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神话教案 (2000字)

神话故事2019-06-11 14:23书业网

神话

教学目标:

了解神话的知识

中西方神话的区别

教学重点:

精卫填海

干将莫邪

教学难点:

神话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语:

神话: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学样式,也是人类思维形式中最古老的一种。它只能产生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初期,产生在人类对外界现象不能作科学说明的时代。马克思指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神话的本质是: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话的起源 神话的产生和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生存而进行的同大自然的斗争结合在一起。当时生产工具简陋,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对人类形成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处于极为幼稚的阶段。比如日月的

运行、昼夜的变化、水旱灾害的产生,生老病死等,都使他们迷惑、惊奇和恐慌。然而诸如此类的自然现象,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生命、意志的;对于自然现象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也加以人间形式的假设和幻想,并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受有灵感的神的主宰。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所有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神化了。原始人不想屈服,与大自然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一心渴望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减轻劳动,保障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通过不自觉的想象化为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于是便有了神话的产生。由此可见,神话是原始人在那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精神活动。

神话的产生还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当时人们必须依靠集体,共同获得生活资料,抵御野兽和敌人;劳动所得有限,必须平均分配。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人与自然的主要矛盾,成为人民注意的中心。因此,解释自然和制服自然,就成为神话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人们的利益一致,在集体生产中涌现出来的技艺超群、勇敢刚强的人物,受到全体成员的崇敬,被赋予神奇的能力而成为神或半神。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原始人制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的分类: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创世神话开辟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神话。

1.创世神话(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此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这一类的神话,甚至有些还有不少有趣的相似性。譬如说关于造人,《女娲创造人类》、《世界最初的七天》、普罗米修斯分别是中国、希伯来民族和古希腊的造人神话。有意思的是,它们都认为人类是神用泥土造出来的。不同的仅是造人的神,在中国,是女娲;希伯来则是他们信奉的耶和华上帝;古希腊神话中则是普罗米修斯。他们都是些对人类充满慈爱和关怀的神。为什么各个民族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人是泥土所造的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

人戏说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泥永远都搓不完,仔细一想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

2. 第二类属于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像《女娲补天》、《仙山的传说》、《精卫填海》、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虫鱼鸟兽等自然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做了很美丽的解释。

3. 数量最多的是第三类——英雄神话,这类神话产生比前两者稍晚,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这时候,原始人类已经不再对自然界产生极端的恐惧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开始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的才能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像,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国古代的神农、黄帝、尧、舜、禹、后稷等。

中西方神话的区别

中国的神话都是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

1、中国神话很零散,希腊神话有严密得体系。因为,中国统一晚,前221年才统一,而希腊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体。以宙斯为中心的庞大的神的家族。

2、中国上古神话有着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

正是这种尚德精神,使中国文化中处处体现出了对“德”的要求。在我们传统的“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中,将“修身”摆在第一位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从头做起”,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再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在后天漫长的文明社会里,无论臣废君取而代之,还是君贬臣、诛臣,往往都有从“德”方面找借口的。似乎只有这样,一个又一个杀机横生的“政变”或“贬诛”才显得名正言顺,顺理成章。这种文化的选择,甚至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在我们民族的思维和习惯中,依然处处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找同学分享他们收集到的神话故事

讲解课文:

讲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山海经》全书十

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就出自山经,在这个故事里,精卫的形象一直感动着很多人,陶渊明曾写道:精卫?微木,将以填沧海。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看动画片《精卫填海》)

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释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老师可以下去巡视,帮助同学扫清文字障碍。)

一起熟悉文章,了解精卫形象

讨论分析:精卫为什么这样做,值得吗?

总结:这个故事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形象,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治理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奋斗不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也常比喻坚持不懈的人。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愚公移山,他们都显示了人类的执着精神。

接下来我们看下一篇《干将莫邪》这篇神话我们很多同学都学过,现在我们在回过头来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启示是我们可以吸收的。

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读课文老师随时帮助学生疏通。

师生一起疏通文字障碍,然后分析人物:

这篇课文记叙了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而干将遭杀身之祸,后其子赤为父报仇巧遇侠客英雄,用计杀死楚王的经过。

教师:这篇课文涉及了哪几个人物?

学生:楚王,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侠客。

教师: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干将却反遭杀身之祸。楚王为什么这样残忍?请你结合文中语句谈一谈。

学生:从第一段楚王的“四次发怒”——作剑三年乃成,王怒;王怒,往必杀我;将雌剑,王大怒;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可以看出:楚王因干将、莫邪铸剑时间太长,心中不能容忍;而剑铸好后只把雌剑呈给楚王,更加剧了楚王的疑心;但最可怕的是楚王为了使干将、莫邪不再为别人炼剑而杀了他。当时是暴君横行的时代,故楚王的残暴也在情理之中。 教师:通读全文,你认为楚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

学生:楚王是一个脾气暴躁,凶残野蛮,多疑的君王。

教师: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不惜生命为父报仇,“客”也不负诺言,以身殉义。他们的行为该如何看待?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

学生:赤舍弃自己的生命为父报仇的行为,现在看来有点迂。但自古提倡孝义为先,讲究“百

行孝为先”,因此赤的行为在当时是孝的典范。但现在我们应当辨证的对待“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学生:由于当时暴君横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官逼民反,因此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层出不穷,更何况这么一个欲为父报仇的孝子,“客”当然义不容辞,担当了如此重任。 学生:“客”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然诺、轻生死,智勇双全,有着侠义心肠的英雄。 教师: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楚王:残暴

干将:高超的技艺,

赤:不惜生命为父报仇,壮烈

客:不负诺言,以身殉义

作业:

1、古代的侠义文化对中国人精神的影响?

2、现代社会能否出现神话,为什么?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