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在作文中的作用
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
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可见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同样,在阅读和鉴赏文本时,也离不开想象的参与。想象在阅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想象 联想 理解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样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更精辟、更深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原始文本,通过“再造性想象”客观地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画面呈现在读者脑中;进而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知识、阅历等主观因素进行“创造性想象”,在大脑里产生“新形象”,最后把“新形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下来或说出来。这样阅读与想象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生命对话,于是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特色。
一、启动阅读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投入和参与是最深刻的活动机制,而兴趣则是推动学生积极地去认识或处理某种事物的重要内在动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是阅读教学的良好开端。
引导学生凭借表象进行联想、想象,可将书面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作者所描绘或记述的那一客观事物或尽量接近那一客观事
物,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其境的心理状态,调动起阅读兴趣。意境是在抒情作品中,艺术家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的,有兴发感动作用的艺术境界。诗歌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通过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诗人涌动于胸中的情感,无法让人直接感知,因此,诗人在抒发情感时,往往把情感凝结成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具象,通过对具象的艺术处理,创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意境。如教学《在山的那边》,我先放了一遍全文的配乐朗读。学生一边听读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辽阔的思维天空中翱翔。既提高了审美情趣,又启动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对于上首诗,教师就不能只作一般性的语句疏通,而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带入到诗的优美意境中。
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根据课文特点,挖掘创造性因素,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编织故事的各种结局给课文续篇,激发学生的兴趣。《少年闰土》的结尾是两个志趣相投的孩子离别时的悲恸大哭和离别后的互赠礼物:“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我提问:从这段叙述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体会到:两个孩子难舍难分,感情深厚。我趁机激发学生想象:文中说“从此没有再见面”,但20年
后二人见面了,二人见面后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一致认为,两个人会欣喜若狂,激动不已。我打开《故乡》一文,读上一段20年后二人再次见而的那种麻木不仁、冷若冰霜的情景,学生听后纷纷表达感受,既怀疑又困惑,很想亲自读一读,找到变化的原因。
二、加深感知理解
“空白”是中国国画、书法艺术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课文语言精练、内容含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意留下一些艺术的“空白”,使作品达到“余音绕梁”的境界。
对于这类课文,教师先要指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获得信息,再恰当地设置疑问,启发学生去思考,以想象填补“空白”,达到理解目标、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从“球形阅读”教学理论看,作为文章组成部分的字词句段,均有所指,有某种联系,但审视教学,结构往往并没有形成一个“圆”,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那么紧密,存在着“欠缺”与凹陷,弥补的办法是凭借想象进行“少补”、拓展,道出文中的未尽之意。《游园不值》用一枝出墙的红杏写出春色美。春色到底有多么美呢?我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吟诵展开联想、想象,凭借一枝出墙的红杏,进行“形象再造”,脑海中展示出一幅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图:或花团锦簇,彩蝶飞舞;或绿草茵茵,芳草萋萋;或莺歌燕舞,蜂群嗡嗡??学生渐入意境,受到感染,与作者热爱大自然之情融为一体。这样“少补”使得原来“凹陷”的“球体”圆了起来。
三、把握艺术想象的变形作用
艺术想象以出现新形象为结果,而这个新形象既以大脑原积累的旧形象为基础,又明显区别于原有旧形象,甚至是离奇的、超现实的,即这个新形象是大脑原有积累的变形。即使生活中的典型形象(原始典型)也不能照搬在作品中,所以,艺术想象具有变形性。郑板桥《题画》中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岂只画画?文学创作亦然。艺术想象实际上是作者对原有积累在胸中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其结果怎能不高于原有积累呢?艺术想象的变形性也表现在它所产生的新形象比原积累的感性形象更集中、更突出、更深刻、更典型、更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因此也更具有普遍意义这一点上。总之,现实生活中的感性形象在作家的艺术想象中都发生了这样那样的改动、变相,甚至”扭曲“成超现实的东西。一个谄上欺下、诡计多端、惯以他人之血“染红顶子”的“密探”、“小爬虫”,在匈牙利作家久尔吉?莫尔多瓦的笔下竟成了一头“会说话的猪”;刘易斯?长罗尔《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的柴郡猫什么时候都咧着嘴笑,嘴角一直咧到耳根,身体却从尾巴开始慢慢隐没,直到“猫全不见了,只有枝头还挂着笑。”马尔斯?长彭铁尔《人间王国》中的黑妈诺埃尔能抛下人的外形,时而变成鸟,时而变成驴、蚂蚁、胡蜂??千变万化的独臂人麦克康达尔“有时长出翅膀,有时变有游鱼??一会与母马交配,一会在清凉的池塘中小憩??”借此来象征黑奴摆脱被压迫的地位、争取自由解放的愿望、要求和他们在起事前
噪动不安的情绪;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著《百年狐独》,其中先哲墨尔基阿德斯,罕见的淫雨飓风度、偏执谎诞的性爱,??皆渗透了更大的变形色彩,使它成为轰动世界的魔幻现实主义顶峰之作。
由此可见,艺术想象的变形性应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低级变形,即一般变形。表现在纯现实主义描写中,典型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就形过程;一是超级变形,即特殊变形,变形幅度较大,夸张、象征、甚至谎诞不经、光怪陆离,如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艺术想象具有惊人的大胆、超级的变态、神奇的魅力。
学生喜欢看的《灰太狼和喜羊羊》实际也运用了艺术想象的变性作用,《皇帝的新装》更是艺术想象变形作用运用的典型。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的想象力更有张力,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四、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能力的最高层次是语感能力。从内容上看,语感包括语意正误的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
语感的产生以感性为主体,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形象。小学生的情感伴随清晰的表象和理解的不断深化。这就要求我们设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情境,正确理解课文的语言形象。怎样渐入佳境呢?“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叶圣陶语)
《观潮》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
壮观景色。教学中,我运用幻灯、录音和亲切的导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逐渐变文字为头脑中的“内心视象”:“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登上了海塘大堤,眼前便是宽阔的钱塘江。隆隆的响声越来越大,如山崩地裂。那条白线逐渐前进、拉长、变粗,白浪不断翻滚,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学生眼看画面,耳听录音,仿佛进入了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及的境地,感受到大潮的姿态、气势,禁不住由衷地赞叹其雄伟、壮丽,从而达到“使感知的美的表象分外丰富”的目的。
学生开始不会想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每当读到这类有景有情有意的语言时,画面便会一一浮现,逐渐成为“永远的情景”,语感会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敏锐。
实践证明,运用想象思维进行阅读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长期训练,既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又能发展学生智力,促进语文素质全面发展。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创造性表达,将阅读、创造性想像和个性表达结合起来。想象式阅读,它涉及到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通过“想象”这一环节把四者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 荐我好想一下子跨过这十一年(600字)作文
- 荐插上梦想的翅膀(450字)作文
- 荐未来的食品(900字)作文
- 荐我的梦想(800字)作文
- 荐二十年后回故乡(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