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土木工程学术报告

报告写作指导2018-04-16 17:46书业网

篇一:学术报告学习心得

研究生学术报告学习

心得与体会

学 号:

姓 名:专 业: 交通运输工程

学 院: 土木工程学院

2014年9月16日

本人自2011年9月入学至今,转眼已过3年时间。由于我是在职博士生,在校的时间比较少,第一学年需要修一些专业课学分,所以我在第一学年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有机会了解到学校的学术报告氛围浓烈,因此,每每在能挤出时间是,总是混迹于各类学术报告现场,现将我参与的学术报告及所学所想分别汇报如下:

一、《Rigid Mechanics and Applications to Nonlinear Structural Analysis》

——杨永斌院士学术报告有感

2011年10月23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校长杨永斌教授莅临我校,在世纪楼国际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名为Rigid Mechanics and Applications to Nonlinear Structural Analysis的学术报告会。杨院士的报告主要涉及有限元的简化计算、刚性力学的应用、梁的失稳分析等方面。

在报告中,杨院士强调,解决问题,大方向一定不能错。理论的应用应系统,但应透彻掌握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例如,在说明某理论的Predicter stage为什么要与Corrector stage用不同的方法时,他以着装作比——今天我来给大家做报告,自然应该穿西装,要是我要去跑步,应该穿短裤。余院长在报告部分结束后,对杨院士的报告十分赞赏,他表示杨院士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直入问题本质的治学水平令人钦佩,同时,他还介绍到杨院士不仅在刚体力学,还在车桥振动等多方面有颇丰建树。曾庆元院士也高度赞扬了杨院士的讲座,他还表示自己“基本听懂了”杨院士的高水平的报告,也许在座的一般研究生不能听懂很多,这一方面是大家所学有限,另一方面,任何一位学者的理论,都不是几个小时的报告可以详细阐述的,但今天的报告“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道路”,为我们今后的治学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二、《Aerodynamic Ivestigation for Stonecutters Bridge》

——许志豪博士学术报告有感

2011年10月31日,我听取了许志豪博士题为《Aerodynamic Ivestigation for Stonecutters Bridge(昂船洲大桥的抗风研究)》的学术报告会。许博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局总助理秘书长、前路政署昂船洲大桥总工程师。

许博士介绍了香港新千年地标性建筑——昂船洲大桥,是全球第二长的双塔斜拉桥。大桥主跨长1018米,连引道全长为1596米。是本港首座位处市区环境的长跨距吊桥,在香港岛和九龙半岛都可以望到这座雄伟的建设。大桥属于8号干线的一部份,跨越蓝巴勒海峡,将葵涌和青衣岛的8号和9号货柜码头连接起来。然而任何一项伟大的工程都基于前期深入

地研究探索,许博士从昂船洲大桥的整体结构布局出发,指出了大跨度桥梁会根据来流风风速和紊流强度作出不同的响应,继而从桥身的典型响应入手,分路从涡振、抖振、颤振,及跨中竖向、侧向响应等方面展开阐述他的研究经历,并结合其它诸如风洞试验、风场特性研究等进行了配合讲解。

许志豪博士1981年本科毕业于香港大学,1991年在英国萨里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硕士期间研究了香港青马大桥的抗风问题,2006年在同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进行了昂船洲大桥的抗风研究并且获得了香港工程师学会最佳论文奖、内华达奖章等多项荣誉,而内达华奖章更让他成为了首位来自亚洲大学荣获这个奖项的博士生。

我从许志豪博士精彩洋溢的报告会中受益匪浅,深深地被他个人的学术魅力和超一流的学术水平所感染,发现许博士不仅学术渊博,对其他学科也有相当深的了解。通过这次学术活动,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发觉工程人员不但要学好在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同时应该多读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修养。

三、土木(结构、岩土)工程学科的若干进展

——孙钧院士学术报告有感

2011年11月7日下午两点半,孙钧院士来铁道作了名为《土木(结构、岩土)工程学科的若干进展》的学术报告。

报告进行如下:第一部分,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第二部分,土木结构与岩土工程学科的若干进展和问题。首先,孙院士总结了近几年土木工程发展迅速的原因,即大型工程项目数量众多,且新兴科学(如计算机技术)的推动。接着,孙院士总结了目前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如交通建设科学技术以及特大跨桥梁与特长、跨越江河湖海隧道工程技术等,并结合实例讲解各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难度与用途。此外,孙院士还特别强调了目前隧道工程刚刚实行的风险分析和耐久性分析,此可作为广大学生努力研究的一个方向。

孙院士还指出,土木工程作为传统科学,他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大量住房建筑,二是城市间的交通联系的发展,如高速铁路等“点”、“线”、“面”的全方位沟通,土木工程正从原先只是单一的单体工程发展到系统的网络化的综合与控制;另外,我国之所以是土木大国而非土木强国是因为尽管我国很多项目具备世界一流水平,但所用的技术却都是国外先进技术,之所以会出现此种差距,孙院士认为,主要在于材料、设备、工艺三方面的差距。

四、《大跨度桥梁的技术挑战与抗风极限》

——葛耀君教授学术报告有感

2011年11月27日上午,同济大学桥梁系主任葛耀君教授作客我校区,为我院学子作了题为《大跨度桥梁的技术挑战与抗风极限》的学术报告。

葛教授首先回顾了我国大跨度桥梁的发展史。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建造了数以万计的古代桥梁。近代以来,中国的桥梁事业飞速发展。葛教授比较了二十年来桥梁发展的数据:对比1988年的数据,2008年的桥梁总长与桥梁总数都有了巨大的飞跃。葛教授在会上介绍了建设大跨度桥梁的关键问题。他说,在悬索桥的建设中,悬索桥的极限跨径是重要问题。而影响大跨度悬索桥的极限跨径的原因之一,就是悬索桥的震颤控制问题;对于斜拉桥,震颤问题对桥身影响不大,主要影响斜拉桥的技术问题是长拉索的风雨振动;拱式桥历史悠久,但是在尺度上并没有很大的突破,因此这也成为影响拱式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他针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了实例分析,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的可行解决方法。

报告会上葛教授发表了自己对中国大跨桥未来发展的看法。他建议桥梁学子在桥梁工程的创新方面多下功夫,使桥梁工程应用中出现更多的“中国制造”。

五、《中国快速铁路网介绍》

——孙永福院士学术报告有感

2012年5月20日下午3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院士莅临我校,在铁道校区国际报告厅举行题为“中国快速铁路网介绍”的科学讲座。土木工程学院各位领导、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讲座。本次活动由中南大学科学研究部主办,铁道校区承办。讲座由中南大学副校长田红旗教授主持。

孙院士首先表示建设快速铁路网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发展快速铁路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即:从根本上缓解客运能力的紧张状况;在绿色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培养具有发展潜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效应。孙院士就我国快速铁路发展历程做了简要介绍,他表示2004年是我快速铁路建设中及其重要的一年但并不是开始,“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期间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阶段。

孙院士深入分析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优势与不足,并介绍了现阶段几项重大成果的技术运用。他认为“十二五”规划的攻关重点在于:高铁工程技术、高铁装备技术、高铁运营技术、安全保障技术、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五个方面。针对铁道部建设资金筹措方式,孙院士同样做了详细的说明,并认为应该继续深化铁路改革,加强建设管理,推进快速铁路网建设,为社会进步与发展作贡献。

六、《Center for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Studies》

——Issam Harik教授、Genda Chen教授学术报告有感

2012年6月28日下午,美国肯塔基大学Issam Harik教授、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Genda Chen教授在世纪楼国际报告厅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肯塔基州桥梁建设新进展(Recent

Bridge Research In Kentucky)”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密苏里科技大学的“基建工程研究中心”的相关情况,报告会由我院任伟新教授主持。

Issam Harik教授先就桥梁的建设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接着介绍了现代建筑新材料,CFRP(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其含碳量随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在90%以上。碳纤维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特性,如耐高温、耐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但与一般碳素材料不同的是,其外形有显著的各向异性、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沿纤维轴方向表现出很高的强度。碳纤维比重小,因此有很高的比强度。在密度、刚度、重量、疲劳特性等有严格要求的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现代建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Genda Chen教授接下来介绍了SBM(Structual Behavior Monitoring 结构行为监测)和SHM(Structual Healthy Monitoring 结构健康监测)相关概念以及自己的看法。

七、《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徐变上拱控制的机理与技术措施》

——谢友均教授学术报告有感

2012年10月26号下午3:00,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学术研讨系列讲座第二场在铁道校区国际报告厅隆重举行。我院副院长谢友均教授应邀作题为“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徐变上拱控制的机理与技术措施”的报告。

报告进行如下:谢友均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参与的桥梁徐变、青藏线和温福线等铁道部重大课题的情况。随后,他分别从高铁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徐变上拱控制的“重要需求”、“关键技术”以及“工程实践与实梁检测”等三方面作了报告。谈及“关键技术”时,他特别介绍了“简支梁体徐变上拱的控制与方法”、“客专预应力的简支箱梁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徐变特性”等内容。谢教授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现场经验、饱满的精神、精妙的语言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我也从中获益匪浅。

八、《我国岩土工程的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傅鹤林教授学术报告有感

2013年11月23日,我参加了我院傅鹤林教授主讲的学术报告《我国(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土木工程学术报告)岩土工程的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次学术报告为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学术研讨系列讲座第四场。

报告过程中,傅鹤林教授分别从“城市建设中的地下工程”、“跨江跨海及城市隧道工程”、“中国高放核废料深埋处置和能源地下储存中岩石力学研究发展”、“煤层气、地热的开发”等十一个方面向大家作了详细的报告。他通过介绍美国波士顿建设城际铁路成功将拥挤的地面交通变成美丽的花圃的例子,着重讲述了城际铁路在发展地下空间和保护耕地等环保领域的重大战略意义,并表示对城际铁路的前景抱有极大信心。

篇二:土木工程学术前沿讲座(作业)

篇三: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学术报告会

钟振振教授简介

钟振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特聘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教育部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兼任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中华楹联学会学术顾问、全球汉诗总会名誉理事等。出版有《东山词校注》、《北宋词人贺铸研究》、《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宋词纪事会评》等十余部,逾1000万字。擅长诗词、楹联、文言文创作,所撰《重修南京夫子庙记》《静海寺警世钟铭序》及楹联多副,已刻石、铸钟、刊木,树立、悬挂于各名胜古迹,广为传诵。曾应邀在美国耶鲁大学、长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国内外数十所大学讲学。曾获全国优秀图书“金钥匙”一等奖、江苏省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江苏省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