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扬州地方俗语

俗语2018-12-02 07:51书业网

篇一:扬州习俗

扬州习俗早上皮包水:早点,扬州人称早茶。并非以饮茶为主,而是要吃点心面条之类,尤其 要吃煮干丝或烫干丝。 以豆腐干而言,有素干、五香干、蜜干、臭干数种。豆腐干可被分 成十七层, 然后切丝, 丝细如发。 煮干丝在乾隆时期名“九丝汤”, 即干丝加火腿丝、笋丝、 口蘑丝、木耳丝、银鱼丝、紫菜丝、蛋皮丝、鸡丝,高档的还要加海参丝或燕窝丝。烫干丝、 蛋皮丝,是用洁白大干劈成细丝,用开水烫泡装盘,然后用芽姜切成细丝,覆于盘顶,干丝 洁白,姜丝金黄,另加一小撮虾米,浇上黄豆酱油和纯香小磨麻油,一经拌和,黄白相间, 一碟食毕,齿颊留香。点心以富春茶社最为著名,品种繁多,风味独特,“扬州三绝”三丁 包子、千层油糕、翡翠烧卖不可不尝。包子造型讲究,鲫鱼嘴,荸荠肚,32 道褶皱,出笼 时挺立笼中,犹如牙雕玉刻。富春茶"魁龙珠",为该店 20 年代初始创,用富春花局种植的 珠兰与浙江的龙井、安徽的银针合制而成。魁针取其色,珠兰取其香,龙井取其味,浓郁醇 朴,解渴去腻。晚上水包皮:“水包皮”就是在浴室洗澡。这是老扬州对洗澡的生动描述。扬州在一 千多年前便有了公共浴室。老扬州的浴室门口作兴挂一个壶或一个灯笼。 在浴室里“水包 皮”是扬州人的一种生活享受。进浴室不仅是洗澡,还可以修脚、捏脚、刮脚、捶背、品茗、 小吃、聊天、理发、刮胡子、闭目养神,总之忙得很。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精神到身体, 都有忙的内容。忙完了,然后就呼呼大睡,跑堂的会在你身上轻轻地盖上一条大毛巾,等你 睡醒了,又立即递上一个热手巾把子,全方位服务,其乐无穷。浴池一般分为头池、大池、 娃娃池。头池上面盖着粗木条制成的栏架,浴客往上一躺,池里的热气涌涌而上,有点桑拿 的意思。大池里的水热而不烫,可以将整个身子泡在水里,这时,“水包皮”算是“点题” 了。娃娃池面积不大,是温水,小孩泡在里面击水嬉戏,活象一群“水猴子”。 扬州“三把刀”(剪发刀、扦脚刀、厨刀) 理发:扬州理发师善用刀剪,剃推,修面齐整, : : 按额捶肩,颇有独到之处。扦脚:用刀推、拉、磨、扦、搂、挖等工艺,使人舒畅无比。厨刀: 扬州厨工善用刀法,做工刀法细腻,尤其在蔬菜,豆制品,肉片等作功上,使人赞不绝口。 扬州婚俗:订婚:扬州习俗称订婚为“下茶”。订婚又叫“定婚”。有大定、小定之分。小 定又称”稳亲”,是在男女尚年幼情况下的定婚形式。大定就是正式定婚。现在自由恋爱, 只要双方谈定了,男方请女方父母上门聚宴,便算是定婚。 结婚: 结婚选

择“吉日”,旧时选 黄道吉日,现在选在农历逢双(尤喜逢六,不选十四)的日子,或“五一”、国庆、元旦这些法 定节日。 迎亲前一天,新郎的兄弟等人到女家去发铺盖(嫁妆)。 到了女家后,要先吃三道茶(甜 茶、清茶、点心),然后发铺盖。铺盖中的马桶、脚盆由新郎弟弟挑。马桶(现改为痰盂)内放 五子:子孙蛋(红鸡蛋)、红枣、染成红绿色的白果、莲子、花生、象征“五子登科”。箱子 里除衣物外,还放有:为公婆做的孝顺鞋,为丈夫和小叔子做的新鞋,给姑子的手帕和给未来 孩子做的“小狗鞋”。由新娘的舅父或弟兄背新娘上轿。花桥抬起后在门前转三转,女家向 轿子泼水(示意新娘不要再留恋娘家)、撒筷子(预祝新娘快生贵子)。轿子回转,新娘的哥哥 或弟弟跟着送亲。 送亲人进门和新娘下轿后,要坐下吃三道茶。 现在迎亲改用小轿车,新郎在 宾朋的陪同下亲自去迎亲,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乘车出嫁。 不同与北方的是晚上办喜酒,席间 上了头菜为高潮。但头菜上后客人不能马上动筷,要等新人谢席后方可动筷。随后上的“碗 头鱼”并不端上桌,而是在向客人招呼一声“鱼来了”,便又“余”了起来。晚饭后,新人在 赞礼及一片喜话和叫“好”声中,进入新房。 扬州丧礼:扬州传统的丧葬仪规,历朝历代不尽一致,大体上有几步程序:停灵、报 扬州丧礼: 丧;吊唁、入殓;奠礼、出殡;下葬。 停灵报丧:停灵,古礼中又叫“卒” ,扬州民间俗语中又叫“挺尸”“停尸” 、 。当家中有人病 危时,扬州人家就开始准备丧事,如把室内外打扫干净,准备宾客前来吊唁的用具,为病危 的人准备“寿衣”等。当病人已经处于弥留之际时,有人家在病人鼻子下方的上嘴唇上,放 一点新丝棉,用以测试病人是否还在呼吸。新丝棉质地轻松,稍有呼吸即动,若是丝棉的细 纤维突然间一点都不动了,说明已经停止呼吸,扬州人把这种状态叫做“咽气” 。证明的确 是咽气了,就应趁着人体还尚僵硬,赶快移到硬铺板上,然后再抬在“明间” (即堂屋)里 停放,这就叫“挺尸” ,又叫“停尸” 。停尸的方向是头朝北,脚朝南,然后尽快为死者换上 “寿衣” 。若有可能,扬州人家会为死者在临终前就擦洗干净身体,换上寿衣,让死者干干 净净地离开人世。寿衣换好后,扬州人家会为死者梳头整容,有的还要涂口红,抹胭脂,使 死者的容貌无病态,宛若常人。然后要在死者的头、脚两处各点上一盏油灯,再供上一碗米 饭,这碗米饭又叫“倒头饭” ,意思是让死者吃上最后一碗饭,持灯照明,走上通往“另一 个世界”――阴间的路。旧时,扬州人家把这一切做完

后,还不能立即办理丧事,还要完成 一个奇怪的事项, 就是把死者病床上的枕头用力扔上自家房屋的屋顶, 在扔的时候有亲属在 院子里挥动死者生前穿过的一件外衣,口中还要呼喊死者的名字,喊了三遍后,再把这件外 衣复盖在死者身上。这一做法,扬州人叫做“招魂”“招魂”以后死者仍不能复苏,便可以 。 筹办丧事了。在诸多繁杂的丧事中,第一件大事便是报丧。报丧一事,扬州人家一般应是孝 子亲自到亲友家去。 但孝子在家中还有其他重要事项要处理, 也可派仆佣前去。 孝子去报丧, 因要去的亲友家很多,时间又紧迫,便要赶紧奔走,故扬州人又谓之“奔葬” 。旧时,孝子 报丧也是有讲究的,要“头系张胡麻,一块白布扎头,身上白布孝袍,草绳系腰,脚下草鞋, 手拿 “哭丧棒”。 ” 扬州人家报丧除长辈和至亲由孝子亲自上门外, 一般的亲戚朋友都使用 “报 丧条” 到了现当代,人们又利用新闻媒体和现代通讯手段来报丧, 。 在报纸、电台发“讣告” , 或是打电报、打电话,藉以让亲友尽快地奔丧。在报丧的同时,家中眷属便要遵制成服。另 外还要设灵堂、搭丧棚、扎素彩、糊白门、请鼓吹、设祭亭等,甚为忙碌。吊 唁 入 殓: 孝子奔走报丧谓之“奔丧” ,亲友听到丧讯后,日夜兼程,赶奔葬礼,也叫做“奔丧” 。扬州 人家把亲子奔丧与孝道伦理相联系,认为为父母奔丧,是尽孝道。否则,即为大逆不道。所 以,有的人家,当子女尚未到齐时,家中就要停尸待葬。当然,一般地说,父母亡故,子女 不管在外有多远,一定要日夜兼程,赶回扬州。子女要“亲视含殓” ,而其他亲友则要“闻 丧赴吊” 所谓 。 “闻丧赴吊” 是指接到丧报的亲友, , 要尽快前往死者家中或死者冶丧处吊唁。 吊唁,扬州人又叫做“吊丧”“吊孝” 、 。其目的是哀悼死者,慰问死者亲属。前往参加吊唁 的亲友在服饰、表情、哭丧、言语等方面,扬州人家也有一些的俗规。如吊唁者的服装,一 定要素洁。旧时,有亲友来吊时,有的人家还有发“孝帕”的仪规,即送上一方白布帕,发 白布帕有两种解释,一说是让吊唁者在行礼时顶在头上,表示哀痛。二说是便于吊唁者揩抹 眼泪。后来此俗发生变化,演变为发“白纸花” 。吊唁者的表情当然是要哀痛悲伤的,若为 至亲和挚友,还有哭丧一礼。吊唁者哭丧时,家中孝属又有陪哭的礼节,此时室内外哭成一 片,有的人甚至嚎啕大哭,扬州人便谓此“嚎丧” 。宾客前来吊唁,旧时扬州人家专门有人 在一旁“喝礼” ,吊唁者按照“喝礼人”的指挥,行“一跪三叩”之礼。行礼时

,孝子在一 旁相伴行礼。宾客吊唁时,除行礼致哀外,照俗例,都会送上一些财物,用以助丧,这些财 物就叫“奠仪” 。扬州人家的“奠仪”大致有:现钱、孝幛、香烛、冥钱等,文士间还有祭 文、挽联等。民国以来,又多用花圈。明清以来,扬州城乡有了丧事,都要请来一帮吹鼓手, 管弦丝竹,吹打弹唱,当有吊客前来,吹鼓手更要起劲地表演一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有一新俗,有人家开始不用吹鼓手,改为在灵堂上放哀乐。主要亲属都到场吊丧后,家中便 可为死者盖上“蒙脸布” ,蒙脸布也可为纸质,多为裱芯纸,又叫做“蒙脸纸” 。蒙脸布盖在 死者脸上,便不再揭开。接着,家中便要忙于“入殓” 。旧时,殓又分为小殓、大殓。小殓 就是为死者穿上寿衣。大殓就是把尸体放进棺内。扬州人家在小殓、大殓时,家属都要放声 痛哭。尤其是大殓,盖棺后就再也见不到死者了,故家属都是万分悲伤,尽哀而止。本世纪 五十年代以来,社会上提倡火葬,大殓都在火葬场举行,大殓的仪式便演变为现今的遗体告 别仪式。旧日封棺时,扬州人家有“封棺礼” 。此时孝子要头顶一只筛箩,筛箩内有一绺孝 子的头发,一段松柏树枝、一把用红布裹柄的斧头和若干根棺材钉。 “执钉”者多为死者兄 弟, “挽钉” (钉牢棺盖)者为木匠。钉最后一根钉,叫钉“子钉”“子钉”下塞进红纸裹着 , 的孝子头发,连着“子钉”一起钉进棺盖。扬州人家的“封棺礼”是孝子尽孝道的礼式,以 此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奠 礼 出 殡:棺材里装进尸体就叫“柩” ,停柩待葬叫做“殡” 。在古代,大敛之后先把柩 停放在堂屋前的东侧台阶上,三天后再移到西侧台阶上继续停放,这时便叫“殡” 。为什么 有这样一套做法呢?在古代人的礼仪中,东侧是主人的位置,西侧是宾客的位置,把灵柩从 东阶移到西阶,预示死者已从主人变为客人,将不能久留家中, “殡”字从“宾”字,就是 这个道理。旧时扬州人家的奠礼是在出殡前,在家中举行,叫做“家奠” 。推行火葬后,尸 体先要出殡到殡仪馆,在殡仪馆里举行奠礼,奠礼便移到出殡之后举行。旧时的家奠,有人 家是请和尚诵经,有人家是请道士做道场,还有人家是请吹鼓手吹奏乐曲或是唱小戏,各家 做法不一。对这些做法,民众解释也不一,有人认为和尚诵经是超度亡灵;有人说道士的做 道场是追荐升天; 也有人解释吹鼓手的乐曲和小戏是使亡灵能愉快地离去。 其实这些种种不 同的做法,都是“助灵入阴”的民间信仰在丧俗中具体表现。在扬州人的信仰习俗中, “助 灵入阴”

的信仰由来已久,古人假设人是有灵魂的,认为人死只是“精神离形、各归其真” , 这“离形”的“精神”即为灵魂,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鬼” 。人死后,灵魂要归于阴间, 而到阴间的路途上又有众多阻碍,需要为灵魂逐一指明,这就是“助灵入阴”的民俗心理, 同时也是在出殡之前举行家奠的民俗含义。现代扬州人家的丧礼一般为三天,第一天入殓、 第二天家奠、第三天出殡。出殡,扬州人又叫“送殡”“出丧”“出田” 、 、 。一般是在清早。 清晨在家中进行最后一次家祭,便将灵柩装上灵车向墓地(今为火葬场)进发,这在扬州又 谓之“发引” 。下 葬 葬礼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下葬” 。旧时扬州人去世后多为土葬,土葬要事先选好坟地。民间 有一俗信,认为坟地要选择得好,可荫佑子孙平安富贵。于是,有的人家就请风水先生参与 择地,风水先生因此也编造出了许多选择坟地的说法和讲究。 坟地选好后,事先掘好一个可放棺材的深坑,掘深坑,俗谓之“打金井” 。待送葬行列来到 坟地后,先由风水先生指明棺材在坑中的朝向,谓之“定向” 。然后在坑中放进一扎稻草, 点火焚烧,谓之“暖坑” 。暖坑后,孝子先下到坑中,其他人向坑中撒一儿碎银或硬币,谓 之“分金” 。这些碎银和硬币随后都成为挖坑土工的赏钱。孝子上来后,便用绳索把棺柩牵 引着,平稳地放入墓穴,再把铭旌放在柩上,这叫做“安位” 。此时有人在一旁说一整套的 吉利话,谓之“说好” 。然后开始填土,填土要由孝子铲进第一锨土,其他送葬的人按辈份 依次向坑中撒土,谓之“兜宝” 。土填平,再向上垒土成坟,谓之“斗金” 。坟初成,家中有 人三日后再来探视,则谓之“复三” 。至此,安葬事宜便告完毕。以上列举的安葬程式和相 关术语,是守墓人所熟知的。扬州西北郊有好几处坟墓集中地,如平山堂北、金龟山南等, 这些墓园都有守墓人员,挖墓穴的土工也由他们兼任,他们都十分熟悉这一套安葬习俗。 在坟墓旁“说好”的,有点类似砌房造屋和新婚洞房里的“说好” ,但那种“说好”是见“好” 说“好” ,而丧葬的“说好”却要把丧事说成喜事。在扬州的传统观念里,高龄老人去世, 人们看成是顺天之道,可以把丧事当作喜事办,所以丧事“说好”就迎合这种需要。有一首 八十年代在扬州仪征采录的“兜宝歌”就是这样唱道的: 小小大锹亮堂堂,府上金井四角方。 孝子兜进大元宝,子子孙孙做阁老。 孝女兜宝笑盈盈,将来是个老寿星。 儿媳兜宝笑哈哈,发财发福第一家。 孙子兜宝笑嚷嚷,大学毕业出外洋。 恭

篇二:扬州介绍

扬州民风民俗文化调查与研究

扬州城市文化:

扬州市位于江苏省的中部,长江下游的北岸,自古就有“苏北门户”之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淮海维扬州”,是当时的九州之一。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开邗沟筑邗城,这里的邗城即使现在的扬州。可以说大运河就是扬州的母亲河,扬州也因为大运河而生。扬州作为我国较早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城市之一。早在唐代,扬州就享有“商贾如织”与“富甲天下”的美誉。唐末之时,扬州一跃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与当时的益州(成都)并称“扬一益二”,风头更胜古都长安与洛阳。当时居住在海外的扬州经商者就有5000多人,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鉴真大师东渡扶桑弘扬佛法,便是从扬州出发。扬州的繁华与开放也同样吸引了海外的友人,像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和朝鲜的崔致远也都曾在扬州做过官。扬州自古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休闲城市,隋炀帝为了江都(扬州)的琼花亡了国;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扬州也成为他们的必经之路。扬州至今还保留流了乾隆爷当年在扬州下榻的行宫——御码头-天宁寺行宫。古人赞美扬州的诗句都成为经典传世,如“烟花三月下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春风十里扬州路”、“二十四桥明月夜”、“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也正是因为这些诗句,扬州又被赋予了“月亮城”这样诗意而又朦胧的美称。深厚的历史文化给这座古城平添了丝丝浪漫与风情。

【传统建筑】

扬州园林自古就闻名远播,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因此早在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并不是苏州园林。在当时,由于扬州的盐商富甲天下,使他们有大量的财富来建造园林,非常奢华,仅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就达200多处。但是经过盐制改革、鸦片战争、

天平天国战争后,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或焚毁,或拆卖,便开始由盛转衰。扬州园林不但具有皇家园林得金碧辉煌与高大壮丽,且具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风格自成一派。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坐落于扬州北郊的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瘦西湖园林群景色怡人,融南秀北雄为一体,在清代康乾时期即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所谓“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其名园胜迹,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扬州园林中目前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是坐落在扬州东关街的个园。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个园”,个园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何园、汪氏小苑、卢氏盐商宅第等等,是游园赏景的好去处。

【传统戏曲】

扬州清曲作为中国江苏历史悠久并具有影响力的曲艺之一,其早在清代康、乾年间就曾鼎盛一时,并流传于全国的很多地区。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是由本地小调发展而来,且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和地域特性,曲词题材的选择极其广泛,曲目非常丰富。演唱者分为“阔口”以及“窄口”,都是“以字行腔”,注重腔韵和发声。每个曲目的演唱由一人到数人参加,现今仍保持着传统的坐唱形式,除演唱者本人以外,其他人均操一件乐器,同时还有人员不等的小型乐队伴奏,乐器以丝竹管弦和打击乐为主。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剧是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淮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淮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等地区。扬剧的表演艺术,一方面继承本地乱弹和扬州民间的花鼓、香火、秧歌、杂耍、龙灯、麒麟唱、荡湖船等歌舞

艺术传统,另方面又从流行于扬州的弋阳腔、昆曲、徽调等戏曲声腔吸取养料。可以说扬剧也是集各种戏剧长处为一体而最终形成的。

【饮食沐浴文化】

扬州菜肴闻名海内外,与鲁菜、川菜、粤菜被并称为中国的“四大菜系”。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当晚,北京饭店承办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国宴,即以淮扬风味菜肴为主的“开国第一宴”。由于出席宴会的嘉宾来自五湖四海,口味不一,为了能做到“兼顾”,宴会决定选择口味适中的淮扬菜。扬州菜也称为淮扬菜,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淮扬菜非常讲究刀工,其中尤以瓜雕和豆腐享誉四方。记得一次观看央视的一套饮食节目,两方师傅以豆腐为原材料制作菜肴,其中一个师傅叹道:“和扬州师傅比做豆腐还是比较吃亏的。”这足见淮扬菜刀工之精细。扬州菜的菜品形态精致,滋味醇和,并在烹饪上善用火候,讲究火功。非常有名的菜品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文思豆腐、梁溪脆鳝、盐水老鹅等。淮扬菜的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其具有南北兼容的饮食文化底蕴,因此很早以前就确立了中华第一大风味菜系的地位。当然扬州的茶社也是不得不夸的。老扬州有句话这样说:“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生动形象的概括了扬州人悠闲安逸的一天。这句话怎么解释呢?这其实说的是早上吃早茶(或者吃汤包),晚上泡澡堂子。如果说早茶,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扬州的两家老字号富春茶社和冶春茶社,因为它们是吃早茶的绝佳去处。一壶“魁龙珠”,一笼蟹黄汤包,一两个三丁包,再来些许翡翠烧卖和千层油糕,不够的再来碗虾籽混沌,当真是当下“吃货们”的首选。扬州的澡堂子号称“江南的忘忧汤”。俗语有云:“吃在广州,玩在苏州,住在杭州,沐在扬州,死在柳州,葬在徽州。”可窥见扬州沐浴文化之盛。

【传统工艺】

雕版印刷的印刷形式最早出现在中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目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

的公元868年的《金刚经》,但是早在大约2000年以前雕版印刷就很可能已经出现了。在印刷史上,雕版印刷被称作为“活化石”,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在扬州,并成为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这种工艺也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原稿,然后将原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并固定好。最后在刻好的木板上刷上墨,在印刷机中加压形成原稿的复制品。 除了雕版印刷,扬州的玉器加工也是相当出名的。素有“和田玉,扬州工”之称。扬州是我国玉器加工的重要基地之一,古籍《书经 禹贡》中便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述。1977年在扬州蜀冈尾闾,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有石斧、石锛、玉璧、玉琮等器物,说明早在4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解放后在扬州境内发现和清理的百余座汉墓中,出土玉器数以百计,达数十个品种。上海世博会江苏馆中的那棵“玉白菜”便是出自扬州人之手。

【传统艺术】

扬州作为中国剪纸流传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唐宋时代就有“剪纸报春”的传统。扬州人会在立春之日制作剪纸,剪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十分美观。此外也会剪制纸钱、纸马等,专门作为祭奠之用。发展到清朝时期,随着扬州商业的兴盛,剪纸艺人的数量大增,嘉、道年间的著名剪纸艺人以包钧为代表,其技艺超群,有“神剪”的美誉。扬州剪纸的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现在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

“三把刀”也是扬州传统艺术的代表。“扬州三把刀”是指闻名天下的菜刀、修脚刀、剃头刀。三把刀在扬州人手中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扬州文化的一部分。近2500年来,扬州的汉、唐、清几度繁华,催生并刺激了三把刀行业的发展与兴盛;几度衰落,又“逼迫”并推动扬州先民怀揣三把刀背井离乡、漂流四方、艰苦创业。历经千年风雨磨砺的扬州三把刀已经走出了本土,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成为扬州悠久历史的重要象征。

【文化名人】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扬州历史文化深厚,历代名人在这方热土上辛勤耕耘,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那些古代先哲如鉴真、秦观、史可法、郑板桥给中华文化抹上绚丽的一笔;

近现代像朱自清、江泽民、胡乔木等人也在驰骋在政治舞台。民族英雄如李庭芝、史可法带领扬州人民抵御外族侵略,虽然无法避免像“扬州十日”那样的血腥惨案,但是那股马革裹尸的坚贞气节永远为后世所铭记!文人墨客如秦观、“扬州八怪”、刘师培、朱自清留给后世一首首绝妙诗句以及一篇篇锱铢文章,给祖国的文学宝库积累了大笔的“财产”。也正是因为这些“儿女们”,扬州也成为中国无法抹去的城市。

篇三:俏皮俗语大全

俏皮俗语大全

[俏皮俗语] 数学让我很是疲惫,物理更是连连不对。学习真地让我憔悴,精神马上就要崩溃。唯有上网我是不会掉队!

[俏皮俗语] 考试零分叫鸭蛋,做坏事叫坏蛋,脑袋空空叫傻蛋,炒鱿鱼叫滚蛋,骂人叫混蛋,呜呼哀哉叫完蛋,正在看短信息的是笨蛋。

[俏皮俗语] 你骂我忍着,因为怕你老婆生一窝猴。可能有蹦的,有跳的,还有看完信息傻笑的。

[俏皮俗语] 不吃白不吃,吃了变白痴。白痴不白吃,不痴不白吃。不痴白不痴,再看才白痴!

[俏皮俗语] 身上坐着帽子,头上戴着鞋子,嘴里嚼着袜子,手里拿着手机子,瞪着一付眼珠子,想从里面找乐子。

[俏皮俗语] 男看女,合情合理,女看男,理所当然,男不看女,爱字倒写,女不看男,世界玩完!

[俏皮俗语] 爱你爱得心太累,想你想得心陶醉,一天不见就无味。

[俏皮俗语] 我是兔子你是菜,你是萝卜我最爱。

[俏皮俗语] 爱是错,不爱还是错,爱与不爱都是错,那我就要错上加错。

[俏皮俗语] 遇见你纯属天意,爱上你一心一意,苦恋你从无悔意,想念你让我失意,得到你才满意。

[俏皮俗语] 戴个帽子没帽檐,假装也是炊事员;站在房上撒泡尿,假装也是在放哨;骑个车子放个屁,假装也是慢撒气!

[俏皮俗语] 身边女人不少,都是大姑大嫂,偶然有个例外,也是歪瓜劣枣。放眼天涯海角,何处是我芳草?

[俏皮俗语] 办事处处顺,生活步步高,打牌场场胜,口味顿顿好,越活越年轻,越长越俊俏,家里出黄金,墙上长钞票。

[俏皮俗语] 跳舞太累、唱歌很贵、不如来个同学会,怀念校园滋味,避免单身心碎,互相信息反馈,撮合几对是几对!

[俏皮俗语] 破锅自有破锅盖,丑鬼自有丑女爱,只要情深意似海,麻子也能放光彩。

[俏皮俗语] 吃得挺胖装得挺像肥头大耳四肢健壮带个钢笔不会算帐买个电脑不会上网晚上睡觉一准尿炕!

[俏皮俗语] 只爱一个有点傻,爱上两个最起码,三个五个刚合适,十个八个才潇洒。

[俏皮俗语] 外语不及格,证明我爱国;整天乱摆阔,其实没老婆;长个小肚子,偏装弥勒佛;到处喳喳叫,好像大蝈蝈。

[俏皮俗语] 女人女人真奇妙,会生孩子会睡觉;见到银子她就跳,一有吃的她就笑;没钱没吃脸变调,说起话来像鬼叫!

[俏皮俗语] 杨木扁担滑溜溜我挑大米下扬州扬州爱我好大米我爱扬州花妞妞。

[俏皮俗语] 我用我的痴心,换取你的真心;我把我的爱心,送给我的知心;不要对我无心,与我永结同心。

[俏皮俗语] 贺卡表达我的心,网络传达我的情;东南西北来相会,千百里外有知音。

[俏皮俗语] 姑娘姑娘真可爱,就像冬天的大白菜,每天吃你不例外,不例外来不例外,人人见到人人爱。

[俏皮俗语] 遇见你是天意,靠近你是故意,想泡你是本意,你不要以为很得意,其实是虚情假意,三心二意,还以为对你有爱意。

[俏皮俗语] 一别之后,二地思念,只是说三四分钟,又谁知五六小时,七颗心像挑水,八行书无可传,九九长寿人间有,十里长亭我爱你!

[俏皮俗语] 你灵气,我傻气;你秀气,我土气;你香气,我酒气;你生气,我受气。一切只为你满意。

[俏皮俗语] 想你想的睡不着觉,念你念的心怦怦直跳;恋你恋的鬼迷心窍,爱你爱的肉直往下掉!

[俏皮俗语] 你学习我捣乱;你洗澡我偷看;你(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扬州地方俗语)睡觉我陪伴;你生孩子我做饭。

[俏皮俗语] 妹妹妹妹你真美丽,温柔美貌你数第一,真想说一声我爱你,却一直没有好时机。情人节是否能约你,爱

情的玫瑰在等你。

[俏皮俗语] 如果收到,千万别怪,谁叫胆小,未敢表白,选个时节,把你来爱。山盟海誓,跑得太快,你要愿意,也把我爱。

[俏皮俗语] 谁说单身不好,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单身死,两者皆可抛。

[俏皮俗语] 兄弟如手足,夫妻如衣服!手足可以断,衣服不能换。

[俏皮俗语] 我是天上一条龙妹是地上花一丛龙不抬头不下雨雨不打花花不红。

[俏皮俗语] 宝贝吾爱,我的心与你同在;你的心跳连着我的血脉,你的步伐是我生命的节拍;即使所有的相思都化作尘埃,我也永不言败。

[俏皮俗语] 我爱你爱你爱死你!想你想得忘记你!疼你疼得疼哭你!气你气得气乐你...但是我就是不能没有你!

[俏皮俗语] 我以痴心,静待你芳心,海枯石烂我不会死心,别叫我伤心,你是我的甜心,这代表我真心,希望赢得你的铁心,祝欢心,死没良心!

[俏皮俗语] 高山一枝梅,到底你爱谁?我要跟你处,谁也挡不住!处了我就黄,我就这么狂。黄了我再处,我就这么酷!

[俏皮俗语] 情人节去补考,丘比特来可别跑,等你去求智

慧神,让我一定能考好。

[俏皮俗语] 你帅得发呆,你乖得可爱;你对我最坏,你是我的最爱。

[俏皮俗语] 3...2...1...0!OK!不要只顾情人不要家,抽空回家看爸妈。

[俏皮俗语] 大海啊!都是水!骏马啊!四条腿!妹妹啊!你真美!

[俏皮俗语] 提到感情,脑袋就痛,大投资金,浪费生命。

[俏皮俗语] 爱你的长处,了解你的短处,随时准备原谅你的错处。5131421

[俏皮俗语] 跟老婆走,听老婆话,今后我是孩他爸。

[俏皮俗语] 一个机缘认识你,两次见面留意你,三番四次约会你,七上八落挂念你,九成应是喜欢你,十分肯定我爱你。

[俏皮俗语] 一心想上,两眼望钱,三餐公费,四处游骗,五毒俱全,六亲不认,欺上瞒下,八面玲珑,九居要职,十足贪官。

[俏皮俗语] 一日不见低下头,两日不见愁更愁,三日不见要跳楼。

[俏皮俗语] 感情真是一种负担么压在心头就卸不去了么果真如此倾情者岂不很傻么人生之旅岂不变得更苦更累么

篇四:扬州方言综述

收稿日期:2002-08-15

作者简介:陆 勤(1977- ),女,江苏扬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0级硕士研究生。

扬州方言研究综述

陆 勤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扬州话是江淮方言的重要代表,其研究颇受学术界的重视。本文将20世纪扬州

方言的研究分为承古、发展、繁荣三个时期,对三个时期的研究状况和成果分别予以介绍、简评。

关键词:扬州 方言 综述

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8-9853(2002)04-140-05

扬州,自古就是繁华之地,尤其是唐朝以后经济比较发达,交通便捷,有“扬一益二”的美称。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扬州随着盐运和漕运的兴起,商贾云集,人文会萃。现在的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是苏北的门户,也是南北交通要道。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使得扬州话倍受人们的关注。本文涉及的扬州方言指扬州市区及近郊通行的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之一———江淮方言。扬州话是江淮方言的重要代表,很有研究价值。到目前为止,对扬州方言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

前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1949年以前:承古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比较零散,多见于各种地方志,如清嘉庆《重修扬州府志》、1921年的《新修江都县志》、1926年的《民国江都县续志》、1934年的《民国江都县新志》。这些方志都没有独立成篇的方言志,也未见有方音描写,只是偶有一鳞半爪的方言词语的记录而已。比如“(nuǎn)房、回门、交亲、大冬、曲、百脚”等等。合卺之夕,亲族骈集聚观,欢呼不禁,谓之“房”,又曰“郎”(嘉庆《重修扬州府志·风俗·婚姻》P.369)婚姻三日??土胥随往拜女之父母,遍及亲族,名曰“回门”。(嘉庆《重修扬州府志风俗·婚姻》P.369)婚礼两家各请亲戚迎送谓之“交亲”。(嘉庆《重修扬州府志·风俗·婚姻》P.369)

长至俗称为“大冬”。(嘉庆《重修扬州府志·风俗·岁时》P.372)蚯蚓,一名“曲”。??蜈蚣,即百足,俗名“百脚”。(《民国江都县续志·物产·倮之属》P.490)

值得注意的是成书于1945年的《扬州风土记略》,此为近人徐谦芳私撰之地方志,是扬州旧志中成书最晚的一部志书。该书的中卷“风俗”篇后附“方言”篇,涉及了民国时扬州及其下属的江都、仪征、高·140·邮、兴化、宝应、泰县、东台等七个县的一些方言的语音和词汇。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较大篇幅的有关扬州方言的集中记载。其特点有二:

1.多为词汇的记载。如:

谓器裂为“璺(wèn)”。

谓出柩为“出田”。

谓土胥为“连”则见于马永乡《懒真子》。??至于著于王念孙《广雅疏证》者尤多。如谓

蝉为“都”,谓蛙为“水鸡”。

这些方言词语的记载不仅只解释含义,还引征文献。方法上没有跳出说解文字、训释词语的框架。

2.有不少语音的材料。如:谓立为“”(音如“撑”)。谓两物相覆、参差不正为“夕”(音如“鹊”)。扬州谓“去”为“抗意切”。泰州谓“二”为“让至切”。东台谓“豆”为“太侯切”。仪征谓“堂”为“陶延切”。这些语音资料也没有超越古人记音的方法。

这一阶段的方言研究没有引进科学的理论,只是承袭古人研究,多为方言词汇的探源和记

载扬州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习惯。

二、1955—1965年:发展期

1955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全国各地按照教育部和高教部联合通知的要求,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方言普查。江苏方言研究成果中最具权威的当为1960年正式出版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该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说,包括各区语音特点和方言地图;第二部分是字音对照表;第三部分是常用词对照表。该书首次将江苏省和上海市的方言分为四个区,扬州话属于第二区,并将扬州方言的音系描写为:声母17个,韵母46个,调类5个;字音对照表列2601个单字音;常用词对照表列567条常用词,包括词组。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批年轻的学者,他们响应号召,怀着满腔热忱,开始了对扬州方言的研究。

其中有一位不可忽视的学者———王世华。他于1959年出版的专著《扬州话音系》,并自谦为“学生时代的习作论文”,“由于学力不够,见识不广,经验不足,书中对扬州音系的记录描写就有不少谬误”(王世华《扬州话的声韵调》)。实际上,此书比《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更为详尽地介绍了扬州音系。其中有:扬州语音音韵体系,扬州语音声韵调的配合,扬州语音与北京语音的对应关系,扬州话单音字表等。尤其是“与北京语音的对应关系”部分对于推广普通话具有指导意义。

这一时期的研究从全面普查开始,着眼于普通话的推广,研究成果在普通话教学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苏北人学习北京语音应该注意的几点》、《在苏北方言区试教语音的几点经验》、《扬州人学习普通话手册》等。但是,这一时期的研究也存在不足:(1)对方言的研究以方音为主,对词汇、语法的研究很少涉及。

只有在《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与《汉语方言词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中将扬州作为一个方言点做了词汇的最基本描写。即使如此,这样的词汇调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问题:遗漏了大量的有特色的方言词语,而正是这些词语才是扬州方言与其他方言的重要区别,并且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蕴涵丰富的文化底蕴。(2)以普及为主,这一立足点就决定了不可能有学术性很强的方言研究专著出现。

三、1979年至今:繁荣期

从1979年至今的二十几年时间里,扬州方言的调查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术研究非常活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41·

1、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老中青学者研究热情高,专著和论文不断涌现。

2、研究范围扩大,而且更有深度。从五六十年代的以语音研究为主发展到现在的语音、词汇、语法全面开花,成果颇丰。

(1)语音方面:学者们作了重新调查和重新审视。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以前各家对扬州方言的音系描写各不相同。如:《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中声母只有[l],没有[n],“等恩门”的韵母为[ ];而《扬州话音系》有[l]、[n],上述字的韵母为[ n]。扬州音系到底是什么状况?如何描写才更科学?这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于是就有了王世华的《扬州话的声韵调》一文,他从归纳音位的三大原则出发,“权衡得失,斟酌取舍”,得出扬州话的声韵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即:声母17个,他将[n]和[l]视为条件变体,因为“在老派纯正的扬州话里,很自然的发音是细音韵母前为[n],洪音前为[l];韵母46个,其中舒声韵33个、促声韵13个;调类5个。他在归纳音位时除了运用辨义原则以外还特别强调“综合平衡”与“当地人的语感”。“综合平衡”是指从更大范围观察、处理问题。例如他将“边甜脸欠言”等字的韵母记做[i ],而有人记做[i~ι],这“似无不可”,因为二者不存在辨义对立。但扬州东边的不少方言上述字的韵母介音[i]后的主要元音明显比扬州话的舌位高,出于“综合平衡”的考虑记做[i ]更好。二是语音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学术界以往对方言语音的变化关注得较少。而研究扬州方言的

学者们对此倾注了颇多的关注和研究。如:王世华就发表了《扬州语音的一些变化》、《扬州语音中所见等韵残迹》、《扬州话知系字声母三等字的读音》三篇文章。《扬州语音的一些变化》一文中提到有些中古读入声的字如“易跃瀑沫玉肉”等扬州话旧读为入声,新读为舒声。《扬州话知系字声母三等字的读音》一文中指出知系声母三等韵字原本经历了分化的过程,即[ts]组声母的韵母保留介音[i]而变为[tφ],[t ]组声母的韵母失落介音[i]变为[ts],这是很整齐的变化。但近期以来,“战陕哲彻社”等字的声母由[tφ]变为了[ts],音感更接近普通话。总的来说,扬州话受普通话的影响,在本方言语音系统的制约下向普通话靠拢,且新读音在几十年以后将有可能取代旧读音。这类文章不仅注意到了语音的变化,而且追根溯源,探究原因,寻求规律,预测前景,很有说服力。

(2)词汇方面:前两个阶段扬州方言词汇的研究没有专著,只是在一些方言词汇集里才有扬州这个方言点,这样使得许多有特色的方言词汇不可能尽收。这一时期,有了更多的学者开始了扬州方言词汇的研究,并且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有特色的方言词汇。他们将词汇研究与扬州民俗、民间文艺作品结合起来,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选词释义的工作。这方面的文章有:《扬州方言单音词汇释》(吴继光、李建)、《扬州方言词汇选释》(吴继光、李建)、《扬州地方文艺作品中的方言词语选释》(吴继光、李建)、《扬州方言和扬州民俗》(黄继林)、《扬州方言和文学艺术》(黄继林)、《“帐颜”本字说》(王世华)、《扬州民俗俗语浅考》(金秋)、《〈红楼梦〉下江官话选释》(王世华)等。词汇研究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扬州方言词典》的编撰和出版。作为“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分卷,《扬州方言词典》收集了近万个词条,涉及范围广,门类多,包括天文地理、时令节气、衣食住行、人情风俗、轶事掌故、亲属称谓、红白喜事、商贸交通等,分三十类逐条注音、释义,并附例句。更可贵的是作者还收集了大量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儿歌、谜语,考证了一百多个本字,全方位地透视了扬州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最为权威地记载扬州话词语的一部力作。

(3)语法方面:方言语法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得不太充分,但是也有不少佳作。扬州话语法研究同样有不少成果:《扬州方言里的“蛮”和“稀”》(黄继林)、《扬州话中的几个语气副词》(黄继林)、《扬州方言中的“子”缀》(陈晨)、《扬州话里两种反复问句共存》(王世华)、《扬州话中“把”的两种用法》(薛遴)、《江都话里的语气词》(朱景松周维网)、《扬州话单音动词的生动重叠》(朱景松)等等。这些文章对有扬州特色的语法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扬州方言语法的研究开了一个好头。如扬州话的“把”字句就比普通话丰富,条件没有那么严格,动词不一定是“处置”动词,副词也可以放在“把”字的后面。扬州话中有两种反复问句:“VP不VP?”和“可VP?”

此外,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出版了不少地方志,一般都包括了“方言卷”。如:《江苏省志·方言·142·志》,由鲍明炜教授主编,全省每个市县方言点都有音系,用54张方言地图反映若干字音,对25个重点市县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并收同音字汇,其中也包括扬州。该志汲取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详实地反映了江苏方言包括扬州方言20世纪末期的面貌。此外还有《扬州市志》、《广陵区志》等都有“方言”篇。

《江苏方言总汇》也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综合性工具书。该书简要介绍了江苏方言的概况、语音、语汇、语法特点,而其价值在于列举了江苏75个方言点的俗语、歇后语、特殊语和习俗字等。其中有关扬州方言的语汇对《扬州方言词典》有所补充。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是扬州方言研究的繁荣期,从过去以方音研究为主发展到方言语音、词汇、语法全面研究,并以发展的眼光观察语音,对词汇、语法也有了足够的重视,出现了大批研究成果。

纵观三个时期的扬州方言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角度也越来越新。但是,有影响的著作比较少。因而我们的研究还应该提高到

一个新的高度,可以将扬州方言放到更大的范围中来考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江淮方言。另外,我们还可以继续挖掘研究的深度。扬州方言的语法研究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建构自己的语法体系,这是今后的研究重点之一。我国大力推广普通话以来,普通话对扬州方言有了较大的影响,关注普通话对其的影响,描写事实,揭示规律也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重点。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