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关于冲动的议论文素材

议论文2018-08-30 16:13书业网

篇一:适合高考的最新的议论文素材

托尔斯泰都不读了,你为什么还怀念草婴?

陈村

导语:曾经以一己之力翻译托尔斯泰全集的草婴先生之故去,又引发了铺天盖地的悼念之声。评论人唐山认为,对于读着草婴本托尔斯泰、肖洛霍夫开始自觉的一代人来说,草婴是普通人触碰到自我灵魂的接引者,他的译笔唤醒了人们超凡脱俗的渴望,相比而言,接引者是谁、是否被铭记便显得没那么重要了。然而,在这个粗鄙主义彻底压倒精英文化的时代中,还有多少人在读托尔斯泰,又有多少人只读过托尔斯泰小说的梗概或者干脆闻所未闻,便宣称自己得到了草婴先生的恩惠?纪念接引者草婴先生,莫过于坚守他走过的道路,千万别让这条路被荒草所湮没,以至于再看不到曾经的路标。

刚听到草婴先生去世的消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草婴是谁?然后便

是铺天盖地的各种悼念之声,好像大家跟他都挺熟。

仔细算来,读过草婴先生翻译的5种书,分别是《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战争与和平》《当代英雄》《静静的顿河》,但只记住了列夫·托尔斯泰、莱蒙

托夫和肖洛霍夫,没怎么注意草婴。

我是没资格评价翻译质量之类的,当年上中文系时,老托的书是必读,可

拿起《安娜·卡列尼娜》,翻了几次又放下了——句子太长,人名太复杂,此外

劣纸恶墨,看不了几页便头晕。那时出版社还会在书中夹张纸片,把书中人名

各种变化开列在上面,往往读几行书,就要和纸片对一下,看究竟说的是谁。

后来功课催得急了,只好找相对薄一点的《复活》来看,没想到整整看了

三遍,在相当时期,它都是我的枕边书,闲暇了,便翻几段出来读。

《复活》的句子仍然很长,人名仍然很怪。但读小说,这是第一次体会到,

在休闲、有趣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作为人,还要思考该怎样活着,该怎样超越尘世给予的种种羁绊,因为还有一种精神生活值得追寻。

我曾以为,生活就是讨价还价、互相抱怨、锅碗瓢盆,就是每天必有的夫妻吵架和对孩子怒吼,就是无穷无尽的闲话与装蒜,而《复活》却给出了另外的可能,良知与责任仍然是重要的,我们无法逃过它的责罚,因为那些似乎沉睡的,终将醒来。

像我这样的一代人,基本在“圈”(juàn)中长大,从学校到家庭,再无其他世界,对于成人们说的所谓理想、伟大、永恒,只有被动地接受下来,可每次去扮演,都会以出丑、吃亏为结局。

确实也在反抗,但这反抗所依据的,是一个抄袭来的、虚假的理由。至少对于我,那时还想不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已被别人涂改,我以为那些是自己的想法,其实却是被人悄悄植入我头脑中的。

《复活》对于我,是迈入成人的一个台阶。

由《复活》而《安娜·卡列尼娜》,再到《战争与和平》,渐渐明白了列夫·托尔斯泰,明白了为什么说他是写实主义小说的巅峰。也正是从老托开始,渐渐对武侠小说有了厌倦,厌倦了那种只为表演而不为人生的花拳绣腿。 在没有体会到点心的精美时,窝头也是很可以吃的,但吃过了点心后,便觉得窝头太粗糙。精致有什么错呢?但我不幸生在一个粗鄙主义彻底压倒精英文化的时代中,嘲笑与恶骂成了最通行的艺术,被人人践行着,通过集体性的毁坏,人们获得了弑父般的快感。大家在反复宣称:哪有什么精神,那是吃多了撑的之后产生的幻觉;哪有什么文化,那是对大众的压迫;哪有什么高尚,那只是你装得更好而已;哪有什么爱情,那只是性冲动后被套牢?? 周作人先生曾说,自己身上总被一种“流氓鬼”所缠绕,其实,我们哪个人又不被“流氓鬼”所缠绕?可更多的人愿意称它为激情、勇气、真诚,或者革命。也许,再过一百年,我们才会明白列夫·托尔斯泰为何如此沉痛吧,当上帝不存在时,人本身也就不存在了。

老托指出的路也许是错的,但老托的挣扎却是对的。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老托式的纠结中生存,也想过放下,可每次远离了这些挣扎,便发现自己无法再获得真实感。

如果说感恩于草婴先生,那就是他给了我这样的普通人以接引,让我明白了,这世界还有另一种存在,还有所

谓灵魂。对于不断追寻着的内心,永恒就不再是一句谎言,就算所有人都不肯站出来作证,它也依然存在,也依然闪烁着光芒。

月光之明,需要眼睛的接引,远方之美,需要道路的接引,天地之大,需要向往的接引,思想之宏阔,需要智者的接引。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引者是谁,记住或忘却,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还渴望着超越凡俗,渴望着不被这琐碎的生活所埋没。

但,当你还沉浸在《神秘花园》的涂抹之乐中,为《小时代》的俊男靓女而尖叫,一边心灵鸡汤一边热泪盈眶,用小清新的名义贩卖浅薄时,纪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就算说上一万遍草婴先生伟大,又有什么意义?

真的怀疑,今天还有多少人在读老托,为老托而感动,而不是只看看故事梗概,便宣称自己得到了草婴先生的恩惠。如果老托真的被遗忘,真的被埋在那些悬疑、耽美、穿越的故事堆中,再也找不出来,那么,草婴先生一辈子的功业,也就被彻底抹去,除了名字之外,我们甚至无法搞清,先生是否曾在这个世界上活过。

纪念一位长者,就应坚守他曾走过的道路,千万别让这条路被荒草所湮没,以至于再看不到曾经的路标。更何况,这条路如此优美、如此深刻,它是通向人类文明深处的正途。

爱草婴先生,就去读他的书,纪念草婴先生,就去读他的书。

草婴先生瘦小的重(冯骥才)

几年前的春天里,意外接到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一个沙哑的嗓音带着激动时的震颤在话筒里响着:“我刚读了你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叫我感动了好几天。”我问道:“您是哪一位?”他说:“我是草婴。”我颇为惊愕:“是大翻译家草婴先生?”话筒里说:“是草婴。”我情不自禁地说:“我才感动您一两天,可我被您感动了几十年。”

我自诩为草婴先生的最忠实的读者之一。从《顿河的故事》、《一个人的遭遇》到《复活》,我读过不止两三遍,甚至能背诵那些名著里一些精彩的段落。对翻译家的崇拜是异样的,你无法分出他们与原作者。比如傅雷和巴尔扎克,汝龙和契诃夫,李丹和雨果,草婴和托尔斯泰,还有肖洛霍夫。他们好像是一个人。你会深信不疑他们的译笔就是原文,这些译本就是那些异国的大师用中文写的!记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写长篇小说时,刚刚开禁了世界名著。出版社打算出一本契诃夫的小说选,但不知出于何故,没有去找专门翻译契诃夫的翻译家汝龙,而是想另请他人重译。为了确保译本质量,便从契诃夫的小说中选了《套中人》和《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两个短篇,分别交给几位俄文翻译家重译。这些译者皆是高手。谁知交稿后都不如汝龙那么传神,虽然译得像照片那样准确无误,但契诃夫本人好像从这些译文里跑走了。文学翻译就是这样——如果请汝龙来翻译肖洛霍夫或托尔斯泰,肯定很难达到草婴笔下的豪迈与深邃。甚至无法在稿纸上铺展出托尔斯泰像江河那样弯弯曲曲又流畅的长句子。然而契诃夫的精短、灵透与伤感,汝龙凭着标点就可以表达出来。究竟是什么可以使翻译家与原作者这样灵魂相通?是一种天性的契合吗?他们在外貌上也会有某些相似吗?这使我特别想见一见草婴先生。

几个月后去南通考察蓝印花布,途经上海。李小林说要宴请我。我说烦你请草婴先生来一起坐坐吧。谁想见面一怔:草婴竟是如此一位瘦小的老人。年已八旬的他虽然很健朗,腰板挺直,看上去却是那种典型的骨骼纤巧的南方文人。和他握手时,感觉他的手很细小。他静静地坐在那里,举止动作很小,说话的口气十分随和,无论如何与托尔斯泰的浓重与恢宏以及肖洛霍夫的野性联系不到一起。

朋友间伴随美酒佳肴的话题总是漫无边际。但我还是抓空儿不断地把心中的问题提给草婴先生。

从断续的交谈里,我知道他的俄语是十几岁时从客居上海的俄国女侨民那里学到的。那时进步的思想源头在北边的苏联,许多年轻人学习俄语为了直接去读俄文书,为了打开思想视野和寻找国家的出路。等到后来——可能是1941年吧,他为地下党和塔斯社合作的《时代》周刊翻译电讯与文稿,就自觉地把翻译作为一种思想武器了。当时许多大作家也兼做翻译,都是出于一个目的:把进步的思想引进中国。比如鲁迅、巴金、郭沫若、冰心等等。我读过徐迟先生四十年代初在重庆出版的《托尔斯泰传》,书挺薄,纸张很黑,很糙。他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说,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纸张奇缺,《托尔斯泰传》总共有五百页,无法全部出版,最多只能印其中的一百多页。他之所以把这部分译稿印出来,是为了向国人介绍一种“深刻的思想”。

这恐怕就是那一代翻译家的想法了。翻译对于他们是文学事业的一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和思想的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革”后文艺的复苏时期,出版部门曾想聘请草婴先生主持翻译出版工作,被他婉拒,

他坚持做翻译家,立志要翻译托尔斯泰的全部作品。

“我们确实需要一套经典的托尔斯泰全集。”我说。

他接下来讲出的理由是我没想到的。他说:“在十年动乱的煎熬中,我深刻认识到缺乏人道主义的社会会变得多么可怕。没有经过人文主义时期的中国非常需要人道主义的启蒙和滋育。托尔斯泰作品的全部精髓就是人道主义!”是啊,巴金不是称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世界的良心”吗?

他选择做翻译的出发点基于国人的需要。当然是一个有见地的知识分子眼中的国人的需要。

原来翻译家的工作不是“搬运”别人的作品,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或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它可以成为一种影

响社会、开启灵魂、建设心灵的事业。近百年来,翻译家们不常常是中国思想史的主角吗?

在自己敬重的人身上发现新的值得敬重的东西,是一种收获,也是满足。我感到,我眼前这个瘦小的南方文人竟可以举起一个时代不能承受之重。在我和他道别握手时,他的手好似也变得坚实有力了。

我感谢他。他让我看到翻译事业这座大山令人敬仰的高处。

蛋白质的屠呦呦和粗纤维的黄晓明

邹振东

如果没有意外,你的人生注定和另一拨人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但谁能想到,互不搭界的各自喜事,却能够让八辈子不会打交道的人,不仅交集,而且冲突。这样的戏剧主角,前一段日子是晒娃晒得幸福难掩的范玮琪Vs.看阅兵看得兴奋难抑的一群人,这一次是获大奖的屠呦呦Vs.办大婚的黄晓明。

据说,屠呦呦的性格特点是只证明自己做了什么,不攻击别人没做什么。不幸的是,屠呦呦的这种个人偏好仍然挡不住好事者把她变成攻击符号。忽然间,屠呦呦此前受到的所有委屈、不公,似乎找到了发泄的对象。罪魁祸首原来是黄晓明,是捧红黄晓明们的媒体和看《中国好声音》的人们。

在一篇《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秀?》热文中,有许多惊世骇俗的观点,比如:“当欧美的孩子,在假期去博物馆、去参加科普活动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却在看《中国好声音》,去听各种演唱会,去机场追星!”又比如:“让我不禁以为难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靠演艺圈推动的吗?”但真正亮瞎我眼的是这样一句话:“让我不禁以为难道中国梦要落到‘戏子’身上吗?”——没错,刺痛我的是这样一个称呼:“戏子”!

请不要称黄晓明(电影演员)为“戏子”!

首先要声明的是,本人家族没有演艺基因,祖宗八代没有从事表演职业的人。我不是为自己喊冤,也不是为自己洗白。

表演,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职业。职业平等,当总统的,并不比当园丁的高贵一点!搞艺术的,也不比搞科学的轻贱一分!都是劳动,都有付出,都在服务。

世界上没有“戏子”这个职业,只有“戏子”这种侮辱。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职业歧视和侮辱,居然整个演艺界和所有从事表演职业的人一笑而过,是演艺界天然的不敏感?还是巨大的承受力?在这个调侃一下包公或花木兰,都有后人以“伤害了他们感情”站出来讨说法的年代,你歧视一下教师、医师甚至运动员这些职业试一试?

为什么演员就可以呢?因为,没有人为表演职业站出来说话。不仅因为旁人为“戏子”说话似乎掉身份,也因为被骂“戏子”的群体自己也不站出来说话。

但总要有人开始。现在请允许我郑重呼吁:请不要称黄晓明为“戏子”!不要称电影演员为“戏子”!不要称所有从事演艺职业和表演事业的人为“戏子”!

所有受到过平等教育的人,所有希望自己的职业被别人尊重的人,所有自诩为代表道德、正义和良知的人,请从一个最基本的职业平等精神出发,尊重另一个职业群体!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瞧不起“戏子”

古往今来,从事表演的人,无论现实生活多么风光,比如过去最接近皇帝,比如现在赚得钵满盆盈,但似乎都在舆论场被看轻,被许多人骨子里瞧不起。

脑力劳动者有时瞧不起体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有时也瞧不起脑力劳动者,但有意思的是,他们却往往一致瞧

不起所谓的“戏子”,尽管他们也花钱看戏,也被演员逗乐;尽管他们用票房捧红明星,用遥控器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这样的双重否定,同样出现在官方和民间两大语系。官方和民间两大语系交集点不多,但在对艺人特别是娱乐明星的评价上却出奇的一致。当官方批评娱乐明星三俗时,民间也常常骂他们无聊。

演艺界是最可以歧视却不必付出代价的职业群体,是最容易抬高自己身份且无需证明的群体,是最方便唤起同仇敌忾从而转移注意力的群体,这么好用的群体,到哪里找?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势利,我们看到,仍然有独立思考的人站出来为黄晓明说话。说话的人,基本上是认为不能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混为一谈。有两种观点特别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黄晓明收入高是人性的缺陷,另一种观点认为黄晓明的收入不是因为他的价值高,而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

这两种观点都只是想解释黄晓明为什么可以拿高收入,他们无意为“戏子”的称呼辩护。两种观点都承认了类似的两个大前提:黄晓明的收入高是一种缺陷,黄晓明本身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这才暴露了人们歧视黄晓明们的真正的原因——无价值。一款没有价值的东西,凭什么高价?如果不是制度有病,就是人性缺陷。

人性“缺陷”一词,表达了作者的包容,但也同样表达了作者对黄晓明们没有价值的认同。但黄晓明们真的没有价值吗?

没有营养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吗?

也许是几千年来饿怕了,中国人对吃特别重视。由物质到精神,中国的美学概念更靠近味觉而不是视觉,无论是美字还是品味的味字,都离不开一个字——“吃”。

物质食粮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营养,推此及彼,精神食粮也不例外。于丹的走红,心灵鸡汤的流行,都跟这种营养观有关。一个精神产品,我们总要追问它有没有思想,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至少有没有味道。以下的观点似乎不证自明:一部电影、一个节目,搞了半天,只是让大家乐一乐,一点有养分的东西都没有,这样无聊的内容有什么价值?

但现实生活中,传统的营养观正在受到挑战。

过去,国际营养学界普遍认为粗纤维(crude fiber)是对人体不起营养作用的一种非营养成分,它不仅不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甚至吃多了还会影响人体对食物中营养素,尤其是对微量元素的吸收。以营养至上的观点看,粗纤维当然是一种垃圾食品。直到1970年以后,越来越多人们开始认识到,现代种种的“文明病”,诸如肠癌、便秘、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及肥胖病等,其发病率的增加恰恰与粗纤维摄入量的减少有关。粗纤维由废变宝,名字也开始变为“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被誉为“第七营养素”。(你看,还是摆脱不了“营养”这两个字)。

娱乐节目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下水道

粗纤维到膳食纤维的华丽转身,启发我们思考:物质食粮如此,精神食粮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

人类需要吸收健康向上正能量的精神养分,也需要排遣不完善世界造成和堆积的各种负面情绪。物质生活中,人们需要吃,也需要拉。精神生活中,人们需要营养,也需要消遣;需要蛋白质的屠呦呦,也需要粗纤维的黄晓明。

就像一个城市需要污水处理系统一样,人类的精神世界,也离不开下水道。娱乐节目不仅是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品,也是社会稳定的平衡器。那些头一天晚上跑到刘老根大舞台看二人转的人,第二天是不太容易上演跳楼自杀的;拿着汽油桶准备到公交车同归于尽的人,一般是不看《中国好声音》的。反过来,当一个人身无分文,处处受挫,众叛亲离,不愿意和任何人交往时,还天天坚持看《焦点访谈》,这才是“维稳”最应该担心的对象。

普通的老百姓如此,高级的知识分子也如此。高端人士一旦患上焦虑症或抑郁症,基本上都属于营养过剩、精神便秘的受害者。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往往是最缺少娱乐精神的。他们最好的解药,也许就是娱乐。

我们需要脊梁,也需要头发和眉毛

今天的中国的确有些尴尬。我们的科学技术十分落后,我们的文化产业同样不发达。我们缺乏伟大的作家,我们也缺乏真正的平民狂欢。我们的精神土壤仍然贫瘠,我们的精神富贵病又比比皆是。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的是一张张深刻的脸,跳跃的却是一颗颗抢红包的心。

有时候,我真的很喜欢美国人的脸,简单、阳光;喜欢韩国人的脸,青春、明亮。恰恰是这两个国家,他们的

明星拿得一点也不比科学家少,他们的明星赚中国人的钱也一点不含糊。

我想,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让少部分人先深刻起来,让大部分人肤浅一下;在少部分时间深刻思考,在大部分时间肤浅快乐。

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们崇敬脊梁,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呼吁和造就民族精神生活的引领者,精神家园的守护人。但我们不要忘记,一个人的身体,除了脊梁,还有血肉,还有一个个平凡的细胞。我们需要脊梁,也需要头发和眉毛。头发和眉毛有什么用?它不像脊梁提供支撑,不像心脏提供动力,它甚至不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那样必不可少。对比这些器官,它真的是一无是处,价值为零。最可恶的是,它们偏偏还站在身体的最高处,最显眼处。

尽管头发、眉毛剃掉,根本不影响人类的生存,可是正常的人,谁会把自己的头发和眉毛,好好地全部剃掉呢?(艺术家玩个性除外)。

人们愿意把更多的钱和更多的目光投在所谓没有用的地方,这不是人性的缺陷,而是人性的正常。正常人给头发买洗发香波,给眉毛买眉笔,谁会给脊椎骨和心脏买美容产品呢?正常人看别人的目光,也一定容易被对方的头发和眉毛先吸引,就算呼吸对生命再重要,谁会像X光那样越过人家的胸脯看人家的肺呀?

一个人应该正常,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也应该正常。

如果一个人,只摄入蛋白质,抛弃粗纤维,他一定容易生病。

如果一个国家,只有实验室,没有电影院,这还是一个正常的国家吗?

与里尔克对话

你说,成长与寂寞是一棵树上结出的两个果子。

我第一次看见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字字都似从我的心里流淌出来,又重新流回我的内心。就像荷马说的:心灵因为遇见自己的共鸣者而开出了第一朵花。

常常觉得,成长像一条逐渐狭窄的河流,因为疾风骤雨,因为滩涂礁石,而缓慢地失却了最初的澎湃,失却了最初对理想和信念的坚贞,仿佛塞林格笔下的“麦田守望者”,孤独地坐在悬崖边,守望着不知名的远处。

后来,我看了你的《致卡卜斯的十封信》,对一个拥有着青春而又在陆军学院里感叹生活无趣,成长寂寞的少年,你以优美的文字和诚挚的心灵讲述了你对成长,对生活和对世界的感悟与热爱,你用你曾经经历的岁月展示着你对青年人的关爱与帮助。

我在那些文字中看到了人类珍贵的骄傲和你身上散发的诗意的孤独。你说,我们要“热爱寂寞,热爱它那以悠扬的声音带来的负担”,因为惟有“经过寂寞的成长,才会获取最深刻与丰盈的生活”,才会懂得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你在书信里缓缓地讲述如同抚摸自己身上的伤口,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鼓励那些和你有着相同经历的年轻人,鼓励他们保持人格的独立,对内的关照,鼓励他们去热爱,去感恩,这些都给了我最大的感动和领悟。波德莱尔说:我的青春是一场阴暗的暴风雨,偶尔有星光点点。而我很庆幸,在我的青葱岁月里,有你优美的诗歌和深刻的语言陪伴着我,教会我怎样努力怎样奋斗,怎样承受生活的悲欢离合,怎样面对世界的善恶,怎样去爱那些善良的人们,让我的青春始终有温暖的阳光。

你曾在一首诗歌里写道:年轻人/去追逐吧/那些青铜的歌唱/那些红色的自由??

我常常会感觉你就在我身边,而不是在奥地利的土地上。当我寂寞,当我懦弱,当我对这个世界充满愤怒的时候,你让我平心静气,你让我去追逐,追逐理想和奋斗后的自由??

当我在岁月里前行,当我有一天也会和你一样老去,我依然会很幸福地告诉自己:在我的青春里,是里尔克见证了我的成长;是里尔克,成就了一直走在我前面的从容。就像你曾经写下的:静静地/我感谢你/感谢你给了我太阳/和那一片芳菲的青草地。

与波德莱尔的对话

曾在章回体间徘徊,我爱过山川和大海;如今我默默流泪,饮着诗歌这碗渗泪的酒水。波德莱尔啊,你知道吗,你是我对现代诗的一次初恋,辛酸而又苦涩的初恋。

篇二:2015年高考议论文作文素材:文明

2015年高考议论文作文素材:文明

摘要:文明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高低,反映了这个社会全体成员综合素质的水平。文明体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举止上,要养成整个社会讲文明的风气,就要从每个人做起,从自己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文明行为。

(1)引言

文明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高低,反映了这个社会全体成员综合素质的水平。

文明体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举止上,要养成整个社会讲文明的风气,就要从每个人做起,从自己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文明行为。

(2)事实论据

周恩来的风采

世人除了敬佩周恩来的高尚情操、献身精神、精明智慧和学识渊博外,还十分仰慕他的迷人风采。他仪表整洁,举止文明,态度优雅。他身为国家总理,但总是谦恭有礼,服务员给他端茶,他常常起身双手接过去,并微笑点头表示感谢;外出视察,每到一处,他总要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一一握手,亲切地道谢;在公共场所他总是模范地遵守一切公共秩序,遇见人民群众,他都要微笔着向大家招手致意;他每天工作18小时,每次接见外宾,总是提前到达,站在门口和大家一一握手,态度和蔼诚恳,会见结束,他总把客人送到大门外,直到汽车开动离开。外国记者赞美他:“大凡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具有一种魅力,精明智慧,人品非凡而且令人神往。”

总理道歉

霍克任澳大利亚总理时,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困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3)理论论据

夫子湿、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

心平气和四个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约之以礼,驱之以法。 宋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礼乐为本,刑政为末。 宋苏辙《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荀子大略》

恶言不出口,苟语不留耳。 《邓析子转辞篇》

言得其宜,智愚同赞。 唐刘禹锡《武陵北亭记》

文明就是造就文明的人。 [英]罗斯金《野橄榄花冠》

一个时代的文明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肥料。 [英]康诺利《不平静的坟墓》

篇三:2013年最新议论文素材

1、习近平阐述中国梦: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习主席的话令人振奋。每一个人的梦是不一样的,个体的梦是实的,汇聚到一起之后,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之梦。新一届领导集体就是中国的“梦之队”,中国“梦之队”的产生意味着中国的梦可以实现。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2、学生不懂柴米贵 一周倒掉一亩粮

日前,教育部下发通知称,从即日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反对高校食堂餐桌浪费专项行动,推进“光盘行动”。“光盘行动”之风吹袭高校,记者近日对位于广州大学城及城区的各大高校展开调查,发现在“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提示下,餐桌浪费难遏,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让餐盘“精光”,调查的105名学生中仅29人是“光盘生”,比例占总调查人数约三成。某高校学生自己调查得出结论,大学食堂一周被倒掉的饭相当于一亩地的产量,学校一年浪费的电量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用58年!不少大学生一边喊饭菜贵,一边任意浪费。对于剩饭的原因,大学生们的解释各不相同,“心情不好,不想吃了”、“刚下体育课,没食欲”、“饭菜不合口味”、“想减肥”、“饭盘不干净影响食欲”等。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盛饭不如倒饭忙,一周倒掉一亩粮。浪费之风莫小看,出了食堂伤栋梁。”面对触目惊心的数字,大学生需深入反思。食堂的饭菜未必十全十美,但同样是劳动成果。在你把饭菜倒进垃圾桶的同时,就构成了对别人劳动的不尊重,更是在挥霍父母的血汗。比现象更可怕的是学生们的漠然和节约意识的极度匮乏。学校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节约资源的规章制度,并把节约付诸行动,更应该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宣传节约意识。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见,勤俭实在是一个人修身养德的必备条件。作为大学生,不能把节约看成小事。

3、“气死语文老师”的作文不能只怪小学生

有媒体29日刊登了许多“气死语文老师”的小学生作文,其中不乏“今天是雷锋日,我在公园捡到1亿元,交给了警察叔叔”“3月是农活最重的月份,我帮爷爷奶奶割麦子”等瞎编内容。笑过之后不免反思,天真烂漫本是孩子们的天性,究竟是什么逼迫他们从小学着说“瞎话”?首先,应试教育“功不可没”。虽然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但在不少学校依然还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样的指挥棒下,一些老师将作文范文当教学“宝典”,要求小学生们“依葫芦画瓢”、会应付考试即可。因此,出现“捡到亿元”“三月割麦”这样的瞎编内容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一些家长过于“望子成龙”也助推了这股歪风。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除了要求孩子学好学校里的课程,还给他们报了“奥数班”“艺术班”等多种课外辅导班。在学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下,孩子们经常忙得连睡眠都不充足,更别谈参加课外活动、深入社会体验生活了。长此以往,不少孩子学的知识只是来源于家庭、学校和辅导班,它们以外的“大好河山”“世间百态”一概不知,甚至出现了“吃过烤鸭,不识真鸭”“只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的怪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写作文如何不编“瞎话”? 更进一步讲,这不仅是不会写作文这样的“小事”,更牵涉到诚信教育的“大事”。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诚信社会,如果孩子们从小被逼着说“瞎话”,诚信社会如何后继有人?诚信社会是否也应“从娃娃抓起”?“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要想消除这种现象,还是要抛弃应试教育的单一

“指挥棒”,建立健全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倡导“知行合一”,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4、自主招生 鸟叔王嫱入“潮”题

眼下,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正如火如荼举行,3月16日迎来三大联盟自主招生同日开考。从部分高校考试题目看,今年的面试题目仍旧范围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考题中,也出现很多“潮”题:如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哪一位?韩国鸟叔翻译成中文叫啥?王嫱是王昭君,是四大美女中的落雁;鸟叔的中文名叫朴载相。平心而论,绝大多数人还真不知道。刚洗过的手,使劲甩一甩,水为啥就甩出去了?微波炉加热鸡蛋会爆炸,这是咋回事?这些日常生活中最寻常的现象,则是南理工前些天自主招生面试的题目。

今年,没有标准答案的“潮”题更多,如一些考生被问到如何看待“长春婴儿”、“钓鱼岛问题”、“尾气排放”等。一考生因申请材料中字写得不错,吸引了考官的注意,并被问及知道多少书法家,如何看待莫言名作《蛙》的名称;一位想考医学的学生在申请材料中提到学过乐器,考官就向其提问,你觉得乐器和医学有什么关系?某大学自主招生的复试,一道考题让考生感到措手不及。“请你出一道题把我难住,前提是你知道答案。”这一下子蒙住了考生。有聪明的考生反问考官:“你知道我爷爷叫什么名字吗?”

今年自主招生的一个特点就是个性化的“潮”题更多,题目活络,形式上也远异于高考。从高校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自主招生的目标就是优中选优,考查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的试题,书本之上难觅,需对社会、经济、历史在认知上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答其一二,从中也可以瞥见考生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自主招生的题目其实代表了学校的某种精神,这些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一种选择的理由和一种观点的树立,打破标准答案的束缚之后,考的正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这就要求高中优秀生源在知识的广度、思考的批判性方向以及分析问题的逻辑性方面,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素质。

5、女生被牛津等五名校预录 成绩出色被赞“物理控”

“为什么伸手捉蝴蝶可以捉到,捉蚊子苍蝇却捉不到?”当年偶遇东大物理系教授马文尉时,一个让大教授“头疼”的问题引发了小小的她对物理研究的孜孜不倦。虽然是女生,但却是学校有名的“物理控”:家里人都是“物理迷”、她最爱看《霍金的宇宙》、她的梦想是要到牛津学习物理专业??南师附中高三IB国际课程班的“物理控”杭浅君近日已经收到了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5所英国知名大学的橄榄枝。杭浅君的妈妈说,杭浅君的成长经历中最重要的是自主性的培养。“在我们家里就不存在‘管’,她都是自己选择。就拿学乐器来说吧,家里都可以开琴行了。电子琴、小提琴、吉他什么都学过,后来没兴趣就不学了。再后来迷上古典音乐,自己又主动学了钢琴和大提琴。”IB课程班班主任说,杭浅君的理科思维特别清晰,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另外还热衷公益。由此可见,是家庭的熏陶、自由的成长环境、求知的兴趣和好奇心、丰富的知识面和灵敏的反应和思维能力成就了杭浅君。

6、苏大才女设计彭丽媛出访服饰 创新执着成就国际范

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首次出访,沉稳大气、端庄得体的服饰搭配一时间引起各界极大关注,被网友称为“丽媛style”。而这一身行头从服装到皮包均是来自一个国内本土品牌,其设计者就是从苏州大学走出的高材生、著名女设计师马可。马可对于服装设计有浓厚兴趣及天赋,关于钻研。她读大学时,有一次教授给全班布置了制作饰品的设计作业,其他女孩子基本上都选择了珠子来制作,唯独马可选择了木片、竹片和麻绳来完成,色系搭配到位,让人耳目一新,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她与众不同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潜质。一场服装秀上,除了服装设计本身外,她还会悉心观察舞台布置、灯光设计、妆容等,总之,她有很多的“为什么”,不停地找老师探讨、研究。模特练习走猫步,人家走一遍,她

却会自己练习10遍,甚至更多,形体、舞蹈课上,她总要拉着老师,一遍遍地练,直到老师看着点头认可了才罢休。也正因为如此,马可在班级里,无论专业课成绩还是基础课程,都是出类拔萃,从来没有掉出过前三名。在服装设计上她经常喜欢逆向思维,敢于创新和挑战。马可的走红并非是一时之功,而源自于多年的积累和她自身不断的努力。另一方面,艺术家如果想要取得成绩,一定是有文化奠定基础的。设计出来的作品要形神兼备,文化内涵很重要。在这一点上,马可就是最好的例子。

5、从南外走出的“总理翻译” 80后孙宁 大学没毕业就被外交部相中

在李克强总理记者见面会的直播现场,大学没毕业就被外交部相中

80后孙宁引人注目。翻译讲究‘信、达、雅’,孙宁的翻译就非常到位,很精彩。总理的讲话,孙宁均能快速、准确、适当地予以表达。他中学时就连拿英语大赛奖杯,大学时就因为在一次演讲比赛中的出色表现,而引起外交部的关注,向他伸出橄榄枝,邀他留下来工作。孙宁的学生时代是属于那种埋头苦学型的。孙宁高二、高三时的英语老师说起孙宁,最大的感动在于他对学习的钻研精神。他认为孙宁英语能学这么好,天赋的成分是有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他的那种钻研精神。孙宁跟字典特别较劲。有些英语知识比较‘偏’,老师也经常需要翻好几本字典。孙宁看老师翻字典,就知道是新的知识点,所以经常追着老师,一直要找到知识点的原始出处,是个非常较真的学生。梅花香自苦寒来,孙宁的经历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6、曹阳飞宇:背着病父上大学的80后

当选第三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曹阳飞宇,8岁时母亲辞世,与父亲相依为命。2009年父亲患上肺结核和慢性肾衰竭,生活无法自理。正在上大学的飞宇无法舍弃来之不易的求学路,也无法割舍父亲,来不及考虑太多,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他透支体力和精力,悉心照顾父亲,令父亲的病情逐渐好转,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目前,曹阳飞宇留在三明学院成为一名老师,生活的磨练,让他更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社会的关爱,让他更加懂得感恩、回报社会。他将捐款所剩的14万元全部捐给了学校,学校也一比一投入了14万元并成立了基金会鼓励那些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的同学。 大爱无声!飞宇背着父亲上大学的举动,是百善之首,是人性之基,展现了当代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人们心中竖立起一座80后孝老爱亲的道德丰碑。曹阳飞宇的故事让人潸然泪下并发人深思,激励青年一代懂得感恩,承担责任,学会奉献!

7、拆了阿房宫能否“拆掉”盲目造景的冲动?

位于西安的当代阿房宫景区,建了5年,投资了2亿多元,开放参观仅仅13年,现在面临拆掉重建。这一建一拆、一拆一建引发众人热议,不少人持否定态度。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132年,美国的建筑寿命74年。我们花费数亿元建设的景区凭什么被“夭折”?拆与重建反复循环,阿房宫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在“旅游搭台,经济唱戏”观念的支配下,不顾长远利益,热衷于仿造古迹,但工程上马后,要么因为各种原因沦为“半拉子工程”,要么在建成之后,因为游客稀少而荒废,要么刚建成又拆除。比如河南梁祝故里、山西孙大圣故里,如此等等。城市建设不是说建就建、说拆就拆的搭积木游戏,景区的仿造、恢复等项目,也不是无规划、无预期、无成本的小孩子“过家家”。要么想好再建,要么干脆别建。这种大拆大建,得不偿失,形成一个个烂摊子,地方官员们屁股一拍走人,最后造成恶果还是由当地老百姓来买单。我们不禁感慨,这种挂羊头卖狗肉,借旧城改造之名,或者打着文化旅游、古城建设幌子行房地产开发,搞GDP政绩的勾当还要持续多久?有钱兴阿房,没钱修井盖,只顾彰显大国气象,却不管百姓吸雾霾、吃有毒食品、喝污染水源。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方为治国之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启迪和警示的并不是古人,而是世世代代的人。

8、公交司机脑溢血停车保乘客无恙 抢救无效去世

27日上午9点55分,贵州铜仁市碧江区3路公交车司机邬光剑驾驶途中突发脑溢血,在全身渐失知觉的情况下,他完成了生命最后的坚守——踩离合、减挡、刹车、靠边、拉手刹??然后重重地扑倒在方向盘上。车辆稳稳地停进公交站台,车上20多名乘客和沿途车辆、行人都安然无恙。车上20多名乘客无一人受伤,也无一人离开。几名乘客立即上前扶住他,有人迅速对邬光剑采取急救措施,有人立即报警,有人拨打120急救电话,有人拿起他的手机翻找其家人电话。直到铜仁市第二人民医院120救护车赶到,乘客们扶的扶、抱的抱,把邬光剑抬上救护车、送进急救室,部分乘客才悄然离开。

3月28日晚邬光剑因抢救无效去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邬光剑用他的责任坚守和军人素养保护了乘客的生命安全。连日来,他的故事感动着铜仁市的每一个人,他崇高的职业素养在这个春天里又一次传递着“最美正能量”。

9、镇江哈佛女孩:“高中只有一次,如果全用来读书,不值得”

江苏省镇江中学高三(6)班17岁的女孩高秋秋,于3月29日收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且是全额奖学金被录取,自此镇江也有了“哈佛女孩”。为进哈佛门,高秋秋从高一暑假就开始准备了。但她不是只读书不问世事的学生,《扬子晚报》曾刊登“15岁女孩PK5000人免费游‘暮光之城’”的消息,高秋秋就是那个15岁的女孩。她曾在学校主办一本杂志《流光》,找校长拉赞助,通过校内出售等方式,净赚了800元。2012年,她参加了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就世界观、人性、文化、人文等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镇江哈佛女孩,有什么学习心得?高秋秋说,学习也需要一个好心态,要相信自己有“学习”能力;其次,要尽量做到最好,对自己负责,遇到困难也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情,随时保持身上的“正能量”,不断激励自己进步。此外,课堂上一定要专注,要创造机会和老师互动,“哪怕我的答案是错误的”,也要敢于“亮剑”。并且,要多方面发展自己的兴趣,“高中只有一次,如果全用来读书,不值得”,秋秋语出惊人,不能做书呆子,而要扩大视野,尽可能多地吸收各方面的营养。不“偏食”更健康,事实上,这也证明了她的“多元”营养,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包括迈进哈佛大门。

10、全城吃米粉,救助三胞胎

如果吃一碗粉就能救治三胞胎,你愿意吃吗?3月25日,新余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新余发布”在微博中发出消息,称市民张火保的三胞胎儿子均患上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巨额医疗费用难住了他。为救患儿,微博呼吁“全城吃粉救患儿”,到张火保家的餐馆吃一碗粉、献一份爱。连日来,不少新余市民专程赶来吃一碗炒粉,道一声祝福。几倍于以往的客流让张火保一家忙得不可开交,一些客人见店家人手不足,撸起袖子就去帮忙洗碗、端菜。一碗粉,几块钱,这样的买卖,平凡得像每天走路一样。然而,当生命需要救助的时候,其意义远远不是一笔买卖,而是一种爱的接力,爱的奉献,爱的温暖。同时,这次全民“微爱之举”从一开始,就让爱心告别了单纯的施舍,捐受双方都因尊重和尊严而更彰显正能量。3月30日一上午,仅因“吃粉”,张火保就收到爱心捐款11084元。正是有了这样一份份有尊严的绵薄之力,我们这个社会今后才能编织出更多张爱的大网,帮助更多的“张火保”。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