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浅论成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00字)

历史典故2018-08-31 01:30书业网

浅谈成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安徽省蚌埠第六中学 姜 炜

内容简介: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是我国语言文化的浓缩。初中历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成语资源,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通过发掘教材中的成语典故,激发学生主动寻求、积累、升华历史知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成语运用得当,往往会为教学增添亮点,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意发挥应用成语的益智、培情、育人等多重功能,无论对于实现新课程环境下的三维教学目标,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大有裨益。

关键词:成语 历史教学 应用 兴趣

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也是我国语言文化的浓缩,它历史悠久且来源广泛,其中有不少或出自某一历史事件,或出自某一历史人物的言行,这便是通常所说的历史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有的庄重严肃,有的幽默机智,而且大都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熟悉这些成语历史典故,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极好载体。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成语这座文化富矿,充分发挥其优势组织教学,以期取得良好效果。

一、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要使学生喜爱历史这门学科,历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历史资源丰富而深厚这一有利条件,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历史教学中,教材显性知识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大量信息资源,尤其是丰富的成语知识和典故,等待着教师去挖掘。例如,笔者讲到《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时,布置学生分组搜集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成语。经过一番努力,学生们找到了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与老子及其学说相关的有:“福祸相倚、唇亡齿寒”等;与墨子及其学说有关的有:“墨守成规、墨突不黔”等。学生们因此而深刻理解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具有了如此高度发达而成熟的文化,时至今日这些文化一直都在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心灵,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文化涌入国门,一时之间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甚嚣尘上,使得青少年学生对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如端午、中秋、春节等却渐生冷淡。如此情况下,我们固然需要开拓青少年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其合作意识,但更需要加强青少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日

常教学中,以成语的应用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熟知中华民族历史,关注民族传统文化,进而做到主动传承、弘扬,对于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必将产生积极、有效的现实影响。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信息时代,各类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知识来源的渠道正呈现出立体化、多样化、网络化的特点,当有限的生命遭遇无限知识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垄断地位势必被打破。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应更新观念,及时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历史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像爱护自己的双眼一样呵护学生的求知欲。初中历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成语资源,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通过发掘教材中的成语典故,激发学生主动寻求、积累、升华历史知识。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中,当谈及青铜文明的典型代表——“鼎”时,笔者要求学生回答有关鼎的成语。各小组经过充分讨论后,学生们的答案很丰富:“一言九鼎、钟鼎人家、钟鸣鼎食、革故鼎新、三足鼎立、春秋鼎盛??”远远超出笔者的预期,对于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推动、辅助作用;再如讲授《三国鼎立》一课时,当笔者问及与本课相关的成语时,学生们的反应非常踊跃,纷纷给出自己的回答:“三顾茅庐、七步成诗、初出茅庐、刮目相待、吴下阿蒙、周郎顾曲??”学生们不仅整理出相关成语,还介绍了这些成语的相关背景,对于理解三国历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寻找兴趣突破口,而兴趣突破口得靠历史教师去思考、去发现、去创设,同时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予以剪裁、加工和利用。唯有如此,才能把教学信息的遗失、失真以及外界的干扰减少到最低,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直观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剪裁加工,充分发挥历史成语典故的优势,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三、运用成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俗话说:“身体不好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中外古今,头脑聪明而道德败坏者不乏其人,由此而祸及国家、民族的事例屡见不鲜。学校教育,德育为先,育人是一项复杂、长远且艰巨、繁琐的系统工程,而初中教育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人生发展历程中具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肩负起时代、社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通过直观的历史现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复杂的社会,使其逐渐学会运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笔者在日常教学时,讲到《秦王扫六合》时,适时引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等成语,引导学生理解农民起义的革命首创精神;讲到《伐无道,诛暴秦》时,列举了“楚河汉界、四面楚歌”等成语,使学生加深对秦末楚汉相争激烈的认识;讲到淝水之战时,引入谢安“东山再起”、苻坚“投鞭断流”的成语故事,揭示东晋军民的上下一心与苻坚的刚愎自用是决定双方胜负的重要因素;谈及班超经营西域时,引入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班超身上所表现出的勇气与胆识。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成语的应用,形象提示了历史发展趋势,透过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介绍,不断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渐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具备坚强、自信、乐观的意志品质,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成语运用得当,往往会为教学增添亮点,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反之则会冲淡教学主题,华而不实。一般而言,运用成语辅助教学时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要突出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即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延伸教学内容;二要符合课堂效率原则,即在上课之前布置学生自主探究,查找有关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这既能有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探究欲望,同时辅以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提升成员的团队合作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成语运用应适时适度、因地制宜,绝不可过多过滥,以致喧宾夺主。作为教学内容的实施途径,它只是方法,是手段,是载体,而培养、丰富并巩固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才是根本目的、终极目标。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