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墓志铭短一点
篇一:2013高考 辽宁卷 文言文阅读《王尧臣墓志铭》 试题+答案+详细注释+译文
2013年高考辽宁卷文言文阅读《王尧臣墓志铭》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劣谑嵌?笾梗?晃?兰?T谏锨埃??绿煜吕?ι醵啵?潦┬兄??辔闯⒆悦??/p>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后遂以著令 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释:消除。
C. 多格不行格:搁置。
D. 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4、A(3分)5、B(3分) 6、B(3分)
7、(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大意2分,其中“荒政:饥荒的法令”“恤:体恤”“论:论处”各1分。)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大意2分;“遇:对待”“矫饰:虚假掩饰”称:“称誉、称赞”各1分。)
参考注释
公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考取)进士第一,..
为(担任)将作监丞、通判湖州。(皇帝)召试(皇帝召来面试,为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以(凭??身份)著作佐郎直(通“值”,当值)(省略“于”,在)集贤院,..
知(管理)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打开)民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吏法(官府的法令,......名作状,“按法令”)当(判定,判处)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之所恤(体恤)也。”乃请以(用)减死论(判定)。其后遂以(把)...(省略“之”,代举措)著令(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至今用之。郭皇后废(被废除),居(省...略“于”,在)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有功劳),及后疾...(名作动,生病),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将)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省略.
“于”,到)御史,考按(追查,核查)虚实,以(连词,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不.....实行),然自文应用事(掌权,当权),无敢指言(指明和陈述)者(??的人),后文应卒......(最终)以(因为)恣横斥(被斥责)死。 ..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把)公为(任命)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宋代行政区划).
山川险易,还言(进言)某路宜益(增加)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应该)急为备...(做好战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分辨)之,荐其(其中)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因??获罪)主帅失律(出战...失利),夺(被削除)招讨副使,知(管理,主持)秦州;范文正公亦以(因为)移书(官.....吏通书函往来)元昊不先闻(知道)(省略“元昊谋反”),夺(被削除)招讨副使,知(主..
持,管理)耀州。公因(于是)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省略“于”,在).
夷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不宜以(因为)小故置(放弃,弃置)之,且任福由(因为,.....
由于)违节度(指挥,调度)以致(招致,导致)败,尤(更,尤其)不可深(很,甚,十.....
分)责主将。由是忤(触犯)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被阻碍)不行。明年(第二年),....
贼(对敌人的蔑称)入泾原,战(省略“于”,在)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是)公指言...
为备(做好战备)处,由是始(才)以(把)公言为(当作)可信,而前所格(被阻碍)议,....
悉见(被)施行。 .
初,宦者张永和方(正)用事(掌权),请收民房钱十之三(3/10)以佐国事。(省略“命......
令”)下(下达)三司(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永和阴(暗中)遣....
人以(用)利动(诱惑)公,公执(坚持)以为(认为)不可。 .....
京师数(多次)为飞语(流言),及(到)上之左右(在旁侍侯的人,近侍),往往(经........
常)谗(诽谤)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治理政事)亦自若(一如既往,依然如故).....
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mó](切磋相正),至于(到了)是(正确)而......后(这样以后)止,不为独见(一己之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
尝自名(自称;自命)。 ..
公为人纯质(单纯质朴),虽贵显不忘俭约。遇(对待)人一以(用)诚意,无所矫饰(造......作夸饰,掩盖真相),善知人(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多所称(称赞别人),荐士为时名....
臣者(??的人)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死),口授其弟纯臣(忠纯笃实之臣)遗奏,....以(把)宗庙至(最)重、储嗣未立为(当作)忧。天子愍[mǐn]然(怜悯的样子),临(到)......其丧,辍(停止)视朝(临朝听政)一日,赠左仆射,太常(掌建邦之天地、神?、人鬼之.....
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威文物的官员)谥曰文安。
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与他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知光州。这一年光州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书面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法律。郭皇后被废后,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奸谋。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真伪,来消除了天下的怀疑。虽然最终没有这样做,但自此文应做事时,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了,后来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名被处死了。
元昊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与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探察四面的路的山川地势和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一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头头是道,推荐了20多个可以用得上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当时的韩丞相为主帅,因为指挥失当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耀州。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首选,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况且任福是因为违背了节度制度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严格地惩罚过他的主将。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的奏议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置而不施行。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杀了大将葛怀敏,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置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用事,请求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以用以国事。令下到了三司而停滞,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
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皇上的左右也经常说他的短处。皇上对这一切都不管不问,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往一样做事。
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所不同的论议时,一定会反复研究,坚持原则,然后就停止,绝不会坚持己见。在皇上面前,所说到的天下利害很多,而至于施行的,也从来没有自夸过。 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富贵显赫时也不忘节俭。
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
当时名臣的很多。有文集五十卷。在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要写下了作为忠臣的最后奏章,奏章中强调要以宗庙自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患。皇上对此非常感慨,等到给王尧臣发丧时,停止上朝一天,并加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又追加谥号为“文安”。
篇二:欧阳伯和墓志铭——2015年江苏高考文言文题目
2015年江苏高考文言文试题解析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原文: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译文:
老人家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欧阳修的大儿子。他为人纯真朴实,不欺骗人,表里如一,清静寡欲,没有什么特别爱好,只是专心一意爱好礼义,在学习方面很刻苦。胡瑗掌管太学,号称大儒,用法律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候他的父亲欧阳修已经显贵,他年龄已15岁,就拜胡瑗为老师,恭谨温顺,谨小慎微,又完全能够讲解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原文: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呼!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译文:
年长以后,学问大有长进,他不钻研科举方面的文词,只研究原始宇宙立“道”方面的原理,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他研究学问不致力于抄袭掠取他人的成果来应付眼前的需要,一定刨根究底,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论定编次,分门别类,对某一问题的考证一定要有所得,获得的结果一定能够得到运用。唉!他的志向太宏大了。然而他与别人不随便合流,论辩事理时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即使)遇到权贵也不稍微屈从退让,关键之处一定表明自己的想法,因此也不肯轻易尝试显示自己所拥有的看法,人们也很少能真正了解他。他去逝了,
现在眉山的苏轼哭他,认为他得到了他父亲欧阳修的学问,与汉代蔡邕、晋代的张华属一样的。
原文: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译文:
他担任殿中丞时,曹太后死了,朝廷下诏书要求确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襄拿不定主意不能解决,正要上朝,就召见他询问相关制度,他不慌不忙地回答,陈襄就上奏朝廷,采用他的建议。当时朝廷正下达司天监讨论古代占问天象的书是否相同,将调和综合为天文之书,长时间不能完成,而陈襄正总管这件事情,就推荐他负责修订。他推求、考证正确与错误,采纳、舍弃、比较、排序,书写成后,朝廷下诏收藏于太史局中。
原文: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译文:
他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写成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等,没写完的书还有十多部。
原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译文:
他的夫人吴氏,是过去的丞相吴充的女儿,被朝廷封为寿安县君。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担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四年十一月甲子,他被安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他父亲欧阳修的墓旁,他的儿子欧阳宪来请求我为他父亲写此篇墓志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答案】C
【解析】据语境,“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中“申”为动词,释为“陈述、说明”。
【解题说明】做文言实词题目,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一定要放在原文中去揣测、分析、理解,判断解释是否正确。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答案】D
【解析】D项苏轼听到欧阳发去世后,很悲伤,但让张耒写下这篇墓志铭的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从文中“男一人,曰宪”可知欧阳发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据文中最后一句话:“而宪来求铭”,可知前来请求张耒写墓志铭的正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而不是苏轼。
【解题说明】
这是一道传统考题,关键要读懂文言文,而且要细心,不能放过关键的句子。最好是把A、B、C、D项的内容放到原文中分析判断。然后将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找出与原文有出入的那个选项即可。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译文: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解析】掌:掌管;号:被称作;以:用;检束:检点约束;从:跟从。
⑵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译文: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治:担任;官:官职;无:无论;苟:草率;所创立:所字结构,即创立的东西;更;更改。
【解题说明】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高考文言文翻译,最好是不要意译,要做到字字对译,即直译。注意有歧义的词语,古今意义用法,文言固定结构句式,特殊语句,如有省略,还要补充出来。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只答出四个且意对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第一、二段内容,尤其是关键词语,然后审清题目,抓住与治学相关的词语作答即可。第一段中已有交代,“刻苦于学”;第二段“无所不学”“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和“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解题说明】
这是最近几年流行的题型,做这道题目,要看清题目要求,即答题方向,比如这道题是强调“治学”方面的,根据答题方向,找准答题区域,抓住关键句子,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篇三:2015年江苏高考文言文《欧阳伯和墓志铭》注释
2015江苏高考文言文《欧阳伯和墓志铭》注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 耒
君(对对方的尊称,用于男性)欧阳氏(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讳(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二是讳长官——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 少傅、
篇四:2016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
2016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
【浦东新区】
①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少旷达,外若坦荡,内谨重。累中进士,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宰相杨国忠
①支娅所在横猾,华出使,劾按不挠,州县肃然,为权幸见疾。 .
②安禄山反,玄宗入蜀,百官解窜,华母在邺,欲间行辇母以逃,为盗所得,伪署凤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华自伤践危乱,不能完节,又不能安亲,欲终养而母亡,遂屏居江南。 .
③上元中,以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召之。华喟然曰:?乌有隳节危亲,欲荷天子宠乎??称疾不拜。李岘领选.
江南,表?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苦风痹,去官,客隐山阳,勒子弟力农,安于穷槁。晚事浮图法,不甚著书,惟天下士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时时赍金帛往请,乃强为应。大历初,卒。 .
④初,华作《含元殿赋》成,以示萧颖士,颖士曰:?《景福》之上,《灵光》之下。?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
②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自疑过之。因著《吊古战场文》,极思研?n,已成,污为故书,杂?梵书之庋。
它日,与颖士读之,称工,华问:?今谁可及??颖士曰:?君加精思,便能至矣。?华愕然而服。
⑤华爱奖士类,名随以重,若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佑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后至
③④执政显官。华触祸衔悔,及为元德秀权阜铭、四皓赞,称道深婉,读者怜其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支娅:此处指亲信。②庋:放东西的架子。③为唐代诗人元德秀和唐朝大臣权阜所作墓志铭。④为秦
末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隐者所作赞语。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为权幸见疾( )(2)又不能安亲( ) ..
(3)乌有隳节危亲( ) (4)时时赍金帛往请( ) ..
1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乃强为应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B.而华自疑过之 源不深而求流之远 ..
C.污为故书 为击破沛公军 ..
D.名随以重 覆之以掌 ..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欲间行辇母以逃,为盗所得,伪署凤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
20.第④段写李华以文示友,其态度经过了从到的转变。(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1.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结尾“读者怜其志”中“怜”的依据。(3分)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哈佛北大精英创立
(1)为权幸见疾( 痛恨 )(2)又不能安亲( 使??安定 ) ..
(3)乌有隳节危亲( 通“毁”,毁坏 )(4)时时赍金帛往请( 携带(送) ) ..
1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2分)
A.乃强为应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B.而华自疑过之 源不深而求流之远 ..
C.污为故书 为击破沛公军 ..
D.名随以重 覆之以掌 ..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欲间行辇母以逃,为盗所得,伪署凤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
(李华)想要从小路用车载着母亲逃亡,被叛贼抓住,(被迫)担任凤阁舍人的伪职,叛贼被平定后,(李华)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第一分句“间”、“辇”各1分,后四个分句各1分,补足成分1分,错译或漏译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第④段写李华以文示友,其态度经过了从 自以为是(恃才傲物、自视甚高) 到 心悦诚服(自愧弗如) 的转变。(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1.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结尾“读者怜其志”中“怜”的依据。(3分)
(1)为人旷达,处事公正严谨,却为权(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文言文墓志铭短一点)贵所痛恨;(2)遭逢乱世,担任伪职而毁节,以致抱惭退隐;(3)晚年专心佛事,为他人作传写颂,才华不展;(4)奖掖后进,使他人名重官显,而自己却默默无闻。(答对其中3点即得满分)
补充注解:元德秀,唐代诗人,性格淳朴耿介,李华在《元鲁山墓竭铭(并序)》中称他“《大易》之易简,黄老之清净,惟公备焉”;宰相“房馆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鲁山任满后元德秀再无牵挂,遂退隐至陆浑与山水为伴。权皋,唐朝大臣,原在安禄山幕中做事。他发觉安禄山谋反,怕祸及父母,就装病携亲离职而去。“四皓”,又称“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lù)里先生周术,后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参考译文:李华字遐叔,是赵州郡赞皇县人,年轻时为人旷放通达,外表看似坦率放任,内心却严谨持重。经过逐级科考,进士及第,天宝十一年,升任监察御史。当时宰相杨国忠的党羽亲信在任所骄横奸猾,李华出京行使职责,对权贵严加弹劾查办,毫不屈服,州县上下十分敬畏,因而被权贵所痛恨。
安禄山谋反,唐玄宗进入蜀地避难,百官四散奔逃,李华的母亲在邺县,他打算从小路用车载着母亲逃离,被叛贼抓住,被迫担任凤阁舍人的伪职,叛贼被平定后,李华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李华感伤自己陷入危险祸乱的境地,不能保全名节,又不能使母亲安定,想要为母亲养老送终,但是母亲不幸亡故,于是退居江南。
上元年间,朝廷征召他担任左补阙、司封员外郎。李华感叹地说:“哪里有毁坏名节并使母亲陷入危险的不忠不孝的人,还想要承受天子的宠幸呢?”就以生病为由不去任职。李岘在江南一带负责选拔官员,上表请求将李华安置到幕府任职,提拔他担任检校吏部员外郎。李华苦于身患风痹疾病,辞去官职,客居归隐到山阳县,督促子弟致力于农业生产,安于困窘生活。他晚年研究佛法,不很用心著书,只是写点天下士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之类的文章,人们常常携带着金银布帛前往请求他写传作颂,他才勉强答应。大历初年,李华死了。
当初,李华写成《含元殿赋》,把它拿给萧颖士看,萧颖士曰:“你的文章在《景福》一文之上,《灵光》一文之下。”李华的文章言辞绵密华丽,而缺少宏大杰出的气象,萧颖士的文风刚健爽朗放任洒脱,当时人们认为李华的文才比不上萧颖士,但李华自认为超过他。于是他创作《吊古战场文》,竭尽才思反复研磨推敲,作成之后,故意将它污损成旧作,把它混杂在摆放梵书的架子上。有一天,李华把书送给萧颖士阅读,萧颖士称赞文章精美,李华问道:“当今谁的文章可以比得上它?”萧颖士说:“如果你加以精细研思,就能到达它的境界。”李华十分惊讶,深表佩服。
李华乐于奖掖读书人,许多人的名气也因为他的缘故而显著,像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佑甫、
2
哈佛北大精英创立
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这些人,后来都发达到在显耀的官职上执掌政事。李华遭受祸乱,心怀悔恨,等到替元德
和权?撰写墓碣铭、撰写四皓赞,他文中用深情委婉的笔调表达对笔下人物的称颂,令读到文章的人同情他的心志。
(选自《新唐书》)
【崇明县】
①庄烈帝初在位,锐意图治,数召见群臣论事。然语不合,辄诃谴。而王永光长吏部,尤乐沮之。.
②澄城人韩一良者,元年授户科给事中,言:?陛下平台召对,有‘文官不爱钱’语,而今何处非用钱之地?何官非爱钱之人?向以钱进,安得不以钱偿。以官言之,则县官为行贿之首,给事为纳贿之尤。今言者俱咎守令不.廉,然守令亦安得廉?俸薪几何,上司督取,过客有书仪,考满、朝觐之费,无虑数千金。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
①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臣两月来,辞却书帕五百金,臣寡交犹然,余可推矣。伏乞陛下大为惩创,逮治其尤
者。?
③帝大喜,召见廷臣,即令一良宣读。读已,以疏遍视阁臣曰:?一良忠鲠,可佥都御史。?永光请令指实。一
②良唯唯,如不欲告讦人者,则令密奏。五日不奏,而举周应秋、阎鸣泰一二旧事为言,语颇侵永光。
④帝乃再召见一良、永光及廷臣,手前疏循环颂,音琅然,而曰?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则掩卷而叹。问一良:?五百金谁之馈也??一良卒无所指。固问,则对如前。帝欲一良指实,将有所惩创,一良卒以风闻谢,..
大不怿。谓大学士刘鸿训曰:?都御史可轻授耶!?叱一良前后矛盾,褫其官。
注释:①书帕:明代官样礼品,后逐渐成为一种贿赂手段。②周应秋、阎鸣泰:明天启年间依附阉党的贪腐分子,已经被判罚充军。
(节选自《明史》)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数召见群臣议事( ) (2)向以钱进( ) ..
(3)固问( ) (4)一良卒以风闻谢( ) ..
17.下列与“安得不以钱偿”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以闲敝邑 B.盛以锦囊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舟遥遥以轻? ....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以官言之,则县官为行贿之首,给事为纳贿之尤。今言者俱咎守令不廉,然守令亦安得廉?
19.结合文章内容,概括韩一良“前后矛盾”之处。(3分)
20.试简要分析韩一良如何看待壮烈帝“文官不爱钱”的倡议。(3分)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数召见群臣议事( 屡次 ) (2)向以钱进( 先前 ) ..
(3)固问( 坚持)(4)一良卒以风闻谢( 推辞 ) ..
3
哈佛北大精英创立
17.下列与“安得不以钱偿”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2分) .
A.以闲敝邑 B.盛以锦囊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舟遥遥以轻? ....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以官言之,则县官为行贿之首,给事为纳贿之尤。今言者俱咎守令不廉,然守令亦安得廉?
拿官员来说,县官是行贿人中的首位,给事是收受贿赂中最突出的。现在谏议官都责备太守县令不清廉,然而太守县令又怎么能清廉?
19.结合文章内容,概括韩一良“前后矛盾”之处。(3分)
韩一良希望陛下惩治贪污受贿突出者而又无确切证据指出具体人物;韩指出向自己赠五百金的事件,却又不愿指出具体行贿者。(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
20.试简要分析韩一良如何看待壮烈帝“文官不爱钱”的倡议。(3分)
他认为皇帝的话语不切实际,(1分)因为官员靠钱进身做官,但是为官后俸禄过少,(1分)加之上司索取,过客礼金,考核朝见之费,官员不得不爱钱。(1分)
【奉贤区】
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
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嘿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
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③初,茂到县,有所废?,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
教乃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
(节选自《后汉书〃卓茂传》)
17.写出下列加点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初辟丞相府史 () (2)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
(3)是时王莽秉政 () (4)劝课农桑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嘿解与之,挽而去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B.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C.此乃人道所以相亲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D.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19.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4
哈佛北大精英创立
(2)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
20.简析第②段中卓茂“辟左右问之”的原因。(3分) 21卓茂离任,为何“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对此加以概括。(3分)
17.写出下列加点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初辟丞相府史 ( 征召 ) (2)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只、只是 ) ..
(3)是时王莽秉政 ( 掌管、主持 ) (4)劝课农桑 ( 督促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2分)
A.嘿解与之,挽而去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B.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C.此乃人道所以相亲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D.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19.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过些天,马主人在别处找到丢失的马,于是到丞相府送马,磕头向卓茂道歉。(他日,亡,诣,谢。3分)
(2)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
亭长平素就是个好官,过年时送些米肉,这是礼节啊。(善,岁,遗,2个判断句,3分)
21.简析第②段中卓茂“辟左右问之”的原因。(3分)
(1)他办案严谨,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利于保护双方。(2)他为人宽仁良善,不愿一开始就用刑律的方式处理这件事。(写出1点2分,2点3分)
21卓茂离任,为何“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对此加以概括。(3分)
(1)在处理亭长受礼一事中,他教育乡民正确看待“律法”与“人情”。
(2)治理密县时平静对待讥笑,认真处理事务。
(3)在他治理下密县教化盛行,民风淳朴。
【参考译文】卓茂字子康,是南阳宛人。性格宽厚仁爱谦恭。起初被征召担任丞相府史,在孔光手下效力,孔光称赞他是品行高尚的人。有一次他曾从相府外出,有个人指认他骑的马是自己的马。卓茂问说:“您的马丢失多长时间了?”那人答道:“大约一个多月了。”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对方把马认错了,却默不作声地解开缰绳将马给了对方,自己拉着车离去,回头对那人说:“如果你发现这匹马不是你的,希望你来丞相府把马还给我!”过了几天,那人意外地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那匹马,于是他来到丞相府把马归还给卓茂,向卓茂叩头道歉。 后来卓茂因精通儒家学术被举荐为侍郎,调任密县县令。卓茂忧心苦思教诲不倦,视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任用贤良推行教化,从不对百姓恶言相加,官吏和百姓像对待父母那样爱戴他,不忍心欺骗他。有个人曾来告发他属下的一个亭长收受了他的米肉,卓茂屏退身边的人后询问那人:“是亭长跟你索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付他办而送给的? 抑或是平时你认为他对你有恩而送给他的?”那人回答说:“是我自己前去送给他的。”卓茂说:“你自愿送给他,他接受了,为什么又来告发他呢?”那人说:“我私下听说贤明的君主,使百姓不惧怕官吏,官吏不向百姓索5
哈佛北大精英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