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热情奔放的诗歌

诗歌2018-08-30 18:46书业网

篇一:当代文学诗歌修改版

诗歌创作(1949-1962)

本节重点(郭、贺、闻。政治与生活抒情诗)

1.新民歌运动

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这场运动始于群众的自发创作,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作品在艺术上粗制滥造,毫无艺术性可言,在思想内容方面更是充满了狂热、浮夸和虚伪的气息。

2.1959-1960前后,长篇叙事诗的代表主要有(填空):

闻捷的《复仇的火焰》 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

李季《杨高传》 阮章竞的《漳河水》 田间《赶车传》等

3.60年代初,诗歌创作的特点:

①颂歌作为一种诗歌的美学规范,得到空前发展。(诗歌表现的情感领域走向单一)

②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根本性变异,诗的个性化程度削弱和模糊,追求诗人的“自我”,跟人民的“大我”相结合。

③诗歌形式、艺术方法有所变化、发展,从诗体形式上看,这一阶段流行的主要是自由体和半自由体,从抒情方式上看,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和以李季,闻捷为代表的生活抒情诗,成为两种基本抒情方式。

4.政治抒情诗(名词解释,简答)

(重点名解) 政治抒情诗含义:

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一概念则大约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腔调、口号式的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5.政治抒情诗的特征:

①思想内容上强烈的政治性,以及对诗的政治内容的强调。

②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结构往往表现为观念演绎的形态(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③重视情感效应。(反对主题的含蓄、隐蔽,也不考虑感情表达上节制和内敛,它寻求明快、直接,倚重容纳激情的形式因素--音乐感和形式感)

6.政治抒情诗的杰出代表:贺敬之、郭小川等

7.贺敬之的诗

贺敬之的诗分为两大类:

①表现某种具体感受的抒情短诗:《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

②长篇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雷锋之歌》

郭小川的诗:

三个阶段:

50年代:《致青年公民》《致大海》《望星空》《将军三部曲》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到的见解。 60年代:《林区三唱》《甘蔗林—青纱帐》——这一时期风格成熟,艺术成就最高

文革时期:《万里长江横渡》《团泊里的秋天》——思想锋芒尖锐和艺术深沉

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

《甘蔗林—青纱帐》分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咏物诗。诗人运用了巧妙的艺术构思、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联想,以表现作品思想的深刻。诗人独具匠心地选择他人看来平淡无奇的事物,借助艺术想象的翅膀,在地北天南的青纱帐与甘蔗林之间建立起紧密的意义和情感联系,赋予自然对象以丰富深厚的象征内涵。芬芳的甘蔗林显然暗示着今天的美好生活,而北方遥远的青纱帐则象征着昨天的艰苦的斗争岁月,从它们意义的连接当中体现出继承革命斗争传统的思想主题。

这首诗中采用了由郭小川本人创造的优美的新辞赋体。采用铺陈渲染、反复咏叹的手法,以唤起对“青纱帐”革命精神的深沉而久远的动人情感。

8.结合作品分析贺敬之诗歌的特点:

①贺敬之极其重视诗歌的时代性;

②富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他的政治抒情诗,热情奔放,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豪迈,想象纵横驰骋,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与宽广的时代空间感)

③贺敬之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作为阶级、人民与时代这一整体代言人出现的。如《回延安》、《雷锋之歌》、《放声歌唱》、《中国的十月》等诗章中,“我”的形象与诗人所理解的阶级与人民的性格、意志、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

④在诗歌形式上,贺敬之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创造。采用了信天游的民歌形式,长篇政治抒情诗则多采用“楼梯式”。如:《致青年公民》。

⑤诗歌的形象生动可感。

10.郭小川的诗歌特点:

①在诗歌创作中,自觉地追求着时代精神,他的诗歌具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和强烈的政治倾向性。

②富有深邃的哲理,是革命激情和人生思考的结晶体。

③在艺术上采用“感物咏志”的象征手法,他的大部分诗作,包括名篇《林区三唱》、《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都是以感物咏怀或借物抒怀的手法创作的。 ④郭小川的诗歌尝试各种体裁,《致青年公民》是用“楼梯式”写成,《白雪的赞歌》属“半自由体”,《将军三部曲》采取了散曲的短句形式,《林哥三唱》在自由体形式中糅合民歌特色,《甘蔗林--青纱帐》采用“新辞赋”体。

11.新辞赋体:

①是郭小川吸收、改造、发展楚辞、汉赋中的有益因素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有人称为“郭小川体”(又称政论体、长廊体、长句体)。

②特点:诗句较长,组织得整齐严密,讲究行与行、段与段之间的大体对称。

③在写作技巧上,多采用比兴、铺陈、排比、重叠、对偶、夸张等表现手法;

④抒情方式上,诗人采用铺张渲染、反复咏叹的方法,来达到热烈澎湃的艺术效果。⑤代表作:《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

12.生活抒情诗:

定义: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与政治抒情诗并行的诗歌潮流,以闻捷、李瑛为代表,追求如何在对生活场景与事件具体描摹的基础上,表现新的生活面貌和诗人的精神境界。并且还增加了“写实”的叙事因素,往往带有单纯的情节。

(一)生活抒情诗的代表:闻捷、李瑛、李季

(二)闻捷《天山牧歌》的艺术特点:

①用牧歌的笔调来处理颂歌的主题;

②诗作涉及了50年代初期,很少出现的爱情题材,并且将劳动与爱情相结合,把爱情表现得强烈而真挚;

③表现了诗人长于叙事的特点,这些抒情诗大都有简单的人物和情节,通过对生活画面的描述以抒发优美热烈的情感。

诗人对叙事因素的艺术处理呈现出以下方面的特点:

A和谐完整的艺术构思,诗人努力建立一个完整的,收尾呼应的结构,使诗歌中场面、事件的描述与情感的表现、主旨的实现达到和谐与统一;

B善于提炼“情节”,“事件”,使之简化、单纯化、叙事简洁清晰。

C《天山牧歌》对男女恋爱心理的变化和差异有着惟妙惟肖的刻画,诗歌语言具有轻快明媚、回环往复的民族风味的音乐美。

其他作品:《祖国,光辉的十月》《河西走廊》

(三)李瑛的诗

《戈壁日出》《野战诗集》《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13.长篇叙事诗

代表作品:李季的《杨高传》《菊花石》 ,闻捷的《复仇的火焰》

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

诗歌创作(1963-1977)

本章节(重点:白洋淀,根子、多多、芒克)

一、老诗人的隐秘创作

1.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牛汉《半棵树》、绿原《母亲为儿子请罪》、穆旦《冬》

穆旦作品《探险者》《穆旦诗集》《春》《秋》《自己》《冬》《智慧之歌》

2.穆旦的诗特点:

①强烈的荒原意识;

②对绝望的反抗,直面冷酷现实的清醒与深刻;

③现代诗歌的深刻性

3.穆旦《智慧

之歌》的艺术内涵:

《智慧之歌》是目前存留的穆旦诗作中写作最早的诗,具有某种原型性意义。

①诗歌将生命自省与历史考问引向灾难岁月,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令人痛苦的自觉性,诗的首节面对人生的惨淡好不退避,直揭生命的底色与本质,为全诗奠定了冷峻悲切的调子。 ②中间四节可视为诗的第二部分,是对人生由喜转悲的变化过程和以痛苦为日常生活真实的具体呈现,其中前三节选择了爱情、友谊、理想展开抒写,但时过境迁:爱情退烧,变得“冰冷而僵硬”;友谊变质,被实际利害取代;理想褪色,“终成笑谈”;

③末节以酸涩之笔冷静展示了一个严肃思想者在苦难的宿命中必然收获的“智慧的痛苦”,但唯有一颗智慧之树不凋,/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为营养,/它的碧绿是对我的无情的嘲弄,/我诅咒它每一片叶的滋长。

二、青年诗人的地下写作

食指的诗

食指是“文革”期间地下写作中饭呢最具影响的诗人,是文革中新诗歌的第一人。《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三、白洋淀诗群

1.白洋淀诗群(名词解释)

是伴随着1968年底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山”运动而出现的一个知青诗人群,也被称为白洋淀诗歌群落,白洋淀诗群作为一个被追认的命名,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

①从时间角度,它开始于1969年,形成于“文革”中后期,1972-1974年达到高潮。随着“文革”结束与知青返城而在1976年终止。

②从地域角度来看,它诞生于河北省安新县境内白洋淀,是插队知青依此为聚集地形成的相对独立的诗歌群体,由距离北京较近而具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

③从诗人的角度看,它是以北京知青为主构成的创作群体,如根子,芒克,多多等。

(ppt解释)在1970年代进行了一些“地下沙龙”与“地下诗社”活动 中,“白洋淀诗派”自觉地探索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他们与北京等地的地下文学沙龙的成员,形成了当时潜在写作中较有规模的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其主要成员有姜世伟(笔名芒克)、岳重(笔名根子)、栗世征(笔名多多)等人,他们的诗歌相对来说具有更纯粹的现代主义特征,直接预示和影响了“文革”后诗歌领域的现代主义探索。

2.芒克的诗

《心事》《阳光中的向日葵》《野事》

《天空》分析p125

表达了作为“文革”时期先觉者之一的芒克对主流政治话语毫不掩饰的颠覆精神和对自然的皈依情怀。诗以一个奇崛的意象开头:“太阳升起来/天空血淋淋的/犹如一块盾牌”。这个太阳的形象,既不同于当时主流政治语境里象征崇高事物的太阳,也不同于多多的《致太阳》里的那个被束缚、不自由的太阳,它的出现伴随着象征暴力的“盾牌”,展示着“血淋淋”的威力,是一个狞恶的形象。但接下来诗人并没有让批判流于激愤的发泄。通过各个意象写了失落、苦闷和期待被救赎的内心挣扎。诗人虽然失望,却不愿就此放弃对希望的向往。整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芒克率性的语言背后诚挚的情感流动,能读出无奈与不甘、迷惘与追寻在他心灵中的交替沉浮。

3.根子的诗

作品:《人、岁月、生活》《往上爬》

《三月与末日》分析

①《三月与末日》是一首狞厉而磅礴的诗,它用否定/质疑和诘问的方式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我”走出欺骗和盲从,走向意志自由和精神独立的蜕变过程。

②全诗充满了激情的怀疑与背叛,更像一篇读神的判决书。

③诗的独到之处不仅在于奇警的思想、批判的视角和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指向,更在于根子从语言到意象,从情绪到力度所呈现的一种“狰狞”之美,他对“春天”意象的颠覆性描写,为之添加了一种新的令人震惊的“反义”内涵,借此实现了他对人在荒谬处境中精神体验的表达。

4.多多的诗

作品《里程》《阿姆斯特丹的河流》《致太阳》

《致太阳》分析(P127)

①多多的《致太阳》塑造了一个迥异于以往的独特的太阳形象,诗人没有把太阳置于一个神圣庄严、高不可攀的位置,而是用第二人称“你”将人格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和平等对比,从而赋予了诗作充分和自然的情感流动空间。

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多多诗歌的“话语策略”:他对事物复杂本质的把握和因此而呈现的深刻思想性,并不是出于激愤的宣示与说教,而是出于冷静的充满观察力的讽喻。

诗歌创作(1978-1989)

一、归来者的诗(重点:艾青、七月派、牛汉)

1.“归来者的诗”的定义

指在50年代因政治或艺术原因,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错误处理而被迫沉默,1978年相继被恢复名誉之后,于新时期重返诗坛的一批中老年诗人。

1980年,艾青把自己一诗集定名为《归来的歌》,与此同时,流沙河写《归来》,梁南写《归来的时刻》,故名之。

2.归来诗人分为三派:

错划为右派的;艾青、公刘

受胡风案件株连的“七月诗派”诗人绿原、牛汉等 ;

50年代受冷落被迫辍笔的“九叶诗派”诗人

3.归来者诗人的共同特点:

第一,凝聚着历史沧桑感的“归来”主题。 “自白”、“自叙传”的性质。

第二,感伤诗情。

第三,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辩倾向。如梁南的诗《我不怨恨》。

第四,对艺术个性和艺术独创性的重新肯定和追求,使诗歌呈现多样的风格和色彩。

4.艾青的诗

(1)艾青的诗歌特点:《光的赞歌》p184

①从时代特征、民族和人类命运的角度观察生活、处理题材,是诗人艺术个性的基本出发点。 ②从如实的微观具象层层推移到宏观象征的象征手法。

③哲理思辨色彩。

④语言的朴素美,诗体的散文美。

(2)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维也纳》《归来的歌》

二、右派诗人的诗

1.公刘的诗:《在北方》《边地短歌》

2.流沙河的诗《故园九咏》《农村夜曲》《告别火星》

3.邵燕祥的诗:《中国的汽车呼唤着高速公路》《献给历史的情歌》

篇二:古诗欣赏(五)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诗人,原籍南阳,迁居江陵。汉族,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与同代的高适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公元754年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名句。

作品名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文学体裁: 七言歌行

创作年代:盛唐 作者: 岑参

作品出处:《岑参集校注》 作品风格: 边塞送别诗

二、背景资料

天宝十三年,岑参再度出塞,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而写下了此诗。

三、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四、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连串马蹄印。

五、中心思想

唐代的岑参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六、作品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和将士们自然对天气格外关心。昨夜北风呼啸,天气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现仲秋季节就下起雪来了。不过,大雪初积,雪还不厚,被风吹折的干草还没有被雪覆盖。虽然下雪会给归客带来麻烦,但在这些久经大风大雪考验的将士眼中,这点风雪算不了什么。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

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第一部分用“冷”来写“热”;这一部分则是用“愁”来写“欢”,表现手法一样。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虽然描写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但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一、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名称: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作者: 韩愈 创作年代: 中唐 刻画细腻,造句优美,作品出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作品风格: 构思新颖

二、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三、译文

京城的街道上,有淅淅沥沥的小雨,滋润如酥。远远地看去,仿佛有一点儿小草的绿意,可走近才发现没有什么绿意。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远胜过绿柳布满京城的春末。

四、创作背景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五、作品鉴赏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一二句紧扣“早春”描写春雨和草色。“草色”具体入微,尤为传神。 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突出初春美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篇三:诗朗诵---青春之诗

青春之诗

王:青春是蓝色的,像深远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 俞:青春是绿色的,像滴翠的青竹,像坦荡的草原。 王:青春是红色的,像燃烧的火焰,像初升的太阳。 俞:青春是无色的,像风变幻无穷,像雾绚丽迷人。

王:青春是一首

永不言败的歌

俞: 青春是一条

永不停息的河流

王:青春是一本

读不厌的书

俞:青春是一杯

品不尽的茶

合:青春是一座

屹立在民族之林的高峰

刻印千千万万青年的足迹

青春是一座

知识的宝塔

洒下千千万万青年的汗水

王:青春是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树

备受风吹雨淋的考验

俞:青春是一朵

含苞欲放的花蕾

欲向世界展现独自的风姿

合:我用一颗热情奔放的

青春之心

送给自己一份青春礼物

那就是青春之诗

王:谁把舞步简化成线条

俞:谁把歌声凝冻成为乐章

合:青春的源头

像一汪生命的清泉

源与你情感深处的激情

王:你的明眸

启迪过多少创造者的攀登

俞:你的色彩

镀亮过多少奉献者的格言

王:理解青春

须从创造开始

俞:体验青春

须付出毕生的心血

王:与青春对话

俞:魅力的诱惑一如既往

缤纷的遐想举着斑斓的向往

在你的热望里远足

你的目光是我前进的动力

王:与青春对话

俞:我会倍爱每一寸光阴

在我鲜为人知的梦里

你的风景永远是充满爱的道具

演译着人生的喜怒哀乐与辉煌

合:我们想说

王:青春的光芒

在冉冉升起时会很明亮

青春的花朵

在经历过风霜雪雨后会熠熠生辉

俞:青春的历程

在不断搏击后才能谱写壮丽篇章

合:青春是一首美丽的诗,是一支动听的歌。

让我们真诚地把握住它,让青春之花绽放四季。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