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竞争力评价方法

评价2018-05-18 04:51书业网

篇一:中国投资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

中国投资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

1、投资银行竞争力评价的研究现状及特点

投资银行竞争力是指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与国内外其他证券公司的竞争中争取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也是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与国内外其他证券公司的竞争中获取盈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投资银行竞争力是证券公司综合实力的体现,它不仅表现在资产规模、收入规模和盈利能力上,而且还表现在公司成长性、业务创新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上,甚至还体现出组织创新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国内关于投资银行竞争力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单项指标评价法和综合指标评价法。单项指标评价法以证券业协会公布的证券公司业绩排名为代表,包括资产、利润、承销收入等单项指标排名,单项指标排名只能反映证券公司某一方面的能力,不能反映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综合指标评价法运用多个指标对多个参评对象进行评价,将多个指标加权汇总,计算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从已有的研究看,对投资银行竞争力的评价和研究多采用第二种方法,但是构成指标体系的要素及权重差异较大。目前,国内关于投资银行竞争力的代表性研究主要从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方面多指标考察各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点击合时代

本研究报告在认真总结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全面、客观、公正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其特点总结如下:

(1)综合性。本研究报告在济南大学公司金融研究中心原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综合和完善而成。本研究使用的全部数据来自四个方面: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两个证券交易所、Wind咨讯和券商研究报告。在已有的可检验的指标体系基础上,采集公开的数据和信息、应用公认的数据处理方法,将初级研究成果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类,把影响投资银行竞争力的公认指标进行排序,在本研究中,经营能力、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等指标是决定投资银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分解归类的基础上,增加了业务结构优化能力和成长能力指标,有利于体现投资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

(2)科学性。从证券公司竞争力的基本结构来看,证券公司竞争力是一个非常难以量化的复杂系统,是各种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建立不同方面的评价指标,分离出多种影响因素,从多个侧面科学和客观地反映证券公司的运作状况,从而能够正确地反映这个系统的整体状况,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和评价证券公司综合竞争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真实性。评价指标的各个基础指标都有其特定含义,某一个或几个指标反映的是证券公司竞争力的某一个方面,本研究报告的指标体系剔除了定性的指标体系,均采用客观可查的量化数据,而不是运用定性的指标定量化的办法。通过实际数据计算出来的评价值正确真实;指标体系中由于选择的指标数据

比较多,所以它反映出的是一种统计规律,个别数据的误差对最终结果的影响不是很大。

(4)独创性。由于构成证券公司竞争力的要素很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往往互有交差,不容易分离,要建立一套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证券公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和困难的工作。本研究报告的评价指标体系吸取了前人研究的经验,将原有的指标体系中科学的、共性的东西提炼出来,并增加了大量以前没有的指标体系,保留了16个量化指标,有助于对证券公司竞争力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避免对某些方面过度偏重,有助于用统一的尺度将证券公司竞争力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有机结合并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对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确定不同的权重有助于体现竞争力系统中各组成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而能够较好地反映证券公司竞争力的状况。

2、投资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投资银行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在很多时候它对人力资本的依赖可能大于对其他经营要素的依赖。因此,对投资银行竞争力的理解,学者的观点并不一致。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证券公司竞争力的评价还没有统一标准。在此情况下,评价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只能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我们首先分析并确定影响投资银行竞争力的定量因素(即原始量化因素),这些定量因素事实上是由证券公司经营指标所构成。本研究报告的逻辑就是这些定量因素与投资银行竞争力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即:

在研究中,首先将原始量化因素确定为决定投资银行竞争力的自变量,即经营能力、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业务创新能力、业务结构优化能力和成长能力。经营能力包括总资产、净资本、证券营业网点、证券从业人员数量和构成等。受获取资料的限制,本研究主要从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三项指标来比较分析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包括ROA、ROE和营业部平均交易量排名等指标。风险控制能力包括净资本与负债的比例、净资产与负债的比例、净资本与净资产比例、资本充足率和风险覆盖率等。业务创新能力包括证监会对证券公司进行分类监管的评级结果、是否具有集合理财业务资格、直投业务资格、QDII业务资格、期货IB业务资格,是否在境外(包括香港)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并开展业务(如RQFII业务),是否获得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等。业务结构优化能力是指非经纪业务收入占比。成长能力包括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和资产规模增长速度。这些因素确定后,竞争力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和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的监管要求,本研究报告认为经营能力、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构成了投资银行竞争力的主体部分。但是,这些指标对投资银行竞争力的影响作用并不相同,按照中国证券行业现实情况,在竞争力指标的构成体系中,经营能力、盈利能力相对重要一些,因而所占的权重较大,业务创新能力和控制风险能力相对次要一些,因而所占的权重较小。本文将经营能力、盈利能力的权重分别设为25%和25%,将风险控制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的权重分别设为10%和

15%,成长能力的分配权重为10%,值得说明的是,在本研究中我们引用了“业务结构优化能力”指标,在同类研究中尚属首次,业务结构优化能力的权重设为15%。

按照已确定的标准对证券公司各分项评价指标进行计算,然后按照排名情况对各公司进行加权汇总,最后根据汇总后的分数得出投资银行竞争力排名。>>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点击合时代

篇二:第4章 城市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第5章 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与实证分析

一、 城市竞争力评价的一般方法与程序

(一) 城市竞争力的一般评价方法

1、区域经济学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是传统评价城市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形式,是城市竞争力研究领域相当著作中常用的方法和技巧之一(Bendavid-Val,1991;Davis,1990;Hoover,1971;Richardson,1978;Richardson,1988)。区域经济学或者区域科学着眼于城市区域经济的定量分析,可能包括不同时间序列的城市或区域发展“快照”。具有标准化的特点:以最佳的区位(区位理论)或者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模型)进行最佳产业配置。在区域经济分析中主要的参数包括经济结构,不同区位生产的交通成本,劳动力成本。分析的技巧有区位商法,分工测度等。区域经济分析往往将重点放在生产和分布的成本上,而对全球化条件下的新的城市经济,例如创新和弹性等决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关注不够。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分析。首先,这种方法对于分析城市中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如钢铁等,很有说服力。另外也适合评价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服饰生产等。适合于对经济生产中具备成本比较优势的城市区域分析。第二,通过这种评价方法,很容易判断一个地区是否应在特定的时候对要素价格进行转变。一个要素价格急剧变更的例子是处于亚洲金融危机时候的新加坡。国家通过大幅降低个人所得说来降低劳动力的成本,并且准备基金(Douglas Webster & Larissa Muller,2000)。

然而,基于成本的比较优势分析,即使是分析劳动密集型或者是规则化生产等,忽视了其它的重要要素,包括政治稳定和经济政策,以及劳动生产力。另外一个缺点是在很多的低收入城市中,有关非正式部门的活动或者贡献的数据往往不能很好的反映。

2、基准分析方法

“基准”(Benchmarking)评价方法对于评价城市体系的状态和表现日益重要,并且在竞争力分析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Flood,1997;Flood,2000;Heikkila,1999;Fairfax County,1999)。和区域经济分析方法不同的是,区域分析方法是判断理想或者优化的活动,而基准评价方法是选择一个可比较的参考城市。不过这种分析方法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参考城市的选择,这需要对所评价的城市区域的初步远景(Vision)进行构架。可供比较的参考城市的选择之所以重要,一方面它必须对所评价分析的城市的未来发展能够有所“启示”和激励;另外一方面,参考城市必须不能和所评价的城市的发展轨迹天壤之别,以免所评价城市的发展目标上不能很好的明确。这种基准分析的基本程序包括:(i)选择关于结果目标(远瞻)、目的和各种因子;(ii)建立评测向特定目标进展的指标体系;(iii)城市或区域的表现与基准统一考虑;(iv)判断确定决定表现的要素;(v)程序和分配决策指南。

在城市层面上,“基准”在联合国的人类聚落研究中(UNCHS)以及亚洲发展银行(ADB)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地区,如Fairfax国家等的研究中广泛应用,其实这也是传统城市定位的一个重要的方法途径(Douglas Webster,Larissa Muller.,2000)。

在当今的城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迅速的情况下,虽然这种方法有它的局限性。然而它的优点在于它的相对动态特征:引导和参考城市是不断发展的,它可以指引和激励评价分析的城市发展方向及其努力方式。这种动态性在当今急剧变化的全球经济中尤为重要;其弱点在于不易于把握为达既定目标所适合的手段或者措施。总体来讲,该方法在一般资源配置和措施有效性监测时比较适应,另外对竞争力涵义分析也有一定效用。

3、SWOT分析

SWOT(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ies-Threats,简称SWOT)方法经常用于战略规划过程中,现在任何的评价城市竞争力的方法体系宜包含战略方法。SWOT评价程序主要包括:(1)分辨和评价现存城市系统中的优势(strengths)和弱势(weakness)。尤其城市竞争力内部制度方面、核心能力方面的优劣分析;(2)分辨和评价外部环境所引发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如区域环境、国家环境、地区环境(如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甚至是全球环境等等。(3)对上述条件变化所进行的相关监控。;

一般采用十字“SWOT模型”综合分析城市的优缺点,机会和威胁情况。并分别记入十字形表内,然后按不同的组合对照分析,明确城市的竞争优势和战略方向,提出如下问题:城市可用于发展机会的优点是什么?有无缺点限制或阻碍发展机会的利用?有无优点可使威胁转化为机会?有无缺点限制或阻碍使威胁转化为机会等(表4-1)。

SWOT分析的优点是它能够有助于辨明城市在有限资源和急剧变化条件下以及竞争、冲突不断的世界中所面临的冲击和处境。注意城市区域外部世界的背景变化以及内部环境的运营的制度容量(崔功豪,1999)。对于竞争力的分析没有固定目标的限制,因此可以“跳出局外”,此外,它利用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包括多媒体报告,焦点群体(如不同利益涉及者)和关键信息采访对象成果以及常规的社会经济数据等等。SWOT分析的不足是它的分析具有浓厚的人为色彩,其分析结果的好坏与操作人员直接相关。

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传统资源学派和环境学派的研究到目前基于资源学派的能力学派分析,形成了各异的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方法。城市竞争力的区域分析方法建立在“资源和环境”基础上,对于城市竞争力的内部资源分析和区域定位等的分析较为适用,“基准”的分析方法更加注重城市的定位和外部参考城市;而SWOT分析方法和组合矩阵分析方法对城市竞争力的内部竞争优势/劣势(包括能力和资源)、城市的外部环境所提供的威胁/机会的分析则相对明了可靠。

(二) 城市竞争力评价程序

图4-1 城市竞争力评价的一般步骤

根据上述几种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总结城市竞争力评价的大致程序如下(图4-1):

1、 确定与竞争力相关的出发点和要点。根据不同的城市区域的竞争力所要面临的实际,明确所要关注评价的要点。如一些城市区域可能更加在乎城市的公平问题,一些城市也许关注如何发展制造业等等。然而,评价分析者也必须针对城市区域发展的可能性和结果/影响,对各方面进行深思熟虑。

2、 明确城市竞争力的竞争主体(可选择的)。这些群体主要是指城市区域内部的各种关键利益代表者,如决策制定者、发展迅速的企业、银行、城市政府、主要科研教育机构以及城市主要产业部门的专家群体等等。通过对他们的咨询和意见汇总得出城市竞争力的专家评价结果,然而,对其结果也得进行相关调整。因为不同的利益团体可能更加强调自己所关注的焦点,从而对不同的发展方式有不同的考虑出发点;此外也有一些可能更加在乎城市区域的长远发展战略,而对现实的内部或者外部实际考虑不周。

3、 基准城市的选择。在选择基准城市的时候,最好能够选择那些具有类似的制度

资料来源:根据Douglas Webster, Larissa Muller. 2000 等整理修改

和文化背景以及合适的政府-社会关系的城市(如强政府或者弱政府)。但是传统上的城市定位理论往往以邻近的竞争对手城市为参照构思的战略,可能导致方向性错误。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对现有的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威胁,并不仅仅来自已经存在的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拥有崭新思维的“创业型城市”。以竞争对手为参照,忽略现代科技创新的特性的结果,往往是与原来的竞争对手一起被“创业型城市”的迅速崛起而代之(仇保兴,2002年)。

4、 城市内部的优势、劣势分析。城市区域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分析,特别制度方面是城市竞争力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关注的是地方控制范围内的因素。因此对于哪些因素是可控制的,哪些因素是不可控制的判断比较重要。竞争力评价要关注地方制度(地方税收、贸易环境,地方政府能力)、基础设施、环境宜人度、公共教育以及经营和促进措施等等。一旦城市高效运营和变得有吸引力,市场的作用就会发挥得比较充分,此外,私有部门、其它政府机构以及其它组织,如孵化器的合作可能会导致投资激励结构的转变,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城市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分析的广度则要尽可能的大一些。

内部分析应该主要依靠调查、问卷以及各种采访等等。而调查的对象应该包括关键的企业、机构、以及对城市未来竞争力有促进作用的个人等等。此外必须对合作状况进行调查。调查主导企业的簇群状况,如汽车制造业,调查快速发展的企业以及其它经济领域的典型企业,如生产性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等等尤为重要。第二,对重要的科研教育机构的调查也是核心内容之一(在一定意义上来讲,人力资源最终决定城市区域的竞争力)。第三对其它因素的调查如政策决策者、关键的贸易管理者、商业经理以及银行等,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

在对城市内部优势和劣势分析的基础上,判断、确定影响城市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1)经济结构分析。利用城市区域经济、劳动力以及投资模式等第二手数据,运用传统的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如区位商法对城市竞争力可以进行比较快捷、方便的分析,如通过对GDP等数据的分析等。在分析的过程中,对研究的城市区域的历史发展轨迹的时间序列分析非常重要。正如前述所论及的,很多反映生活费用、工资水平、劳动力供给等的非正式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往往被省略,因此其它的数据来源,包括政府部门、国际发展组织或者其它一些非政府组织,所进行的相关非正式部门的调查,是对政府城市经济数据的很好补充。

(2)地方场所禀赋分析。主要分析和评价城市发展的那些不可交易或者场所特有的特性,如基础设施和宜人环境等等。最佳的评价分析方法是与其它类似城市进行比较。(3)经济优势的判断。优势经济主要是那些推动城市发展的专门化经济活动(由区位商法判断),此外也须包括那些发展迅速的行业(与其它参考城市或者整个国家相比高得多的经济活动。包含分析对象比较广泛,如关键产业、企业及簇群等。最终目标是为了判断城市的经济竞争优势,从而为竞争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5、 城市的外部威胁和机遇分析。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外部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并通过这些动力来判断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应该关注两个不同的空间尺度:国际动力(例如

贸易协定)和国家动力(例如宏观经济政策,政治和民族稳定等)。

6、 竞争战略的拟定。城市竞争力主要是由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所决定,而外部的机遇和威胁等也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条件。通过竞争力的评价制定竞争力战略。竞争战略的制定应该集中于某一个主题,如学习型区域,专门化生产簇群,低成本生产,投资驱动的出口加工基地等。

7、 指标体系以及检测系统的构建。竞争战略只有其在发展过程中被检测才有更大的意义。每一个竞争战略的关键要素应该与相关指标联系起来,而每一个指标则应该与战略中制定的每一明确的行动相联系(如政策、指导、计划)。此外应该建立中间目标,特别是那些基于基准城市区域的表现的中间目标。

其中,4、5两部分是城市内部能力、关键资源分析和环境分析,是城市竞争力评价的

主要内容。

(三) 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的具体方法

针对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内部资源/能力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城市竞争力评价的具体技术非常多,但比较普遍的方法有如下几种。各种方法应该根据不同城市、竞争力的不同影响因素、竞争力的不同阶段等相应取舍:

(1)偏离-份额分析法(SSM)。SSM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和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崔功豪,1999;李碧艳,1992)。

(2)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分析。在经济基本部分分析中,出口活动(从城市区域的出口,而不是国家出口)被认为是使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非基本部分则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一种是为了满足本是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另外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比)。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方法除了可以采用上述的区位商法以外,还可以采用普查法、残差法、正常城市法、最小需求量法等等(周一星,1997)。

(3)生产力分析。国家通常采用生产力来作为国家经济绩效评价的指标。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生产力的提升是不可能达到的。同样对于一个城市区域而言也是这样,为了维持或者提高生活水平就必须不断对生产力的追求。生产力通常用人均产出或者是单位资本收益等等来测度。一般而言,生产力的提高需要持续的投资、有效的人力资源利用、劳动力的学习、资本的有效利用,而更为重要的是技术的有效运用等等。根本上来说,生产力而不是要素成本,是生产投资区位选择的首要决定因子。投资者追求的是单位资本或者劳动力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在东亚(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的韩国和台湾以及80年代以后的中国)大量的高教育素质工人以较低的工资支撑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使得这些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优势与其它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Brenner,1998;Walker,1995)。而墨西哥北部区域的大量的中高学校的劳动者能够对那些复杂的装配线以及机械修理等游刃有余,因此在这个城市地区,在发达汽车和电力装配等方面都有着大的竞争优势。总而言之,一个城市区域在某一经济活动比其它城市地区能够创造更大的生产力,那么才能有竞争力。

(4)区域收入、投资指标。区域收入指标数据是评价一个城市区域经济的重要指标。如GDP等。GDP等指标的不同时序上的城市区域的比较对上述偏离-份额分析比较有用。而投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投资都是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此外,投入产出分析、企业结构调查、集聚度和经济多样性、中心度分析也是重要的分析方法(周一星,1995;崔功豪,1999;Douglas Webster, 2001)。

二、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 国内外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尚无一个成熟的并被广泛接受的测度城市竞争力的方法及其指标体系(表4-2和表4-3)。从城市竞争力的内涵来看,它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与其

篇三:旅游产业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

旅游产业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

摘要:旅游产业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以及可持续发展评价。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对旅游产业的评价体系做了总结和阐发,构建了评价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旅游产业 产业竞争力 产业发展潜力

1.旅游产业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 成为仅次于石油工业的全球第二大创汇产业, 同时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经济部门, 各国对旅游产业的研究日益重视。田中喜一

( 1950)、Porter ( 1969) 及 Bekhter( 1974) 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旅游产业的主要性质及旅游活动运行的主要特点[ 1]; K rapt ( 1954 ) 和 M.Troisi ( 1955) 对旅游投资与收益的比较、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游客开支对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对发展旅游业创造经济增长与就业研究中, Adwar dyi n 、Mar ktle ( 1978) 同美国商业经济发展局 ( 1981) 均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研究[ 2]。我国对旅游产业的研究较晚, 但得到了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重视, 许多学者在该领域做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 以孙尚清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旅游产业进行了

[ 3]战略、规划、项目的深化研究; 唐留雄( 2001) 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

旅游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各种关系的研究入手, 完整地阐述了旅游产业经济特征[ 4]。

2.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

2.1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由于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性强 ,发展旅游业对于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国内需求、 促进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以及推进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等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 而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通过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科学评价 ,可以清楚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以便区域旅游管理部门针对优势和不足提出发展区域旅游业的具体战略。

旅游产业竞争力, 是旅游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争夺旅游客源市场和产业发展要素以获取产业增长动力的能力。国际上对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是从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目前,旅游业竞争力的定量研究成果主要有:国外方面,K.Metin和 R.Mike 构建了包含软指标和硬指标在内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土尔其相对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希腊

等国的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5]。J.E.Michael 和N.James 认为,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因素既包括旅游的核心资源和吸引物,也涉及旅游供应商,在对香港市民和旅游企业界人士进行广泛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 IPA(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方法,分析了香港旅游业竞争力的有利和不利因素[6]。

我国的学者关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 成果也比较零散,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杨森林、郭鲁芳和王莹 ( 1996) 较早对旅游竞争力这一概念进行研究, 并对我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议。黎洁、赵西萍 ( 1999) 对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还有一些学者如郭阳旭 ( 2000) 和李葆盛( 2000) 均将竞争力理论应用于实证进行研究。万绪才、李刚、张安等人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三个方面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各地市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与

[7]分析。冯学钢与赖坤专门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环境竞争力与旅游业发达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8]。苏伟忠、杨英宝和顾朝林探讨了城市旅游竞争力,选取郑州市与北京、南京、西安三个城市进行了对比实证研究[9]。朱应皋与万绪才对全球旅游 11 强(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10,11]。

2.2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指标构建

2.2.1区域旅游竞争力构建的原则

在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在考虑到相关的影响因素之外,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保证所建立的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便于在实际中应用。根据实际需要, 主要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 1) 完整性。由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较多,所以要尽可能地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以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解释性。

( 2) 针对性。在产业竞争力指标的选择过程必须针对所研究的对象, 特别是要突出区域特色, 如当地政府的作用和当地旅游资源的特点, 以及旅游产业特点,如旅游产业的综合性、 空间性和文化性等特点。

( 3)可行性。筛选评价指标的过程,要尽可能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地分析所选指标的经济含义,但同时必须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操作性,尽可能采用有数据支撑的量化指标,对数据难以获取的指标要作适当的舍弃。

( 4)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考虑到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许多因素都是无法用定量指标描述,而这些因素又是评价中所必须考虑的,因此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2.2区域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选择有效的评价指标,构建一套比较合理、 完整的指标体系, 是正确评价旅游业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影响旅游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及其内在关系,运

用层次分析法(AHP) ,将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基本层次概括为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其他条件三方面。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可从知名度、垄断度、品位度、丰度四方面考察; 社会经济条件评价着重于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来源、 旅游人力资源 (指掌握高科技和丰富的旅游科学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很高的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企业(指旅游企业的规模、 经营战略、 结构与竞争方式)、 政府扶持、 民众支持等方面的评估与分析;其他条件包括区位条件、 环境条件;国际旅游业绩选取国际游客数和国际旅游收入两个指标,由此构成第二层评价指标域。再将第二层的部分指标具体细分,构成第三层评价指标层,具体如表1 所示。

表 1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Tabl e 1The ratio of int ernational compet itivenessassessment factor

in touri sm indust ry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合理性。确定权重的常用方法有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本文评价因子权重值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辅以德尔菲法,并借助计算机处理获得。具体方法如下:第一, 向有关专家发放征询卷,根据征询

结果确定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标定系列得出相应的标定值(即因子间重要性比较标定值)[2]。第二,列出各因子间相对重要性的标定值矩阵并计算各行特征根值TI= ( I= 1, 2, 3, , , n; n 为评价因子数目)[ 3]。第三, 求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Qi= Ti / 2ni= 1Ti ( i=1, 2, 3, , , n)。为了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 发出征询卷120份, 回收111 份。通过对原始有效数据处理,并根据上述方法,参照有关研究成果,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表1)。

3.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3.1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研究

国内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研究起始于 20世纪80年代初期, 主要是对区域旅游合作、旅游产业区域协调及某一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等进行研究。彭一万( 1985) 和刘明信 ( 1986) 等分别对某一个具体区域旅游联合发展进行了探索

[13] [14]; 涂人猛( 1994) 对区域旅游规划进行了系统研究[15]; 郭康( 1995) 对区域旅游合作进行了实证研究, 但研究不够深入。还有一些学者对影响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因素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王水泉 ( 1996) 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指出旅游业向中西部扩展的趋势, 分析了旅游业的特点和四川省甘孜州旅游资源潜力优势, 提出了发展甘孜旅游业的措施。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中,王森( 1998) 以江苏省为例, 提出了积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 在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下, 积极发展旅游支柱产业。李新运等 ( 1997)、李瑞和刘长运 ( 2000) 及徐玖平等 ( 2001) 分别在分析区域旅游开发潜力时,分析山东、南阳和西藏的评价指标都选择了资源条件、效益和开发条件三个要素, 且通过层次分

[16] [17]析法进行了评价。马勇( 1997) 针对性的将区域旅游资源持续发展潜力进

行细分, 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的定量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但仍以资源为导向, 忽视国际旅游市场需求变化、旅游客源市场特点以及旅游企业经营能力等对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影响, 缺乏旅游产业观念。

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区域旅游产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一定要素的刺激下, 旅游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潜在的、能够发挥出来并能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特定的旅游区域是否具有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该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 而要有效挖掘和提升这种潜在能力又依赖于对其正确客观的评价。

3.2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指标构建

3.2.1影响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因素分析

目前关于区域旅游产业的理论与方法仍有所不足, 现有研究落脚点仍以资源为导向, 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 大部分研究以大量的定性描述为主, 缺乏量化分析, 理论与实证的结合不够, 操作性较差。一般只运用几个有限的指标来评价某一个区域的区域旅游发展潜力, 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评价指标体系来适用

于大多数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 说服力不强。针对目前研究的现状和不足,在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提炼之后, 选取了几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资源潜力、旅游市场潜力、旅游开发的效益、各种社会经济支撑和开发条件来评价区域旅游的发展潜力。

( 1) 旅游资源的发展潜力就是指在这个旅游资源复合系统里, 在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支撑其发展所具有的潜在能力, 是从旅游资源对旅游发展的作用方向上反映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 2) 旅游市场潜力不仅包括旅游市场的需求空间、还包括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空间等, 它的大小决定了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空间大小。旅游市场潜力是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和保证。 ( 3) 旅游开发的效益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由于旅游产业是集环境、资源、资金、人力和智力于一体的综合产业, 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的系统工程[18]

。政府对旅游产业的管理能力、经济发展能力、科技支持力及环境保护等等因素均与旅游开发的效益密不可分。因此旅游开发的效益必须包括以上各影响因素,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大的方面来考察。

( 4) 各种社会经济支撑是以人的活动为根本, 表达人的技术、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人为条件对区域旅游持续发展的作用力。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是从社会经济对旅游发展的作用方向上反映了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 因此是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 5) 开发支撑条件主要从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对旅游发展的作用方向上反映了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旅游对环境的潜在影响效应决定了旅游资源潜力的大小, 这个潜在的承受能力就是在不对旅游资源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的最高限量。旅游资源潜力主要包括交通条件、现有基础设施、区位经济实力、施工环境、投资条件、客源潜力、景观容量和地域组合等因素, 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持条件[ 1 8]。

3.2.2区域旅游发展潜力指标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 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指标如下:

(1)旅游资源潜力指标。旅游资源潜力可以通过旅游资源容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生态境柔性几个二级指标来衡量。其中旅游资源容量可以由旅游资源数量、单个旅游资源容量和产品线路可组合性这几个三级指标来评价。同样旅游资源质量包括知名度、垄断度、品位度和开发利用程度等几个指标。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高低则通过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的几个评价指标反映出来。

( 2) 旅游市场潜力指标。影响旅游市场潜力的主要因素有旅游市场需求潜力、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和旅游市场发展空间。在三级指标的设定中, 选取国内和国际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