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2018-11-18 15:13书业网

篇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结题报告

“具有高职特色的《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研究报告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徐大胜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体系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从《遗传与作物育种》课程本身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知识构建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需要有一本适合高职特点的、对培养实用的应用型人才能起到重要作用的高职高专《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更需要有一门精品课程。编写高职高专《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并把《遗传与作物育种》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既能解决目前我省,乃至全国无高职高专《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和无《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问题,又能解决教材的适用性问题,而且还能大大降低学生的教材成本(据粗略统计,目前我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遗传育种》课程所用的3本教材的总金额为88.8元,编一本高职高专《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交到出版社正式出版,价格也只有30元左右,可以为学生减轻近60元的教材费用负担)。而且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们能把在多年《遗传育种》教学中积累的经验编写到教材中,对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和提高《遗传育种》教学的教学效果将起到重要作用;在《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中,把课程的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凝聚教师多年心血的教案、习题集、课件等教学成果放在网上,有利于学生课余学习和远程学习。所以,从事高职《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的编写和该门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研究,有利于培养具有高职特色的合格人才,也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 研究过程

本课题从2005年3月开始启动,经过课题组成员多次开会研究,形成了课题研究方案,完成了教材《编写大纲》。2005年5月正式申报该项目,6月开始着手《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编写,2005年11月教材脱稿,2005年12月和2006年3月两次对教材进行了审定。2005年12月开始着手《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特点,按教案、习题集及答案、学习指南、实验和教学实习

指导书、课件、网页制作、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进行了分工,然后按时间、进度由课题负责人进行检查,2006年5月开始录制《主讲教师授课录像》。2006年6月课题通过院级评审,并授予《遗传与作物育种》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院级精品课程”。

3 课题研究结果及评价

3.1 课题研究结果

本课题从2005年6月开始到2006年7月已完成申报书中全部研究任务。

3.1.1 教学大纲制订 根据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特点和高职高专人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我们重新编制了《遗传与作物育种教学大纲》。新的教学大纲有这样几个特点:

(1)按上下篇安排教学内容,上篇主要介绍“遗传基础”,下篇主要介绍“作物育种的一般规律、原理、方法和主要作物的育种技术,以及作物良种繁育方法”。

(2)本着“实用、够用”原则,削减教学时数,由原来150学时左右,降为100学时。其中理论80学时,实验20学时,教学实习3天。加上暑期专业实践等,理实比1:1左右。

(3)重组后的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1.2 教材与实践性教学指导书的编写 课题组6人有5人参加了教材的编写。在进行教材编写时,严格按教学大纲的宗旨组织教学内容。教材所有内容都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爱岗敬业精神的原则。学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使他们获得作物遗传育种和良种繁育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掌握遗传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作物育种、良种繁育等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本教材上篇9个章节内容,下篇8个章节内容,预计30万字左右。教材体现出这样些特点:(1)在教材深度上,能体现高职特点,不深、不难,讲求实用,突出新知识、新技术;(2)体现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的基本方法;(3)最新的科技知识、科技成果在教材中得到体现。(4)编写了课程《实验指导书》和《教学实习指导书》。

3.1.3 多媒体课件开发 在广泛学习、研究了丰富多彩的课件资源后,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生源情况,开发制作了各章节的多媒体课件,该课件已经通过2

个年级5个班的学生使用表明。《遗传与作物育种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许多学生认为:这种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好,尤其是直观效果好,容易理解和掌握。

3.1.4 学习指南 为了配合学生自学和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我们编写了《学习指南》。《学习指南》包括: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简介、师资队伍信息、遗传与作物育种各章节目的要求与知识点以及重点和难点、遗传与作物育种习题答案、遗传与作物育种综合试题答案等。

3.1.5 学期授课计划 为了体现教学课时的安排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过去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在“具有高职特色的《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成果中, 我们展示了1个年级的《学期授课计划》。

3.1.6 教案 在“具有高职特色的《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中所展示的教案,通过集体研究制定,是课题组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凝聚了教师们的智慧、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成果。

3.1.7 习题与答案 在“具有高职特色的《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中,教师们所研制的习题、综合试题和参考答案,主要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参考,以检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3.1.8 授课录像 本课题提供了三位主讲教师各50分钟左右的授课录像,以体现课题组教师的对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量以及教学效果等。

3.1.9 学习信息资源 在学习信息资源中,我们单独提供了参考文献,另外在每次课的教案中,我们也提供了学习资源(包括学习参考书、学习资料、网络资料)。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教学生如何查阅学习资料,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3.2 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

3.2.1 对《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的评价 通过我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2003级、2004级、2005级三个年级试用表明:学生普遍反映我们的教材,能体现高职特点,不深、不难,非常实用,有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既体现了遗传与作物育种前沿性知识,又体现了作物育种的新技术,符合作物育种的生产实际。

3.2.2对《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的评价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2004级、2005级的学生认为:《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这种方式非常好,上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易于理解,课后又有利于我们及时查找相应知识和内容,还提供了如何学习的方法(学习指南),通过习题还能及时检查我们对知识

的掌握情况。

3.3教学效果评价

近年来,遗传与作物育种教学组的老师们能做到认真备课、认真编写每次课的教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考试考核。每一位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处处关心;既教他们知识,又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风,使他们既能成才,又能成人。主讲教师在教学中能按规定完成《遗传与作物育种教学大纲》上的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师课堂讲授赋有启发性,知识信息量大。在教学中十分强调“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近年所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青睐,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课题负责人徐大胜老师从教20多年,有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专业功底深厚,从教严谨,专业研究能力很强,在多种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有多篇论文和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参加两种全国高职高专教材编写,通过主编(杨凌职业学院农学系系主任刘玉凤、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卢良峰)考核,认为该老师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娴熟,受到主编好评。尤其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遗传学》,主编对该教师编写的内容非常满意。他除给校内学生上课外,还经常为成都市农业系统培训职工,受到好评(成都市人事培训中心、原成都市农业局、温江区农业局等)。在近三年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校教学督导评价或同行评价,还是学生评价(评价指标有:衣冠整洁、举止端庄、文明执教;课堂纪律管理;课程讲解熟练程度,有无“照本宣科”现象;是否生动、形象、直观,紧密联系实际;是否注意教学双边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否布置、批改、讲评作业(报告);辅导和答疑是否认真、细致、耐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语言是否清晰、简练、流畅而有条理;学生通过学习学到知识情况;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指导实验(实习)、实训能力等)都非常高。课题组的张彭良、魏万蓉、张世鲜、欧阳丽莹老师,积极参与《遗传与作物育种》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参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取得了好的成效,他们教学经验也十分丰富,教学效果良好,也普遍到校内外师生和学校教学督导的好评。在近年的学生评教和学院创“名师”活动中,有1人获得二等奖,有3人次学生测评考核获得第一名,有10人次排在前5名,其它排名均在前100名。

4 课题负责人的学术、教学水平与教学风范

4. 1 所讲授的课程 (1)遗传育种,农学类专业的专业课,周4/2,2届,248

人;(2)作物栽培, 农学类专业的专业课,周4/4,2届,92人;(3)农业气象, 农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周2,2届,358人。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把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传授给学生,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并突出课程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与其它任课教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方式以及实践性教学等进行探讨交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进行学习、思想方面的交流和沟通,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4.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遗传育种,完成实验60学时,教学实习共12天,指导毕业论文3年102篇,学生总数248人;(2)作物栽培, 完成实验80学时,教学实习共15天,指导毕业论文3年67篇,学生总数92人;(3)农业气象, 完成实验18学时,教学实习共3天,158人。实践教学有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有课程基本技能训练大纲、实验指导书、教学实习大纲、综合实训大纲、毕业实习大纲。通过基本技能训练、实验、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主持的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课题 (1)农村劳动者科技技能培训,国家级,来源于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主研人员,2004年,起草申报书,组织实施、调研,年度总结等;(2)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子课题),国家级,来源于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产业化城镇化互动研究总课题组,2004年,主研人员,2005年5月结题。起草申报书,组织实施、调研,结题报告等;(3)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方式研究(子课题),国家级,来源于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产业化城镇化互动研究总课题组,2004年,主研人员,2005年5月结题。起草申报书,组织实施、调研,结题报告等;(4) 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市级,来源于成都市社科院十五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2004年,2005年12月结题, 起草申报书,组织实施、调研,结题报告、研究论文等。(5)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方式研究,国家级,来源于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下的子课题,2004年,主研人员,2005年5月结题。起草申报书,组织实施、调研,结题报告等;(6)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省级,来源于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05年,课题主持人,起草申报书,编写教材,研发教案、课件、习题集、调研等。

4.4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和学术论文

篇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结题报告

“具有高职特色的《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研究报告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体系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从《遗传与作物育种》课程本身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知识构建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需要有一本适合高职特点的、对培养实用的应用型人才能起到重要作用的高职高专《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更需要有一门精品课程。编写高职高专《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并把《遗传与作物育种》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既能解决目前我省,乃至全国无高职高专《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和无《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问题,又能解决教材的适用性问题,而且还能大大降低学生的教材成本(据粗略统计,目前我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遗传育种》课程所用的3本教材的总金额为88.8元,编一本高职高专《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交到出版社正式出版,价格也只有30元左右,可以为学生减轻近60元的教材费用负担)。而且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们能把在多年《遗传育种》教学中积累的经验编写到教材中,对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和提高《遗传育种》教学的教学效果将起到重要作用;在《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中,把课程的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凝聚教师多年心血的教案、习题集、课件等教学成果放在网上,有利于学生课余学习和远程学习。所以,从事高职《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的编写和该门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研究,有利于培养具有高职特色的合格人才,也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 研究过程

本课题从2005年3月开始启动,经过课题组成员多次开会研究,形成了课题研究方案,完成了教材《编写大纲》。2005年5月正式申报该项目,6月开始着手《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编写,2005年11月教材脱稿,2005年12月和2006年3月两次对教材进行了审定。2005年12月开始着手《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特点,按教案、习题集及答案、学习指南、实验和教学实习

指导书、课件、网页制作、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进行了分工,然后按时间、进度由课题负责人进行检查,2006年5月开始录制《主讲教师授课录像》。2006年6月课题通过院级评审,并授予《遗传与作物育种》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院级精品课程”。

3 课题研究结果及评价

3.1 课题研究结果

本课题从2005年6月开始到2006年7月已完成申报书中全部研究任务。

3.1.1 教学大纲制订 根据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特点和高职高专人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我们重新编制了《遗传与作物育种教学大纲》。新的教学大纲有这样几个特点:

(1)按上下篇安排教学内容,上篇主要介绍“遗传基础”,下篇主要介绍“作物育种的一般规律、原理、方法和主要作物的育种技术,以及作物良种繁育方法”。

(2)本着“实用、够用”原则,削减教学时数,由原来150学时左右,降为100学时。其中理论80学时,实验20学时,教学实习3天。加上暑期专业实践等,理实比1:1左右。

(3)重组后的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1.2 教材与实践性教学指导书的编写 课题组6人有5人参加了教材的编写。在进行教材编写时,严格按教学大纲的宗旨组织教学内容。教材所有内容都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爱岗敬业精神的原则。学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使他们获得作物遗传育种和良种繁育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掌握遗传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作物育种、良种繁育等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本教材上篇9个章节内容,下篇8个章节内容,预计30万字左右。教材体现出这样些特点:(1)在教材深度上,能体现高职特点,不深、不难,讲求实用,突出新知识、新技术;(2)体现作物育种和良种繁育的基本方法;(3)最新的科技知识、科技成果在教材中得到体现。(4)编写了课程《实验指导书》和《教学实习指导书》。

3.1.3 多媒体课件开发 在广泛学习、研究了丰富多彩的课件资源后,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生源情况,开发制作了各章节的多媒体课件,该课件已经通过2

个年级5个班的学生使用表明。《遗传与作物育种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许多学生认为:这种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好,尤其是直观效果好,容易理解和掌握。

3.1.4 学习指南 为了配合学生自学和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我们编写了《学习指南》。《学习指南》包括: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简介、师资队伍信息、遗传与作物育种各章节目的要求与知识点以及重点和难点、遗传与作物育种习题答案、遗传与作物育种综合试题答案等。

3.1.5 学期授课计划 为了体现教学课时的安排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过去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在“具有高职特色的《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成果中, 我们展示了1个年级的《学期授课计划》。

3.1.6 教案 在“具有高职特色的《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中所展示的教案,通过集体研究制定,是课题组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凝聚了教师们的智慧、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成果。

3.1.7 习题与答案 在“具有高职特色的《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中,教师们所研制的习题、综合试题和参考答案,主要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参考,以检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3.1.8 授课录像 本课题提供了三位主讲教师各50分钟左右的授课录像,以体现课题组教师的对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量以及教学效果等。

3.1.9 学习信息资源 在学习信息资源中,我们单独提供了参考文献,另外在每次课的教案中,我们也提供了学习资源(包括学习参考书、学习资料、网络资料)。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教学生如何查阅学习资料,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3.2 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

3.2.1 对《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的评价 通过我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2003级、2004级、2005级三个年级试用表明:学生普遍反映我们的教材,能体现高职特点,不深、不难,非常实用,有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既体现了遗传与作物育种前沿性知识,又体现了作物育种的新技术,符合作物育种的生产实际。

3.2.2对《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的评价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2004级、2005级的学生认为:《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这种方式非常好,上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易于理解,课后又有利于我们及时查找相应知识和内容,还提供了如何学习的方法(学习指南),通过习题还能及时检查我们对知识

的掌握情况。

3.3教学效果评价

近年来,遗传与作物育种教学组的老师们能做到认真备课、认真编写每次课的教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考试考核。每一位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处处关心;既教他们知识,又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风,使他们既能成才,又能成人。主讲教师在教学中能按规定完成《遗传与作物育种教学大纲》上的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师课堂讲授赋有启发性,知识信息量大。在教学中十分强调“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近年所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青睐,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课题负责人徐大胜老师从教20多年,有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专业功底深厚,从教严谨,专业研究能力很强,在多种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有多篇论文和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参加两种全国高职高专教材编写,通过主编(杨凌职业学院农学系系主任刘玉凤、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卢良峰)考核,认为该老师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娴熟,受到主编好评。尤其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遗传学》,主编对该教师编写的内容非常满意。他除给校内学生上课外,还经常为成都市农业系统培训职工,受到好评(成都市人事培训中心、原成都市农业局、温江区农业局等)。在近三年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校教学督导评价或同行评价,还是学生评价(评价指标有:衣冠整洁、举止端庄、文明执教;课堂纪律管理;课程讲解熟练程度,有无“照本宣科”现象;是否生动、形象、直观,紧密联系实际;是否注意教学双边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否布置、批改、讲评作业(报告);辅导和答疑是否认真、细致、耐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语言是否清晰、简练、流畅而有条理;学生通过学习学到知识情况;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指导实验(实习)、实训能力等)都非常高。课题组的张彭良、魏万蓉、张世鲜、欧阳丽莹老师,积极参与《遗传与作物育种》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参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取得了好的成效,他们教学经验也十分丰富,教学效果良好,也普遍到校内外师生和学校教学督导的好评。在近年的学生评教和学院创“名师”活动中,有1人获得二等奖,有3人次学生测评考核获得第一名,有10人次排在前5名,其它排名均在前100名。

4 课题负责人的学术、教学水平与教学风范

4. 1 所讲授的课程 (1)遗传育种,农学类专业的专业课,周4/2,2届,248

人;(2)作物栽培, 农学类专业的专业课,周4/4,2届,92人;(3)农业气象, 农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周2,2届,358人。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把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传授给学生,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并突出课程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与其它任课教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方式以及实践性教学等进行探讨交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进行学习、思想方面的交流和沟通,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4.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遗传育种,完成实验60学时,教学实习共12天,指导毕业论文3年102篇,学生总数248人;(2)作物栽培, 完成实验80学时,教学实习共15天,指导毕业论文3年67篇,学生总数92人;(3)农业气象, 完成实验18学时,教学实习共3天,158人。实践教学有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有课程基本技能训练大纲、实验指导书、教学实习大纲、综合实训大纲、毕业实习大纲。通过基本技能训练、实验、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主持的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课题 (1)农村劳动者科技技能培训,国家级,来源于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主研人员,2004年,起草申报书,组织实施、调研,年度总结等;(2)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子课题),国家级,来源于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产业化城镇化互动研究总课题组,2004年,主研人员,2005年5月结题。起草申报书,组织实施、调研,结题报告等;(3)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方式研究(子课题),国家级,来源于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产业化城镇化互动研究总课题组,2004年,主研人员,2005年5月结题。起草申报书,组织实施、调研,结题报告等;(4) 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市级,来源于成都市社科院十五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2004年,2005年12月结题, 起草申报书,组织实施、调研,结题报告、研究论文等。(5)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方式研究,国家级,来源于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下的子课题,2004年,主研人员,2005年5月结题。起草申报书,组织实施、调研,结题报告等;(6)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省级,来源于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05年,课题主持人,起草申报书,编写教材,研发教案、课件、习题集、调研等。

4.4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和学术论文

篇三: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课题是人文社科学院法学教研室为加强法律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而申报的教改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由攀枝花学院批准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随后,课题工作人员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该课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基本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法学专业是人文社科学院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之一,自2001年秋开始招收本科以来,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层次和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法学专业发展的重点。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特申请立项该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挖掘法学专业教学的发展潜能,使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能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攀枝花学院“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这个课题蕴涵着丰富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课题内容分解为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的改革:

2、教学形式的改革;

3、教学环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在以上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中,我们认为该课题选题需要突破的难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法学专业的教学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变化; 二是专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有机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几项基本原则:

1、以邓小平教育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教育部教高[1998]2号文件印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等五个文件精神。

2、本研究特别注重和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重视本地区和本院校的优势和特殊性,使研究富于特色。

3、以研促教,以研促改,通过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项目研究情况

(一)研究计划和项目分工

整个项目的年底进展计划及目标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3年9月——2004年3月拟定法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04年4月——2005年3月实施计划,包括大量阅读理论

专著,开展调研,搜集材料,撰写论文等;第三阶段:2005年4月——2005年9月加工整理材料,撰写论文、结题报告、成果应用。

为保证上述计划的顺利完成,提高项目组成成员的工作效率,在课题组内部进行了项目分工。其中,付晓梅同志为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及对外联系、撰写结题报告等工作;寇桂君同志承担教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改革研究;刘德玉同志承担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罗辉国同志承担教学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

(二)项目研究过程回顾

2003年5月,当时的法学教研室主任付晓梅同志在一次教研会上提出,法学专业学生仅有理论水平是不够的,随着社会对本科生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经过这次教研会,达成了“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立项的一致决定。鉴于当时法学教研室师资力量有限,而申报课题对研究者又有职称上的要求,故决定由有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且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付晓梅、寇桂君、刘德玉、罗辉国四位同志担任该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

2003年9月,该课题获得学院批准并列入该年度工作计划。为此,课题组成员紧接着召开会议讨论、确定关于课题研究的各项具体事宜。这次会议商定了该课题研究中各位研究者的具体任务分工,课题的项目进度即年度进展计划及目标。

2004年4月,课题组成员开始着手实施计划,搜集材料。鉴于研究者研究经验不够丰富,职称不高,课题组成员在着手实施计划的具体工作中,特别作了两项准备工作:一是用教改经费的四分之一购买了一些理论书籍,认真阅读,以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为课题的研究服务;二

是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参考、学习他人在该课题领域内的成功经验,同时加强了对外联系,为实践性改革的具体实施作准备。

2004年4月——2005年3月,课题组成员积极的展开了研究工作。寇桂君同志承担教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改革研究具体适用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其中,2004级和2005级的教学计划中,增强了教学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532学时(21学分,其中军训2学分,专业实践5学分,毕业实践8学分,“两课”社会实践2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占总学时的19﹪。刘德玉同志承担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更为丰富,时间的配置也更为合理。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学期为期2周的军训,第一或二学年暑期为期3周的“两课”社会实践(调查),第四或五学期为期3周的模拟法庭,第三、五学期为期2周的法律咨询实习,第七学期为期1周的法学专题辩论,第八学期为期12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罗辉国同志承担教学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除了继续坚持运用带领学生去法院听庭审、课堂讨论之外,还增加了运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同时多次要求学院建设一个规范的模拟法庭,方便实践教训环节的实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任务和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认真地开展研究工作。他们在较广泛、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丰富的阶段性成果。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途径、方法的研究

基于对时代背景的分析,课题组认为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是

顺应时代需要,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世界公民的必然要求。经过多次讨论,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可从四个层面加以考虑:一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转变;二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三是对符合其目标的实现途径的探讨;四是对影响其途径实现的若干因素的分析。

课题组对我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诸方面如课程体系、教育目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均十分重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经费投入充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而我校的研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化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等方面存在着差距。

课题组通过本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论证了当前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唤,并提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新模式。

课题组研究指出,建立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是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作机制至少包括办学思想的导向机制、目标引导机制、教师培训和各种保障机制以及监督、反馈、评价、激励和社会参与机制等。

课题组提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务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任务是任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