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工作报告涟水
篇一:县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县**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县长
(征求意见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政府向大会做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五年来,县政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旱灾,戮力同心、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县十四届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开创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过去的五年,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的五年。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握新机遇、着力抓重点、突出抓特色,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亿元,五年净增60个亿,年均增长20.3%;财政收入由4.32亿元增加到14.38亿元,五年净增10个亿,年均增长27.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10.6%提高到14.38%;县辖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4.5亿元,比2006年净增59.2亿元。***、***镇财政收入超亿元,分别达到5亿元、3亿元。县域综合实力由2006年的全省第65位提升到2009年的第60位,2011年位次还将有所前移。
过去的五年,是园区经济加速崛起,开放项目成果丰硕的五年。开放引资成效显著。累计引进县外资金126.9亿元,年均增长14.9%。*****等大企业、大集团相继落户,签约***等百万元以上经济合作项目561个,总投资2480亿元。重大项目取得突破。累计滚动储备千万元以上项目1122个、总投资2076亿元。先后实施****等千万元以上项目460个,完成投资108亿元。分别有29个、**个项目列入省、市重点,**个项目列入全省“十二五”战略新兴产业规划,数量与规模均居全市首位。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完成303亿元、年均增长31.1%。园区体系全面形成。***工业聚集区成功争列为省级工业聚集区。**中心跻身首批省级***聚集区。**园被列为全省“十二五”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食品加工园区被列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产业群被列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两区一园两基地”的园区经济支撑体系,为加快县域发展搭建了优质平台。
过去的五年,是主导产业持续壮大,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的五
年。工业转型步伐加快。累计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生产性项目382个,完成投资83.3亿元。***四大主导产业扩能提质,****四大新兴产业扎实起步。入库税金超千万元企业新增13家、达到19家。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9.7亿元增加到33亿元,年均增长27.7%。农业特色优势明显。**、林业、畜牧业四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食用菌总量由2006年***万袋增长到**亿袋,年均增长3700万袋,跻身全国“三甲”行列。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5家、达到11家,居省内各县之首。“***香菇”、“***滑子菇”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荣获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
县、全国食用菌产业集群品牌50强等系列殊荣。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圣地***”城市品牌登陆央视,分别有2项、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谋划实施了总投资45亿元的“四大文化产业园”项目。**等33个工程按期完工,完成投资10亿元。首届*化研讨会、首届中国*节成功举办,中国*研究中心、全国菇菌文化专业委员会落户***,被评为全国菌文化产业建设先进县,摘取中国文化产业特色园区魅力奖。商贸物流繁荣发展。华北物流建成20万平方米,亚欧果仁等12个专业市场建成投用,客官国际饭店等10个大型商贸服务设施竣工运营,全县服务型企业达到400家,个体工商户1.3万户,分别是2006年的1.6倍和1.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12.9亿元增加到32.5亿元,年均增长20.3%。商务工作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过去的五年,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
年。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三城同创”、“六创联动”、“三年大变样”系列活动连续攻坚,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7.8平方公里增加到15.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6%增加到45%。五年累计完成城建投资120亿元,编制各类规划40项,动迁110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220万平方米。“数字城管”在全省县级城市率先运行,跻身全国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双拥模范县城,被评为全省“三年大变样”工作先进县。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坚持“三化同步”,撤乡建镇1个、撤并村69个,建设农村社区20个,三批30个省级新民居稳步推进,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农村面貌三年大变样成效显著,***镇、**镇跻身国家级生态乡镇行列,金杖子村通过国
家级生态村验收。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县城生态防洪、大庆水库除险加固、中水回用工程建成投用,鸽子洞水源工程开工建设,被列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新建、扩建220千伏变电站1个、110千伏的5个、35千伏的11个,改造输配电线路300公里,供电能力达到40万千伏安,被评为全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县。**高速、**公路、**公路建成通车,**铁路完成线下工程,“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四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949公里。数字电视、移动通讯、宽带网络普及率居全市前列。
过去的五年,是节能环保强力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节能减排扎实有效,电机变频调荷等节能技术大力推广,燃煤锅炉改造等节能工程深入实施,“三场一中心(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粪便处理场、医疗垃圾储运中心)”建成投用。单位GDP能耗下降21.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1.1%和29.3%,节能减排工作受到省政府表彰。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基地落户***,中国农科院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开工建设,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被列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玉米油提取等26个循环经济项目深入实施,被列为省循环经济示范县、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生态建设全力推进,累计造林56.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21.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52.2%提高到60.8%,被列为集体林权改革全国百县典型,荣获首批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过去的五年,是公共服务日益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
年。教育布局调整和学区建设成效显著。***等106所中小学建设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新增校舍24.5万平米,职教中心晋升国家级
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我县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卫生计生事业稳步推进。县医院病房楼等7个项目建成投用,19所乡镇卫生院、7所乡镇计生服务站、291所村卫生所完成达标改造,被评为全省“十一五”疾控工作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新改建乡镇文化站13个、农家书屋291个,圆满承办两届全国跳伞锦标赛,成功举办两届全民运动会,在全国民运会等赛事上摘取奖牌42枚,被评为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全民健身运动先进县。民族宗教活动依法管理。成功承办天主教承德教区主教祝圣活动,赢得中央、省、市高度评价,民族和谐、宗教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国土资源、审计统计、工商物价、档案史志、应急管理、外事侨务、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均取得新成绩。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的五年。惠民便民实事有力实施。五年累计实施实事182件,民生方面财政支出40.6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分别由7855元、2931元,提高到14705元、5677元,年均分别增长13.4%、14.1%。就业社保工作不断加强。争取和筹集就业社保专项资金2.5亿元,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万人。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五大社保体系日益完善,参保人数达到36万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全省发展劳务经济先进集体。特困群众生活有效改善。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林场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六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推进,累计新建住房面积34万平方米,发放住房租赁补贴490万元。发放低保、五保、优抚、扶贫资金2.4亿元,筹集善款2000
篇二:县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0日在县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县长 曾德权
(征求意见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县人民政府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抢抓机遇,奋力拚搏,较好完成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4.38亿元(预计,下同),增长13.5%;地方财政总收入14320万元,增长17.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200万元,增长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20元,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35元,增长10%。“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部分核心指标已经完成。
(一)特色农业效益不断提升,农村经济较快增长
加速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积极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全面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5亿元,增长8.3%。
——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突出样板示范带动基地发展,建成白柚、茶叶示范样板基地6000亩,带动发展茶叶1.2万亩、白柚1.3万亩、黄金梨0.2万亩,全县茶叶、水果基地分别达到10万亩;烟叶面积稳定在7.28万亩;新培植“4450”生猪养殖户523户,全年出栏生猪35万头。新增特色产业专业村 个,全县特色产业专业村达到 个。
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充分发挥农发项目支撑作用,重点支持伍家台贡茶、松乐、大派食品、西部现代农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全县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净增5家,达到2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增1家,达到3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增24家,达到77家。
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大制标贯标力度,全面推行11个省级地方标准。有序推进国家级伍家台贡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启动全国茶叶安全高效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协作、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管并重,高标准管理茶园5000亩、果园5700亩,推动2万亩有机果茶核心示范区建设。农产品“三品”认证新增3个,达到21个。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新增5家,达到20家;QS认证新增9家,达到35家。
特色农业效益逐步显现。加强“农超”、“农商”对接,销售白柚 1.5万吨 ,实现产值5500万元 。全县茶叶产量5700吨 ,产值首次突破亿元,达到1.2亿元。收购烟叶21.02万担,实现产值1.45亿元,创历史新高。
——农村基础条件持续改善。“长治”七期工程通过省验收。大坝沟、红星、麻阳寨等7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宣南高沙灌区工程(沙道片区)通过法人验收。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工程有序推进。高罗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和整乡推进工程扎实开展。13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扎实开展和52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稳步实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护林防火和防汛抗旱工作得到加强。
——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全面落实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粮食直补、能繁母猪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玉米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发放补贴5447万元。积极做好家电、农机、汽车摩托下乡补贴工作,发放补贴496万元。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兑现“两免一补”和其他教育补贴资金2563万元。
(二)优势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努力克服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以优势资源开发为重点,以扩总量、提效益为目标,紧扣水电开发、农产品加工和矿产资源开发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加速工业园区建设,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
6.5亿元,增长27.6%。
——主导产业稳步发展。水电产业逐步壮大。猫儿孔三台机组投入运行,双溪电站、鱼泉电站相继投产;桐子营电站、狮子关二级电站和金滩电站建设稳步推进;巴山溪电站完成法人重组;总投资10亿元的白水河流域梯级电站开发即将动工建
设。全县水电装机容量新增2.3万千瓦,达到21万千瓦。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亚麦食品公司建成投产,大派、西部现代农业等企业新生产线投入运行;伍家台、松乐等企业完成新建和扩建工程;巨鹿茶业完成厂房主体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有序推进。泛得矿业公司进入试生产阶段,汉海矿业公司正在抓紧建设。硅矿资源开发进入筹备阶段。铁矿资源工业化实验开发项目稳步开展。
——园区平台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建设进度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完成莲花坝片区供电、通信线路改造工程,启动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供水、供气建设,实施椒园片区土地平整。园区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加大。继续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一个县领导联系一个重点企业的服务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工业经济例会,着力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积极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努力为企业争取国家扶持资金,银行贴息贷款资金,外地客商合作资金,金融机构新增中小企业贷款7739万元。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九龙鞋业、椒园藤业、福泰门业等企业不断兴起。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0家,达到39家。大派公司成为我县首个产值过亿元的企业。
(三)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城镇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积极克服征地、拆迁、安置3个难点,突出规划、建设、管理3个重点,加快旧城改造,推进新区建设,城市骨架不断
拓展,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味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城镇规划逐步完善。完成《县城五年总体规划》修编和《双龙湖旅游风景区建设性详规》等5个小区详规,编制《贡水宣恩景观设计》、《县城燃气规划》等5个专项规划,完成《沙道沟集镇规划》修编和30个村中心村庄规划。严格规划控制和管理,强化规划执法,强拆一批违法建筑,启动小产权房清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旧城改造二期工程基本完成。民族风情走廊建设扎实推进,拆迁安置工作进展顺利,苗族标志性建筑——钟楼完成主体工程,实施风雨桥亮化和美化工程。新区开发步伐加快。县行政办公中心大楼、县公安局刑事技术大楼、县交通局还建房等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完成“贡水花园”、原建筑公司改制还建房建设,启动盐业公司、消防大队搬迁。城区道路不断拓展。双龙湖环形道路实现黑色化,宣万路罗家沟段改造完成路基工程。贡水河城区下游段道路、河堤、排污渠、桥梁等完成施工设计,三、四级水力自动翻板坝正式开工。县城垃圾处理场及垃圾中转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乡镇集镇街道硬化、亮化工程有序开展。
——城镇管理不断加强。建管并重,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专班,扎实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实行划行规市,严查城区乱搭乱建和占道经营。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着力推进环卫综合整治。城镇综合管理得到加强,城区交通秩序及市容
篇三:某X县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 2010年 月 日在XX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征求意见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县上下直面挑战、奋发有为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考验面前,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现实要求面前,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不仅继续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而且在经济转型、民生改善及和谐社会建设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据统计,我县去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基本保持全市前列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共完成生产总值 亿元,增长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亿元、 亿元和 亿元,分别增长 %、 %和 %,三产结构比调整至 ;财政总收入完成3.61亿元,增长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9亿元,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19亿元,增长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11
亿元,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421元、5271元,分别增长11.5%和16.8%,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一)优化产业,提升素质,稳步增强发展实力。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坚决贯彻中央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时把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趋势性问题,通过强化政策服务、技术引导、要素保障和市场拓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推进各主要产业升级优化,增强内生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工业经济逆势突破,发展质量更加优化。工业经济一季度增幅曾到达负增长14.4%的历史最低点,到五月份即扭转颓势迅速回升,全年最终实现工业生产总值67.87亿元,增长10.5%,增幅由全市末位提升至第二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5.94亿元,增长10.6%。工业利税总额 亿元,下降 %。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不锈钢为主导,铜加工、机电制造、轻工轻纺为补充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不锈钢在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仍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支撑作用依然显著,全年实现产值 亿元。铜加工、机电制造企业产值增长明显,其中东方铜业全年产值4.16亿元,同比增长302.5%,成为工业企业的产出状元。随着劳动密集型轻工外贸企业浙江耶米玛服饰有限公司、浙江锐奇鞋业有限公司的建成投产,我县以重工为主的单一工业结构得到合理改善,工业产业在消化城乡富余劳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进一步突出。工业区块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共实现产值 亿元。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江南区块实现产值
亿元,同比增长 %。各乡镇功能区块发展形势良好,全年共实现产值 亿元,同比增长 %。各园区建设坚持生态环保理念,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得到了更加广泛、更为高层的关注和肯定。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我县不锈钢酸洗废水处理技术列入国家第一批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信息应用导向目录,作为我国不锈钢酸洗废水处理的行业导向;国家质检总局专程来我县园区进行?送政策、送服务、送技能?的?三送?服务,帮助我县不锈钢企业加快申证工作;工业园区被列为省五大钢铁熔炼基地、省级创新型工业园区。企业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4家,其中亿元企业16家,全年总产值30.18亿元,同比增长14.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0%。企业品牌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浙江万通革业等16个项目列入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等多项体系认证;宝丰钢业、国邦钢业、金信不锈钢、鹏业钢管等企业通过船级社认证,挤进国际不锈钢高端市场,特别是鹏业钢管还获得了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的供应商资格。工业发展潜力进一步得到培育。全年限额以上工业投资完成8.09亿元,其中在建投资项目52个,完成投资6.14亿元。全年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12个,签约项目合同金额达5.6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
4.15亿元。占地1400余亩的王村工业区块进入土地平整阶段,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的园区五期已着手规划设计。
农业经济稳步提升,现代经营逐步深化。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86亿元,比上年增长6.6%,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全面实现。农业产出效益增长显著。全年粮食播种面
积17.6万亩,总产量5.3万吨,?鲜食蚕豆∥鲜食玉米—晚稻?为主的粮经新三熟制进一步推广。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实现茶叶总产量8725吨,产值3.35亿元,分别增长19.8%和27.1%。浙南茶叶市场产销信息发布平台投入使用,并启动了金融服务中心、物流中心建设,全年实现茶叶交易量4.2万吨,交易额12.4亿元,分别增长40%和85%,交易量和交易额继续居全省首位。食用菌、干水果、山地蔬菜、吊瓜、畜禽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稳定发展,香榧、油茶等新兴农林产业得到积极培育,新增香榧种植面积4095亩、油茶低改面积14072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效提升。全县新增省市农林龙头企业7家,累计达37家。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获?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称号,并与浙江卖油翁油品有限公司一道,首度成为我县产值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9家,累计达183家,其中新增省市级农林示范性合作社5家,累计达15家。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16万亩,累计达9.35万亩;新增绿色食品基地1300亩,累计达4530亩;新增省级森林食品基地1个,累计达9个;完成省级茶叶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项目建设,建成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100亩。农业发展要素逐步优化。新建三都、斋坦2个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全县流转土地1.5万余亩。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全面铺开,全年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137户5138.4万元。全县401个行政村全部开展了信用等级评价,受评价农户42657户,评价面达87%,同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和村级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工作开展实施。完成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8060名,?XX茶师?培训经验在全省作典型交流。我县还被列为全国小型农田
水利建设重点县、全国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县、全国梨产业重点建设县、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试点县等,农业项目争取和要素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品牌资源有效培育。继荣获?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绿茶集散地?、?浙江省茶叶产业强县?等称号后,我县又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称号。?XX银猴?成功蝉联第二届?浙江十大名茶?称号,并被评为?华东十大名茶?。?绿谷油翁?牌山茶油系列荣获中国义乌国际森博会金奖。
三产经济活力彰显,基础潜力不断激发。旅游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箬寮、卯山、寨头等重点景区建设逐步完善和延伸,景区内涵进一步深化。天元国际酒店、亿都大酒店的建成营业以及XX旅游集散中心的筹建完成,促使我县旅游接待能力明显提升。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 万人次,同比增长 %,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同比增长 %。其中,农家乐休闲旅游和茶乡游得到深度开发,四都寨头摄影休闲园被评为全省第二批五星级农家乐经营点,成为我市首家五星级农家乐经营点。物流业发展格局渐趋完善。围绕主导产业,落实了浙江天虹物流有限公司建设市级重点物流基地--XX县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同时以XX县路路发物流有限公司和XX大地农资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全县20个乡镇建立农村物流网络服务站43个(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县政府工作报告涟水),实行?配送+寄递?双向互动的农村现代物流模式,全县20万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零成本?的现代物流服务。城乡消费市场不断繁荣。随着?家电下乡?等政策的有序开展,农村消费被强力拉动,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0.62万台,销售额1319万元,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