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毛概访谈报告

报告写作指导2020-12-04 09:24书业网

篇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毛概课期末作业人物访谈报告

中西部地区乡镇中学教育现代化发展现状浅析

【摘要】访谈目的: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命题。我国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即使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由此可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由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不平衡,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状况仍比较突出。本文力图通过访谈报告的形式,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乡镇中学教育现代化发展现状进行浅析,并展望中西部地区乡镇中学教育现代化发展前景。

一、访谈背景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重要角色。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育各种高素质人才。只有通过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而随着教育重要性的不断凸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

喻。从教育现代化的涵义来看,教育现代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教育观念现代化、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

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等。这其中,教育的公平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了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这种不平衡由来已久,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无论在“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东部地区的建设步伐都要比中西部地区快,建设水平和要求也比中西部地区高。

以2010年上海市的数据为例,3到6岁幼儿入幼儿园率达98%,

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9%,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99%,高等教育也在全国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可以说上海市2010年已经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同样是2010年,陕西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仅为

73.97%,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也远远不及上海。可见,教育现代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

因此,我们看待中西部教育现代化发展现状,不仅要看到近些年

我们取得的成就和进展,也要关注到中西部地区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我的家乡是中部地区的一个小镇,父亲在镇中学当教师已有20

余年,在接下来的访谈中,我将从乡镇中学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装备、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听听我的父亲从亲身经历出发的对中西部地区乡镇中学教育现代化现状的一些看法。

二、访谈基本情况

1. 访谈主题:中西部地区乡镇中学教育现代化发展现状

2. 访谈形式:访谈

3. 访谈时间:2014年12月21日

4. 访谈对象:笔者父亲(家乡镇中学教师)

三、访谈过程

记12月21日对父亲的访谈记录。

1) 笔者:爸爸,有时间让我做一个关于教育现代化的访谈吗? 父亲:恩,行,你问吧。

2) 问: 好的,第一个问题,您当年为什么会选择当老师呢? 答:当年你奶奶家四个孩子,条件很艰苦,本来当年的成绩是可以上高中的,但是负担不起,如果上高中的话就念不起书了,如果上师范的话,每个月国家还会给18块钱的补贴,当年的18块钱可不像现在的18块钱,当年1毛钱就可以吃上一顿饭,18块钱当一个月的饭钱都绰绰有余。所以一开始选择上师范是不得已的选择。可是后来学着学着,诶,也很有意思嘛,自己还会省下钱去买书看,就这样,就成了老师。

3) 问: 那时候可以说条件艰难,在师范的学习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答:虽然条件艰难,也很高兴,现在想想那时候虽然穷但精神生活还是很满足的,有各种各样的公共课,比如书法课,教育心理学什么的,我还选了音乐,小号,短跑,还成了校队的短跑运动员,那时候我是图书馆的管理员,经常去图书馆一边值

班一边看书,还帮同学们从书架上找书;还遇上一个很好的物理老师,是个老头,现在已经不教书了,但讲的是真好,还有认识了很好的兄弟,去年带你去看的那个大爷当年和爸爸是上下铺,到现在都常常联系,总之那时候过得还是很开心的。

4) 问: 那那时候的教学观念是什么样的?

答:其实和你们上课差不多,哦,当然,那时候是没有多媒体设备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就是听就好了,一个黑板,几根粉笔,别的辅助教学工具也没什么了。

5) 问:当了老师以后有什么感受?

答:刚毕业的时候20岁,在上营屯(家乡一个镇)的初中教书,和学生们就差五六岁,也没什么代沟什么的,可以说斗志满满,对那一届的感情也是最深的,现在那一届的学生也都40多岁了,每年的班级聚会我都会去。后来习惯了当老师的责任和收获,对老师这一职业也有了特殊的感情。

6) 问:刚当老师的时候和现在的教学比起来觉得那个更好点儿,能具体举例说一下吗?

答:那当然是现在好了。现在有班班通之类的多媒体工具,原来就只有板书,一节课下来,教学效率不高,老师的胳膊都疼,现在就好了,做了PPT,方便多了,上课可以参考的资料也变多了,很好用。

7) 问:那你觉得教育现代化的普及对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答:原来嘛,就是应试教育,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现在人家

都提出来要素质教育了,上课就不能那么讲了,要扩充各种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不过农村或者说乡镇中学的教学内容其实还是比较死板的,毕竟环境在这里,比较落后,还是倾向于应试教育,死记硬背,所以学生出去以后还是觉得和城市的孩子有挺大的区别的。

8) 问:就是说乡镇的教育现代化和城市相比还是有挺大的差距的是吗?

答:恩,差距是存在的。就像电教设备配备的问题,经济条件不一样,有的有一个或两个微机房,有的甚至一个都没有,就算有微机房,有的微机房里头的计算机都很旧了,即使装备了了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幕等这些常规的电教多媒体,没有适当的使用保养和维护,早就旧得不能用了。另外,乡镇中学里头的年轻老师的数量怎么说都比较少,有的老师年纪很大了,对于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还是不太适应,仍然坚持“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的方式,对于多媒体都没有使用的技术基础,又怎么谈教育现代化呢?

9) 问:那您认为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答:还是要多培训吧,不是那种走形式的会议,真正对这些农村的中学老师进行一些信息技术的培训,最起码也得掌握基本的多媒体使用基础;而对于一些骨干老师就要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了;对校长也要培训,开培训会,请专家开讲座,各校组织经验交流会之类的,都是很好的形式嘛。另外,另一个很重

篇二:毛概访谈

第一部分 访谈计划

一 理论依据

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具体到我国而言,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提出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 访谈目的

通过这次访谈来了解一些老人在老人院的生活,他们对老人院的意见以及对党对国家对社会的看法,从中能够得到一些思考,对于我们大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担社会责任有所帮助。

三 访谈问题

1,养老院的生活怎么样?

2,有没有子女,子女的工作?

3,对于我国养老政策等的看法。

第二部分 访谈进程

访谈人物 长寿托老所的老人

从事职业 原皮鞋厂的下岗工人,先摆小摊

访谈地点 长寿托儿所

访谈日期 2012年12月22日

访谈过程

(在以下访谈中,l代表老人,w代表采访者)

W:奶奶好。

L:小姑娘你好啊,大冷天的来看我们,你们都是好孩子啊。

W:嘿嘿,应该的啦。奶奶,您是本地人么?

L:算是吧,那个时候我才十几岁就离开家乡来到这里了,早把这里当家乡了。

W:哦哦,你们每天什么时候起床呀?

L:每天4、5点就陆续起床了。

W:起这么早吗?那每天什么时候睡呢?

L:睡觉时随便你什么时候睡的,六七点吃完晚饭就自由活动了。因为老人很多,你看那些好多都是已经睡在床上不能动的,所以得分批洗,一批是晚上一批早上。 W:哦哦,这样啊。那,奶奶,您刚刚早餐吃的什么呀?

L:早餐吃什么啊?有稀饭有面条有馒头。我喜欢吃稀饭,哈哈。

W:嘿嘿,好吃不?

L:还行吧,都吃习惯啦。

W:吃的饱不奶奶?

L:吃的饱不饱啊?基本是吃的饱的,吃不饱家里人有小零食放在这里的,可以饿了的时候吃一点。

W:您的有几个子女啊?他们在哪里呢?

L:几个子女啊?我有4个啊,两儿两女。就在这里,都很忙啊,没有时间管我,不过一有时间就来看我,我孙子还老带着吃的来呢!不像那几个(奶奶指着一个房间,自习看,躺着几个老爷爷老奶奶),有的是孤寡老人。有的是他们孩子都不来看他们,完全不管。

W:为什么呢?为什么不来看望自己的父母呢?

L:为什么?唉,儿女们啊,有自己的家庭了,哪里还顾得上去伺候老人啊。 W:那这儿的工作人员呢?他们对你们怎么样呀?

L:当然是没有自己的亲人那么贴心啊,不过做到他们这样也已经很不错了啊。 W:您对养老政策有没有什么看法呀?

L:党和国家还是很好的啊,我们得退休金基本能养活自己的啊,领导人也蛮关系我们老人的问题啊。但是我们的这个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很多农村的农民,在老了之后并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好几个爹爹都是没有的啊。还有就是要更加重视我们养老院啊,资金啊房子什么的啊,要重视老人啊,让我们老有所依啊。多来些你们这样的大学生老人我们说说话也很好啦。

W:嘿嘿,我们以后一定经常来。奶奶,我陪你出去晒晒太阳吧。

L:好啊好啊。

第三部分 分析总结 访谈之后的聊天中,老人还告诉我,养老院,她认为,这种形式很好,尤其在中国,实施421的家庭模式,年轻人的压力会很大,他们需要养老院这样的机构。后来还听老人讲起她年轻时的故事,陪她唱红歌,我能感受到我们这些学生来看他们,陪他们聊聊天,她十分的开心。虽然老人院的很多条件很一般,但是老人们在这里一起生活,有工作人员照顾,还有我们这样的大学生义工去看他们,他们都很开心。老人家都怕孤独,作为当今社会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这些需要关怀的老人,因为他们曾用辛勤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他们理应得到这种爱。他们的儿女虽然不能经常看望他们,不过也能尽最大的孝心赡养老人,这一点老人们都是很容易满足的。老人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赚很多很多钱,给自己买很多很多东西,他们希望的仅仅是自己的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的生活,能够团聚在一起,这比什么都强。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

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应该献出自己力量,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敬老、爱老、助老!了解社会老年群体生存状况,倾听老年人的声音,关爱老年人的生活,奉献爱心,肩负起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大学作为人才、知识和文化聚集的高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创新活力,培育先进文化,塑造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历史使命。爱因斯坦主张,“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这些思想都强调,大学所培养的人,不单单是某一领域的技术匠人,更应该具有以专业知识为根基的人性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及精神追求。要通过调动学生的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力量,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意义”等根本性的问题,进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境界,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和谐”的人。

这种具备了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所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理想道德、完备的知识技能和勤奋负责的生活态度。要实现这个目标,大学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教书与育人切实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改进和完善大学教育体系。为此,大学要重点推进包括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涵建设,面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公平正义意识、诚信友爱意识、开拓创新意(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毛概访谈报告)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出大批具有人文情怀,高尚追求,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德业兼修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篇三:毛概-人物真人真事访谈

当年的文革时期

——外婆的回忆

1992年的冬天很冷,而我带着暖暖的期盼和希望懵懂的来到了这个世界。那一年,邓小平南巡,召开十四大,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当我过了撒野的年纪,在学校摇头晃脑的学习起来的时候,经济已经开始轰轰烈烈的发展起来了。历史总是有一股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我,而我对毛泽东最初的记忆,来自外婆的故事。而我对毛泽东的深刻理解,却是高中或者大学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已经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了。

毛泽东,对我来说,只是故事里的一个人物。我不是那个年代的人,不能理解那个年代的人对毛泽东的热爱与崇拜。他在我记忆里,是一个慈祥的人,关爱着广大人民;是一个善感的诗人,用诗词歌颂他滂湃的革命情感;是一个多愁的军人,先天下而后己;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不管多么艰难,他总会在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前进,因此他才能带领广大群众斗争起来,解放中国。虽然很多战役都是失败告终的,但这些都是在一个落后的中国背景下,我觉得一个军事物资贫瘠的国家战胜了一个拥有先进武器的国家是一件很伟大的事。他赢了一场艰辛的战役,赢得那代人的崇拜。

我问外婆,你爱不爱毛泽东。她说,爱。她说,那个时候毛泽东就是一个救世神,带领人民结束了几十年的战争压迫。也是一个创世神,开辟了一个新的中国。他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我们能不爱戴他吗?那个时候,每家每户都有一幅毛泽东的头像画报,通街通巷都是关于毛泽东的绘画与标语。后来,知道他去世了,很多人都痛哭了,哀悼这个伟大的人的离开。

外婆很喜欢看抗日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在这种时候,她总是滔滔不绝的说起想当年。我曾经问我外婆:“日军来扫荡的时候,你们要怎么办?”她说:“鬼子来了,就是烧抢夺,我们要及时的往山上躲,那个时候的山,枝繁茂盛,上山就不容易,小鬼子很难找。村里有的女人会被抓去做慰安妇,幸运的活下来的,也从此不能生育了。”

我的外婆是一名教师,是一名慈祥的教师,是一个受人爱戴的教师。也许因

为外婆是教师的身份,工资有保障而且那个时候的人都很团结,都是用心比心的,很少勾心斗角,所以她生活并没有那么贫瘠与困难,大多时候都是幸福美满的。但是对于文化大革命,她还是有不好的回忆,每次说起,她总是表现得愤愤不平,她说:“那个时候,在村里,我家的经济算是不错的了,第一台电视就是出现在我家,很多人都喜欢聚集到我家里来看电视,有一次你外公在电视里看到毛泽东,觉得他肥了,就说毛泽东有了双下巴。就这么一说就遭殃了,被人挂牌子游街批斗。这真是冤枉啊,只是实话实说而已啊。”

纵观毛泽东的生命历程,他不愧为一个伟大的领袖,在党政军各方面都有过人之处,不过他的政治能力相较与他出色的军事能力就显得不那么出色。所以很多人说,毛泽东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却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就是因为他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他担心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都付诸东水,他担心中国老百姓受苦受难。所以,他又发起群众运动,挑起文化大革命。

曾经看电影看过文革时期的板戏、京剧等都被打压,那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运动,可是慢慢的这种运动就演变成抄家、打人、砸物。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还有很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这种活动对社会秩序和民主法制的造成严重破坏。从此,国家陷入了空前的混乱。这导致中国处于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这场由文化领域发起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

外婆说:“那个时候,有知青三下乡,我们家里也被要求派一个人出去别的地方做农活。我怎么舍得,这一去,都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再见了。”

毛泽东当时号召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的城镇居民,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逐渐进入了高潮。还记得历史书上对知青三下乡活动的概括是大动荡、大迁徙、大返城。

三下乡的活动,使这一代人的经历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曲折,命运和前途的落差,让许多人的生活具有大起大落和各种悲欢离合的情节,在社会的底层,承受着改革的阵痛。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能够发动,党和人民之所以能够接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观点。是因为当时毛泽东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中的威望达到顶峰,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显现逐渐滋长。加上建国以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没有能够顺利发展,权力过于集中个人,这就致使人民尊重的领袖所犯的错误难以纠正。而且那时的中国经过长期残酷的战争进入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对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认识,使人们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新矛盾容易去照搬沿用。因此,习惯的运用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来解决。

文化大革命发动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国情。这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体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民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