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2011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班 张福寿
【摘要】汤显祖是明代末期杰出的剧作家、文学家,《牡丹亭》是他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品。本文从《牡丹亭》出现的现实基础、所蕴含的浪漫主义精神、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以及与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比较中来写,向人们再次展现《牡丹亭》所传诵的爱情故事,表现它独有的艺术特色。吕天成在《曲品》说:“杜丽娘事甚奇,而着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以不能在现实中实现的爱情理想为基础,通过浪漫的艺术想象使其在非现实的虚幻世界的帮助下实现自由恋爱,可谓不刊之论。在残酷的现实基础之上的虚拟幻想中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完成千古绝唱的自由爱情。
【关键词】《牡丹亭》 浪漫主义 特点 自由爱情
【写作提纲】
一、《牡丹亭》在现实主义基础之上的浪漫主义特色1……7
二、《牡丹亭》中浪漫主义的精神世界6……8
三、《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8……11
四、《牡丹亭》与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比较11……15
中国的古代文学是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写作手法贯
穿起来的文学长河,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的作家作品都不是单纯的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只是在某部作品中或侧重用浪漫主义或者侧重以现实主义来描写。《牡丹亭》可以说是最成功的浪漫主义作品之一,但它也没有完全脱离故事出现的现实条件,以想象、夸张、比喻和象征等手法描写超越生死界限的爱情。
一、《牡丹亭》在现实主义基础之上的浪漫主义特色
杜丽娘原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杜丽娘的现实世界就此结束,按那个时代的发展和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故事到这里就应该结束,然而作者却独发奇想的虚构出了杜丽娘的幽魂世界,必且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
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牡丹亭》是作者在杜丽娘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因无法得到自由爱情而运用虚拟的非现实世界使她自由恋爱,在现实的基础上使非现实的世界存在,从而使浪漫主义的世界存在于现实主义的世界之上。
《牡丹亭》中“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幻想情节,是在明代社会现实基础上的虚构,因为杜丽娘追求与向往的爱情,是当时广大青年女性所共有的。她的美满幽香的梦自然是虚幻的,但是幻因情生,梦幻凝结着对爱情的渴求所产生的激情,梦幻也正是“情”的投影。丽娘死于对爱情的渴望,在封建礼教统治下,她想找到自己的幸福是不可能的。这种描写表明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态度都是清醒的,但是,作者并不满足于揭示封建统治的残酷,他还提出了美好的理想。丽娘因情而生,正强烈的反映了当时被剥夺了爱的权利的广大青年妇女的内心要求和顽强的斗争意志。因此,《牡丹亭》的浪漫主义,并非脱离社会现实的纯粹幻想,而是有着坚实丰厚的生活基础的。所谓“真情”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感情领域力图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合理要求。只是作者把当时的时代性渗透到奇异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中,把他所要揭露与歌颂的东西都托之于梦境,
托之于鬼魂,用象征的、夸张的、幻想的形式表达了他揭露现实并企图改变现实的愿望,确立了广大青年对幸福生活与美好理想的憧憬必将战胜灭绝才情懂得黑暗势力的坚定信念,因此在总的情感基调上昂扬着一种冲破一切黑暗的令人振奋的情绪,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杜丽娘以空前绝后的爱情奇迹面对现实世界对她思想
的禁锢与压迫,正如作者自己给《牡丹亭》的题词中所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牡丹亭题词》)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合理存在的理想和观念,作者安排它寻在于非现实的幽冥世界中,为杜丽娘性格的发展开辟了一个超现实的极为特殊的空间,为杜丽娘“至情”形象的塑造加上极为重要的浓重一笔,同时也对现实世界扼杀人性的精神压迫提出了强有力的批判和反抗。剧本写
出只有在幻想世界里,杜丽娘才能和柳梦梅相爱结合,说明了这个幻想世界产生于对现实世界的强烈不满,而且是为抗议和否定现实世界而存在的,因而艺术想象和虚构显得十分自然合理而又具有现实基础。
陈中凡发表在1962年第4期《文学评论》的《汤显祖〈牡丹亭〉简论》,根据晚明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以及新的社会关系,提出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婚姻是“新的市民阶级狂热追求爱情的愿望在舞台上的生动具体的表现,显示出当时的知识青年和旧礼教的决裂。”“只有《牡丹亭》式的杜丽娘才能十六世纪末期市民意识抬头的时代精神。”换句话说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最终结合有它的社会历史必然性,而他们不得不借助于虚幻的鬼魂来帮助实现自由恋爱,也是历史条件限制的结果。
在等级观念和封建统治思想异常风行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常常受到限制和压迫,往往就会有很多现实世界中无法解决的矛盾,那时就需要人们在非现实的世界中得到解脱和自由。杜丽娘就是其中的一个,她的爱情活跃于梦境与幽冥世界里,甜蜜而又合理,不与任何的现实礼教相冲突。当她的爱情不得不回到现实世界中的时候,她已经被封建礼教和人们理解必且给以承认,因为她的爱情曾经超脱于现实而存在,人们会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是不可逆转、不可抗
拒的,从而在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之上,着重采用浪漫主义
的写作手法表现理想和信念。
二、《牡丹亭》中浪漫主义的精神世界
十六世纪的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统治的严苛时期,虽
然新出现的心学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但统
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可能完全接受新思想,只能是
相对的在思想得到暂时的活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刚刚在
活跃的思想下产生的某些对人性本能要求的愿望没有实现
它的社会条件,作者就只好在作品中以非现实的虚构使其成
为可能。
《牡丹亭》以浓厚的浪漫色彩表现理想的世界和现实中
不能实现的愿望。杜丽娘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作者把
把她作为理想化的”情至”的化身来描写,通过“梦而
死”、“死而生”的奇幻情节,揭示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对人的真性情的憧憬与追求。虽
然这种冲击与追求带有受压抑的惆怅的感情色彩,但却表现
得异常强烈。
《牡丹亭》在情节结构上充满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
《惊梦》、《冥判》、《魂游》、《回生》等情节,都是只在幻想
中才能存在的事物。梦本是一种生理现象,但杜丽娘梦遇柳
梦梅只能是幻想的产物。鬼魂、地狱,本是宗教制造的世界,
杜丽娘的鬼魂“随风游戏”,追随情人柳梦梅,以及“专掌
惜玉怜香”的花神出现,则代表了一种美丽、庄严的本性。
杜丽娘生前描绘真容,拾画者恰是生前梦中幽会的情人,而
且又由于才子的痴情,与杜丽娘鬼魂相会,最终使她复生。
作者的这一切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正是《牡丹亭》戏剧结
构的支柱。 《牡丹亭》表现了作者的精神理想,以情反理,反对处于
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对人性的扼杀,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
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
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和熙
清新的春风。身处明代社会的广大女性,确实有如生活在水
深火热的监牢之中。一方面是上层社会的寻欢作乐、纵欲无
度;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对女性的高度防范与严厉禁锢。用
程朱理学来遏止人欲毕竟过于抽象,于是便用太后、皇妃的
《女鉴》、《内则》和《女训》来教化妇女,当然最为直接。
正是作者意识到了这些,才用这浪漫的笔调为古代妇女高唱
不鸣悲歌.
作者在其中还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
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千金小姐
杜丽娘尚且能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逾越家庭与社会的层层
障碍,勇敢迈过贞节关、鬼门关和朝廷的金门槛,这是对许
多正在情关面前止步甚至后缩的女性们的深刻启示与巨大
鼓舞,是震聋发聩的闪电惊雷。杜丽娘的处境原是那般艰难。
父亲拘管得那么严密,她连刺绣之馀倦眠片刻,都要受到严父的呵责,并连带埋怨其“娘亲失教”。请教师讲书,原也是为了从儒教经典方面进一步拘束女儿的身心。可怜杜丽娘长到如花岁月,竟连家中偌大的一座后花园都未曾去过;这华堂玉室,也恰如监牢一般??所以禁锢极深的杜丽娘反抗也极烈,做梦、做鬼、做人都体现出“至情”无限。
《牡丹亭》传奇怪诞的情节和幽眇的深情,在当时看似天马行空、横世独出,但其实是作者寄托在杜丽娘身上的理想与愿望,展示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精神世界。作者将情与理的冲突展示在戏曲舞台上,并且让杜丽娘作为至情的化身去战胜理而实现自由恋爱,这本身没有越出作者的精神理想。为了追求美好的人性理想而出生入死、起死回生,这一异乎寻常的人生经历,充分融合了作者至情论的思想,也表达了几千年妇女的愿望和要求。
三、《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世界上真有其事的并不希奇,相反就奇,而“浪漫”就是把没有其事的写成真有其事,或者把真有的事通过离魂幻觉去表现。《牡丹亭》手法的浪漫就是作者以幻想的境界让杜丽娘的梦魂、鬼魂和柳梦梅相会,又让杜丽娘死而复生之后与柳梦梅相结合,通过大量的想象、幻想人鬼世界以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让青年男女的恋爱最终取得欣慰的结局。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来,浪漫主义所表现的东西是不符合生活现实的,但浪漫主义所要表现的东西则是真实的。比方描写杜丽娘死而复活的事,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作者要表现的并非人能否真的复活,而是人的一种真情。汤显祖在该剧的题词中就说得很清楚,有了真情,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情之所变,梦可以遇,死可以生”。这是情感发展的逻辑。从真情的角度看,这就不仅符合情感的真实,而且也符合艺术的真实。正因为剧本写出了数千年来中国妇女内心的私怨,表达了她们对爱情的愿望和追求,因此它的演出是无往而不受欢迎的,达到了写实手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是不再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却善于对某种具有诗意的哲理概念或人物内心世界作直接描绘。而代之以一种具有某种哲理的概念,作为应付某种特殊事件的行为或能力,是一种象征,这就当然不能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人物去要求了。 除了象征,比喻也是浪漫主义常用的手法之一。“比”是借此物比他物,它同象征都起“意在言外”的作用,是寓意的,但二者的寓意方式不同。象征是把对象的具体性抽空了,变成抽象的东西,而比喻则把原来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比方《牡丹亭》中那种维护封建制度的礼教思想,它是戕害古代青年们的心灵以至生命的刽子手。但
它却是一种无形的势力。在《牡丹亭》第二场“寻梦”中,舞台上交替出现几个柳梦梅和杜父的形象,这种类似“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如果以写实的眼光看它,可能会不大习惯,但这恰是其浪漫手法的特色之一。《牡丹亭》的曲词创作采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第十四出《写真》中“似雾朦花,如云漏月”,是象征青春的觉醒虽然被封建礼教笼罩压制着,但像云破月一样,仍透出一线希望;第十出《惊梦》以自然含蓄的语言,写出梦中情人欢会,花神用落花惊醒幽梦,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色彩浓丽,气氛热烈。在虚构的梦幻里两人依依相恋。同样是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是现实主义的手法,它必然是通过人物的典型环境和典型行为去体现。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却可以直接通向人物的心灵,人物心里想着什么。它就直接在观众眼前显现,这种“心理状态形象化”的表现形式,亦可能被认为不符合外在的生活真实,但它符合人物的心理逻辑。当人对某一对象的渴望和情感到了极度时,必然是心有所思如目有所见,此情此境的杜丽娘,视线投向哪里,哪里就出现一个幻觉中的柳梦梅,这当该是一种合理的艺术夸张。
艺术反映生活,不是生活的翻版,必然需要艺术夸张。而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又有别于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夸张,一般是把客体的原型放大、删减,延伸甚至局部变形。但它始终离不开客体的原型。而浪漫主义往往不斤斤计较于
此,它要求形象是属于创造性的,而创造是来源于作者的想象,如舞剧第三场《魂游》中的“阴曹地府”、“鬼卒判官”,从内容上说,是一种寓意,从夸张手法上看则属于“视觉的想象”。第二十三出《冥判》,用巧妙迭出的新奇构想帮助完成杜丽娘的爱情理想。杜丽娘真情不泯,死后在情思的激荡下,她的鬼魂不仅在幽冥间继续追寻自己的爱情,而且偏要复活实现自己的愿望,并一忘情深地监守与柳梦梅的姻缘。她的真情感动了天地,在花神的帮助下,杜丽娘的魂走出地府,追寻柳梦梅去了。作者以离奇大胆的想象帮助杜丽娘追寻自由爱情。浪漫主义手法由于重调想象的功能,所以想象力较少受到约束,它往往可以超出现实世界,扩大了表现对象可能的范围。然而充分发挥想象并非是随意的,必须与作者自身的理想,意念相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可以理解的传达系统,才可以显出它的特异功能。
四、《牡丹亭》与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比较
从出现的时间上来看,魔幻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
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这一流派的作家和作品,执意于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插
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风格;而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其中涉及诗歌、小说、戏曲等各个领域,而《牡丹亭》是出现于明代晚期的浪漫主义戏曲名作。
从内容上说,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取材于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抨击军事独裁的统治和外国资本的掠夺,谴责大资本家、大庄园主的罪恶,反映了本大陆地区广大人民的贫困和落后状况,具有反帝、反霸、反殖、反封建的倾向,在现阶段有它一定的进步意义,其中《百年孤独》就是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而浪漫作品把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或者现实中无法明说的理想主张以象征、比喻和幻想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出来,《牡丹亭》描述了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自由恋爱通过幻想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两者都大量的使用象征和比喻。比如《百年孤独》中写马孔多的居民们在失眠病毒蔓延之后都失眠了,不久又患上了健忘症,连日常的生活用品的名字都忘了;于是只好在每件物品上贴上标签,注明名称、用途等。这个情节的象征寓意是耐人寻味的,它
在告诫拉丁美洲人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正在被人遗忘,这是何等危险啊!而且,这个经历了许多沧桑变化的马孔多小镇,不正是—百多年来孤独而又多灾多难的拉丁美洲大陆的象征吗!《牡丹亭》中也不乏大量的象征和比喻
其次,两者都有大量离奇怪诞的情节描写。在魔
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为了展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主要也是借用这种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怪诞手法。比如〈百年孤独〉中描写霍·阿卡蒂奥被枪杀后他流出的血从门下溢出的情景:“穿过客厅,爬上街沿,顺着土耳其人大街奔驰,往右—拐,然后朝左一拐,径直踅向布恩蒂亚的房子。在关着的房门下面挤了进去,绕过客厅,贴着墙壁(免得弄脏地毯),在饭厅的食桌旁边画了条曲线,沿着秋诲棠长廊婉蜒行进”。而 《牡丹亭》的梦境、幽灵世界、鬼魂的出现以及死而复生等奇幻的情节也是大胆想象出来的。
再次,无论是魔幻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的运用
或者出现都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魔幻现实主义带有浓厚的拉丁美洲本土色彩,所谓本土色彩,是指拉丁美洲土著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神灵崇拜以及他们对生与死、梦幻与现实等问
题的看法,都是这种“魔幻”的源泉。《牡丹亭》的梦境、幽灵世界、鬼魂的出现以及死而复生等等奇幻的情节,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也不是作者主观随心所欲的编造,而是由剧本所反映的特定的社会生活内容所决定的,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一种反映。
第四,两者在描写的具体内容方面有很大的差异。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是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与传统现实主义定义中的“现实”,有着根本的区别。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拉丁美洲充满这饿光怪陆离、虚幻恍惚的现实,也就是卡彭铁尔所说的“神奇现实”。在这种现实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和现实并存。但不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魔幻”、“神奇”手段,它的最终还是反映和揭露拉丁美洲黑暗如磐的现实,《百年孤独》就是以看似离奇的情节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而《牡丹亭》则以大胆的想象讲述了一个为爱而死、为爱而生的爱情传奇。
第五,魔幻现实主义在写作手法上还采用意识流的手法。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在叙事中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流动和时空倒错的手法,。比如
《佩德罗·帕拉莫》中经常采用随意插笔、打乱时空顺序的写法。在描写佩德罗年轻时和苏珊娜恋爱的情节中,前面是佩德罗的一段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随着他的意识流动,展现了他和苏珊娜在一起的种种甜蜜生活场景。紧接着是他母亲和他的对话:“我说,快从厕所里给我出来,小子。”“好,妈妈,我这就出来。”而《牡丹亭》都是直接的表露思想感情。 《牡丹亭》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从侧面想我们展示了明朝的社会生活状况,作家大胆的想象、离奇的情节铸就了它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汤显祖曾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而沈得符《顾曲杂言》中也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由此可见它的文学价值和地位。《牡丹亭》之所以深入人心、为广大的读者所接受,是因为作者以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表现了几千年封建礼教压制下妇女的心声,表现了人类所共同渴望的美好情感和对人性本能的追求,正因为此,才使它成为永载文学史册、家传户诵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汤显祖戏曲集》,1978.6上海古籍出版社;
[2]《汤显祖评传》,1993.7南京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戏曲名著鉴赏辞典》,1992.4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4]《明清传奇鉴赏辞典》,2004.12上海辞书出版社;
[5]《明清传奇史》,2001.5江苏古籍出版社;
[6]《元明戏曲》,2003.4北京大学出版社;
[7]《明代文学研究》,2001.12北京出版社;
[8]《姹紫嫣红牡丹亭》,2004.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释:
1出自吕天成的《曲品》○,2005.7北方文艺出版社; 2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词》○;
3出自陈中凡发表在1962年第4期《文学评论》的《汤○
显祖〈牡丹亭〉简论》
4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2001.1中央编译出版社;
5出自沈得符的《顾曲杂言》○。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