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西餐饮食文化:西方餐具史话

饮食礼仪2018-04-29 02:00书业网

精选范文:西餐饮食文化:西方餐具史话(共2篇)

餐具中无论是刀子、叉子、汤匙还是盘子,都是手的延伸,例如盘子,它是整个手掌的扩大和延伸;而叉子则更是代表了整个手上的手指。由于文明进步,这许多像形的餐具逐步合并简单化,例如,在中国最后就只剩下筷子和汤匙。有时还有小碟子。而在西方,到现在为止,在进餐时仍然摆了满桌的餐具,例如大盘子、小盘子、浅碟、深碟、吃沙拉用的叉子、叉肉用的叉子、喝汤用的汤匙、吃甜点用的汤匙等。说明在饮食文化上,西方不仅起步较晚,进展也十分迟缓。大约在13世纪以前,欧洲人在吃东西时还都全用手指头。在使用手指头进食时,还有一定的规矩:罗马人以用手指头的多寡来区分身份,平民是五指齐下,有教养的贵族只用三个手指,无名指和小指是不能沾到食物的。这一进餐规则一直延续到16世纪,仍为欧洲人所奉行。叉子:进食用的叉子最早出现在11世纪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区,只有两个叉齿。当时的神职人员对叉子并无好评,他们认为人类只能用手去碰触上帝所赐予的食物。有钱的塔斯卡尼人创造餐具是受到撒旦的诱惑,是一种亵渎神灵的行为。意大利史料记载:一个威尼斯责归人在用叉子进餐后,数日内死去,其实很可能是感染瘟疫而死去;而神职人员则说,她是遭到天谴,警告大家不要用叉子吃东西。12世纪,英格兰的坎特伯爵大主教把叉子介绍给盎格鲁一撒克逊王国的人民,据说,当时贵族们并不喜欢用叉子进餐,但却常常把叉子拿在手里。当作决斗的武器。对于14世纪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来说,叉子仍只是舶来品,像爱德华一世就有7把用金、银打造成的叉子。当时的大部分欧洲人,都喜欢用刀把食物切成块,然后用手指头抓住放进嘴里;如果一个男人用叉子进食,那就表示,如果他不是个挑剔鬼,便是一个“娘娘腔”。18世纪法国因革命战争爆发,由于法国的贵族偏爱用四个叉齿的叉子进餐,这种“叉子的使用者”的隐含寓意,几乎可以和“与众不同”的意义画上等号。于是叉子变成了地位、奢侈、讲究的象征,随后逐渐变成必备的餐具。餐刀:西方餐具中至今仍保留丁刀子,其原因是许多食物在烹调时都切成大块,而在吃的时候再由享用者根据个人的意愿,把它分切成大小不同的小块。这一点与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在烹调开始前,将食物切成小块的肉丝、肉片等然后再进行加工的方法不同,也许这便是西方烹调技术一直落后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餐刀很早便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开始用石刀作为工具,刀子挂在他们的腰上,一会儿用来割烤肉,一会儿用来御敌防身;只有有地位、身分的头领们,才能有多种不同用途的刀子。法国皇帝路易十三在位期间(公元1610年—公元1643年),深谙政治谋略的黎塞留大公,不仅在使法国跻身于欧洲的主要强国之列作出了贡献;即便是对于一般生活细节,这位枢机主教也很注意。当时餐刀的顶部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那样呈椭圆形状,而是具有锋利的刀尖。很多法国的官僚政要,在用餐之余,把餐刀当牙签使用,用它来剔牙。黎塞留大公因而命令家中的仆人把餐刀的刀尖磨成椭圆形,不准客人当着他的面用餐刀剔牙,影响所及,法国也吹起了一阵将餐刀刀尖磨钝的旋风。汤匙:汤匙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亚洲地区就出现过汤匙。古埃及的墓穴中曾经发现过木、石、象牙、金等材料制成的汤匙。希腊和罗马的贵族则使用铜、银制成的汤匙。15世纪的意大利,在为孩童举行洗礼时,最流行的礼物便是送洗礼汤匙,也就是把孩子的守护天使做成汤匙的柄,送给接受洗礼的儿童。餐巾希腊和罗马人一直保持用手指进食的习惯,所以在用餐完毕后用一条好毛巾大小的餐巾来擦手。更讲究一点的则在擦完手之后捧出洗指钵来洗手,洗指钵里除了盛着水之外,还飘浮着点点玫瑰的花瓣;埃及人则在钵里放上杏仁、肉桂和桔花。将餐巾放在胸前,其目的是为了不把衣服弄脏,西餐中常有先喝汤的习惯,一旦喝汤时弄脏了衣服,便常会让人整个的一餐都吃得很不愉快。餐巾发展到17世纪,除了实用意义之外,还更注意观赏。公元1680年,意大利已有26种餐巾的折法,如教士僧侣的诺亚方舟形,贵妇人用的母鸡形,以及一般人喜欢用的小鸡、鲤鱼、乌龟、公牛、熊、兔子等形状,令人美不胜收。 来源:中国山西之窗 [西餐饮食文化:西方餐具史话(共2篇)]

篇一:西餐饮食文化:西方餐具史话

西餐饮食文化:西方餐具史话

餐具中无论是刀子、叉子、汤匙还是盘子,都是手的延伸,例如盘子,它是整个手掌的扩大和延伸;而叉子则更是代表了整个手上的手指。由于文明进步,这许多像形的餐具逐步合并简单化,例如,在中国最后就只剩下筷子和汤匙。有时还有小碟子。而在西方,到现在为止,在进餐时仍然摆了满桌的餐具,例如大盘子、小盘子、浅碟、深碟、吃沙拉用的叉子、叉肉用的叉子、喝汤用的汤匙、吃甜点用的汤匙等。说明在饮食文化上,西方不仅起步较晚,进展也十分迟缓。大约在13世纪以前,欧洲人在吃东西时还都全用手指头。在使用手指头进食时,还有一定的规矩:罗马人以用手指头的多寡来区分身份,平民是五指齐下,有教养的贵族只用三个手指,无名指和小指是不能沾到食物的。这一进餐规则一直延续到16世纪,仍为欧洲人所奉行。叉子:进食用的叉子最早出现在11世纪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区,只有两个叉齿。当时的神职人员对叉子并无好评,他们认为人类只能用手去碰触上帝所赐予的食物。有钱的塔斯卡尼人创造餐具是受到撒旦的诱惑,是一种亵渎神灵的行为。意大利史料记载:一个威尼斯责归人在用叉子进餐后,数日内死去,其实很可能是感染瘟疫而死去;而神职人员则说,她是遭到天谴,警告大家不要用叉子吃东西。12世纪,英格兰的坎特伯爵大主教把叉子介绍给盎格鲁一撒克逊王国的人民,据说,当时贵族们并不喜欢用叉子进餐,但却常常把叉子拿在手里。当作决斗的武器。对于14世纪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来说,叉子仍只是舶来品,像爱德华一世就有7把用金、银打造成的叉子。当时的大部分欧洲人,都喜欢用刀把食物切成块,然后用手指头抓住放进嘴里;如果一个男人用叉子进食,那就表示,如果他不是个挑剔鬼,便是一个“娘娘腔”。18世纪法国因革命战争爆发,由于法国的贵族偏爱用四个叉齿的叉子进餐,这种“叉子的使用者”的隐含寓意,几乎可以和“与众不同”的意义画上等号。于是叉子变成了地位、奢侈、讲究的象征,随后逐渐变成必备的餐具。餐刀:西方餐具中至今仍保留丁刀子,其原因是许多食物在烹调时都切成大块,而在吃的时候再由享用者根据个人的意愿,把它分切成大小不同的小块。这一点与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在烹调开始前,将食物切成小块的肉丝、肉片等然后再进行加工的方法不同,也许这便是西方烹调技术一直落后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餐刀很早便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

重要地位[西餐饮食文化:西方餐具史话(共2篇)]。在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开始用石刀作为工具,刀子挂在他们的腰上,一会儿用来割烤肉,一会儿用来御敌防身;只有有地位、身分的头领们,才能有多种不同用途的刀子。法国皇帝路易十三在位期间(公元1610年—公元1643年),深谙政治谋略的黎塞留大公,不仅在使法国跻身于欧洲的主要强国之列作出了贡献;即便是对于一般生活细节,这位枢机主教也很注意。当时餐刀的顶部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那样呈椭圆形状,而是具有锋利的刀尖。很多法国的官僚政要,在用餐之余,把餐刀当牙签使用,用它来剔牙。黎塞留大公因而命令家中的仆人把餐刀的刀尖磨成椭圆形,不准客人当着他的面用餐刀剔牙,影响所及,法国也吹起了一阵将餐刀刀尖磨钝的旋风。汤匙:汤匙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亚洲地区就出现过汤匙。古埃及的墓穴中曾经发现过木、石、象牙、金等材料制成的汤匙。希腊和罗马的贵族则使用铜、银制成的汤匙。15世纪的意大利,在为孩童举行洗礼时,最流行的礼物便是送洗礼汤匙,也就是把孩子的守护天使做成汤匙的柄,送给接受洗礼的儿童。餐巾希腊和罗马人一直保持用手指进食的习惯,所以在用餐完毕后用一条好毛巾大小的餐巾来擦手。更讲究一点的则在擦完手之后捧出洗指钵来洗手,洗指钵里除了盛着水之外,还飘浮着点点玫瑰的花瓣;埃及人则在钵里放上杏仁、肉桂和桔花。将餐巾放在胸前,其目的是为了不把衣服弄脏,西餐中常有先喝汤的习惯,一旦喝汤时弄脏了衣服,便常会让人整个的一餐都吃得很不愉快。餐巾发展到17世纪,除了实用意义之外,还更注意观赏。公元1680年,意大利已有26种餐巾的折法,如教士僧侣的诺亚方舟形,贵妇人用的母鸡形,以及一般人喜欢用的小鸡、鲤鱼、乌龟、公牛、熊、兔子等形状,令人美不胜收。

来源:中国山西之窗

篇二: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

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关于中西方餐具设计历史及文化内涵的比较 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并习以为常的工具,在中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下,餐具的外观设计,无论在材料、造型以及使用方式上都具有极大的差异。通常解释此中差异的原因基本围绕“饮食习惯”、“食物种类”来进行分析。

当人类开始学会直立行走,无论是泰山脚下还是幼发拉底河河畔,远古的人类并无太大的区别,而随着食品的需要被逐渐满足,文明开始萌芽,不同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不同的进食方式,同时也奠定了不同文明的基础。

面对一盘咖喱鸡块,中国人用筷子进食,欧洲及美洲大陆的人用刀叉享用,而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人则用手指去抓取。不同的进食方式带着鲜明而独特的文化气息,不同的餐具,折射着中西方在历史文明、宗教文明和饮食文化的显著差异。

一、餐具进化衍生的历史

把时光倒回到一万五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会使用火和石器的人类捕杀着广袤大地上的动物,用烧或烤的方法加工肉类。用树枝或木棍对滚烫的食物加以翻拨,借助石刀切割食物,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欧亚大陆,人类都是靠手进行进食。

人类的文明逐渐的发展着,原始农业渐渐显露了雏形,农业文明的出现,农耕、渔猎、畜牧??人类不再单纯依靠向大自然索取食物,而是能够创造稳定的食物来源。这场绿色革命给人类创造了新的生机,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西亚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中石器时代如纳吐夫文化中就已经有了农业起源的迹象,并已经开始进行家畜饲养,大麦小麦的广泛种植,成熟的养殖技术渐渐让西亚人民形成了肉食为主、面包为辅的食品结构。而在地球另一端的西方大陆,因为破碎的地形,及不良的气候,农耕文化并不能大面积发展,贫瘠的土地不能种植稻类食物,只适合麦类及草,大片的草原养肥了大群的牛羊,肉类成为他们的主食,从西亚传来的面包成为了副食。他们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形成了以渔猎、养殖为主,采集、种植为辅的农业结构。

把目光移到远古的中国,长江、黄河、珠江这三大流域以其广阔的平原和良好的气候、疏松而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农耕和渔猎两种文化形态,而农耕比渔猎更容易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麦类粮食的表皮结构紧密,若不粉碎,口感很差,粟米和水稻的米粒不需要粉碎即可烹煮,由此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粒食传统,种植为主,养殖为辅的农业形态从此奠定了中国人的蔬食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进食方式,以肉类为主食的西亚和欧洲大陆,餐刀始终是他们重要的进食工具,而麦类制作的面包,用手即可进食,虽然后来西亚和欧洲大陆也有种植稻类,但已经形成的进食习惯,却在漫长的岁月里稳定的沿袭着。

如果不伴随着谷物的贮藏和炊煮需要而出现了陶器,很难说用热石板烹熟谷物的中华民族是否也会一直采取手抓的方式进食,但当陶器让食物的加工方式从简单的烧烤发展成烹、煮、炒的方式,人类的饮食了发生了革命,陶烹也成为了人类进食手段的分水岭.

从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的陶器碎片距今大概一万年左右,也让中国成为陶器出现最早的国家。西亚的陶器出现在距今8000到9000年前,比中国晚了1到2千年,而正是这漫长的时间让中国和西方的饮食文[西餐饮食文化:西方餐具史话(共2篇)]化发生了明显的不同。

二、中西方餐具的历史演变

(一)中国餐具的历史演变

饮食器具产生于农业经济出现之后。

新石器时期:人类学会烧制陶器。陶罐的问世,也正是饮具和食具的诞生之日,它具有饮具和炊具的双重作用。以后又演化出专门的饮具和食具。此后出现陶鼎,陶豆。晚期,出现灶,釜,鼎,甑,鬲,钵,碗,盆,盘,杯,罐,斗等。材料:多为泥土烧制。

河姆渡文化时期:食器主要是陶钵和陶碗。以后又出现陶鬲。

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专用酒器:陶?。进食器:餐匙(当时称匕),以兽骨为材料。

商周-春秋时期:青铜饮食器具主要分三类:饮器,食器,酒具。

饮器:鼎,鬲,簋等。

酒器:爵,觚,觥,尊,觯,?校?B,钫,壶,卣,钟,方彝等。

食器:簋,敦,豆,瓿,盘等。

漆食器类:碗,豆,盘,杯,樽,壶,钫,羽觞,卮,匕,勺等。

春秋晚期出现刀,勺,叉,箸.匕和斗,也用来熨衣服,一直沿用至唐朝.

许多精品餐具多为贵族王侯使用,或者是祭祀时候使用,平民多用简单的泥土烧制的陶器。

秦汉时期:基本延续春秋战国时期的餐具,但已经有许多变化,特别是融入了胡风。代表餐具有:釜,甑,碗,盘,杯,壶,盒,罐,盆,勺,箸。许多精品餐具多为贵族王侯使用,或者是祭祀时候使用。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此时期多为铜,金,银器。代表餐具有:金盏,金匕,铜樽。鎏金双鸳团花银盆,菱花形银盆,青釉印纹形罐,越窑海棠式碗,越窑划花酒注(习称执壶,饮酒器)。茶具开始兴起:碗,杯,还有用酒器来饮茶。碗杯为金,锡或陶瓷材料。代表有越州碗,白瓷瓯。

茶壶在西晋时候出现。此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因此餐具文化也是胡汗杂糅,互相影响。尤其是唐朝时期文人力量的兴起,带动了喝茶,饮酒的习俗。

宋朝-明朝:此时期多为陶瓷餐具,最有名的是景德镇陶瓷。代表餐具有:越窑划花酒注,永乐青花压手杯,成化斗彩人物杯。次时期茶具兴盛。茶具与酒具完全分开。茶具:宋代有素漆托盏(小碗),黑盏。元代有景德镇青花茶具,明代有宜兴紫砂陶。此外还有铜器,银器,锡器,金器,玉器,水晶,玛瑙等。茶具上绘有白鹤飞翔,游龙戏凤,翠鸟舒翼,彩蝶恋花,人物美女,花卉,山水画等。宋代陶瓷业发达,有官窑和民窑。元明清三代: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珐琅等彩瓷。

明代以后才把箸改称筷子。

许多精品餐具多为贵族王侯使用,或者是祭祀时候使用。文人群体成为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并日渐主导或影响潮流,尤其表现在茶餐具上。普通百姓和中下地主阶层多使用民窑烧制的餐具。

清朝:带来了满族的一些饮食特色,但最终被汉化,大体上延续明朝餐具,在陶瓷业上有所发展,但辉煌已不如前。末期,西方饮食进入中国,餐具也随之变化

(二)西方餐具的历史演变

西方人使用刀叉作为进食器具的历史并不太长,用刀切割肉类送进口里的习惯一直保持着,而西亚传来的麦类作物也让用手抓的面包成为了他们的副食。

历史学家雷亚·坦纳希尔说:叉子起先曾在欧洲和近东使用过多年,但只是作为厨房里用的器具,广泛使用叉子作为餐具是从十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时期开始的。据说,那时意大利面吃起来连汁带水,颇不方便。早期的人们都是用手指去抓,吃完后还意犹未尽地把蘸着汁

水的十指舔净。中世纪时,一些上层人士觉得这样吃相不雅,绞尽脑汁发明了餐叉,可以把面条卷在四个叉齿上送进嘴里。餐叉的发明被认为是西方饮食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可当餐叉刚传入英国时,曾遭到传教士们的反对。他们认为肉和其他食物都是上帝为造福人类而恩赐的,避免用手指接触食物,是对上帝的傲慢无礼和侮辱。中世纪德国的一个传教士,将叉子斥为“魔鬼的奢侈品”,还说“如果上帝要我们用这种工具,他就不会给我们手指了。”当叉子

形,这样利于手的抓握。可以从中得到很大启示:器具的进化源于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它,才会设计出不仅有用,好用,更是人们希望拥有的产品。

(2)无论筷子还是刀叉的设计都精简到极致,没有一点多余的部件。它们简洁而不简陋,从筷子线面的处理到叉子弯曲度的设计都是无数设计师、人民大众的生活经验的结晶。设计本应纯净、简单,太多的附加功能只能破坏产品原有的意味、浪费材料和能源,繁复的设计不会流行太久,因为经不起时间的推敲。

四、结合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性分析餐具差别的本质原因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一) 用中国传统哲学观解读筷子的设计

中国古代哲人特别强调自然界的统一性,认为圣人信奉宇宙一体性的观念,并以此作为检验天下万物的工具,这是一种系统观的思维方式,系统观着眼于组织性,偏重从相互关联的角度对整体加以理解,并且把关系当做基本的研究对象。筷子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思想,筷子永远成双使用,两根竹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且在设计中还强调物与人的统一结合,如果没有手在其中作为支点,也不可能实现杠杆原理。正如中国的有机论自然哲学观点,强调部分与全体、内在与外在、源与流、结构与功能以及天与人之间的各种微妙关系。筷子只有在使用中才会体现出它的奇妙之处——几根手指、两根竹棍构成了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取食世间美味,因此很多西方人都以学会使用筷子为荣。中国传统思维不从具体资料和能量层次的分析中去认识具体事物,而是偏重于从相互关联的角度去对整体关系加以理解。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所特有的一种循环运动观,可以尝试解读筷子上千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原因,这种观点强调整体稳定和协调性。与之相对应形成了中国古代哲人以“应变”为目标的“全体”“用中”的思维格局。对自然的把握讲“中道”,对道德的践履讲“中庸”,对人生的追求讲“中和”,以中为标的,用中以保全整体。中庸实践思维是一个体系,“中”之所以为真、善、美,必须在这样的一个思维框架中才能理解,在这个体系中的任何行动,其终极目标是要达到一个动态的“和谐”状态,这样的价值观,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传统器具筷子的设计中也体现“中”的原则,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允许瑕疵的存在。

中国人游刃有余使用的筷子,在西方人的手里却难以驾驭,所以在他们的印象中,筷子从来不是简单的进食工具,它与遥远的东方国度神秘而华贵的文明紧密相连,如同龙文化一样,带着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筷子的文化符号

下页 余下全文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