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食品添加剂检验报告

报告写作指导2020-12-04 09:28书业网

篇一:食品添加剂的检测

专业:

[作者] 姓名:

[备注] 学号:

实验报告

日期: 地点: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课程名称:指导老师:成绩:

实验名称:实验类型:同组学生姓名:食品中添加剂的检测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学会用液相色谱仪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样品加温除去二氧化碳和乙醇,调pH至近中性,过滤后进高效液相色谱仪,经反相色谱分离后,根据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进行定性和定量。

三、主要仪器设备

HPLC仪(带紫外检测器) 甲醇:经滤膜(0.5μm)过滤

乙酸铵溶液(0.02mol/L):称取1.54g乙酸铵,加水至1000ml,溶解,经滤膜(0.5μm)过滤。 标准使用液: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均为0.1mg/ml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1)样品处理

(2)色谱条件:ODS柱、流动相(甲醇-乙酸铵=10/90,1.0ml/min)、进样20μl、检测波长230nm (3)保留时间定性,外标峰面积法定量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标准品进样结果:

样品进样结果:

P.2 / 2

姓名: 实验名称:食品中添加剂的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标准品 苯甲酸

山梨酸 糖精钠

样品 苯甲酸

保留时间 5.125

峰面积 9117348

保留时间 5.138 6.296 7.607

峰面积 7503977 12061799 4939938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公式:X(mg/ml)=标准品浓度×样品峰面积÷标准品面积 计算得样品中的苯甲酸浓度为:0.122mg/ml

七、讨论、心得

根据GB 2760-2011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碳酸饮料中的苯甲酸最大使用量为0.2g/kg,样品中的苯甲酸含量未超过最大使用量,符合标准。

篇二:食品相关检测项目标准

食品相关检测项目标准

食品检验通常是指食品检验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的卫生标准,对食品质量所进行的检验,包括对食品的外包装、内包装、标志、唛头和商品体外观的特性、理化指标以及其它一些卫生指标所进行的检验。食品检验方法主要有感官检验法和理化检验法。科标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出具权威资质认证国家认可检测报告!

检测产品:

粮食及制品:包括方便面等;

食用油:花生油、大豆油、动物油等;

肉及其制品:生、熟畜肉和禽肉等;

消毒鲜乳:瓶装奶、软包奶以及零售的牛、美 冷食:冰棍、雪糕、冰激凌等;

饮料: 蒸馏酒、配制酒:如果酒、白兰 发酵酒:葡萄酒、啤酒;

调味品:

豆制品:糕点:

糖果蜜饯:

酱腌菜:

L-羟脯胺酸,黄曲霉毒素B1,苯并[a]芘,丙酸钙,丙酸钠,脲酶,米酵菌酸,溶剂残留量,羰基价,甲醛,次硫酸氢钠甲醛,过氧化苯甲酰,亚硝酸盐,甲醇,乙醇,总脂,酒精度,杂醇油,二氧化硫,相对密度,pH值,比旋光度,折光率,粒度,细度,折射率,熔点,净含量,新鲜度,完整率,干粒重,干燥物,可溶性固形物,总固形物,非脂乳固体,全乳固体等等;

2.重金属及微量元素:

3.食品添加剂检测:

4.食品农药残留测试:

5.食品兽药残留测试:

6.微生物检测:

7.营养标签检测等。

检测标准:

978-7-5066-5143-1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应用指南

978-7-5066-5277-3 GB/T 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施

978-7-5066-5550-7978-7-5066-6876-7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978-7-5066-6877-4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978-7-5066-6880-4 GB 4789.系列-]

978-7-5066-6914-6

978-7-5066-7832-2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实施指南

AQ 6106-2008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船用食品冷库

潜艇远航食品外包装

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

篇三: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技术

高职《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姚 芳,刘 靖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摘要:《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技术》课程具有技术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岗位任务明确的特点,适合采用工作过程分析的方式来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思路是:通过岗位分析,由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设计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并通过工作任务驱动来实现;创设与岗位工作内容相一致的学习性工作模块;根据能力培养的规律和工作任务典型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设计学习情境;落实考核方案。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与针对性,使工作与学习有机融合。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技术;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设计;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08-0000-00 作者简介:姚芳,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检测;刘靖,女,博士,教授,院长,

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检测。

《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技术》是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食品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必需课,其技术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以前,教学内容分散在《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添加剂》、《食品标准与法规》等课程中,知识点分布散、内容多,学生难以掌握系统知识。我院依据“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零距离”的专业培养目标,对《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实践。设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熟练掌握食品添加剂的应用与检测技术,对食品添加剂应用卫生标准和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执行能力,能独立完成添加剂的选择、应用、效果评价、安全检测的完整工作任务,并对提高食品质量给出合理化建议,成为具有严谨求实、诚信敬业职业素养的和具有综合设计能力的高级食品检验和食品加工人员。基于《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技术》课程实践性较强、岗位任务明确等特点,采用工作过程分析的方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一、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与思路

1.课程设计的出发点。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技术,是本课程设计的出发点。考虑到课程具有很强的法规性和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各类食品企业的生产、检测和服务第一线这两个特点,与行业企业充分合作,对食品添加剂在

实际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梳理,以“理论必需够用,技能实用适用”为宗旨,罗列了食品添加剂在实际工作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以食品添加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食品检验工和食品加工工任职资格为标准,以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的操作过程为基础,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在高度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实际训练,全面、系统地熟悉并掌握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的工作内容、程序和主要工作方法,做到学习与工作有机融合。 2.课程设计思路。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计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并通过工作任务驱动来实现;从“岗位工作内容”分析着手,创设与岗位工作内容相一致的学习性工作模块;根据能力培养的规律和工作任务典型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设计

学习情境;改革教学方法;从完成任务的过程出发,落实考核方案;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课程建设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1.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与针对性。《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构建,建立在对省内外近百家企事业单位、近百名从事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的技术人员、近300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研讨基础之上。根据基层企事业从事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的技术人员典型岗位工作内容及其应掌握的相关知识要素、能力要素、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习性工作模块和学习情境;从内在逻辑联系出发,按工作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以学习情境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以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和实践。学习内容针对岗位工作需要而非学科需要,保证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一致性。

2.教学内容选取原则。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工学结合的可实现性和工作学习的融合度,选取典型、实用、可操作、可规范评价、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来设计和取舍。具体原则有以下四点:①适用性原则:理论知识的选取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相关证书考证知识、可持续发展内容以及行业发展前沿知识;操作技能的选取以“实用适用”为原则,考虑企业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基本操作及核心操作技能,考虑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和真实工作过程、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②针对性原则:从典型岗位工作内容及其应掌握的相关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中选取教学内容。③情境化原则: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境,训练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④任务驱动原则:通过任务驱动将知识点项目化、任务化,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课程组人员与食品企业行业的专家研讨时发现,食品在生产加工、分析检验、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等工作过程的核心岗位如食品加工工、食品检验工和食品品控员均涉及《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设计本课程教学内容时,根据食品加工、检测、品质人员所应掌握的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相关专业知识、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4个学习性工作模块与14个学习情境,见表1。

表1 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我院于2007年9月开始对该门课程进行能力本位改革,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了课程能力标准、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2008年9月进一步完善了能力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工作,所有学习性工作模块与学习情境均来自校企合作单位、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典型工作任务。2009年9月,按照新开发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全新模式的教学。通过一年多的实施,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真正掌握了若干典型的食品添加剂应用与检测岗位的工作技巧和技能,实现了学习与企业工作的接轨。

参考文献:

[1]莫海燕,陈刚.基于工作组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23). [2]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3]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杨理连.基于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式高职课程开发的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5]楼美云等.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