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2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5000字)

历史典故2018-09-09 06:00书业网

2.The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影响翻译实践的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

由于世界是一个整体,这决定了人类众多的语言之间具有某些相似性,因而不同语言之间就存在着相互沟通交流的基础,存在着可供参考的意义.正是由于该意义的存在,不同语言之间的所指意义形象上.思维方式,思维形象的异同会造成语言文化差异,翻译时可采取思维方式的转换,思维形象的转换与移植来处理.又因为文 化差异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 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 只有重视文化内涵, 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 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本文着重从词义联想和意象, 理解和思维, 比喻和习惯表达, 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四个方面论文化差异对翻译有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 翻译, 影响

所谓翻译, 简单地说, 就是把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表达出来. 但是这简单的一句话, 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因为" 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 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 . 在英汉翻译的实践中, 通过对两种文化差异的对比, 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 并运用这些特点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困难, 是十分重要的.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 翻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 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假背景所 导致的. " 归根到底, 翻译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因为两 种语言差异而造成的障碍. " 可见, 在翻译这个千里之行的旅程中, 始于足下的应当是对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 这是翻译的一个主要任务, 也是一个难题.

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 不同民族的人能否互相沟通, 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 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 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才能跨越语言鸿沟, 从而使翻译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在此, 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谈谈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 词义联想与意象对翻译的影响

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联想记忆, 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事物属性认识不同, 他的心 理反映也不 同, 在词义联想与意象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 异. 例如, 在东方文化中, " 红娘" 一词是指促成美好姻缘的人, 常会使人想起中国古典名著《西厢记》中的丫环; 而在西方文化中, go- between和 match- maker除 了表示" 媒人" 的意思外, 还有" 中间人" , " 掮客" 的含义. 人们也就不可能产生类似的文化意象. 可见, 产生词义联想失误或缺乏适宜的文化意象, 就会造成翻译过程中错译或误译的现象. 请看例句:

例1: One eye- witness is better than ten hear- says.

这是一句谚语. 如果词义联想不当, 直译为" 一次目睹胜过十次耳闻. " 则译文没有完全体现原文的含义. 在英语中, ten一 词除了表示具体数学" 十" 之外, 还用以泛指" 多" 的含义, 所以, 译为" 百闻不如一见" 更为妥当, 贴切. 例2: She is the boss s girl Friday.

这句话的关键是girl Friday一 记号, 如果望文生义, 想当然地译为" 情妇" , 就会错译. 在英语中, girl Friday是 个成语, 意为" 得力助手" (尤 指秘书), 因此, 正确译文是: 她是老板的私人秘书.

2 理解与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理解和思维方式, 英汉两个民族也不例外, 在观察, 理解与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对同一事物, 往往因理解不同, 而产生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对颜色词的理解和使用, 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颜色的所指是完全一样的, 但由于理解的差异, 使其文化含意完全不同. 请看下列一组单词 的英汉对比(参 照英语奥林匹克小学四年级分册主编包天仁吉林教育出版社) .

英语汉语

black tea 红茶

black coffee 浓咖啡(不 加糖或牛奶)

black eyes 挨打后的黑眼圈

dark eyes 黑眼睛

brown sugar 红糖

blue film 黄色影片

in the black 赢利

in the red 亏损, 赤字

white sale 大减价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White elephant 贵而无用的东西

此外, 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 请看例句:

例3. Nobody could be too foolish this day.

这句话若直译为: " 今天谁也不会太愚蠢" , 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英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 体现为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 其正确译文应该是: 今天, 无论你怎样出洋相, 都不算过分.

例4.It is impossible to overestimate the value of the invention. 这也是一个体现为逆向思维的双重否定结构. 如果直译为: " 过高估计这项发明的价值是不可能的" , 则与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 正确的译文应为: 这项发明的价值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会太高.

由此可见,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 只有对不同民族在理解与思维上的差异作深入细致的了解, 才能避免错译, 误译,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比喻和习惯表达对翻译的影响

比喻及习惯表达都是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成份, 也是翻译过程中导致理解障碍的原因之一. 只有深入研究, 对比, 理解两种语言在比喻和习惯表达上差异, 才能摆脱理解障碍造成的困境, 真正达到译文" 入木三分" . 由于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识, 可以有不同的透视角度, 因而就会产生喻体不同, 比喻相似的现象, 即比喻的差异. 请看下列一组词的英汉对比(参 照英语奥林匹克小学四年级分册主编包天仁吉林教育出版社) .

:

英语汉语

as strong as horse 气壮如牛

as blind as a bat 鼠目寸光

for the birds 对牛弹琴

goose flesh 鸡皮疙瘩

something fishy 蛛丝马迹

as wise as an owl 像猴子一样聪明

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lick one s boots 拍马屁

Diamond cuts diamond 棋逢对手

A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

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

T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

此外, 两种语言在习惯表达上也有差异, 请看例句:

例5.If you ever think he is lazy, think again.

这如果直译为: " 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 再想一想吧" . 从表面上看十分忠实原文, 但由于忽略了在特定环境下英语习惯表达的特点, 实际上完全没有将原文的真正意思译出来. 其正确译法是: 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 那你就错了. 例6.When I say Chinese food, I mean Chinese food.

这句话照字面直译为: " 当我说中国菜时, 我是指中国菜" . 这不仅破坏了原句的意思, 也没有将句中特定的表达法体现出来. 如果译为" 我说的是正宗的中国菜" 那就好多了.

4 宗教信仰与典故对翻译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中, 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 认为上帝创造一切, 宗教多有" 圣经" , " 洗礼" , " 修女" , " 教堂" , " 上帝" 等词汇. 而中国人信奉佛教, 道教, 多有" 玉帝" , " 观音" , " 菩萨" , " 佛主" , " 慈悲为怀" 等宗教词汇. 在中国文化中, 历史典故丰富多彩, 如" 盘古开天" , " 牛郎织女" , " 项庄舞剑" , " 卧薪尝胆" 等等. 在西方文化中, 许多历史典故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及圣经故事. 请看例句:

例7.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 You won 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 这句话中的doubting Thomas源 于圣经故事, Thomas是 耶稣的12门 徒之一, 此人生性多疑. 后来, 英语中使用doubting Thomsa表 示多疑之人. 理解了其中的文化内涵, 我们便可以将其译为: 你这个人真多疑, 我说什么你都不信. 例8.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ings begin to breathe.

基督教认为, 上帝创造了人, 而人来自尘土. 因此, 英语中creation指 " 上帝" . 而clay指 " 上帝创造的人" . 理解了creation和 clay这 两个词的宗教涵义后, 就可将原文译为: 老师是创造的见证人, 目睹生命呼吸成长. 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 只有深刻了解东西方文化个性的差异, 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才能避免错译, 误译, 使翻译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5 结语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 加快了国际间的交流,使很多的科学技术与科研成果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并得到发展.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尤 金·奈达说过: " 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 " 可见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 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是做好翻译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浅谈英汉翻译实践中的文化因素

浅谈英汉翻译实践中的文化因素

安维 1 ,赵顺发

(1.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市 300402 ; 2.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80)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既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面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提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基于语言的复杂内涵,在英汉翻译的实践中,就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要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翻译者必须深入探明翻译内容所涉及到的原语和目标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方法,译出既保持异国情调,又为读者所接受的最自然的最接近原义的译文。

关键词: 英语翻译;文化差异;影响因素;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 H31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498 (2004) 01 - 0103 - 05

翻译难,难就难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与翻译。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体系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体系里却是很难理解的;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的国家文化中含义却往往不同。翻译决不是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因此,译者必须深入探明翻译内容所涉及到的原语和目标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运用各种翻译方法,译出既保持异国情调,又为读者所接受的最自然的最接近原文的译文。

一、英汉民族文化差异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既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提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 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既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掌握一种文化的直接有效的工具。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因此具有特殊性。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

(一) 文化背景上的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本,农业人口众多,故不少成语是来自农谚。

例如:

槁木死灰withered wood or cold ashes骨瘦如柴be lean an a rake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 ore swine滚石不生苔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ass众人拾柴火焰高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喜欢航海,因此,有很大一部分成语源于航海事业。

例如:

好风快扬帆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 r静水流深Still waters run deep海面平静,人人都可当舵手In a calm sea , every man is a pilot小洞不堵要沉大船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二) 风俗上的不同

中国和英国人都说:“用我的心爱你。”“I love you with my heart . ”有一个略懂一点英语的中国内地人向外国人介绍自己爱人时用“love”一词,外国人听了十分惊奇,因为love 在英语表示情夫或情妇的意思,而汉语中的“爱人”相当于英语的“hu**and”或“wif e”。

中国人把猫头鹰当作不吉祥的象征,但英语中却说,“as wise as an owl”,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成为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甚至把它看作光明的未来,“望子成龙”。可是英美都把“龙”视为喷烟火的凶残怪物。

(三) 联想上的不同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是对客观的反映。人类有许多不同的生活经验,共同感受,所以不同文化有不少重合处(cultural overlaps) 。例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用雪比喻白,用金比喻黄,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猴子比喻灵活,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同的民族用不同的比喻表达同一思想。

例如:汉语用“一箭双雕”,英语用“一石双鸟”。汉语用“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英语用“In the land of the blind, the one - eyed man is king. ”汉语说“身壮如牛”,英语说“as st rong as a horse”;汉语表示一个人大口大口地喝水,常说“像牛饮”,英美人却说“drink like a f ish. ”

(四) 社交礼节上的不同

美国人在打招呼时,经常说:“Hello”,“Hi”, 而中国人在碰面时却经常说:“你吃饭没有?”中国人喜欢问:“whereare you going ? Where have you been ?”有些讲英语的人听了很不高兴,心里说:“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

外国人告别时通常说:good - bye. Bye - bye 或see you later 或微微一笑并伴以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而中国人却通常说“慢走,慢走”、“走好,走好”或“请留步”。

“你辛苦了”,在中国使用范围很广,而英语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

(五) 文化上的空白(cultural blanks) 与意义上的冲突(cultural conf licts)

所谓文化上的空白,即有些说法或行为是一国所有,其他国家没有。例如:中国有些说法,外国没有:唱红脸,炒冷饭,拍马屁,半路出家,三头六臂,对牛弹琴,班门弄斧,孔夫子搬家———净是书等;英语中也有一些独特的说法,例如:a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 a green eye , as poor as church mouse , take French leave , a black sheep , a white lie , a f rog inthe throat , a bee in one’s bonnet 等。

所谓意义上的冲突,即有些事物或行为中国有,英国也有,而且有相当的词,但涵义却不同,有这么一句话:“中国是块肥肉,谁都想吃。”肥肉这个词在英语里也有,但外国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比作肥肉,比瘦肉不更好些。中国人见面常说:“你胖了!”这原是一句恭维话,可是英美人听起来,以为是警告对方该节食了,他们更不理解为什么要“打肿脸充胖子”。

英语“f lower”也常用来指女人,但汉语“花”这个词,经过一定组合后就有别的意思。例如:沾花弄草、花街柳巷,

这里讲的“花”却是指不三不四的女人或娼妓。

二、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何谓文化? 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如何? 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澄清的问题。英国学者泰勒( E. B. Tylor , 1871) ,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性整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是人类在其历史经验中创造的观念和事物的总和。文化并不是抽象的,它是我们所感知的一切。人类以自己的情感、技能和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更新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语言上不同,文化上各异,但人类的能力本质上是相同的,由于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深层意义上反映了人类的共同能力,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同一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活动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出现多样性,这就是文化差异的渊源。

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进步,

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 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这正是翻译的根本任务和最大意义所在,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表面上存在中外文字表达上的差异,仅仅从文字技巧上来着手是难以解决含义差异的,我们必须要从文化背景上来处理中外文字在表达事物内涵上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源是于生活上的不同而形成。

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翻译除了文学功能外,文化背景是极其重要的; 翻译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不太熟悉的话,译文就会生硬难读,有时甚至不知所云:

他用耳朵的根底听着这音响,那是愤怒的叫唤,是狂野的咆哮。他觉得那送来的热情和血的骚扰,在自己的胸中汹涌了,在他脸上,感到暴风雨的狂暴的乱打,前进着,破坏着,而且以伟大的赫尔鸠拉斯底意志蓦地停顿着。那巨大的精灵,泌他的身体里去了。似乎吹嘘着他的血体和心灵,使这些忽然张大,他踏着全世界矗立着,他正如山岳一般,

愤怒和悲哀的急风暴雨,搅动了他的心。??怎样的悲哀啊??怎么一回事啊! 他强有力地自己觉得??辛苦,愈加辛苦,成为强有力的人,多么好呢? ??人为了要强有力而含辛茹苦,多么好呢!

这段译文是鲁迅翻译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黎明”里的一段描述,让我再看看傅雷的译文,一读之下便立即感觉二者之间的差别。究其原因,一是鲁迅对欧洲音乐不太了解,而傅雷则研究过贝多芬的生平与创作,熟知欧洲音乐文化,翻译出来的译文当然深具神韵了:

他认得这音乐,认得这愤怒的呼号,这病狂的叫吼,他听到自己的心在胸中忐忑乱跳,血在那里沸腾,脸上给一阵阵的狂风吹着,它鞭挞一切,扫荡一切,又突然停止,好似有个雷霆万钧的意志把风势镇压了,那巨大的灵魂深深的透入了他的内心,使他肢体和灵魂尽量膨胀,变得硕大无朋。他顶天立地地在世界上走着。他是一座山,大雷大雨在胸中吹打,狂怒的大雷雨! 痛苦的大雷雨! ??哦! 多么痛苦! ??可是怕什么! 他觉得自己那么坚强??好! 受苦吧! 永远受苦吧! ??噢! 要能坚强可多好! 坚强而能受苦多好! ??

由此可见,无论译者的文字修养和工夫多么到家,缺少文化背景是不行的。让我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英国牛津大学退休教师霍克思(David Havikes) 为了要集中精力把曹雪芹的《红楼梦》译成英文,辞去了牛津大学东方学院讲座教授一职,待《红楼梦》一书英译本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公司出版之后,顿时成为经典译著,虽然并未能为霍克思带来应有的脑力劳动回报,但霍氏的译本将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英译的典范之作,当无疑问。下面的一段是第一十三回秦可卿向风姐托梦,其中有这么几句: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 霍克思的英译如下:

Our House has now enjoyed nearly a century of dazzling success . Suppose one day“joy at its height engenders sparrows . ”And suppose that in the words of another

proverb ,“When the t ree falls , the monkeys scatter ”. Will not our rep utation as one of the great , cultural households of the age then turn into a hollow mockery ?

宋淇称赞说:“读起来十分舒适,简直不像翻译,尤其把诗书旧族”译为great ,cultural household 是由于他“吃透”了“诗书旧族”的文化内涵。

上面的两个例子说明了文化背景对翻译的重要性,事实上缺乏文化元素的译文等于缺乏了灵性的翻译,所谓“文化元素”,其实也包括了译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的修养、理解以及而引致的气质和风格。换句话来说,译文实际是原文、原文文化背景、译文、译文文化背景、原文作者的气质和风格、译者的气质和风格的混合体。要令这些元素有机地结合起而形成一个综合体,实非易事。但是,却能够有人做到了这种综合性的工作。如:傅雷的中译《约翰·克利斯朵夫》,霍克思的英译《红楼梦》。

三、在翻译实践中,解决英汉民族文化差异的主要方法

翻译是不同民族沟通思想,交流文化的行为,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由于民族的文化差异往往给翻译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对原文中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容若是以译者的文化观点去理解,往往造成译文表达上的错误和不足。因此,翻译绝不能像查找位子那样搞“对号入座”,将原

文逐字逐句转变成译语那么简单。为了避免发生对原文的错误理解,译者不仅应努力提高语言本身的修养,而且多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时要格外重视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力争翻译的同等效果。下面着重谈谈在翻译实践中处理英汉民族文化差异的主要方法:

⒈异化法: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帮助读者了解外来文化,应尽量保留原语的文化特点,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

例⑴:周煦良译《刀锋》中有这么一句话:“You don’t want to lose larry altogether , do you ?”she shook her head.

译文:“你不想完全失掉拉里,是吗?”她点头。

在回答否定疑问句时,英美人着眼于所问的内容是否属实,而中国人则着眼于问语本身是否正确。从文化的角度考虑似乎有些“失真”,原文明明是“摇头”,译文为何改成了“点头”,笔者认为,这两句改一个译法,则可达到保留原语文化特点目的:“你并不想完全失掉拉里吧?”她摇摇头。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其文化内涵,避免破坏原文的“异国情调”。

例⑵:

“I bet you can’t spell my name ,”say I.

“I bet you , what you dare I can , ”says he.

“all right , ”says I ,“go ahead. ”

“George Jaxon - than now , ”says he. (Mark Twain :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ch ,17)

译文:“我敢说你准不知道我的名字是哪几个字,”我说。

“我敢说你这可难不住我,我知道,”他说。

“好吧,”我说,“你说说看。”

“荞麦的荞,自治的治,清洁的清,克服的克,孙子的孙———怎么样,”他说。

(张友松,张振先译《克贝利·费恩历险记》p116)

上面两位译者用心虽好,结果却是弄巧成拙,使不懂译文的读者误以为英文用的也是方块字,因此还不如老老实实译成:

“我敢说你不会拼我的名字,”我说。“我敢说,你能做的事儿我也行,”他说。“那好,”我说,“就拼拼看。”

“G - e - o - r - g - e , j - a - x - o - n 怎么样,”我说。

例⑶:

“My dear Mr . Bennet ,”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 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

(Jane Austen :Prejudce ,ch ,1)

译文:有一天,维纳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我的好老爷,尼日,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过没有?”(王科———译《傲慢与偏见》P1)

译者把“My hear Mr . Bennet”译成“我的好老爷”也容易产生误导:好像18 世纪的英国妇女跟旧时代的中国妇女一样,也跟自己的丈夫称“老爷”。其实,在奥斯丁时代,虽然英国也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但并不存在妻子必须称丈夫“老爷”的习俗,所以,此处还是如实地译成“亲爱的贝内特先生”为好。

⒉归化法:

归化是用与原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来词语,采用归化手段是基于两种明显的文化特异性,将原语成语或俗语形象转换成译语或习语的形象,力求译语和原语最大限度的等值,并使译语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

例⑴:

She f elt that she must yield , she must go on leading her st raitened , humdrum lif e was her p unishment f or havingmade a mistake a mistake. She had make her bad , and she must lie on it .

Theodore Dreiser .

译文:她觉得不能打退堂鼓,必须继续过贫困而单调的生活。这是她犯了错误得到惩罚,她要自食其果。(西奥多·德莱塞)

原文:“She had make her bad , and she must lie on it . ”在汉语中恰好有相似的成语“自食其果”,我们便可以替换。

例⑵:

By the winter of 1942 , thei r resistance to the Nazi terror had become only a shadow.

Winston Churchill .

译文:到1942 年冬季,他们对纳粹恐怖统治的抵抗已经名存实亡了。这里译者舍弃了原来形象,但却把原文隐喻所含的信息传达出来。

(温斯顿·邱吉尔)

例⑶:

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译文:据说家家户户多多少少都有自家丑事。

这里如不译成“家丑”,而直译“衣柜里的髓髅”,那就令人费解了。

例⑷:

Among the blind the one eyed man is king.

译文: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解释) 原文中的大意为:瞎子国里独眼龙为王。但这种翻译很难为中国读者接受,不如改为中国人熟知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工具,其核心问题是“异化”还是“归化”。从“文化异国情调”来看,译文应该是越“异化”越好,

然而,为了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又不得不允许一定程度的“归化”。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好“异化”和“归化”的关系呢?

笔者认为归化和异化都是解决中外文化差异的有效方法,在文化背景上尽量争取“异化”,避免“归化”,而于文字表达上在不违反中外文化习俗上,能“异化”就“异化”,能“归化”就“归化”。

总之,翻译与文化背景有着血肉联系,翻译不但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文化体系的鸿沟,然而,这种文化体系的鸿沟不是绝对的,不可逾越的,只要译者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

就可以把原语中字里行间的深层涵义与文化的真正涵义传达出来,因此,归根结底,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其根本任务不仅是翻译文化,而且是翻译容载或含蕴着文化信息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 ]刘密左. 文化翻译论纲[M]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 2 ]陈安定. 英汉比较与翻译[M] .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 3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 4 ]戎林海. 翻译与文化知识[J ] . 外语教学,1990 , (1) .

8.论文化差异与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11.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

Cultural Obstacles in English Learning

13.中西社会习俗比较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al Conventions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