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唐伯虎墓志铭

墓志铭2019-07-08 14:22书业网

篇一:唐寅墓志铭

唐寅墓志铭

祝允明

撰王宠书

子畏死,余为歌诗,往哭之恸。将葬,其弟子重请为铭。子畏,余肺腑友,微子重且铭之。子畏性不颖利,度越于士。世所谓颖者,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髫中科第,一日四海尽称之。子畏不然,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气。不或友一人,余访之再,亦不答。一旦,以诗二章投余,杰特之志铮然。余亦报以诗,劝其少加弘舒,言万物转高转细,未闻华峰可建都聚。惟天极峻且无外,原稿为万物宗。子畏始肯可,久乃大契,然一意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其父德广,贾业而士行,将用子畏起家,致举业,归教子畏,子畏不得违父旨。德广常语人,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父殁,子畏犹落第。一日,余谓之曰:‘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若必从己愿,便可褫?幞,烧科策。今徒籍名泮庐,目不接其册子,则取舍奈何?’子畏曰:‘诺。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即??户绝交往,亦不觅时辈讲习,取前所治毛氏诗,与所谓四书者,翻讨拟议,祗求合时义。戊午,试应天府,录为第一人。己未,往会试。时傍郡有富子,亦已举于乡,师慕子畏,载与俱北。既入试,二场后,有仇富子者,抨于朝,言与主司有私,并连子畏。诏驰敕礼闱,令此主司不得阅卷,亟捕富子及子畏付诏狱,逮主司出,同汛于廷,富子既承,子畏不复辨,与同罚,黜掾于浙藩,归而不往。或劝少贬,异时亦不失一命。子畏大笑,竟不

行。放浪形迹,翩翩远游。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归,将复踏四方,得矣。久少愈,稍治旧绪。其学务穷研造化,玄蕴象数,寻究律历,求扬马玄虚、邵氏声音之理而赞订之。傍及风鸟、壬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将为一家学,未及成章而殁。其于应世文字、诗歌不甚惜,意谓后世知不在是,见我一班已矣。奇趣时发,或寄于画,下笔辄追唐宋名匠。既复为人请乞,烦杂不休,遂亦不及精谛。且已四方慕之,无贵贱富贫,日诣门征索文词、诗画,子畏随应之,而不必尽所至,大率兴寄遐邈,不以一时毁誉重轻为取舍。子畏临事果决,多全大节,即少不合不问。故知者诚爱宝之,若异玉珍贝。王文恪公最慎予可,知之最深重。不知者亦莫不歆其才望;而?u嫉者先后有之。子畏粪土财货,或饮其惠,讳且矫,乐其?,更下之石,亦其得祸之由也。桂伐漆割,害隽戕特,尘土物态,亦何伤于子畏,余伤子畏不以是。气化英灵,大略数百岁一发钟于人,子畏得之,一旦已矣,此其痛宜如何置?有过人之杰,人不歆而更毁;有高世之才,世不用而更摈,此其冤宜如何已?子畏为文,或丽或淡,或精或泛,无常态,不肯为锻炼功;其思常多而不尽用。其诗初喜?丽,既又仿白氏,务达情性而语终璀璨,佳者多与古合。尝乞梦仙游九鲤神,梦惠之墨一担,盖终以文业传焉。唐氏世吴人,居吴趋里。子畏母丘氏以成化六年二月初四日生子畏,岁舍庚寅,名之曰寅,初字伯虎,更子畏。卒嘉靖癸未十二月二日,得年五十四。配徐,继沈,生一女,许王氏国士,履吉之子。墓在横塘王家村。子畏罹祸后,归好佛事,号六如,取四句偈旨。治圃舍北桃花坞,日般饮其中,客来便共饮,去不问,醉便颓寝。

子重名申,亦佳士,称难弟兄也。铭曰:穆天门兮夕开,纷吾乘兮归来。睇桃夭兮故土,回风冲兮兰玉摧。不兜率兮犹裴回,星辰下上兮云雨?y。椅桐轮?镔饧谖拗头u。孔翠错璨兮金芝葳蕤。碧丹渊涵兮人间望思!

前应天府通判友生祝允明撰。

同邑王宠书

篇二:一个真实的唐伯虎

一个真实的唐伯虎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江苏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山西晋城。据传为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他虽玩世不恭但却才华横溢,诗文方面与祝枝山、文征明、?T祯卿并称为“江南四才子”,书画方面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为“吴门四杰”。代表作有《骑驴归思图》、《山路松声图》等,并著有《六如居士集》。

一、 唐伯虎的风流之谜

我们说“风流”是指某一时代的英雄人物、文学作品的俊美越逸、有才学不拘礼法以及通常所说的风流韵事。那么之所以说唐伯虎风流,我觉得原因有二:一是能吟诗会作画的确有才学;二是他本人确实长得漂亮并且头脑聪明。

二、 唐伯虎的辛酸家事

唐伯虎的父亲叫唐广德,是一个小商人,母亲邱氏。明弘治元年,十九岁的唐伯虎与徐氏成婚。弘治七年,唐广德病逝,不久母亲邱氏因过度悲痛去世。同年秋天,唐伯虎的妻子、妹妹也相继去世,家境从此衰败。唐伯虎一生有三位妻子,除第一位妻子徐氏病逝之外,其他两位都先后离他而去。弘治十一年,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唐伯虎才开始潜心读书,后考得了乡试第一,得“解元”。

三、 唐伯虎的困顿人生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伯虎与徐经进京参加会试,不料因科场舞弊案牵连被下狱,尽管当时的政府找不到唐伯虎舞弊的证据,但还是被取消了考试资格。这时,他的第二任妻子担心受到牵累就离他而去。

事后的弘治十三年,唐伯虎开始了他的出游生涯,游览了镇江、扬州、瘦西湖、平山堂、芜湖、九江,并且到过庐山、黄山等地,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书画和文学作品。后来回到苏州,因家中清贫,他的第三任妻子也离他而去,他自己也只能靠卖画赚钱糊口。

明正德九年(1514年),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多,后又察觉宁王图谋不轨,自己深陷很大的政治阴谋之中,于是假借装疯,甚至是在街上裸奔才得以脱困。

晚年生活更是困顿,明嘉靖二年(1523年)54岁时即病逝,亲友王宠、祝枝山、文征明等凑钱为他办理了后事。文征明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有王宠手刻,

后世有关唐寅的生平事迹大多是从这墓志铭中得到的。

四、 唐伯虎江南第一才子之谜

唐伯虎自幼天资聪颖,熟读四书五经,十六岁时考童子试夺第一名“案首”,轰动了整个苏州城。二十九岁考乡试夺第一名“解元”。他虽精通书画,但在吴中四才子和吴门四杰中并不是才艺最突出的,所以唐伯虎不会自封“江南第一才子”。

尽管历史上的唐伯虎才华出众,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却不容于社会。留有绝笔:“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具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唐伯虎的悲剧实际上就是封建社会不甘心沦落的读书人的共同悲剧。

五、 唐伯虎点秋香之谜

“唐伯虎点秋香”这一故事并无确信的史料记载,只是由于后来的唐伯虎放荡不羁,老百姓就经常将这种事情与唐伯虎联系起来,才慢慢演生出。

而秋香确有其人,据孟森先生《心史丛刊》等书中所说,秋香本名林奴儿,号金兰,字秋香。她出身官宦人家,自由也是聪明伶俐,熟读诗书。但后来父母不幸双双身亡,由伯父领养,因姿色娇艳又被卖到了金陵的官妓场所,但后脱籍从良。此人比唐伯虎大了20几岁。

篇三:唐伯虎大事年表

唐伯虎大事年表

本大事年表,参考了

1470年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0岁:父唐广德,母邱氏。二月初四,唐寅生于苏州吴县吴趋里。岁属庚寅,所以取名“寅”;又因寅在生肖属相中属虎,唐寅是老大,故称“伯虎”;又因虎为百兽之王,后又改字“子畏”。自号六如,取佛经中意,另有别号桃花庵主、逃禅仙吏、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等。父唐广德。弟唐申,小唐寅6岁。 沈周时年44岁,吴宽36岁,朱存理27岁,文林26岁,王鏊21岁,曹凤14岁,杨循吉13岁,都穆12岁,祝允明11岁。本年9个月后的11月6日文徵明生。2年后王守仁生,3年后徐经生。9年后的1479年徐祯卿生。25年后王宠生。

1476年明宪宗成化十二年丙申7岁:唐申出世,字子重。号怀月。小先生六岁。娶姚氏,生长民、兆民、阜民。

1478年明宪宗成化十四年戊戌9岁:从师习举业。据传此时开始从沈周学画,但并未真正拜师,文徵明、都穆等为其同门师兄但相识于十五六岁。

明宪宗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先生十四岁。

先生性颖利,数岁能为科举文字,故先生父欲用其起家,望先生能走科举之路。先生亦从之。从此,开始有业师。祝允明和都穆与唐伯虎相识于此年。

1485年约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已巳16岁:唐寅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入府为生员。与祝、都穆、张灵(认识张灵)为好友。祝允明收张灵为徒。三月十日,祝允明书《兰亭序》于赵千里《兰亭图轴》上,先生后有跋语。

五月,祝允明应吴宽之请书《酒仙诗卷》。

沈周与先生均有题诗。酒仙名遇贤,俗姓林,宋时苏州东禅寺僧人,其事甚异。周字启南,长洲人。

1486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丙午17岁:画《贞寿堂图卷》。此画为目前发现的唐氏最早的画作。做《怅怅词》

1487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唐寅18岁。曾题《洞庭东册王鏊壑舟图》。此图为沈周所绘,题诗者除唐寅外,尚有祝允明等。

1488年明宪宗成化二十四年戊申年19岁。与徐廷瑞次女完婚。这是唐寅的元配,不幸早逝,唐寅曾作《悼亡诗》忆之。

1489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五年20岁。与祝允明、都穆倡导“复古”。

1490年明孝宗弘治三年庚戌年21岁。画有《对竹图》。并自题云:“箪瓢不厌久沉沦,投着虚怀好主人。榻上氍毹黄叶满,清风日日坐阳春。此君少与契忘形,何独相延

。苔满西阶人迹断,百年相对眼青青”沈周、祝允明、文徵明、都穆等人亦有题辞。题周臣《听秋图》四月八日,沈周为朱存理写《杨花图》,先生应朱之请,亦题诗一首。

1491年明孝宗弘治四年辛亥22岁。唐寅好友刘嘉德(育)早逝(年24岁),作《刘秀才墓志铭》(《刘嘉德墓志铭》)悼之。此时唐寅绘画或已有小成。本年因参加吊唁巧遇徐祯卿,他在刘秀才处借书看后经常到唐伯虎家看书交流。

1492年(弘治五年 壬子)23岁。为王观(著名医生)作《款鹤图》。秋,祝允明举于乡,王鏊为主考官。

1493年(弘治六年 癸丑)24岁 作《沈隐君墓碣铭》。作《沈隐君墓碣文》。相传唐寅曾有前往福建九仙祈梦事,诸说不一(也有说是1496年),且无实据。或亦发生在此时。先生为钱未斋写《听琴图》,后吴宽为此图书《琴赋》。未斋名昌,字允言,吴人。是年,先生曾赴福建仙游九鲤湖祈梦,梦人遗墨一筒。

1494年明孝宗弘治七年。25岁。唐寅家庭发生大变故。父母妻子,转瞬而逝,给唐寅的心灵造成重大打击。此年王宠降生,两人相差24岁,为忘年交,唐寅后来将女儿许配给王宠的儿子。与此同时仇英也在此年生。作《昭恤xu4赋》《秦裕伯像赞》《吴东妻周令人墓志铭》《徐君墓志铭》。家人相继去逝,令先生头生白发,遂作《白发》诗,文林有和诗。亲人去逝,先生悲痛之余,更跌宕无羁。文微明见之,作诗微讽之。《昭恤赋》或作于是年。

十一月八日,王宠生。宠字履仁,后更字履吉,别号雅宜山人。

1495年明孝宗弘治八年。26岁。8月,作《许(徐)天锡妻高氏墓志铭》、《白发诗》,其后与沈周、文徵明等同游太湖,并于深秋绘有《桂香亭图》,姚际恒《好古堂家藏画记》云:”唐六如桂香亭图小轴,山水屋木极工细。画就罩以墨沈,作烟雾景,甚奇。”与沈周、文征明夜游太湖。沈周作《夜游熨斗柄横卷》;应吴大渊请,与文征明、张灵、邢参、朱凯、吴奕题沈周画寿其岳父张西园;这年秋天,文征明来访,饮于小楼,文征明有诗;尝与文征明商酌画法,皆以李??古画可为初学楷模11;深秋游玩桂香亭畔,于舟次对景写《桂香亭图并题》,题画首句:“皋岑丹桂飘香”。

徐祯卿撰《新倩籍》,为先生与文徵明、邢参、钱同爱、张灵五人作传。时先生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相从甚密,人称“吴中四才子”。

都穆、徐经、顾?领应天乡荐。

1496年明孝宗弘治九年。27岁。有《中州览胜序》。与张灵纵酒行乐,后祝允明规劝之。

二月廿四日,文徵明观赏唐伯虎藏书观宋吴缜zhen撰《新唐书纠谬》

九月,先生友袁臣器远游归来,绘其所经历山川陵陆。先生为之作《中州览胜序》。 1497年明孝宗弘治十年。28岁。

父亲亡故,侄儿长民生。

甚奇伟即出示曹凤,凤亦奇之。凤字鸣歧,别号西野,河南汝宁新蔡人,时任苏州知府。

因为喜欢古文辞,而不为督学方志所喜,差点被被除科考,幸亏苏州知府曹凤大力推荐,才得以跻身榜末。但张灵则被废黜。

1498年明孝宗弘治十一年。29岁。

春,先生为邹衡题《绿香泉图卷》。

八月,高中乡试第一,刻“南京解元”印章。跃上其人生经历的巅峰。宴集某侯家,即席作《六朝金粉赋》。并作有《金粉福地赋》,成为他的代表作。其中“一顾倾城兮再倾国,胡然而为帝也胡然天”更是传播甚广。七律《领解后谢主司》

是年应天乡试,司经局洗马梁储与翰林院侍读刘机为主考官。梁储对先生文甚加欣赏,还朝后以文示程敏政,敏政亦奇之。储,字叔厚,广东顺德人(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唐伯虎墓志铭)。敏政字克勤,安徽休宁人,生而早慧。

作广志赋,连珠赋数十首。为倪岳所称,时任南京吏部尚书。

冬,徐经百金为寿以结交先生,先生遂与之同船北上,以待明年礼部试。经虽家资殷厚,然能服儒信古。与徐经坐船赴京。而此时,都穆已经中了进士,由此可以说唐伯虎和其没有交集。

上命梁储使安南,册封新王。先生于程敏政处乞文饯之。

文徵明乡试失败。

1499年明孝宗弘治十二年。30岁。与江阴举人徐经入京会试。

上元日,先生在京城看鳌山灯,并作七律《观鳌山四首》。后忆此事,又作画为记。一月作《灯宵闺话》与杜堇相识于北京;

会试前,先生拜访吴宽,作《上吴天官书》,宽览之甚喜,为先生延誊公卿间。又从程敏政学,招摇于都市中为他人嫉,遂为祸的。

二月会考,因涉嫌贿赂主考官程敏政,三月被累下狱,后罢黜而归,四月程敏政下狱。六月结案。从此唐寅心态大变,沉醉诗酒温柔之乡,不问仕事,但在其内心中,却仍不能释怀。

相传其好友都穆为告密者(后中二甲进士),唐寅遂与其绝交。唐寅归乡后不久,又与其第二任妻子离婚。加上从小对他关怀备至的文林(文徵明的父亲)逝世,更使他感到世态炎凉,命运多蹇jian。

文林是月卒于温州任,年五十五岁。十一月廿七口,先生往祭文林,撰《祭文温州文》。 十二月帮助朱存理买了一头驴。作《虚阁晚凉图》。

1500 年(弘治十三年 庚申)31岁。 与续弦妻仳离(离婚)。约于此时开始同周臣习

三月,张灵为唐寅作《河塘清夏图》。

先生为新安吴氏兄弟写《椿树秋霜图》,祝允明作序并题诗,都穆、沈周亦有题诗。 夏,于桃花坞凝露山堂书苏轼《放鹤亭记》。

秋,先生经此大变,心灰意冷,转好佛氏,并取佛经中语,自号“六如居士”。曾有诗寄文徵明,徵明有次韵之作。

1501年明孝宗弘治十四年 辛酉。32岁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洞庭、彭蠡,穷研造化。文嘉、文伯仁生。为排遣内心郁闷,周游闽浙赣湘诸省。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著述中。

四月廿四日,先生与故人杨立升在淮口对舟剧饮,次日作画相赠。

1502年(弘治十五年 壬戌年)33岁。归故里,大病在家。开始正式专职卖画为生。 曹凤进京述职,寻升山西左参政。

韩世贞归金陵,先生写《送别图》赠之。

九月,先生为叶汝川写《风木图》。写《黄茅小景图》题句云:震泽东南称巨浸,吴郡繁华天下胜。衣食肉帛百万户,樵山汲水投其剩。我生何幸厕其间,短笠扁舟水共山。黄茅石壁一百丈,熨斗湖水三十湾。北风烈烈耳欲坠,十里梅花雪如磨。地庐通红瓶酒热,日日蒲团对僧坐。四月清和雨乍晴,杨梅满树火珠明。岸巾高屐携小伎,低唱并州第四声。人生谁得常如此,此味唯君种染指。若还说与未游人,生自却把东西指。吴郡唐寅为丘舜咨题。

1503年(弘治十六年 癸亥年)34岁。作《桐荫清梦图》七月《潘孺人任氏墓志铭》张灵书篆。

三月下旬,为吴伟作品《歌舞图轴》题诗。时先生郁郁不得志,弃落之余,益任放诞,常寄情风月。文徵明曾劝之,几失和。《寄妓》、《哭妓徐素》、《代妓者和人见寄》、《玉芝为王丽人作》

1504年明孝宗弘治十七年甲子年。35岁。靠卖字画为生,平日饮酒挟妓,纵情声色,世人多以其形为任诞不经。

春,与文徵明、蔡羽、徐祯卿游虎丘,千顷云。陪王鏊游洞庭湖,题名石壁。

四月,作《坐林溪阁》卷,赠姚承。和沈周作《落花诗》三十首。可能在本年完成了《江南农事》。

七月,吴宽卒,享年七十岁。

中秋,同沈周、文徵明、蔡羽同游缥缈峰。

年明孝宗弘治十八年乙丑年。36岁。开始谋划构筑桃花庵别业建成。作《答文徵明书》,遂与徵明失和数年。与兄弟失和。与沈九娘成亲

二月作《南游图》送琴士杨季静;

九月进入皖境,游齐云山,应王友格之请,为写《王氏泽富祠堂记》。登休宁齐云山,有诗记之。又为吴明道撰《竹斋记》。

十月八日题沈周《匡庐新霁图》;

十一月十日陪王鏊游虎丘。题名剑池石壁;十二月七日同王鏊、蔡羽等游西山法华寺。时王鏊丁父忧在家。

十二月月作《寒林高士图》。书《醉时歌》徐祯卿为进士。

孝宗驾崩,武宗登记。

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37岁。

正月,作华山图、张果老像、千山万木图。

公历3月作《兰亭图卷》;

谷雨(公立4月19日到21日)作《七言律诗轴》:“千金良夜万金花,占尽东风有几家

四月,陪王鏊游沛县歌风台,作《歌风台实景图》,为王鏊作《王公(王鏊,字济之)出山图》;

五月四日作《关山行旅图》、题濮恒《芝石图》;为杨遵吉做《复生图》。

因倭寇侵扰,巡按御史曾大有等讨平之,作《兵胜雨晴》诗。

秋,先生题沈周《秋谷幽芳图》。

是年,先生曾为人写水墨桃杏扇面,被狂生妄题,先生怒,以墨笔批抹。

同年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私请诛杀刘瑾不成,户部尚书韩文、李东阳罢官,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1507年明孝宗正德二年丁卯年,38岁。桃花庵别业建成,并筑有梦墨亭,纪念早年前往福建仙游祈梦之举。开始卖画为生。

二月《高士图》祝允明书赞;

三月《终南十景》吴奕各书诗;

谷雨(公立4月19日到21日)作《山静日长图》写《山茶梅花图》赠某先生。 摹黄鹤山樵《松阴高士图轴》

八月《溪山高逸图》;八月底,作《秋林月上图》。祝允明为唐寅作《梦墨亭记》。 冬,文徵明为叶芝庭写《芝庭图》并赋,祝允明为其作《芝庭记》。

徐经卒,年35岁,著有《贲感集》。

篇四:明朝艺术家唐寅

明朝艺术家唐寅

唐寅,字伯虎、子畏,晚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自署印有“南京解元”、“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等①。苏州吴县(今属江苏)皋桥吴趋里人。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日(1470 年3 月5 日),殁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日(1523 年1 月7 日)②。祖籍晋昌(今山西晋城),出身于商贾家庭。他父亲却追慕功名,希望子弟能以科名成家。唐寅从小聪慧过人,少年即有才名,然而他秉性疏旷,放荡不羁。父亲去世后,更是无拘无束,纵酒不事生产,不肯埋首穷经。又经儿子早夭,爱妻徐氏病故,一连串的打击,使唐寅不知所措,终日长歌当哭,嬉游无度,甚至与同邑“狂生”张灵裸立学宫泮池中,激水相斗,亦不在意。③好友祝允明见他自暴自弃,十分惋惜,乃规劝他用心读书。唐寅慨然地说:“闭户经年,取解首如反掌耳。”①非常自信,以后听从规劝,闭户苦读一年,志在必得功名,果然于弘治十一年(1498)考中江南乡试第一名举人,摘取“解元”桂冠。

唐寅参加乡试时,主考官梁储看到他的试卷,曾惊叹他为“奇才”。还朝后,又携卷给詹事程敏政看,两人相与叹息道:“一解首不足重唐生也!”②于是,程敏政也将唐寅收纳门下。后来,梁储奉使南行,唐寅曾请求程敏政代写一文以送行。

次年会试,唐寅与江阴考生徐经同舟而行,入京后又居住在一起。不料徐经竟贿赂主考官程敏政的书僮,偷得考题。案发,唐寅受牵累下狱,饱受拷掠,“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涕泗横集”③。尽管当局找不到唐寅与程敏政勾通的证据,但终因唐寅是程的门生,而被取消科考资格,并发往浙江为吏。唐寅遭此莫名横祸,痛感社会的黑暗,大呼“士可杀而不可辱”④,断然拒绝为吏,返回吴县老家,从此无意功名。此时他的继室见丈夫功名断送,富贵荣华顿成泡影,便时时口出怨言,夫妻终于感情破裂,分道扬镳。

为了排遣胸中的烦闷,唐寅离家远游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凡洞庭湖、祝融峰、武夷山、灵隐寺,山水清幽之处,他都驻足流连,领略湖山之胜。祖国秀丽奇伟的大好江山,自然界宁静无争的天地,使唐寅襟怀为之舒畅。回到家乡后,他振作精神,在苏州金阊门外桃花坞筑“桃花庵”,寄趣诗画创作,并以卖画为生。

① 徐邦达:《中国绘画史图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年版,第544—549 页。②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七《志传》,祝允明:《唐伯虎墓志铭》,第8 页。嘉庆六年重刊本。③ 据《六如居士集》卷七《志传》,黄鲁曾:《吴中故实记》,第11 页。①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唐解元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新一版,第297 页。②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唐解元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新一版,第297 页。③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五《与文徵明书》,第3、4 页。

④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五《与文徵明书》,第3、4 页。

唐寅的绘画,初学“院派”画家周臣,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工,笔墨精细,形象真实。放游归来后,他把才情奇思与积郁之气,悉数倾注丹铅笔墨之中,所绘除师法自然外,还师法宋元以来诸名家,以诗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寄托逸花吐云般的英气,并与师友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研讨技法,切磋画艺,广采博取,清秀细纤之中,更添豪迈粗放的新意。

唐寅的山水画,立意高雅,大多表现高人雅士隐遁林泉、飘然尘俗的境况,借以吐露自己对社会黑暗的痛恨与反抗,与一些纯粹陶情山水的作品有所不同,更富有思想性和超迈旷逸之趣。由于唐寅既有院派的功底,又有文人画家的涵养,所以他的山水作品纤细而秀润,沈郁而奇峭,“刊落庸琐,务求浓厚,连江叠■,■■不穷”①,给人以真实而具体的美感,令人遐思万端。如《太湖平远图》、《江南农事图》、《春山幽趣图》等,工笔、写意俱佳,雅俗共赏。

唐寅尤其擅长绘仕女、人物。他笔下的宫妓、歌女、丫鬟等,承唐人张萱、周?P之风,线条工细,衣裳劲简,彩色柔丽,但并非丰腴高髻,而是小眉、小眼、瓜子脸,表现出江南女子娇小纤丽、弱不禁风的情态,让人同情生怜。如《贵妃出浴图》、《簪花仕女图》、《秋风纨扇图》等,形象大多清秀端庄、婀娜娟丽,眼中流露出羞涩的脉脉温情,十分含蓄、动人。他所绘花鸟,既不像院体过于刻板,却能得其纤细之妙,而且墨韵明净,真趣跃然;落墨疏密有致,恰到好处。像《梅花图》、《雨竹图》、《春莺图》等,翩翩文雅,洒脱高洁。

在桃花庵,唐寅与江南文友诗酒往还,专意创作,自诩为“桃花庵里桃花仙”①,自由自在,颇得其

乐。以后,他又娶沈氏为妻,两人相敬如宾,并得一女,生活中充满了天伦之乐。“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②唐寅卖画自给,问心无愧,襟怀坦荡,风雅为欢。然而,宁静的生活并没有磨平他的功名之欲,委曲之心总是耿耿难平。

正德九年(1514),唐寅四十五岁时,终于应宁王朱宸濠之聘,前往南昌充任宾客。但他到了宁王府后,逐渐发现那些应召来的幕客,大多是不学无术之徒,猥琐庸俗,阿谀奉迎;而宁王又残暴无道,居心叵测,萌有异谋。唐寅十分后悔自己即将卷入不测之祸,乃借酒装疯,露其丑秽;宁王不堪忍受,以为唐寅这个江南才子仅为徒有虚名之辈,数月后便放他东归。

“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色,山妻相对有牛衣。”③南昌之行使唐寅对权贵的奸诈与虚伪有更清楚的认识,从此,他彻底地打消了仕宦功名之念。唐寅认为:“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④因而他愈加放荡不羁,疏狂任性,每每高朋满座,纵论东西,恣肆汪洋,时发奇趣。

① 王稚登:《国朝吴郡丹青志·唐解元》,见《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第744 页。①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一《桃花庵歌》,第14 页。

②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二《感怀》,第25 页。

③ 唐寅:《自题骑驴思归图轴》。按: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④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唐解元寅》,第297—298 页。

唐寅的诗歌,初学唐人,此时则宗刘禹锡、白居易,“多凄怨之词”,“不计工拙,兴寄烂慢”⑤,而风采斐然,照耀江表。在诗中,他不时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如《叹世词》云:“春去春来,白头空自捱。花落花开,红颜容易改。世事等浮埃,光阴如过隙。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休想蓬莱,神仙真浪猜。清闲两字钱难买,枉把身拘碍。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别无闲计策□□。”又如《漫兴诗》云:“人生七十古来有,处世谁能得长久。光阴真是过隙驹,绿鬓看看成白首。积金到斗俱是闲,几人买断鬼门关。白日升天无此理,自古有生还有死。眼前富贵一枰棋,身后功名半张纸。古称彭祖寿最多,八百年后还如何。请君听我歌且舞,穷通寿夭皆由他。”①消极自放,却饱含着辛酸的人生感受。他还出入秦楼楚馆,放浪形骸,以尽量享受短暂的人生,并借以消却胸中的忧愁,在“半醒半醉”的生活中,冷眼世事,孤傲不羁,“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②。民间为此把他称作“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流传着“三笑姻缘”等关于唐寅玩世不恭的故事。“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托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③晚年唐寅的诗文更为颓放,但亦更为沈玄,他自谓“后人知我者在此”④。唐寅还归心佛教,从色空观与人生梦幻说中寻求寄托;绘画笔墨老成练达,蓄有疏放之气。他沉溺酒色,生活潦倒,以致贫病交加,在势利的社会中过着孤寂的生活。尽管唐寅常以清闲自慰,但内心的不平与委屈始终难以消去。“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⑤嘉靖二年(1523)冬,他在临终前留下这首绝笔诗,含愤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唐寅的一生,怀才不遇,但却以诗画为明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后人把他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共推为画家“吴门派”的四杰,视作重振和发展文人画的大家;又把他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共推为诗家“吴中四才子”,以诗风明快畅达而领一时风骚。唐寅兼工书法,行楷秀劲;他又善作曲,多才多艺。唐寅的诗文收入《六如居士集》,绘画作品传世有《落霞孤鹜图》、《簪花仕女图》、《山路松声图》等。⑤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唐解元寅》,第297—298 页。

① 汪?玉:《珊瑚网·书录》卷十六,商务印书馆1936 年版,第376—377 页。②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一《桃花庵歌》,第14 页。

③ 唐寅:《自题纨扇图》。按: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④ 《明史》卷二八六《唐寅传》,开明书店版,第7794 页。

⑤ 唐寅:《六如居士集》卷三《伯虎绝笔》,第33 页。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