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卷一

现代故事2019-06-11 14:13书业网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鲁迅的小说开创了中国小说史上农民和( D知识分子)两大题材。

[A] 小城镇居民 [B] 流氓无产者 [C] 底层人民 [D] 知识分子

2、艾青诗歌有着独特的意象,其一是(B土地 )。

[A] 大海 [B] 土地 [C] 月亮 [D] 星星

3、梁遇春散文的总体风格是(A从容幽默 )的。

[A] 从容幽默 [B] 一本正经 [C] 尖酸刻薄 [D] 峻急激愤

4、小说《骆驼祥子》结尾处,祥子已经沦落成一个(C告密者 )。

[A] 破产的农民 [B] 乞丐 [C] 告密者 [D] 土匪

5、关于《围城》的主旨,正确的是(A小说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 )。

[A] 小说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

[B] 小说充满讽刺,而少了些悲悯和关怀

[C] 小说使人在冷静的悲剧中体味悲凉的意味

[D] 小说并没有反应爱情婚姻问题,而是反映了社会问题

6、穆旦诗歌中出现的上帝、( B万有)等词,用来指人类无法抗拒的、控制着芸芸众生的力量。

[A] “圣人” [B] “万有” [C] “上苍” [D] “天地”

7、1928年徐志摩主编(B 《新月》 )。

[A] 《晨报副刊?诗镌》 [B] 《新月》

[C] 《大公报?文艺副刊》 [D] 《学灯》

8、在中国文坛从晚清开始到五四,小说实现了(A从边缘向中心)的移动。

[A] 从边缘向中心 [B] 从中心向边缘

[C] 从中心向中心 [D] 从边缘向更边缘

9、在成名初期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的是(D艾青 )。

[A] 戴望舒 [B] 徐志摩 [C] 闻一多 [D] 艾青

10、《雪花的快乐》是(B徐志摩 )的著名作品。

[A] 艾青 [B] 徐志摩 [C] 冯至 [D] 卞之琳

11、关于“现代诗派”,正确的是( B得名源于《现代》杂志的刊名)。

[A] 徐志摩是“首领”

[B] 得名源于《现代》杂志的刊名

[C] 1942—1943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

[D] 《现代诗风》是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成熟的重要阵地

12、关于《大堰河——我的保姆》,说法正确的是(A充满农村生活气息)。

[A] 充满农村生活气息

[B] 表现了劳动人民母子间深厚的感情

[C] 追求韵脚的和谐和诗行的整齐划一

[D] 发表后受到了劳动人民的喜爱,但受到了上层社会的批评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闲话风以亲切自然,贴近生活为目的)。

[A] 何其芳创造了“独语体”的散文形式

[B] 闲话风以亲切自然,贴近生活为目的

[C] 独语体以切近听众为目的

[D] 《野草》是闲话风的杰出代表

14、《北京人》的基调是( D沉静)。

[A] 热烈 [B] 悲惨 [C] 华丽 [D] 沉静

15、《家》中设置了几对不同命运的情侣,组合正确的是(D觉民和琴)。

[A] 觉新和鸣凤 [B] 觉慧和梅 [C] 觉民和瑞珏 [D] 觉民和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6、写于1935年前后的(《圆宝盒》 《距离的组织》《尺八》

等诗,是卞之琳诗歌当中最具有“智性”特征的几首。

[A] 《圆宝盒》 [B] 《距离的组织》

[C] 《向太阳》 [D] 《尺八》

17、鲁迅的《故事新编》包含下列篇什(《铸剑》 《补天》 )。

[A] 《铸剑》 [B] 《雪》 [C] 《补天》 [D] 《风筝》

18、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他在五四时期写了大量的文章,倡导“平民的文学”、“人的文学”,推波助澜形成五四时期三大发现的(“人的发现” “妇女的发现” “儿童的发现” )。

[A] “人的发现” [B] “英雄的发现”

[C] “妇女的发现” [D] “儿童的发现”

19、所谓“冰心体”,指所写散文具有如下特点(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倾诉自己的真情 )。

[A] 行云流水似的文字 [B] 说心中要说的话

[C] 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 [D] 倾诉自己的真情

20、丁玲小说曾风靡一时的重要原因是( ABC[A] 以年轻知识女性为主人公

[B] 描写年轻的知识女性寻求独立的人生之路中的苦闷与挣扎[C] 心理描写透辟淋漓)。

[A] 以年轻知识女性为主人公

[B] 描写年轻的知识女性寻求独立的人生之路中的苦闷与挣扎

[C] 心理描写透辟淋漓

[D] 其年轻女作家的身份

21、下列属于废名的作品的是(CD 《竹林的故事》《莫须有先生传》

[A] 《晨安》 [B] 《雪花的快乐》

[C] 《竹林的故事》 [D] 《莫须有先生传》

22、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使用了(ABCD比喻、联想、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段。

[A] 比喻 [B] 联想 [C] 排比 [D] 拟人

23、属于林语堂的散文集有( ABC 《剪拂集》《我的话》《大荒集》 )。

[A] 《剪拂集》 [B] 《我的话》 [C] 《大荒集》 [D] 《华盖集》

24、丁西林戏剧的特点是(ACD [A] 多是独幕剧 [C] 结构简单[D] 剧中只有3个左右的人物,成“二元三人模式”)

[A] 多是独幕剧

[B] 人物有明显的“正反好坏、高下优劣”

[C] 结构简单

[D] 剧中只有3个左右的人物,成“二元三人模式”

25、周作人、鲁迅、胡适等都曾经为中国现代散文寻找源头,鲁迅指认的源头包括( ACD唐末杂文、晋朝清言 、晚明小品)。

[A] 唐末杂文 [B] 唐代禅宗语录

[C] 晋朝清言 [D] 晚明小品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26、简述田汉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

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为中国话剧事业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是一个优秀的剧作家,在中国话剧的初期,仅1920年代,他就创作了二十多部话剧,开创了现代“话剧文学”的题材、体式的多样性;其次,他还是现代话剧运动的重要的参加者和组织者。田汉自幼喜爱中国传统戏曲,1916年赴日本留学,1920年正式发表第一篇剧作《梵峨嶙与蔷薇》。1922年,田汉从日本回到中国,和易漱渝等人创办《南国》半月刊,1924年办《南国特刊》,1926年他和唐槐秋合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该社扩大为“南国社”。1928年成立“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主持南国社和南国艺术学院的戏剧演出活动,为了演出的需要,他创作了许多剧本。比较重要的有《名优之死》、《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南归》等。1930年代以后,田汉的生活和艺术道路都出现了新的变化。1930年他领导的“南国社”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他写了不少宣传抗日的剧本。抗战胜利后,他创作了著名的话剧《丽人行》。1949年之后,他坚持写作。田汉一生创作了相当丰富的剧本,除了话剧剧本,还包括电影剧本,并改编了不少

戏曲剧本

27、简述“论语时期”的林语堂的散文。

1932年9月,林语堂开始主编《论语》,《论语》一鸣惊人,创刊号就重印了多次。《论语》提倡“幽默”,一时间幽默成风,1933年被称为文坛的“幽默年”。“论语时期”的林语堂与“语丝时期”的林语堂有很大不同,“语丝”的特色是“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而《论语》则提倡幽默,强调“谑而不虐”。“论语时期”的文章多收在散文集《大荒集》和《我的话》中。林语堂的散文,幽默中透着从容睿智,行文轻松自然,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

28、简述《女神》在新诗发展上的主要贡献。

《女神》在新诗的发展上主要有两方面的贡献:它一方面把“五四”新诗运动由胡适等人提倡的,不用格律、不用典,用白话口语等革命性口号,在实践上作了最好的“诗体解放”;另一方面,诗歌的情感因素和诗歌建立于诗人个性基础上的独特性,都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女神》让中国新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从诗体解放的角度来看,在《女神》中出现了这样的诗句:“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便是我呀!”(《天狗》)形式的无拘与飞动的想象的结合,使《女神》创造了自由的诗的空间与时间,这是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产物。

29、简述中国现代小说与古典小说在叙事方面的区别。

中国传统白话小说,是从讲经、变文中来的,是面对听众讲故事的,所以也养成了一般读者读小说是读故事的阅读习惯。但从晚清开始,随着报刊书籍的繁荣,以及出版周期的缩短,使作家很难再维持对着听众讲故事的“拟想”。一旦明确意识到小说传播方式已从“说-听”转为“写-读”,那么说书人腔调就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了。在逐步取消“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说书套语和楔子、回目等传统章回小说的“规矩”的同时,许多原来属于禁区的文学革新的尝试——包括叙事方式的多样化,也都灵活松动了。自觉意识到小说是写给读者读的,而不是说给听众听的,由“讲什么”到“写什么”的写作预设的变化,改变了作者的叙事方式。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叙事模式是:以全知视角连贯地讲述一个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故事。而中国现代小说从三个方面进行破坏:全知视角变成限制视角;连贯变成断面;小说不一定要讲有头有尾的故事。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时间转变的关键在于:一、作家着力于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态,而不是讲述一个曲折有趣的故事,越是进入人物的意识深处,自然时序越不适应,五四小说很少是正叙的,往往追叙,倒叙;二、扭曲小说时间,不在于遵循故事自身的因果联系,而在于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借不同时空场面的叠印或对比来获得一种特殊的美感效果。中国现代小说叙事角度转变的关键在于:一、限制叙事者的视野,免得因叙事者越位叙述他不可能知道的情况而破坏小说的真实感;二、有意间离作者与叙述者,以造成反讽的效果,或者提供另一个审视角度,留给读者更多回味的机会。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结构转变的关键在于:一、现代作家注重小说“意旨”,强调艺术个性与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决定了小说“非情节化”的趋向;

二、现代小说“心理化”与“诗化”的倾向,使作家注重人物感受、联想、梦境、幻觉乃至潜意识,追求小说的“情调”、“诗趣”和“意境”。而上列所有这些,都是说书人或者听书人所绝对无法理解和接受的。现代作家明显地不是向拟想中的“听众”,而是向每一个孤独,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愿意认真阅读甚至掩卷沉思的读者。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30、请谈谈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意义。

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的小说的开创性。“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1严加炎先生的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位置。

鲁迅小说具有多方面的开创性:

一、题材上: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这两大现代文学主要题材。 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态度对待他笔下的人物,苛刻严峻、毫不留情的批判锋芒直指一切人物,而又蕴涵宽广深厚的悲悯与同情,这使他的小说既深刻痛切又沉厚绵长。

鲁迅笔下的农民,是被当作中国国民灵魂的整体代表来描绘的。他们愚昧而麻木,处于精神奴役状态而不自觉,从不怀疑封建伦理制度的虚伪性与欺骗性,而是自甘奴隶位置,对他人和自己的苦痛都取漠视的态度,以各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自我安慰,最典型的是阿Q精神胜利法。

鲁迅的农民题材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这一流派。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也具有相当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封建礼教与科举制度的顺从者,他们既有穷愁潦倒成为牺牲品的孔乙己(《孔乙己》)、陈

士成(《白光》),又有进入体制但已被体制所毒化的鲁四老爷(《祝福》)、高干亭(《高老夫子》)等。另一方面,鲁迅又满怀不能忘却的激情,描绘了一系列“反抗绝望”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包括“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夏瑜(《药》)等。这些人可说是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接受了科学、民主、人道主义的思想,并义无返顾地投身于当时当地的斗争中,渴望改造中国。而现实中国给了他们无情的打击,他们有的被打灭,有的陷于心灰意冷的状态。鲁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他们年轻时代的梦想与真实的行动,也写出了他们受到外在打压而转向内心的不得已与痛苦,而他们并不是全无坚持,“救世激情和理想被逼回内心,成为表面上藏隐锋芒、内心坚持的病愈后的“狂人”,或者在坚持中和坚持后消沉堕落的吕纬甫魏连殳,或者坚持作“韧”性的战斗的理想性格。”鲁迅对这些人物在小说中作了“极有历史和心理深度的诠释”。 鲁迅对知识分子的刻划,成为现代中国作家效法的对象。他们有的走讽刺的一路,有的走正面建构的路子。

二、形式上:《呐喊》和《彷徨》创造性地学习欧洲文学而为中国现代小说建立了规

范,又超越西方小说模式而建立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形式,《故事新编》则超越一切中西小说写作的规范,真正实现自由创造。正如茅盾所言,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上去试验”。李欧梵说:“仅仅把鲁迅小说中的试验开列出来,就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狂人日记》中他将日记形式转为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文本,后来各篇又进行了不同的试验,如人物描写(《孔乙己》)、象征主义(《药》)、简短叙述(《一件小事》)、持续独白(《头发的故事》)、集体的讽刺(《风波》)、自传说明(《故乡》)、谐谑史诗(《阿Q正传》)。在后期更成熟的《彷徨》诸篇中,他又扩展了讽刺人物描写的反讽范围(《幸福的家庭》)、《肥皂》、《高老夫子》、《离婚》),也扩展了在那些较抒情的篇章中心理撞击的分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此外,他还试验了对日记形式更加反讽的处理(《伤逝》)和一种完全没有群众场面的电影镜头式的描绘(《示众》),还有对某种非正常心理的表现(《长明灯》《弟兄》)。”

鲁迅小说在中国小说从“晚清”到“五四”的逐渐现代化的过程中,有独特的贡献:第一,它出脱传统诗文规范,把“文章”变成小说,这在《呐喊》中表现明显;第二,它把面向公众和社会的启蒙式写作,变成个人的抒情,这在《彷徨》中表现突出;第三,由严格恪守中西小说传统走向颠覆这一传统的纯粹的实验艺术。

鲁迅写作当中的抒情性,在中国现代作家乃至当代作家中发展出一条“抒情小说”——“诗化小说”的道路。由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而史铁生、何立伟等人。

31、试述《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的悲剧意义。

是作者老舍怀着对于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时代的批判,写下的以祥子为主人公的悲剧作品,这部小说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代表了老舍小说创作的高峰。《骆驼祥子》是一部苦难底层人民苟活与挣扎的悲剧作品,通过祥子的悲惨命运我们看到了旧社会贫困交加的底层人民的无奈、辛酸和悲楚、窘迫,以及由此造成的美好人性和美好生存的毁灭、丧失。祥子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人性和婚姻的悲剧,是个人主义的悲剧,是命运主宰人生的悲剧,更是我们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剧。透过悲剧人生的背后揭示了祥子苦难的根源来自与当时病态的人性乃至病态的个人因素的结果。

祥子的悲剧体现了一种文化形态的悲剧。这一悲剧的形成首先表现为市民社会不能容纳和接受,导致祥子文化无意识心理模式的毁灭;其次,主体内省意识的缺乏也是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文化形态的悲剧和作家的死亡意识密切关联,表现了作家对病态社会中秩序话语丧失的忧虑。

社会意义:《骆驼祥子》的思想意蕴极为丰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阐释方法去解读。从社会学视角读,小说控诉的是当时吃人社会的黑暗不公;从文化学视角读,小说揭露了城市文明对人性的腐蚀与毒化;从哲学视角读,小说又在深深地慨叹人类逃不开命运的拨弄。

1、真实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市民的苦难生活

《骆驼祥子》是描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其成功首先在于,作品真实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市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就作品描写的生活情状及主要人物的典型性而言,这部作品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图景。

2、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骆驼祥子》更为深入的意蕴在于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从这个角度看,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