是4,也可能不是4.

教师再提问:那些事件是必然发生的?那些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些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

学生再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叫必然事件; 必然不会发生的事件叫不可能事件; 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随机事件.

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

下面我们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事件属于什么事件。

练习1:判断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一个星期为七天。

(2)人长生不老 。

(3)明天,你买一注彩票,得500万大奖。

(4)用长为1cm、2cm、3cm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构成一个三角形。

(5)掷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

(6)2016年9月1日当天我市下雨。

(7)明天,地球还会转动

(8) 拔苗助长

学生思考回答。

活动3:摸纸牌试验

老师手里有4张黑桃,2张红桃,这些纸牌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牌面的条件下,随机地从中摸出一个张纸牌。

(1)这张纸牌是红桃还是黑桃?

(2)如果两种纸牌都有可能被摸到,那么摸到黑桃和摸到红桃的可能性一样大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同。

思考:能否通过改变纸牌的某种颜色的数量,使“摸出黑桃”和“摸出红桃”的可能性大小相同吗?

学生思考,回答。

练习2:、请认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袋子里装有20个形状、质地、大小一样的球,其中4个白球,2个红球,3个黑球,其它都是黄球,从中任摸一个,摸中哪种球的可能性最大?

(2)已知地球表面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的比均为3:7。如果宇宙中飞来一块陨石落在地球上,“落在海洋里”与“落在陆地上”哪个可能性更大?

(3)袋子里装有红、白两种颜色的小球,质地、大小、形状一样,小明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然后放回,如果小明5次摸到红球,能否断定袋子里红球的数量比白球多?怎样做才能判断哪种颜色的球数量较多?

(三)、巩固提升

请你用“随机事件;必然事件”等词语来分析两段内容.

一休得罪了幕府将军,将军决定处罚一休,幸得安国寺长老和百姓们的求情,将军终于同意让一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方法是将军写下两张签,一张罚,一张免,让一休抽签,抽中罚则罚,抽中免

则免。

将军一心想处罚一休,将军会在写签时怎么写呢?原来将军在两张签上都写上了“罚”。一休不论抽到哪一张都一样要罚。

爱动脑筋的一休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一休会用什么办法应对狡诈的幕府将军呢?

学生思考回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一样吗?

(五)、堂堂清检测。

绩优学案第113页,达标测评部分。

必做:第1——7题,选作:第8题

(六)、作业

(必做):习题25.1第1题

(选做):第7题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