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 [1500字]

历史典故2018-09-09 06:02书业网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

【摘要】

教学情境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利用具体的场所、景

象、境况等来制造或设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

围,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

知欲望,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过程

中提高思维和认知能力。

【关键词】 教学情境设计 学习兴趣 求知欲望 综合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

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

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教学情境对于学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变学生的学生方式。小学生的思维与

认识总倾向于直观性和形象化。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

系的,因为在“情境” 的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联

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

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

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课程

改革的目标,创新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

学过程中设计出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笔者认为教学情境设计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

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下

面结合实例,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的一些方法。

一、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问题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问题,将学生引入

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教学情境。课堂上,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能使学生通过探索、

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设计问题情境不等于随随便便问问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频繁地问“对不对”

“会不会”“是不是”等,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这样问,不但对学生的学

习没有多少意义,而且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因此,问题教学情境所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挑战性而且思维含量比较高,这样,学生探索的欲望才能不断生成,思维才能不断发展。

例1:《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情境设计:

师:“小明想买条裤子,同样的商品华润超市98元,打八折出售,天虹超市118元,打七折出售,请你帮他算一算,该上哪儿买合算?为什么?”

像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真正用于生活的真谛。

例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情境设计:

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后思考

(1)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3)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就能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转换角色教学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听讲、模仿、记忆、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因此,这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学习者。对于抽象程度很高的数学学习来说,这样一种数学教学活动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抑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认为学数学就是做题,没有什么用处。

《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善于结合教材实际,设计出改变学生角色的教学情境,诸如:让学生扮演节目演员、游戏(或活动)参与者等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3:《3的倍数特征》的教学情境设计:

师:“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游戏,看谁能考到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不信,你们可以用笔算去验证。”在想方设法没有难住老师后,学生充满好奇,老师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快速判断出来的呢?老师趁机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也能做到。于是学生就能以极高的兴趣迅速进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导入新课内容,改变了学生作为被动学习者这一角色,把枯燥死板的数学学习过程变为主动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完成这节课的学习。

三、合作学习教学情境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设计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要求学生学会沟通、合作的技能,以及学会处理分歧的能力和分享学习成果的乐趣。

例4:《圆的周长》的教学情境设计:

师:“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找一些圆形的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把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单中。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由于数据多,完成工作量大。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做,然后校对答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能很好发挥,而且完成这样的一道题目单靠一个人去做要耗费15分钟左右,课堂教学效果非常不明显。笔者在这类题目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来设计教学情境,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学情境设计:以4人为一组,要求小组在5分钟之内完成规定的题目,形

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情境。学生顿时投入到紧张的合作解题中,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活跃起来,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和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须为学生作咨询和指导。5分钟过后,让一个小组主动到投影仪前汇报结果,其它同学检查。由一个小组对答案进行校对、分析,提出意见。此时,教师只须作适度的引导和纠正。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情境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四、编说故事教学情境

学生对故事情境有着极强的向往,因而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数学故事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设计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故事情境所讲的故事要小而具体、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更重要的是要与课本教学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迫切要求学习。

例5:《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情境设计:

师:“兔妈妈有两个孩子,大的叫长耳朵,小的叫短尾巴。炎热的夏天到了,有一天兔妈妈上街买回一个大西瓜,长耳朵、短尾巴开心极了,围着妈妈吵着要吃。兔妈妈用刀把西瓜平均分成两半,让他们每人吃其中的一块。可是短尾巴弟弟不肯,缠着妈妈说:“一块太少,我要吃两块”, 长耳朵哥哥急了,抢着说:“我要跟弟弟吃一样多”,兔妈妈想了想,很快按要求分好了西瓜。”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兔妈妈通过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解决了分西瓜碰到的难题。听完故事之后,学生迫切想知道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因此,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就在学生迫切要求学习的情境下完成。

例6:《循环小数》的教学情境设计:

师: “同学们,你们能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吗?(学生疑惑的看着我,摇摇头)老师给你们讲一个: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再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再对小和尚说......”

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水到渠成地引出“循环”的概念。

当然,设计教学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联系

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一定能设计出许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逐步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师》2008年第3期、第5期、第12期

《教学月刊(数学小学版》2010年第9期

《怎样教得精彩》方国才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