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球可以的凌辱日记

日记2019-01-08 17:17书业网

篇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与练习-有答案(陈远超2015-11-1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与练习

班别: 学号:姓名:

一、作家作品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1936.12.22)。他幼年失学,当过学徒、童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修过铁路,做过共青团干部,最后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是他克服困难创作出版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的》(第一部)。

2、作者简历:1904年生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家境十分贫寒,他只念了三年的书。11岁当童工,开始干活谋。他干过各种职业,如帮人家牧马,在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在发电厂当助理司炉等,贫困屈辱的生活培养了他对旧世界的仇恨和反抗性格。13岁开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5岁加入共青团,参加红军上战场。16岁受重伤,复员进入铁路工厂任助理电气技师。后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领导工作。20岁加入共产党。23岁,全身瘫痪,双目失明。29岁,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1岁获得国家最高荣誉——列宁勋章。32岁完成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三部曲的第一部。1936年12月22日,重病复发,在莫斯科逝世,享年三十二岁。

二、主题思想

1、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作者曾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坚硬,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

2、这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保尔·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历程,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从十月革命、国内战斗到恢复国民经济各个时期的苏联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赞美了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指出人就应该像保尔那样度过一生。

三、情节概括——保尔的人生

(一)人生磨炼(百炼成钢)

1、童年的苦难:自幼丧父,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当过童工,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

2、战场的搏杀:战场上冲锋在前,英勇作战,大脚受伤,脊椎骨被炸凹,头部受重伤,右眼失明;

3保尔一生中与三个女性(冬妮娅、丽达、达雅)产生过感情,在感情的波折中经受了痛苦。

4、工地的磨练:为尽快修好铁路,以他为带头人的“潘克拉托夫小分队”疯狂地工作着,忍受着大风雪等恶劣天气的折磨,还常缺吃少穿、露天住宿,甚至受武装匪徒和疾病的威胁。在快修好路时,保尔染上了肺炎兼伤寒,被送回家乡治疗。

5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只有右手能听使唤,与病魔搏斗,多次令死神却步,并以顽强的毅力写作。

(二)童年苦难(饱受折磨)

1、被退学:有一次,保尔因斗殴,老师不让他回家,让他跟高年级学生一块听课,高年级老师说地球已经有好几百万年的生命了。所以在上圣经课时保尔向瓦西里神父提出质疑,说地球不是圣经里说的五千年,而被神父抓着耳朵往墙上撞并被赶到走廊里。保尔十分痛恨神父,在复活节前他和几过考试不过关的孩子到神父家补习,把烟灰撒在了复活节蒸糕用的面团上,最后被退学。

2、当童工:12岁的保尔来到了一家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凌辱。他憎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店老板,厌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有一次保尔又累又困却还要加班烧水等三点钟的火车到站。他拧开龙头却没水,忘了关就睡着了。几分钟后却有水来了,水流进了食堂,还从客人的包袱和箱子下淌过,并把一个躺在地板上的客人弄湿了。保尔被打得全身是伤,最后被赶走了。他哥哥阿尔焦姆为他出头,被宪兵抓去了六天才被放出来。最后阿尔焦姆介绍保尔去了一家发电厂工作。

(三)战场搏杀(坚强勇敢)

1、参加红军:保尔救过朱赫来,朱赫来给保尔讲了许多革命的道理,传授了许多革命知识,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参加了红军。为了保卫政权,保尔和战友们南征北战,走遍了祖国大地,顽强不息地战斗。战斗之余,他还喜欢读《牛虻》《朱泽培·加里波第》等小说,一有空就讲给战友们听。

(注:《牛虻》是英国女作家伏尼契出版于1897年的歌颂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小说)

2、腿部受伤: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只有两次离开,一是大腿受伤,二是染上了高烧不退的伤寒。他没痊愈就归队。

3、监狱救人:保尔加入了布琼尼的骑兵部队和红军战士一起夺取了罗夫塔,把波兰军对打得七零八落,从监狱救出七千多名革命者。

4、头部受伤:听说师长牺牲了,保尔扬起马刀和战友们把一个排的波军全砍死了,但一颗炸弹在保尔身边爆炸,脊椎骨被炸凹,一块弹片射进保尔的头部。他昏迷了十三天,抢救过来后右眼失明了。

(四)感情波折(自觉无私)

三段恋情:保尔与冬妮娅、丽达、达雅的三段恋情,暗含了保尔逐渐远离肉体、远离奢华,向精神、原则、理念靠近的心灵历程。

①保尔与冬妮娅:在一次钓鱼时与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认识,互相好感,但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与他深爱的初恋情人冬妮娅产生了感情上的裂痕,最终,他不得不牺牲了与冬妮娅的爱情。

②保尔与丽达:保尔在铁路工厂任团委书记时与团委委员丽达认识,因为共同的追求产生了感情的萌芽,但又由于误会和保尔的固执而中断,后来保尔患上肺炎兼伤寒被送走,紧接着大家误以为保尔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此时的丽达无比悲伤。在绝望之后,丽达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成立了自己的家庭。

③保尔与达雅:保尔在疗养时认识了母亲的朋友的女儿达雅,并与她真诚地结为终身伴侣。

(五)伤病折磨(不屈不挠)

四次重大伤痛(死里逃生):

①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保尔有两次重大伤病,一是腿部受伤,二是染上了高烧不退的伤寒; ②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爆炸,脊椎骨被炸凹,头部受重伤,后来右眼失明; ③在铁路快修完时,保尔得到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送回老家后被误以为死了)

④保尔忘我工作,加上出了一次车祸,体质越来越差导致全身瘫痪、双目失明。

(六)文学创作(顽强奋斗)

三个文学创作过程:

①保尔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来写,后来是自己口述,邻居十八岁的女孩加莉亚代笔;

②在完成三章之后,寄给老同志征求意见后,回寄途中稿子竟被邮局遗失了,6个月的心血白费了; ③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终于出版了,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四、人物形象

(一)保尔:

1、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意志坚定、自觉无私的革命战士)

①因救朱赫来而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

②为了革命英勇作战,头部受重伤,右眼失明;

③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与冬妮娅的爱情;

④受重伤失去健康后,离开战场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忘我地工作。

2、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不畏困难、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革命战士)

①修筑铁路时,带领“潘克拉托夫小分队”克服种种艰难困苦,疯狂地工作着;

②失去工作能力、被党发给残疾证后,顽强地战胜了自杀的念头;

③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病榻上写作《暴风雨所诞生的》。

3、乐观豁达的精神。(平凡中见伟大的英雄人物。)

病情恶化后进行手术时,死神的黑色翅膀曾三次触及过他,他战胜了自杀的念头;在手术台上乐观地安慰妻子达雅。

(二)朱赫来:

坚强、刚毅,沉着干练,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是老布尔什维克党人的代表。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启发吸引了保尔一样的青年参加革命。而且他无私,愿意将自己的本领交给他人,不会想到做任何的保留;同时善于结交他人,关心他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富有魅力。遇事沉着,有主见,认真负责,雷厉风行,组织能力强,善解人意,对朋友能够雪中送炭,给予实际的帮助。他对自己所走的道路十分了解,对敌人有火一般的愤怒与憎恨,不屈不挠地坚决和剥削者作顽强的斗争。

(三)冬妮娅:

天真、淳朴、但贪图安逸的生活。是保尔年少时的伙伴,青年的恋人,没有嘲弄和侮辱保尔,由于贪图安逸的生活,蜕变成时代的落伍者和寄生虫。

(四)丽达:

优秀的共产党员,漂亮机智,心地善良,信念坚定,酷爱工作,爱憎分明,能够积极的应对各种突发事情,不会因私人感情而影响工作。

五、艺术特色

1、选材特色:现实与虚构结合,既有强烈的自传性,又是小说。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塑造人物。

2、语言特色:①以叙事和描写为主,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使人物有血有肉。 ②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六、考查示例

1、(主题/情节/人物)作品中的“钢铁”指什么?结合作品内容谈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钢铁”指的是以保尔为代表的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2)保尔面对童年的苦难、战场的搏杀、感情的波折、工地的磨练、伤病的折磨等一切苦难,以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乐观豁达的高贵品质来面对这一切,最后锻炼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2、(艺术特色)阅读课本P248-251的精彩片断,结合文段内容说说本书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提示:特色+举例+分析)

(1)本书运用了生动的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和突出人物性格起到了良好的烘托作用。如(课本课本P248开头)“古老的郊外公园里静悄悄的。秋风扫下的枯黄的枫叶缓缓地落在已很久无人清理、杂草丛生的小径上。”这句话描写了郊外的荒凉景象,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保尔被病魔折磨后的犹豫和绝望的心理。

(2)本书运用大量的内心独白,使人物塑造更加真切、生动。如(课本P251第三段)“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这些心理描写细腻感人,生动传神的刻画出保尔在疾病缠身、丧失了战斗能力的严峻时刻,内心的绝望、动摇以及最终战胜软弱战胜自我的全过程,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意志顽强的崇高的革命青年形象。

3、(阅读感悟)请用一句话说出向同学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并说说你读后有何感受(收获)。

(1)推荐理由:这是一部催人奋进的长篇小说,它生动地叙写了钢铁战士保尔的成长过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2)阅读感受(收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无产阶级英雄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这部小说让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让我学会了用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磨难,用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七、阅读训练

(一)中山市期末考题(8分)

柯察金双手抱头,陷入沉思之中。他的一生,从童年时代一直到现在,一幕幕地在他眼前闪过。他这二十四年生活得怎么样?好呢,还是不好?他一年又一年地回顾,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检查着自己的一生。结果他十分满意,他这辈子过得还挺不错。当然,由于愚蠢,由于年轻,更多的是由于无知,也犯了不少错误。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在火热的斗争年代,他没有睡大觉,在夺取政权的残酷搏斗中找到了自己的岗位,而且在革命的红旗上,也有他的几滴鲜血。在精力全部耗尽之前,他没有离开过队伍。

1、结合选文前面的情节,说说保尔“在夺取政权的激烈搏斗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岗位,在革命的红旗上,也有他的几滴鲜血”的两个具体事例。(4分)

2、选文中保尔浪漫地回想了自己二十四年的生活后变得很痛苦,结合选文后面的情节说说保尔为什么痛苦?他如何战胜自己?(4分)

(二)课本P253-254阅读(10分)

① 有一次,巴扎诺娃因公出差,到了莫斯科,前来探望保尔。他们谈了很久。保尔热情地向她讲述了他所选择的道路,正是通过这条道路,他将能回到战士的行列。

② 巴扎诺娃发现柯察金两鬓已有银色的发丝,便轻轻地说:

③ “我看得出,您经受了不少痛苦,但是您仍然没有失去那永不熄灭的热情。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呢?您已经准备了五年,现在决定动笔了,这很好。但是您怎么写呢?”

④ 保尔笑着安慰她说:

⑤ “明天他们会给我送一块刻好格子的板子来,是用硬纸板做的。没有这块板子我没法写字,会把不同行的字重叠在一起。我想了很久,才想出这么个办法,就是在硬纸板上刻出一条条空格,这样我的铅笔就不会写到直行的格子外面。我看不见所写的东西,写起来是很困难,但也不是没法做到。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我试了好长时间,开始一直写不好,但是现在我慢慢地写,每个字母都仔细地写,结果写出来的字挺不错了。”

⑥ 保尔开始工作了。

⑦ 他计划写一部关于英勇的科托夫斯基骑兵师的中篇小说,书名不假思索就出来了:《暴风雨所诞生的》。

1、上面文段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 (国)的。(2分)

2、文中说“我看得出,您经受了不少痛苦”,请结合全文举两个例子说说保尔所受的痛苦。你从保尔身上看到了哪些闪光的精神?(4分)

3、根据小说的内容说说保尔是在怎样的身体情况下写作的?在写作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意外?(4分)

(一)

1、(1)为了保卫政权,保尔和战友们南征北战,走遍了祖国大地。保尔加入了布琼尼的骑兵部队和红军战士一起夺取了罗夫塔,把波兰军对打得七零八落,解放七千多革命者。(2分)

(2)听说师长牺牲了,保尔扬起马刀和战友们把一个排的波军全砍死了,但一块弹片射进保尔的头部。他昏迷了十三天,抢救过来后右眼失明了。(2分)

2、二十四岁,风华正茂之时,他身体彻底垮了,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失去了重新归队的希望。(2分)他面对疾病的打击产生自杀的念头,后来认识到这样摆脱困境,是最怯懦、最省事的办法,是不爱惜身体的不负责任行为,就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保尔决定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2分)

(二)

1、(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2分)

2、筑路工作中得了伤寒引发肺炎;(1分)忘我工作,体质越来越差导致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分)。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分)

3、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靠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2分)经过6个月艰苦创作完成的三章稿子,在寄给老同志征求意见中,竟被邮局遗失了。(2分)

篇二:丁玲五四时期的作品

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在她的创作中,不仅能够触摸到一个沐浴五四阳光迅速成长的革命作家的思想脉搏,而且可以发现其孜孜不倦地坚持探索和追求文学的历程。她的创作道路视为现代女性文学成长的一个典型范例。纵观丁玲的创作,明显的有这样几个阶段:

其一,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8年)、《一个女人》(1930年)。这些作品标志了一个新的时代女性的崛起,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在集子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梦珂》、《莎菲女的日记》、《士阿毛姑娘》等篇什。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另一方面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她们身上既有浓重的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色彩,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和社会的印记。莎菲女士就是她们中间最突出的代表者。从小说的叙述方式看,丁玲作品虽有五四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感伤情怀;但刻画的大胆而富有饱满感情的倔强女性性格、细腻而率真披露的人物复杂内心,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标志着五四感伤小说的终结。

其二,1930年至1936年。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左联的成立感召了一大批革命作家,丁玲的创作由此发生了较为重大的转变。顺应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学的倡导

和实践,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作了中篇小说《韦护》(1930年)、短篇小说《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等流行的

“革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前者叙述了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者韦护与热情浪漫的少女丽嘉相爱的故事,重心却在恋爱和革命活动的冲突上,面临不可解矛盾的韦护最终忍痛出走,丽嘉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也决心抛弃个人情感,投身社会;后者只是将人物换成了望微和玛丽,革命与爱情矛盾的结局是两人的分道扬镳,各人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虽然这些创作形式带有公式化,但是不能否定丁玲对于一个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的准确刻画,对现代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心理的真实揭示。这恰恰也反映了丁玲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由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向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转变所作的探索性的积极实践。当时,左联的执行委员会在决议中呼吁作家们:“要产生新的作品”,“用大众作主人”,“到广大的工人、农人、士兵的队伍里去”(《北斗》1932.2

(1))。丁玲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积极进行尝试。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水》(1931年)、《夜会》(1933年),长篇小说《母亲》(1933年)等,大都是以30年代初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再现激变的农村中农民心理变化的。在以1931年在全国发生的波及16省的水灾为背景的《水》中,作家粗线条地勾勒出农民觉醒、反抗的群体雕像,当年就被冯雪峰称赞为“这是我们所应该有的新的小说”。[2]丁玲的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左翼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题材开掘的巨大现实性;阶级视角的社会批判性;广阔生活图景的写实性。在此实践中,丁玲摆脱描写知识阶层的巢臼,开始描写农村生活,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执著追求。

其三,1936年至1949年。这里丁玲在延安的创作时期。1936年冬丁玲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天地。最初,丁玲以通讯、速写、印象记等文学样式,敏捷地反映新的生活内容;后以小说谱写解放区新的时代风貌,

创作了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4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1946年),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年)等。这些作品标志丁玲现实主义创作走向成熟。与她过去的作品相比较,与其他同在解放区的作家创作相对照,丁玲小说最成功之处是,她尊重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侧重以纤细的情感和笔触,去展示一个伟大变革的历史时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巨大颤动。她既满腔热忱地歌颂和描写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新生活、新风尚、新人物,又直言不讳地暴露生活中的阴暗面,从而使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的新高度。《我在霞村的时候》是被列入周扬编的《解放区短篇创作选》的第一篇作品。主人公农村少女贞贞逃离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牢笼,却未能挣脱辱掠她的日寇之手,受尽了凌辱和蹂躏。即便如此,她以不屈的灵魂,呼喊着“我总得找活路,还要活得有意思”。在日军军营里忍辱负重,多次为我军传递情报。最大的精神痛苦,还是回到村子里她的经历和努力并不被人们所理解,异样的“同情和怜悯”的眼光使她难以忍受,最后不得不离开家乡,奔向延安。小说的价值正是通过人物灵魂的透视,展露了特定环境里人们长期受到封建思想毒害所造成的精神麻木。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坚强女性,在灾难的泥潭里复杂的心灵,作家层层深入的揭示,引导着读者对沉重历史进行深深思索。作家新颖别致的心灵切入视角,细腻委婉的笔调,反映了积极大胆的探索性的艺术追求精神。1940年完成的《在医院中》却很长时间在文学史中未得到公正的评价,并且使作家受到许多责难。毕业于上海产科学校的女主人公陆萍,来到延安成为共产党员,并服从组织需要到一个新办的医院当产科医生。丁玲将故事叙述侧重于陆萍在新的环境里所见所闻所感上,更注重其表现心灵体验的真实,因此,着力披露了革命队伍内部存在的某些弊端,医院里领导的官僚主义作风,一般医护人员的保守、自私、苟安的小生产意识,还有病人

中的愚昧麻木状态等现象;并通过代表现代科学、民主思想的陆萍与这些现象的矛盾冲突的对照描写,展示了革命干部与知识分子双向互动的精神成长的艰巨性。在那样的环境里,丁玲能够提出这样深邃的问题,正是因为现实主义战斗传统给了她胆识和勇气。丁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从反面说明了这部小说所具有的现实主义力度。从由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可以进一步看到作家创作整体性的深入和发展。

综观丁玲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说她在现代文学史中是有独特贡献的女作家。其小说创作的特色鲜明而有个性,主要有两点:第一,丁玲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她创作的阶段虽不同,但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作品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思想穿透力这一创作追求,却是一以贯之的。从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到解放区创作真诚地揭露封建观念和种种现实弊端,都清楚地反映了作家深邃眼光下现实主义创作的力度。女性文学突破个人狭小范围,恰恰以丁玲的革命姿态和现实主义创作为标志。她是现代女性文学的探索者和开拓者。第二,丁玲小说创作艺术的创新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丁玲善于写出人物深邃的内心世界,长于透视性格多重性复杂性的特点,重视表现人物情感和讲求写作笔触细腻,这在女性作家中更显其艺术的独特。莎菲、贞贞、陆萍等形象,在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很少有丁玲那样在刻画时将自己人生的体验,尤其是女性生活的感受,深深融合在她们身上的;尤其那来自心灵的振荡、灵魂搏斗的对于历史变革感受深切的描写,更凸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真实性。丁玲创作从最初的革命文学的峻急,到后来的深入现实的厚重,以及从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与她突进主体(作家)和客体(人物)双重内心深处密切相连的。

最后,不妨从丁玲早期小说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简析中,进一步印证作家的审美个性和艺术探索。这是一部日记体的小说,它在《小说月报》1928年19卷2号上发表后,主人公莎菲这个“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者”[3],便引起了当时文坛极大的震惊,作家也由此获得了更大的声誉。这正是五四落潮以后知识女性精神追求和心灵颤动的生命真实在莎菲身上的集中体现。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叛逆的、苦闷的、彷徨的知识女性形象。莎菲充满矛盾的性格,在她与懦弱的苇弟、表里不一的凌吉士失败的爱情选择中得到充分揭示。莎菲从封建家庭出走,崇尚个性的真正解放,但总是求爱失爱,在无乐可寻中抱着“及时行乐”的幻想。她鄙视社会的隔膜、欺骗,以个人的孤独的灵魂进行倔强反抗。不甘幻灭的内心骚动,不满世俗的放纵,反抗充满着病态,而敏感、多疑、怪癖和狷傲,则构成其性格的基本特征。丁玲以这个形象生动折射出时代剪影,即五四的个性解放随着历史的进步只剩下了凄厉的哀伤和疲惫。作家高度浓缩了一个过渡时代苦闷青年的精神面貌,并且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率真的心理描写,深入到人物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翻开了五四以来郁达夫式的感伤抒情小说新的一页 ,从而也奠定了作家全部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的基调。

篇三:拉贝日记 观后感

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观电影《拉贝日记》有感

南京大学2011级第二党支部刘睿清

2014年12月13号,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参加了南京大学医学院2011级第二党支部组织的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观看电影《拉贝日记》。这部电影我之前确有耳闻,也粗略地草草看过,今天正值南京大屠杀七十七周年纪念日,山川寂寥,举国同哀,在这样的氛围下再次观看这部电影,我的思考和感触便与以往不同,更有一番不一样的色彩和意义了。

《拉贝日记》取材于德国人拉贝撰写的《拉贝日记》,以亲历者的角度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身为西门子公司中国区负责人的拉贝先生带领一批国际友人建立“国际安全区”、挽救二十万中国人的故事。拉贝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辛德勒是二战期间在德国纳粹的恐怖统治下拯救了1200名犹太人的人道主义英雄。拉贝较之辛德勒,我个人以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应当说辛德勒是欧洲的“拉贝先生”。

作为一名早期参加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纳粹元老,拉贝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完全可以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置身事外,早早地离开一片疮痍、危机四伏的南京城,但他没有这样做,如他所说“我无法忍受那么多无辜的生命被屠杀”。拉贝先生是一个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的老头,他一方面会因为工作上的纰漏对中国的员工发火,另一面又舍不得生活了多年的南京、舍不得可爱的中国员工和他辛苦打拼的事业。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德国商人在“利”与“义”的抉择上,“善”与“恶”的交锋中,拉贝毅然选择了“义”,选择了以自己的名誉、信仰甚至家庭来照亮人道主义的光辉,代表着人类“善”的光明一面勇敢的和没有人性的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这一点非辛德勒所能及。观看《拉贝日记》,我对拉贝的认识随着影片的展开逐渐细化加深,对他的敬意也层层叠叠越筑越高。一个平凡的人一件不平凡的事,影片结尾许多被拉贝挽救的中国老百姓团团地围着他们的“活菩萨”——拉贝先生,像刚从恶魔那里逃出获得了第二次的生命,人人的脸上是大难幸存后的欣然,是对这位“中国人民的英雄”的无限感激。

拉贝先生是大时代里面一个有着惊人壮举的不平凡的小人物,我们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透过人物反思历史,这也是我们这次党日活动的主旨所在。2014年2月25日,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将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即12月13日定为全国公祭日。而就在今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南京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了重要演讲。在他的演讲中,拉贝先生作为一名拯救了数十万中国民众的国际友人被提及,中国人民不会忘记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将人道主义的光辉延续发扬,而中国人民更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所遭受过的苦难。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受人凌辱、毫无尊严的东方睡狮,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我曾翻看过《拉贝日记》的原著,它的扉页上十分痛心地写道“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政府现在并不承认在南京的暴行”,中国的译本将“日本政府”改为“日本右翼分子”,这是考虑到中日两国的和平外交关系。历史是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改变的,不忘历史,警钟长鸣,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任何破坏和平,阻碍中国和平崛起的行为终究会以失败告终。

不忘历史,砥砺前行,我们还在路上。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