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集团管理手册,读后感

读后感2019-01-13 23:53书业网

篇一:管理未来读后感

《管理未来》读后感

管理学院电子商务15-2班

2015213720

郑瑞璇

一、书籍简介

本书的作者是彼得·德鲁克,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些试图正确应对世界变革的商界领袖和经济学家们都会竖起耳朵认真倾听这位智者的声音:未来企业的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知识社会来临,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也意味着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对于知识社会的管理者,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变得至关重要。未来的经理人需要具备全新的素质和技能。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的出现,对系统性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需求,要求未来的管理者具备全新的素质”这是本书封面上的话,同时也很好的诠释了写作本书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这个时代对管理者的要求。本书的作者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目标管理理论,此后的著作围绕这个理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本书是一本论文集,体现了作者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一些真知灼见。

在80年代,德鲁克的研究中心是创新管理。这正是美国新经济兴起的时代,创业浪潮风起云涌,他敏锐的找到了新的理论增长点—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德鲁克成功地将管理从大企业引向了中小企业,强调了管理在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成功中的重要性。在90年代,德鲁克的研究重点转向非营利组织管理问题。

二、内容分章概述

1)前言

本书所涵盖的主题非常宽泛,内容包罗万象,跨度很大,涉及企业管理、经济、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但是每章从一开始就很明确—专门解决经理人员身边的某一方面问题,诸

如经济、人、管理、组织等,这些都是经理人员经常遇到的企业内外的具体问题。

在中国培养大批有道德和有效的管理者至关重要。而本书致力于解决以下两个目标: 企业管理者们如何看待世界;

激励他们采取行动并提供工具。

2)第一部分 经济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未来触手可及,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的战略、架构和管理将会出现深刻的变化。互惠将成为国际经济整合的核心原则。经济关系将越来越多的体现为贸易集团之间的关系,而非国家之间的关系。企业会通过联盟的方式将自己融入世界经济。企业界将经历数量最多、最为彻底的公司重组。职业经理层学说遭到了挑战,大公司管理层的责任与合法地位也遭到了质疑。伴随着国际政治和政策的迅速变化,人们应该扪心自问:“这些将会对我的工作和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财富来源于知识,将知识运用到新的工作中,则为创新。必须以生产率和创新为指标,最终将会创造利润。

一个企业如果想在成熟市场中取得领导地位,越来越需要在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取得和保持领先地位。它必须有能力做到在各个发达国家进行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开发以及生产制造,并且能从某个国家向任何国家进行出口。而国际贸易的增长逐步放缓,但国际投资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因素。推动国际投资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人力资源。

生产率越来越重要,但蓝领工人的工资的成本却在下降。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不再,这让管理成为了竞争的关键因素。

作者分析了美国、欧洲、日本、拉美等地区的经济现象并提出建议和预测。

3)第二部分 人

劳动力中出现的核心群体——知识工作者和服务工作者的生产率问题,将成为发达国家公司管理者所要面对的最严峻挑战。在知识和服务领域,资本无法代替劳动。新技术本身也无法提高生产率。在提升生产率方面最重要的方法是重新界定工作,撤掉不必要的工作。对于某些知识工作和服务工作,绩效等同于质量。因此生产率的提高,要求按照具体工作所属的绩效类别来进行。在生产流程中,我们需要确定质量标准,然后在流程中进行质量控制。提高生产率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生产库率是知识社会管理层的首要社会责任。

企业应当只关注自身绩效,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样可以提高生活水平,创造更多的资本

以及为明天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否则,企业就是不负责任的,对经济整体也是有害的。

有效的领导的基础是对组织使命进行全面思考,并且清晰、准确地界定和建立组织使命。领导者树立目标、明确重点、确定并保持标准,也进行妥协。领导者要将领导视为一种责任而非职位和特权。有效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是开发人的能力和远见。

4)第三部分 管理

在20世纪90年代,公司管理架构从越来越多的管理层级和专业管理人员,到变为越来越扁平化的结构。企业需要调整薪酬制度,为员工的绩效而不是等级支付薪酬。

企业想要在发达国家中得到领先地位,不能再依靠财务控制和传统的成本优势,需要进行智力控制。要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取胜,必须有效的缩短自身产品的生命周期,通过合理的组织,系统的放弃自身的产品。

企业想预测流通渠道和顾客购买场所和方式的变化,就必须置身于市场之中。

取得优异绩效的关键并不是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而是系统的做一些众所周知的、公司手册中早已指明的、企业不断宣扬的事情。

企业重组是能够降低成本的唯一方法,成本的削减应该一直作为反思和重新设计企业运营体系的一种机会。削减成本的同时要建立适当的成本控制体系。

一个新的观点:非营利组织的实践和策略将成为未来企业界学习的对象。非营利组织比企业更加重视管理,也更为关心资金问题。企业首先要学习的是非营利组织的一套清晰有效的治理结构,一个有效的理事会和一个有效的经理层,包括一个有效的管理者。理事会负责制定方针政策,经理人员负责执行。

5)第四部分 组织

如何界定绩效和成果?德国或日本的投资者追求企业财富创造能力的最大化,这个目标能够整合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并把公司的运营绩效与财务要求联系起来。所有参与各方,都是依靠这个目标来达到他们的期望和要求。财务责任制度是公司和管理层取得绩效的关键。理清绩效与成果的概念也有助于确定机构投资者的角色及其与企业的关系。企业要对管理层的责任重新界定,并使之成为公司管理的一部分。

营销的对象是市场上所有的顾客而不是我们的顾客。在信息产品和通信产品市场,经济学不能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去分析市场而不是进行市场调研。

比起中型企业崛起更重要的是大型企业优势的下降。所有的市场都在不断进行细分,出

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和重叠。单项技术也不再只供应一个行业。信息和资本越来越全球化,新的挑战需要跨国合作。在很多领域,将会越来越强调适当的规模。

企业绩效的五大指标:市场地位;创新;生产效率;资产流动性和现金流;盈利能力。 技术的发展将不再是平行的,而会更多的相互交叉,从一个领域外溢到别的领域。研发实验室将会逐步变成独立的商业机构,按照合同受许多企业的委托进行研发。每家委托企业需要一个技术主管,他能够依据技术潜力以及基于商业和市场目标的技术战略来制定业务目标,并且能够界定和购买为了达到企业成果所需技术研发工作。

越来越多的企业内部为企业工作的人实际上是在外部独立承包商处领取薪水。服务工作需要系统的创新。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联盟越来越成为他们走向国际化的方法。对于大公司来说,联盟则是他们介入多个技术领域的方法。联盟之前,各方需要考虑:各自的目标和合资企业的目标;在合资企业的运营方式上达成一致;认真考虑由谁来进行管理;依据实现的约定解决分歧。

三、联系《企业管理学》的思考

进行《企业管理学》的学习已有一段时间,即将结束原理篇的学习,学习的课程对我如何理解书中的见解提供了帮助。但我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尽管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语言精练平实,十分易于阅读,但是本书涉及内容甚广,其中对于很多实例的描述,需要具体的结合时代背景来看。所以我认为自己在学好这门课程同时,还要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对历史、经济、政治都做出一些初步的了解。

每章从一开始就很明确—专门解决经理人员身边的某一方面问题,诸如经济、人、管理、组织等,这些都是经理人员经常遇到的企业内外的具体问题。除此之外,每章从一开始就计划实现两个目标。其一,向天天忙于工作的企业管理者们解释,如何看待他们所处的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这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绩效;其二,激励他们采取有效行动并为他们提供相应工具。由于管理的世界一直是不稳定的,因此,本书的每一章都试图说明未来将发生什么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于经济、人、市场、管理和组织都意味着什么。每一章都试图让管理者明白如何为未来而不是为过去进行管理。但是每一章从一开始就希望能够激励人们采取行动—捕捉新的机遇;指出哪些领域(流程与产品、策略、市场和组织机构)需要有所改变;

在哪些方面需要采取行动以及如何行动;在哪些方面需要停止行动。

《企业管理学》中的的知识极大的帮助我理解本书中的内容。如德鲁克提出的向工人提问的观点,正好印证了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当管理人员持某一种关于人本性的假设的观点时,就会形成相应的管理模式。

还有在领导方面,德鲁克认为领导者不具有统一的性格特性,与书(企业管理学)中权变理论相通。一个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性质的工作和任务,任何对象的固定领导人特质、领导风格类型或领导行为方式是不存在的。

在管理层次方面,德鲁克指出企业不再聘用越来越多的专业管理人员,减少管理层级。这与我们所学习的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相应。管理幅度过小,会造成组织所需配备的管理职位、部门增多,管理沟通协调困难,效率降低。

四、自身感悟

在德鲁克的眼中,“人”才是管理的全部内容。德鲁克具有的强烈的人文关怀,最终导致他决心以管理顾问和管理作家作为终身职业。德鲁克具有的不断学习精神、广博知识基础、独特的思维方式则保证他能够达到常人所不能达到的思想高度。德鲁克坚持每两三年就要学习一门新学科的学习精神,使得他涉猎了经济学、心理学、数学、政治理论、历史及哲学等众多知识领域。在此基础上,他运用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从社会、历史的高度,冷峻地俯瞰和分析组织及组织管理的变迁。这一独特的视角使其避免了一叶遮目的狭隘,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把握和预测组织发展和管理的变化。德鲁克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提出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随便列举就有目标管理、自我管理、顾客导向的组织、高层管理团队、效能与效率、时间管理、企业愿景、业绩管理、知识工作者、组织分权、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扁平组织、团队、后资本主义社会等等。就连最近流行的平衡记分卡等管理方法也能够从德鲁克的著作中找到影子。毋庸置疑,德鲁克先生是有史以来对管理理论贡献最多的大师,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

德鲁克先生说:“明天总会到来,又会与今天不同。如果不着手于未来,最强有力的公司也会遇到麻烦。对所发生的事感到吃惊是危险的。哪怕是最大最富有的企业,也难以承受这种危险;即使是小企业,也应警惕这种风险。”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社会,世界

篇二:《团队管理的49个细节》读后感

《团队管理的49个细节》读后感

最近读了《团队管理的49个细节》一书,该书主要是针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团队管理的方法技巧做了一些阐述,读完之后感觉受益匪浅。让我想起了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说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企业的领导班子是带领企业发展的领头羊,领导班子的好坏,在企业的团队管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团结的班子才能使一个单位、一个部门部门更好的开展工作,班子成员应该多沟通交流,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敬互爱的良好合作关系,一个领导班子就那么几个人,如果这几个人都团结不到一起,整个队伍也不见得能团结到一起,产生强大的团队凝聚力、战斗力。一个团结的领导团队,能在困难面前,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互相信任,凝聚团队所有人的力量,共度难关。如果大家不能互相信任,困难面前各自都为自己着想,一盘散沙,那么团队凝聚力就无从谈起了。

确定团队的发展目标,就是为团队所有人,确定发展方向,努力方向,奋斗方向。如果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晰,或者同时出现几个目标并存的现象,那么员工工作的时候,就会拿不准工作方向,很难凝聚所有员工的力量去实现目标,甚至会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树立员工认同的企业愿景,分析团队成员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让每个人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在工作中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更好的发挥团队的力量,表现出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从而更好的促进目标的完成。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员工队伍管理中退队意识的培养很重要,这也是带队伍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一个相互信任、高效协作的团队,只借助个人的力量,即使再完美,也很难找创造很高的价值,要让所有关公明白每个

人的成功都是靠别人,靠组织,而不是只靠自己。 时代需要英雄但是时代更需要完美的团队。

篇三:德胜管理读后感

心得体会

——读《德胜管理》及《德胜员工守则》有感 最近公司发下来《德胜管理》及《德胜员工守则》两本书,让大家传阅学习。由于近段时间事情繁多,时间比较紧张,仅安排饭后、夜间各通读过一遍,没有充分的领悟其中的深邃,在这里只能做粗浅之谈。

首先拜读的是周志友先生主编的《德胜员工守则》,这本守则看得出是作者非常用心写的,并且是以员工利益为主而从实际情况中提炼而成。员工更能更好的理解,所以执行起来就很顺利。另一方面他在细节描述方面也做得很到位,感觉象司法解释一样,让员工知道那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不能做的后果是什么?

守则中严格苛刻的规章制度,初看之下,让人觉得十分苛刻,缺乏人性化管理的意味。但是看到关于企业文化的篇章,看到聂圣哲总监的讲话记录,慢慢有了这样的感觉,这些琐碎的条文,苛刻的纪律,对于德胜集团来说,十分重要,是成功的基石。严格而琐屑的规定,是为了形成一种习惯,一种认真负责的习惯。对于一个大部分员工脱胎于最朴实的农民的企业而言,这些详尽的条文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德胜公司“长着民工的脸庞,却有着白领素质”的员工,也恰恰成了这些“繁文缛节”合理性的有力佐证。这种制度的约束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文化,这就是德胜管理难能可贵的企业文化。

综观这本书的内容,这是一个把价值观融进了制度规范的企业,把制度规范做到极细致的企业,把制度做成文化的企业,把企业文化烙进了每个员工心里的企业。也就是说在德胜,制度和文化不再是两张不相关的皮,德胜使其得到完美的融合。

《德胜员工守则》虽然精彩,也很有借鉴意义,但它只是打开了

一扇门,让世人看见不同凡响的德胜,仍无法从书中了解德胜的全貌,而德胜有太多的管理亮点、特点和新鲜事,值得人们了解与借鉴。德胜在人本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上,是个很具代表性的典型企业,归纳起来,与其说聂圣哲是在经营一家企业,不如说他是在中国境内进行一场先驱性的管理试验!随后闲暇期间我又通读了温德诚先生著的《德胜管理》一书,更进一步的了解及深入分析德胜管理模式。

这二本书让我知道了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企业的文化、企业的价值观。相信大家看完这二本书之后会有同感。我们之所以都选择这样的公司,肯定不是它薪酬的吸引,而是一种氛围,一种舒心、诚心、温馨、和谐、拼搏奋进的氛围。

德胜公司同许多中国公司一样都制定有管理制度,但它所有制度都能坚持不懈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而这其中贯穿了一根主线,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制度服务于企业的价值观,执行制度上升到了对企业价值观或者说企业信仰是否坚持高度,这就解决了许多企业为制度而制度,搞不清制度为什么要不折不扣执行的问题,或者说,许多企业在制定制度时正是由于没有贯彻企业的价值观,或者在执行制度上没有上升到企业信仰这样的高度,才会在执行制度时流于形式。

在德胜公司,制度、规则、程序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有些行为准则在制度中并没有规定,完全是员工根据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取向自动、自发、自愿做的,在德胜公司有一句话:“只要是利于公司的,我都会去做”,由此可见,德胜公司 “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观已经真正溶于到了全体员工心里,已经变成大家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制度体系,并通过举止言行自然自发地流露出来,它的实质就是一种企业信仰。难怪德胜公司老板聂圣哲说:他对德胜公司的管理,首重的是企业价值观或企业信仰的建设,管理离开价值观和信仰是没有意义的。

一般企业多数员工的思想、行为与外部社会的人群没有什么两样,总想拿钱多一些,干活轻松一点儿,爱走捷径,缺少爱心,缺少诚信,见利思迁,自我中心等等。所以,一般企业与外部社会的世俗习惯没有形成落差,因而也就没有企业文化,有的只是世俗文化。企业文化要具备三个要点:

1、企业文化是大家都认同的,至少是90%以上的组织成员共同信奉的理念和规则体系。光是管理层提倡,或少数人坚持的理念,不是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是融入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和与此相应的具体的为人处世的准则、规则、制度体系。口头上讲的,写在文件上,贴在墙上的理念口号不是企业文化,只有深入到人们内心深处,积淀于心中的才是企业文化。

3、被动地按制度行事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迫于外部压力和监督的他律行为,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的、自律性的行为,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行为表现。

一句话,企业文化,企业信仰是大家共同信奉的,深入内心的,也是自律、自愿、乐意而为的。

有了企业文化,管理就会很轻松,就会很有成效,就会长治久安,基业长青。想想看,如果90%以上的人都能自律、自愿、自觉地把事做好,都能乐意而为,公司那能做不好?管理能不省事? 企业文化就是到了无为而治阶段的一种管理方式。一个公司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是众多老板梦寐以求的,但是,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管理层,特别是老板的巨大毅力,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将员工的世俗文化逐步改造、提升、进化而形成,这一方面要求老板和管理层以身心作则,因为,一定程度上说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其次要求严格执行制度,通过被动的制度约束,形成员工固定的行为习惯,然后逐渐上升到自律、

自觉的水平;三是说教、灌输和同化、淘汰。要求管理者把企业的价值观不断地向员工说教、灌输,重复的次数越多,效果就越好,让企业价值观溶到员工心里去,继而形成共同的信仰,当然,对那些不思悔改的人,只好请他们离开。

已上是本人阅读这两本书籍的心得,部分词句是摘录书中原文,也有部分词句定义是为加深理解查阅相关资料所得,两本书所涵盖的内容较为丰富,以上总结仅是个人针对书中谈到的企业文化及企业制度的一些愚见,如有不当之处,请同仁给予指正。

山东鲁王建工有限责任公司

李焕忱

2015年12月31日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