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题和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对于现有的资料进行了评述,说明了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资料2018-12-10 02:14书业网

篇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评述.doc案例1

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评述:

初中各科教师都一直在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教学设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计、教学方法等等。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有学生的有效参与,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项重要的表现,也是教学是否有效落实的基本环节。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存在有这么几个困惑,部分班级上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但是学生成绩并不理想;有些班级上课气氛沉闷,考试成绩还可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几乎能积极回答老师的每一个问题,而有些学生从来没有主动回答教师的任何一个提问??班级的上课气氛、学生的参与情况,固然与班级氛围、学生的个性有关,但是能不能使学生参与课堂、并且是有效地参与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提问的效度,教师的提问必须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提问,必须是有效的提问。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得提问,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笔者觉得,要提高提问的效度,必须要从有效提问的特点入手进行突破。 2008——2009学年中,我校(沁园中学)在七年级中率先实施了“一超四有效”教学模式。其中,针对不同的学科,四有效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对于理科来说,有效展示中有效提问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由于学科原因(七年级未开物理课),本学年中未在八、九年级中实施

本教学模式,但下一学年一定要面临这个问题。作为将来有可能是这一模式的践行者,有必要早做准备。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特别提倡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物理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中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物理思想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物理素养。这当中,老师不可能替代学生去接受物理知识,而只能起到一个主要引导者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呢?我觉得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一步步进行正确引导,化难为易。这是实施有效提问的重要途径之一。

篇二:“作用”题和“含义”题的答题方法

[2014高考备考]“作用”题和“含义”题的答题方法

一、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一)、找准位置

1、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1)开篇点题,统领全文;(2)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位于文章中间段(或句)的作用

①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②前后照应。 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⑤衬托作用。⑥渲染,烘托气氛。⑦推动情节的发展。

3、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

(1)总结全文,归结主旨;(2)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3)卒章显志,点明题旨;(4)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5)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6)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二)、答题三个避免点:

一是避免空对空。例如要点出具体强化了什么样的主题,而不能笼统地说强化了主题;

二是避免实对实。作用试题一般是需要提炼和体会的,不能把文本呈现出来的东西直白地摆出来,要分析和升华;

三是避免想当然。作用试题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不是想当然的东西,一定要在文本中找到切实的依据在下笔。

[典例分析]

例一:2009江西卷 《木车的激情》 张炜

17.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解析】现代文阅读中文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如果这句(段)话在开头,一般思考: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例二: 08北京卷 《碧云寺的秋色》

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解析】 考查的内容在文章第三段,即在文章的中间部分,故有承上启下之说,启下文对秋色的集中描写。

例三:2007全国1《总想为你唱支歌》

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写“戈壁石”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解析】本题较难,首先是谈结尾部分的作用,且已限制在主题方面回答,需体会作者对大西北的感情并将其与对戈壁石的喜爱结合在一起。

例四:2009全国卷2《岳桦》 任林举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解析】考查的是插叙,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20.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解析:考查的是补叙,起补充作用。

例五: 2007广东卷《泥泞 》 迟子建

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解析】涉及到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中找答案。

例六:2009安徽卷 《董师傅游湖》 宗璞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动作描写的作用,而又处于文章中间部分,可从人物性格的表现、承上启下等方面考虑。

例七:2005浙江卷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20.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答案】①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解析】这是一篇议论文,应从与观点的关系、引用材料本身的特性着眼。 例八: 2008全国卷Ⅰ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主要采用回忆与实景比照的方式赞美阳关,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作用为:回应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解析】诗句属议论性文字,且位于结尾,这篇文章又是记叙文,答题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例九:2007全国1《总想为你唱支歌》

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解析】本题需熟悉写景的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例十:2008年江西卷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18.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解析】理解衬托手法及其作用即可。

例十一:2008浙江卷 《乌 米》

20.⑵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

有何目的?

【答案】⑴忧怨中充满希望 。

⑵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解析】答出反复及其修辞效果即可。

例十二:2008安徽卷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编者加)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

(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解析】对语言的赏析要关注修辞,本题涉及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例十三.(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我爱水》

问: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答: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

例十四(2007年辽宁卷第17题)《炉火》 臧克家

问:第1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 例十五、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例十六.2007南通阅读题《大美之美》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第18题: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这句话结构上总结全文,主题上升华主旨,西藏山水之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由赞美西藏山水的美升华到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

二、不同人称作用题答题方式

【备选术语】

第一人称(“我”):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你”),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他”)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解题示例】

例2006年辽宁卷《杨柳》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三、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其次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的作用。

四、标题的作用(即好在哪里)

标题的作用一般有:

1、概括文章内容 2、揭示文章主旨 3、提示文章线索

4、紧扣文章内容 5、吸引读者注意 6、一语双关

7、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如题目“向日葵”。

五.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1 联系表层含义 2 体会深层含义

3 联系全文内容 4 结合文章主旨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表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

深层含义 :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一个个击破,取得最后成功。

解析:

揣摩标题关键字“走”

联系文章内容看文题指的是:全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励下“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结合文末主旨句分析,“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因此文题具有更深层的含义,暗含人生哲理。

再如 《变色龙》

表层含义:善于变色的蜥蜴

深层含义 :见风使舵的沙皇警察

解析:

揣摩标题关键词“变色”

变色龙是蜥蜴类的一种,能随时改变皮肤的颜色,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联系课文内容,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态度发生五次变化,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变色龙极为相似。

因此,文题的含义其实是指像奥楚蔑洛夫这样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沙皇警察。(结合主旨)

六、环境类题目解题技巧

解读这类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② 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③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⑤奠定情感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七、细节描写的作用

其主要作用有:(1)深化主题;(2)刻画人物性格;(3)显示时代背景,描绘典型环境;(4)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故事气氛;(5)表现人物感情。

如:《一生的戒指》中

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忠厚隐忍、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更感人。(意思相近即可)

八、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

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方法指津】

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

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解题思路】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

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范例解析】

1. 对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回答

例1.2007常州市阅读题《风吹一生》

⑤从菜地回家的路上,我遇到祖父从镇上回来,第一次看见祖父骑着车子在风里摇摇晃晃。祖父不经意间被风吹歪了。祖父不再骑自行车了,我们担心他出事,不让他再骑。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不能骑车之后,祖父走到哪儿都拎着一个小马扎,他终于意识到很难再在风中站直了,风也不会让他长久地站在一个地方。风强迫他坐上了马扎。

第16题: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例2.2008南宁市阅读题《伟大的悲剧》(节选)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第15题: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2分)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浮现的美好事物”比作“心中

篇三: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学

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关心,学校担心,家长揪心,学生揪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处理的好坏事关广大低收入家庭优秀子女入学问题,事关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问题,事关我国高级人才的培养,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影响所及,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收费问题,甚至影响到当前高校的稳定与发展,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而助学贷款制度是目前解决贫困生学费和生活费问题的主要来源。自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以来,尽管国家对贷款政策作出重大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缺陷,这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推广及其效应的有效发挥。

对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进行研究,了解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和缺陷进行分析,有利于对症下药,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彻底解决无力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并使得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资助体系得以良性发展。

二、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寻找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缺陷和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以此为依据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希望能使国家更好的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伟大使命顺利推行。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我国现行助学贷款制度的问题和缺陷及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只有尽可能的了解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力求文中提到的建议都能在实践中得以施行,并为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作出贡献。

三、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通过理论分析和实务总结相协调的研究方法,以提高课题研究的学术含量和实用价值。

技术路线: 1、文献综述。在大量搜集国内外有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合评述,明确当前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主要观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一步证实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2、分析及论证。首先,研究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实施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其次,研究这些问题和弊端存在的内在原因。再次,学习其他在助学贷款制度方面较为成熟的国家的方法,比较我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差异,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可取之处。

3、结论。对以上分析作出总结。提出合理的完善建议。

四、 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准备阶段:本阶段主要查找文献资料和实务情况。

2、研究阶段:主要对我国现行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总结阶段:对课题的研究资料进行汇总,进行成果总结。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郭明顺,李恩峰,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发展历程及对策建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2(1):156-159

[2]朱立梧,中美助学贷款制度比较及启示[J],科教文汇2010.01(中旬刊)

[3]宋冰,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实施的十年之思[J],浙江金融2010.01

[4]韩月辉,论高校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J],经济师2009.12

[5]冯继,对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意义和缺陷的分析[J],科技资讯2007.13

[6]李双锁,鲍文改,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探讨[J],华北金融2006年第六期

[7]商丹,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文教资料2006年7月号下旬刊

[8]付慧姝,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困境遭遇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9.9

[9]陈柳钦,我国现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9.9

[10]徐国兴,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改革:问题、应对和错位[J],江苏高教2009.3

[11]李永强,寒门学子的“福音”——英国高校助学贷款制度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第10期

[12]姒鹭,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之国际比较与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9.1

[13] Jamil Salmi , Student loans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 the world bank experience[ED/OL] ,

http://info.worldbank.org/etools/docs/library/250794/session6StudentinInternational

Salmi.pdf

[14] Hong Shen , Wenli Li , A review of the student loans scheme in China

[ED/OL]

http://www2.unescobkk.org/elib/publications/studentloan/SL_china.pdf

,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