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咏史诗的主要特点

诗歌2018-08-30 18:31书业网

篇一:左思《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内容摘要:左思《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梁牧原 河北大学文学院 左思,据《晋书•文苑列传》记载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左思出身寒微,其妹左芬《离思赋》中云生蓬户之侧陋。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西晋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职。其母早逝。左思幼时曾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学习鼓琴,都未学成,父亲沉痛地对友人说:思之晓解,不及我少时。左思听后受到刺激,开始潜心...

左思《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河北大学文学院

左思的代表作品是《三都赋》和《咏史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和《三都赋》有关的一个成语叫洛阳纸贵,可以表明此篇作品在当时之盛行。《三都赋》包括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它的体制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写法和体制上并无创新,宏丽巨衍,铺张扬厉,所不同的是注意讲求实际。《三都赋》的创作年份,据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姜亮夫认为《三都赋》作于291年。

左思的另一代表作品《咏史》共有8首,在左思仅留的14首诗中占了一半还要多的比重,正是这8首《咏史》,奠定了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为他赢得了太冲胸次高旷,而笔力又复雄迈,陶冶汉魏,自治伟词,故是一代作手。岂潘、陆辈所能比埒的美誉。这八首咏史诗并非写于一时。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高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此为咏史诗的第一首,因为晋灭东吴是在太康元年,从诗中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这二句可以看出来,此诗应作于灭吴之前。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指研读司马穰苴的兵法。魏晋期间,门阀士族占据着统治地位,士族以积世业儒为清华矜贵,染上其他杂业就被认为不纯粹,左思能研读兵书,是难能可贵的。此诗名为咏史,实为言志,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直抒胸臆,议论滔滔,笔力遒健,字句间回荡着以定国安邦为己任的豪情,诗人立功建业不是为了加官进爵,而是要长揖归田庐。但现实中的左思却很是失落,他仕进无门,备受压抑。这样的遭遇使他的诗中始终有着强烈的不平之鸣。

左思的《咏史》其内容和结构既可各自独立成章,又可合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组诗把咏史和咏怀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蔑视豪门的傲气,抨击埋没英俊的世族门阀制度。在左思的《咏史》诗中,体现着作者抨击门阀制度的弊端的思想,如第二首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就用松树和山上苗来作比喻,揭示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倾诉了贫寒之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全诗激荡着一股郁郁不平之气。左思自身深受这个制度之害,所以才会有如此深的感慨。其六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振作者歌颂荆轲的慷慨悲壮,借此也表达了对于门阀贵族的蔑视,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这句就直接表明了作者的心迹,对于贵族的鄙视之情油然跃于纸上。在诗人看来,豪贵轻若尘埃,贫贱却重若千钧。因之他选择了超脱,远离这个污浊的社会,追求自己理想的境界。与左思同样走向超脱的还有张载与张协,但二张主要的不是因为愤慨不平,而是因为他们看到战乱行将来临而产生的一种摆脱世俗的愿望。左思的超脱出世与诗人理想的落空、对现实的不满所激起的悲愤之情是分不开的。

左思所咏不是历史上某个具体的事件,或某一个别的人物,而是寒士这一类人。他在八首诗中提到了许由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荆轲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振、段干木吾希段干木,

偃息藩魏君、鲁仲连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苏秦、李斯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冯唐、扬雄、陈平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主父偃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朱买臣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司马相如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等十二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些人,或拒官爵而避世,或由贫贱而显达,或抑郁失志,或富贵丧身,遭际不相同,但都是出身微寒而才华见称于世的士人。左思把这些人写进自己的作品中,表明了作者对于他们的赞扬之情和向往之情。

左思的咏史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晋初太康文坛上,总的创作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结合现实实际;追求辞句华丽和对偶的工整,形成了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在这种颓风面前,左思则独树旗帜,以《咏史八首》为代表,继续发扬了建安文学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优秀传统。虽然以咏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创,但左思通过这八首诗所描写的历史人物,来看出左思的心理变能从现实生活出发,精心选择史实,巧妙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咏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讥世。因这八首诗并非在同一时代创作,所以,可以化的一个过程,由渴望建功立业到希望洁身自好。

篇二: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借古事、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议论,托古讽今抒发情感。

(1)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 意象:历史人物、城池、宫殿、寺庙、陵墓等;江山、流水、野草、燕子、明月等

(3) 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 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 思想感情:

A. 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像古代英雄一样建功立业的志向,表达爱国热情。

B. 抒发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光阴虚度或怀才不遇的感叹、失意、郁闷

C.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伤感

D. 对统治者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

鞭挞,对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荒淫误国的讽刺。

(6) 语言:含蓄

(7)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篇三:论杜牧的咏史诗

论杜牧的咏史诗

[内容摘要]在晚唐诗坛上,杜牧的诗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为晚唐诗坛之冠。杜牧的诗选材丰富,其中,以怀古咏史诗数量最多,也最能体现杜牧诗歌的主体风貌。在本文中,我主要想从杜牧咏史诗的生成原因、分类、特点这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杜牧的咏史诗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关键词]杜牧 怀古咏史诗 诗人

一、 杜牧的怀古咏史诗的生成原因

在晚唐诗坛上,杜牧的诗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为晚唐诗人之冠。素有“小李杜”之称的杜牧,在晚唐诗坛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诗爽朗俊逸,蕴含深刻,情志高远,笔力劲拔,诗歌选材广泛,其中以怀古咏史诗数量最多,也最能体现其诗歌的主体风貌,这一切与他个人的生平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一)、杜牧的生平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人,祖父是著名的《通典》的作者负元宰相杜佑。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可以说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很有文化传统。“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篇,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由此可见,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书香门第的家世致使杜牧从小就饱读了诗书,成年后他才华横溢,有远大的抱负,很想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唐文宗大和二年,他一年之内进士及第,制举及第。他做过十年幕吏,又任过黄、池、睦、湖州刺史等地方官,还任过校书郎、吏部员外郎等京官,官终于中书舍人,然而他却一生官不及将相。所以,杜牧感到怏怏不平。另一方面,杜牧虽然出身名门世家,自从父亲去世后,家道已经衰落,买宅还债,奴婢大多散去。此时的杜牧家生活穷困,饱尝辛酸。所以杜牧对生活疾苦的了解较为深刻,也养成了他耿介刚直的个性。在诗歌创作上,他已在追求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他不满当时诗坛上的绮靡倾向,但本人又绮情柔思。所以他的诗能在俊爽峭健之中又时时带有风华疏美之致。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个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在晚唐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他的怀古咏史诗最为突出。

(二)、社会原因

从唐敬宗和唐文宗时期开始,大唐的气数就已经一天不如一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据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柕轴空竭于里闾。”(《唐纪》六十)。这就明显地指

出,第一,当时朝廷中是宦官专权,朋党之间的相互争斗频繁发生。朝中的官位很紧缺,但是象杜牧这样的一般士人却很难有机会进入政治机构的上层。第二,当时的科场风气败坏,许多出身低微,不善于官场应酬的有才人士,在考场上不甚得意,甚至终生不第;即使考中了,也很难做大官。面对着唐王朝末世的现状和自身暗淡的前途,他们的心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中仍然关心时政,为朝廷着想,对朝廷还仍存希望,抱有幻想,却往往是个人身世沉沦,空怀抱负。想报效国家,却报国无门。这就使晚唐的诗人们情怀压抑,心中悲凉空漠的感情往往触之即来。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达则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可面对像晚唐王朝的现状,杜牧忧心如焚,渴望一挽狂澜,济世济民。但是官场上的黑暗,仕途上的坎坷,使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长期的幕僚生活,加上不断的谪迁,让他感慨颇多。但他只是一位无权无势的文人,也只能把满腔的愤慨通过饱蘸情感的诗篇发泄出来。诗人是时代的神经,他们对于现实要比其他人敏感的多。白居易也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其中就突出强调了诗歌创作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诗歌的

政治作用。面对现实,杜牧有一种忧郁情怀,他本人又具有绝世的才华,性格豪俊,因此他的抑郁情怀并没有走向沉沦,所有的这一切都影响着他的诗歌。杜牧的诗歌选材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的怀古咏史诗,诗中他品评历史,求异翻新,借古讽今,体现出诗人深重的忧患意识。

二、杜牧的怀古咏史诗的分类

诗人是时代的神经,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要比一般人敏感的多。所以当他们看到那些镌刻着历史兴亡的残墙断壁,想到往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是不会无动于衷的。杜牧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很想做出一番成就。却偏偏生不逢时,结果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心中肯定会产生抑郁情怀,而豪放的性格又让他不能沉沦下去。他只能把这种矛盾的感情寄托到诗歌身上。杜牧的怀古咏史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怀古咏史,借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的诗作。

杜牧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思想中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面对晚唐王朝的现状,他很想挽救,也很愿意出谋划策去拯救国家。但是苦于无人赏识,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因而他的这类怀古咏史诗就表现出了一种涌动不安的情绪。诗中既有深沉而凝重的历史感,又包含激情,诗人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抒发着自己的政治抱负。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诗中的秦淮河两岸曾经是很有名的繁华地带,这里酒家林立,有钱人在此过着花天酒地、笙歌艳舞的生活。诗人路过此地,泊舟岸边,亲眼见到两岸的灯红酒绿,亲耳听到两岸的淫歌艳舞,触景生情,作诗一首,借古讽今,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上层人物,预示晚唐王朝的末日“计日可待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及诗人的忧愤之情,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诗人的笔下,许多历史人物成了他讽刺,批判的对象,如吴王夫差、陈后主、隋炀帝、唐玄宗等等。“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华

清宫曾经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游乐场所之一,诗人去长安经过华清宫,想到唐、杨二人荒淫误国之事,不由得感慨万分,疾笔写下此诗。《新唐书·杨贵妃传》中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递,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为此,不知累死了多少名差官,累毙了多少匹驿马。在这首诗中,诗人正是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了满足一己口腹之欲,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社会现实,讽刺了汤、杨二人的骄奢淫侈,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昏庸无道,借古讽今,警示世人。

除了这两首诗之外,杜牧的这种情怀在其他咏史怀古诗中也清晰地表露出来,如《过勤政楼》、《早雁》等,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二)、借古咏史,抒发诗人自己个人感慨的诗作。

诗人大多多愁善感,在登临古迹时,免不了会把今昔进行一番对比,抒发个人的感慨,表达一个文人对事物的看法。杜牧也不例外。“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初冬夜饮》)。公元842年,杜牧四十岁的时候,由于受当时的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君主外放到黄州做刺史。后又转往池州、睦州等地。这首诗大概作于睦州。

第一句中的“淮阳”指的是西汉的汲黯。他因刚直,敢言直言进谏而屡遭外放。在任东海太守的时候,他经常卧病在床,尽管如此,他的治下却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和乐。后又任淮阳太守。在此之前,他曾多次恳求汉武帝:“臣尝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汉书·汲黯传》),要求留在京师。但遭到拒绝,汲黯最后也死于淮阳。诗人在此以汲黯自比,暗示了自己由于直言耿介而被排挤出京。“偶求欢”指代酒暗点题目中的“饮”,表明自己的愁思很难排遣,只能借酒消愁。

第二句进一步写出自己做客他乡的失意情怀。夜晚天寒,孤烛独饮,愤懑之情无处倾诉,难免使人觉得寂寞悲凉。再加上一个“霜”字,就更显其心境的孤寂。

第三句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因景生情,激情于景。使人独自在烛下饮酒,已经是孤凄不堪了,再加上茫茫的夜雪,就更加加深了诗人身世茫茫的感慨,他不由得想到了明年,明年的此时此刻我还不知道身在何处呢?“明年谁此凭栏杆?”的疑问,凝聚着诗人流转不定的困苦,思念家乡的情思,仕途不顺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这首诗实在是让人深思啊!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生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早雁》)。公元842年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介可汗率兵向南骚扰唐边境地区,唐北方边地的各族人民流离失所,深受其害。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此消息后,非常关心边地人民的命运,但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一个文人,他也只能借诗寓意、寄情了。而八月正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触景感怀,写下此诗。此诗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借描写大雁受惊四下逃散来喻指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边地人民,同时寄托了世人对他们深切的同情。

杜牧在任黄州刺史时,曾为木兰庙题了一首诗,名为《题木兰庙》。诗中云:“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在诗中,诗人借对木兰的敬重表达了对明妃王昭

君的敬慕之情。

(三)、借怀古咏史推翻历史上传统的定论,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的诗作。

多愁善感的诗人,对现实中的许多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如《赤壁》、《题乌江亭》等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清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公元812年—844年,杜牧任黄州刺史,一次游玩来到赤壁,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看着赤壁,回想起三国时期在此发生的事件,不仅感从心头起,挥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史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眼前的断戟让诗人感慨:在当年的赤壁之战中,周瑜凭借东风侥幸战胜曹操,由此看来,机遇在人生命运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后两句是这首诗的重心所在,诗人一改以往传统的“周郎妙计安天下”的格调,想前人之未想,发前人之未发,认为当年的周郎只是侥幸取胜。假如当年“东风不与周郎便”,那胜败双方得重新移位,历史也将重写。

《题乌江亭》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中的“乌江亭”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然后再图谋发展。可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乌江边。这首诗与李清照的《乌江》截然不同。在此诗中,诗人杜牧提出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推想。俗话说得好:“胜败乃兵家常事。”可项羽因兵败而自刎,这只能说明项羽的胸怀不够宽广,缺乏大将风度。诗人先对这点进行了批评,然后进一步提出假设,如果当时项羽回到了江东,重整旗鼓,那么几年之后很可能会卷土重来。诗人其实是在批评项羽不善于把握机会,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会用人。在此杜牧强调了兵家不仅要有远见的卓识,而且还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应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三、牧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杜牧的怀古咏史诗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诗人自身的经历,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外,诗人在创作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也起了重要作用。这些使杜牧的怀古咏史诗显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 杜牧的怀古咏史诗不是描绘冗长的历史故事,给人展现宏大的历史画面,而是截取那么一小段进行描绘。如《题武关》中的“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诗人既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又敢大胆的去创新,去想象,将历史的真实跟艺术的真实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在此基础上,诗人再去适当地进行一下评论和抒情去表达自己深深的感慨和深刻的讽刺。

(二)、品评历史是杜牧怀古咏史诗的基本特点,但他在进行议论时却很少直接去议论,他的议论往往是有案情却没有结果,造成了含而不露的效果,避免了单纯地借事件去进行说教。他的议论能让读者在生动的历史画面中自行去感受,去思考。如“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借“南朝的寺”来凭吊南朝的灭亡,但其中对晚唐统治阶级的讽喻以及给他们的警示不言而喻。

(三)、杜牧在他的怀古咏史诗的结尾常运用设问的手法,以达到引人深思的效果。诗人的意图在诗中并不显露,读者自己去体会吧。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样的表现手法开拓了

是的意境,同时又能增加诗的含蓄性,婉转性,是诗作波澜起伏,一唱三叹。

(一)、杜牧的怀古咏史诗中还体现出诗人深厚的忧患意识。这一点可不容忽视。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晚唐王朝当时的情况下,统治阶级照样在秦淮河两岸的酒楼里边喝酒边听淫歌滥调,他们根本不关心国家命运、人民的死活。这怎能让诗人无动于衷呢?没有了大国,哪有小家。诗人在为国家命运担忧的同时,也在担心自己的前程。

其实,杜牧怀古咏史诗的特点不仅仅是这些,在本文我就不一一分析了。

总而言之,杜牧的怀古咏史诗具有高卓的史识,丰富的内涵。诗的取材范围相当大,在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凭吊,又有对现实的批判,更有对自身的感伤,格调苍凉低昂,可以说是一曲时代的挽歌。杜牧本人被后人誉为“晚唐七绝”中的“第一高手”,他的怀古咏史诗更被誉为“二十八字史论”,其成就之卓越,在当时无人能比。

参考文献 :

①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② 《大唐诗杰杜牧诗选》 郑文惠编著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2年版;

③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版;

④ 《文史知识》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96年.六月 第33页;

⑤ 《中国古代文学史》 郭预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⑥ 《中学文言文全解一点通》 河大版 (七~九年级合订本) 主编 朱五书 河北教育出版

社。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