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浅谈哲理性德育故事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意义

哲理故事2018-09-09 01:18书业网

故事在小学生道德人格培养中的价值

故事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儿童的想像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故事的品质。故事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古今中外的许多故事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使儿童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感染和影响。故事中爱的精神、乐观的情绪、绚丽的想象,对小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其独特价值。

[关键词] 故事; 道德人格; 价值

人格,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指人的个性。童年的经历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史中占有一等重要的位置。因此,让小学生获得身心自由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让小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进入自我人格的完善,实现德育目标与学生自主的学习道德的有效连接,我们发现优秀的儿童故事总是能够真实地,形象地,生动地表现小学生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总是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采取肯定,鼓励的态度,也能真实地展现小学生个性张扬的游戏精神和自由翱翔的的天空,因此很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同和喜爱。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健康,愉快的发展之中。在给小读者带来身心愉悦的同时,故事中爱的精神、乐观的情绪、绚丽的想象,对小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其独特价值。

一、故事与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契合点

(一)故事的最终目的

故事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文学作品。其最终目的是把在身体、精神、社会方面均未成熟的儿童培养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人。80年代初,曹文轩提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一个核心命题是“儿童文学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1]。其意义都旨在指出儿童文学之塑造儿童性格、完善儿童人格的目的。富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故事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故事中的真、善、美也必然对他们的人格的形成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人才打好基础的,高尚的精神,完美的人格自然是最本质的素质。人格是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通常则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人格是从小在社会环境的影响,文化艺术的熏陶,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等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我国教育家柳斌认为素质教育要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可见,如果儿童的素质教育在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行、良好心理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真正落实,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儿童逐渐确立起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增进文化素养,达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三)故事与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学者黄云生在《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中提出,儿童文学在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价值在于:首先,儿童文学能让儿童读者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并帮助他们提高感知生活的能力;其次,儿童文学对发展儿童读者的想象力、训练他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好的开启作用;第三,儿童文学对少年儿童性格、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的形成,能产生积极的影响;第四,儿童文学有助于儿童读者陶冶情操,健全人格。[2]既然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主要在于“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在于“人性之熏陶”,这就是说故事(儿童文学)是借助它的魅力来对儿小学生施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也即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故事的最终目的是把小学生培养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正是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可见,故事与小学生素质教育两者追求的目标都是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成长,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故事与小学生精神成长的密切联系

(一)故事是育人的有效载体。故事的艺术肌体中饱含着爱与善的主题、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绚丽多姿的幻想品格。实践表明,从故事中透射出的趣味与哲理,真、善、美与假、恶、丑能温暖和照亮小学生的心灵,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产生共同对话,能使小学生在与这些“故事”伙伴的共同活动中习得道德认识,并因此逐渐对真伪的辨认,善恶的区分,美丑的鉴别等诸多道德因素不“教”自“明”。

(二)故事更能使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与理性的教育相比,受教育者更易接受富有情意和童趣的教育。教育愈体现出无意识性,所收到的效果就愈好。而故事恰倒好处的迎合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自然而然的激起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和对邪恶行为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三)故事能使小学生趋向高尚的精神境界。故事中很多鲜活的人物角色都能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榜样示范也正是教育者以他人和自身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这些榜样能丰富学生的童年生活,又能激发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以及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品格。

三、故事在小学生道德人格培养中的价值

故事在学生道德人格培养中的价值存在于作为客体的故事对作为主体的学生道德人格的作用和影响中。价值效应论指出,“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或效应。”[3]价值是故事对学生生存、发展、完善的效应。故事里设置各个角色、各种情境,目的是借以帮助孩子分析、辨别各种意志、品性和情感的正确与错误,使孩子通过阅读得到形象生动而富有情境性的教育,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

(一) 故事在小学生良好品行形成中的价值

小学生的良好品行包括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两部分。一些洋溢着爱的精神的故事,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有较大的价值。道德情感有情境性、感染性的特点。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故事中所包含的悲悯情怀、善良愿望和高尚无私的,不求回报、只知牺牲与奉献的爱的精神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同情感,进而可以转化为善良的品格。小学生很自然地对故事中的弱者,如小人鱼、拇指姑娘、等产生同情与想要帮助他们的情感。感染性就是情感的共鸣,是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别人产生同样的或者类似的情感。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情感投入,很容易参与到故事中去,甚至于忘记自己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所以小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当作者本身对其作品中的角色,

或者作品中人物对他人表现出极大的悲悯情怀和人道主义情感时,便很好地感染了小读者,唤起了小学生发自内心的“爱”的冲动。孔子说“与人为善”,中华民族善良、友爱的美德举世闻名。“仁者爱人”这句古训是我国爱心教育的经典名句,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人格培养的基本内容。

光有善良和同情心还不够,在皮亚杰看来义务的意识或义务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教育学家拉比·耐尔·库山指出:高尚的人意味着一种责任心,将同情心和自身的需要让位于他人的需要。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减轻他人痛苦、替他人分忧的纯真感情。《野天鹅》就很好地教诲学生:亲情不仅是牺牲、是付出,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再如一些“伟人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等更是将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提升到整个人类社会的高度。一个人真正的自我价值是实现他的社会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品中那些造福人类的善人和天才的殉道者牺牲了“小我”,成就了“大我”,他们所拥有的伟大品质就是我们要在学生中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道德行为是人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小学生在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形成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之后就有可能将其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故事本身为小学生营造了一种爱的氛围,歌颂爱与善的主题。故事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的举止行为成为小学生效仿的对象,引领着小学生最终达到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人与社会的内在和谐。

(二)故事在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养成中的价值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都应该十分重视对小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使他们学会用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因素的侵袭;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顽强的意志,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从而健全人格,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弥漫着乐观情绪的故事对学生超越自卑,肯定自我,表现价值,培养意志和耐挫力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故事中“无差等”的思想和自我安慰的精神。就是要每个孩子都不输在起跑线上。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每一个个体在本质上都有自卑的成分。具有自卑倾向的学生阅读了《丑小鸭》这样的作品,理解了生活中自卑状态的普遍和真实后,就能学会严肃恰当地对待这种状态和时刻,同时也意识到哪怕在最深的丑陋和自卑中,也不应失去温暖而美好的梦想。一切美好的伟大的人或事都是从最初的粗糙、幼稚甚至丑陋中诞生的。倘若真的不如别人,努力过便也没必要自怜自艾。可以寻找自己的优势,为自己确立一个新的发展目标,开始新的追求。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满足”,小学生在自身的合理愿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也不妨模仿故事中得人物做一做梦,在补偿性的梦境中填充原先精神上的空虚以重塑一个希望,保持良好的心态。

然而,成功往往与挫折并存,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表现为良好的耐挫力和坚强的意志力。一些伟人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中的人物在遭受过巨大的挫折和磨难后,为了理想和追求,他们不言放弃,他们执著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积极精神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现代社会学习理论家班杜拉在实验中发现,儿童在观察范型的过程中,即使未受到外部强化或替代强化,仍能获得范型的行为。所以,故事里那些不消沉于自

己所处的逆境,怀着美好坚定的理想,在乐观情绪的支撑下,通过执著的斗争,最终“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的人物形象就成为培养儿童意志力和耐挫力的范型,促使小学生获得范型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故事作为一种儿童精神世界的辅助教育材料,可以让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并实现自我,于生活中提高意志力和耐挫力,使个体生命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三)故事在小学生感知生活,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故事有助于小学生感知生活,扩大视野。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无论是周围环境,还是求知世界,他们都想了解。在他们生活中衣、食、住、行都有故事化的痕迹,他们物我不分的心理特征驱使他们容易与世界联在一起。同样故事中的想象仍然要受到一定的现实生活的制约,体现一定的物性特点。事实上,故事呈现给读者的艺术形象,不论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还是幻想世界的图景,都熔铸着作家认识生活认知世界的经验,具有高度的生活化的典型性,因而对小学生认知生活认知世界有着极大的帮助。这就是说,故事不仅让小学生了解许多社会的、自然的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情,更主要的是向他们传递了人生的经验,包括观察生活和认知世界的经验。以其生动的形象、饱满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来影响小学生对客观世界的价值取向,以及世界观的形成。这是一个扩大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感知生活能力的过程。

故事让小学生极富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认为想象是创造力。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和开端。想象对时间、空间和物种间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充满幻想和创造性想象的故事中,集中了人类最大胆、最自由、最优秀的幻想。他以与小学生相近的心灵去感知世界,在作品中展现充满奇异色彩的幻想世界,为小学生打开一扇通向幻想王国的大门。小学生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比较缺乏。充满幻想和创造想象的故事打破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局限和羁绊,充分体现了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引导学生从平常状态中超越出来,在理想世界里畅游,学生在读故事听故事时,会很快融入情节中,故事里的人就是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正是这些特别迎合儿童心理又紧密联系生活的美好幻想,更能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给儿童带去更多创造的空间。为学生将来成长为具有幻想力,具有创造力的人奠定基础。同时故事作品中为儿童提供的心理安全也很好地保护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保护了他们的创造力。使充满幻想和创造想象的故事成为学生的认识和思考向前迈进与升华媒介。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阶段,也是素质教育最佳的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作品中的故事,生活中的故事,往往令其终身不忘,影响他一生的生活和事业。这不仅是指文学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人格--人的整体素质上的影响。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