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备考 [1000字]

现代故事2018-09-09 10:30书业网

高考现代文阅读选考部分备考指津

陆三炳

高考的现代文阅读,赋分多,要求高,难度大,文学类或实用类阅读共四道题,有25分之多,在除去作文的90分里,占据四分之一强,可谓举足轻重,忽略不得。那么,怎样搞好现代文阅读(选考部分)的复习呢?

一、 高考考什么

Ⅰ、文学作品的阅读 (25分)

从理论上讲,文学作品应该包括四类,但从方便考试命题的角度讲,除诗歌另考外,近些年全国高考的选材多集中在散文和小说两类上。而课标卷又清一色的只考了小说。为保持其连续性、稳定性,今年的考查重点应该还是小说,我们的复习重心依然是小说,兼顾散文。

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为:

1)梳理情节,品味语言。比如分析某一情节的作用,品味小说人物语言的特色。

2)分析环境,赏析人物。比如要求分析环境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或表达主题思想方面的作用;概括小说人物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等。

3)鉴赏方法,评价构思。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环境描写、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领悟主旨,探究深意。比如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旨、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如此构思的特点、好处等。

课标卷近五年的文学类阅读题一览表

考查内容: 小说中主要形象的分析(必考)。

核心情节关节点的分析。

典型细节的分析阐释。

题目的含义。

开头(结尾)的作用。

适当的拓展和探究(必考)。

Ⅱ、实用类文本的阅读(25分)

按《考纲》规定,实用文是指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而课标卷近年来的考试,又主要集中在人物传记方面。预计今年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人物传记的叙述重点,在于展示传主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

阅读人物传记时,一要关注题目。题目是重要的信息源。2009宁海卷《寻找教育的曙光》,介绍陶行知事迹。陶行知是怎样寻找教育的曙光的?主要事迹有哪些?叙述的重点是什么?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搞清楚这些问题。

二要善于抓主要内容。人物的精神品质,人物事迹的要点,人物的言行、主要观点,有关人物的细节等,都应善于梳理、整合。

三要关注作者的评价。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需要先作出正确评价,而作者的感情态度、基本评价,至关重要。

四要掌握答题技巧。答题时,首先要审读清楚题目的设题角度,隐含的侧重点,从而明确答题要点;其次要找准问题所涉的阅读区间,准确提取信息;最后要根据提取的信息,认真加以整合,形成最终答案。甚至还要关注试题的赋分,确定答案条目。通常6分的题要分三点作答,8分的三点加一观点或结论。

考查内容:人物的思想主张、性格品质(必考)。

人物的主要业绩、成功原因。

人物的主要经历、活动意义。

人物活动中的典型细节。

作者的认识、评价。

适当的拓展探究(必考)。

二、考题怎么答

选择题,五中选二,第一答案3分,选择标准应该是:关乎全篇,涉及主旨;第二答案2分,选择标准应该为:涉及局部,准确深入。第三答案1分,基本正确,允许失误。

论述题:

1、关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

1)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加以感受和认识的过程。

2)明确塑造人物的方法。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肖像、衣着)、心理、动作、语音、细节等方面的描写,把握其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揣摩人物心理,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注意分析环境描写。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的。其中社会环境为其活动提供了特定的时空背景,影响或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感情;自然环境是人物生活的特定场景,往往起到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的作用。据此可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4)熟悉一些常见的概括人物性格的词语,恰当归类。如勤劳善良、诚实正直、意志坚强、执着追求、生活简朴、乐于奉献、贪图享乐、心胸狭窄、自私冷漠、虚伪狡诈等。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人物形象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并存的,要准确把握,客观评价。

如2009年阅读铁凝的小说《孕妇和牛》,思考回答:

2)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6分)

参考答案: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牛的形像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2011年阅读林海音小说《血的故事》,思考回答: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2010年 阅读莫泊桑的小说《保护人》,思考回答: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快肠,却没有原则。

2、关于文本标题含义的解答

标题是文本的眼睛,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重要标志。常用的检测类型为:①解释标题的含义包括多重含义;②解说标题的形成原因及结果;③解说标题的布局谋篇作用;④解说标题的艺术特色;⑤解说标题的线索作用。

解题时,要注意瞻前顾后,观照开头、结尾部分点题的语句,以及中间议论性的语句,借以理解标题的内在含义。这常常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理解标题的含义。

如2011年阅读林海音小说《血的故事》,思考:

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2010阅读莫泊桑小说《保护人》,思考: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答案: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具体阐述略)

3、关于文本中插入语段作用的解答。

插入语段的作用比较复杂,跟其出现的位置、特定的语境等相关。

①在结构功能上,其作用多为铺垫、过渡、照应等,开头出现是铺垫,或意在引起下文;中间的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结尾的为照应,或总结上文,拓展延伸。

②在内容作用上,多为丰富文章内容,强化作者思想感情,突出全文主旨。

③在文体角度上,议论文中其作用是增强论据的典型性而使观点更有说服力,记叙文中的作用是增强情节的曲折性,或有助于塑造人物。

④在写作手法上,多为衬托、对比或对照,如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铺垫,总分印证等。也有时意在荡开一笔,形成波澜。

如2010莫泊桑小说《保护人》:

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所问问题着眼于其结构方面的作用,回答也要从这个方面来考虑。

4、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解答

回答景物描写的作用时,一要分析景物本身的特点;二要分析其在烘托气氛营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分析其在情节展开方面的作用,如推动情节的发展;四是分析其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如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触发人物性格的转变,暗示人物的命运,抒发主人公的什么感情等。

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是:①交代故事背景,展示人物活动场景;②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④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如:2008欧·亨利小说《二十年以后》

问: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再如2009浙江卷《魔盒》第一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5、关于拓展探究题的解答

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文中未必有现成的答案。

答题要有观点,有分析。观点要明确,分析要简约集中。

常见类型:

1)唯一型:命题者仅提供了一种观点,要求考生就着这一个问题来作答。

如: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答案:20岁离开与在沅水上生活一辈子,这看起来矛盾,其实很准确。在沅水上是虚实结合,实质是:20岁前生活在沅水上,20岁后则用文字抒写在这里形成的理想,而且一生都带着沅水给予他的高贵品质和精神的滋养。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沅水的记忆里。

2) 多选型:命题者提供的几种观点,各自都成立,只能任选其一来回答。

如: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因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加以探究。

答:①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②教育思想先进,学以致用,重视基础教育;③经济实力强,控制许多大型企业;④李鸿章的培植,保举做高官,支持办学。

按:只可四中选一,最忌遍地开花。

3) 正反型:命题者提供两种说法,两种态度,要求考生选择其一加以探究。

如2009年阅读铁凝的小说《孕妇和牛》

问: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

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观点二: 这样写有些做作。

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再如2008欧·亨利小说《二十年以后》: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4)融合型:命题者提供了几种观点,但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需要融合起来作答。

如:在城市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化的进程是一对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请以北京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4) 自创型:命题者只提出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来回答。

2008江苏卷阅读汪曾祺小说《侯银匠》,问: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参考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07课标卷: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参考答案: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⑴林冲曾是禁军教头,自然不在乎一个小小的差拨,所以,虽听“一般的罪人”介绍牢营内情,并不急于作出回应,而是让差拨发作过了、看其表演完后,方才取出银两,陪着笑脸送上,足见其沉着冷静的个性。

⑵作为配军的林冲,投入牢营后不得不遵守牢营的规矩,加上其行事一贯谨慎小心,生性有些软弱怕事,遇事总想息事宁人,所以,冷静对待差拨的辱骂,等其发作过了,再陪笑献上银两,正是林冲谨慎小心性格的必然反映。

⑶林冲曾是禁军教头,虽入牢营,还有一帮上流社会的朋友关照,林冲对日后的前程还是抱有幻想,对高太尉等人的陷害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遇事还是能忍则忍,面对差拨的淫威,他始终抱着隐忍顺从的态度。此处的描写恰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⑷林冲曾是禁军教头,在意官场的等级,现为配军身份,也很在意自己的颜面,所以在“一般的罪人”面前,他任由差拨辱骂,等到众人散了,差拨也发作过了,才取出银两,陪着笑脸献上,这正见出其顾及颜面的心理。

言之有据,持之有故,恰当概括,适当联系文本,是答好这类题的关键。

6、其他类型问题的解答

如关于人称的:2000高考鲍昌《长城》

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指长城)不再是嶔奇(险阻)。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1)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关于细节的:

2010年课标卷 《杂交水稻之父》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斯瓦米纳森观点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②她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2008湖北卷“文章二三段着重写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

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

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效果:①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2009四川卷《想象》问:“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中划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与情节相关的分析从略)

关于细节描写的作用,具有普遍的规律和价值。如果对此有足够的积累,做这类题就如探囊取物。

三、备考应具备哪些知识

2、

几种信息及其特点。

3、

常见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4、

常见人称的使用及其作用

5、考纲规定的九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6、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四、高考现代文阅读简答题例析

1、关于重要词语:

词语有特定含义、附加含义、指代含义、比喻含义、象征含义、潜在含义、语法意义等种种不同。

它们有的是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词语,有的是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有的是含有比喻、借代、

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有的是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关键词语,有的是在结构上起过渡或照应等连接作

用的词语,有的是具有指代意义的词语,解析时要注意辨析。

1)特定含义

例④: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2001高考《门》

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

[原文]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偏狭具体了。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

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问:“空间”“时间”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空间——祖居之地。

时间——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2)附加含义

[原文]高校长是个科学家。科学家像酒,而科学像女人。

解释:

酒——愈陈愈香。

女人——愈年轻愈有魅力。

(科学家像酒——科学家愈老愈有资历。

科学像女人——科学愈年轻愈有发展前途。)

3)指代含义

又: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

石间摧折。 (2000鲍昌《长城》)

要求:概括段意。

解析:

“胡马”是我国古代北方异族的代称。

“狼烟”是敌人入侵的标志。

“矢刃”指武器。“哀鸣”“摧折”传达着惨烈、悲凉的情调。

全句句意:异族入侵,战争爆发了。

4)比喻含义

[原文]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

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

—陶行知《创造宣言》

问: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

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

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5)象征含义

2009江苏卷: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郁达夫《怀鲁迅》)

问:“ 夜阴”“新月”用的是什么手法?分别指什么?

按:象征手法。前者指黑暗的中国,后者指光明和希望。借以表明鲁迅先生的精神永垂不朽。表达

了对民族和文化振兴的期盼。

6)潜在含义

住在楠溪江边的芙蓉山庄。入夜,山庄前的山峰,被一轮明月映衬出一个深深的山形。那晚,寂寞

的山形,几丛枝干很美的树影,欢快流淌的溪水,各色虫鸣,还有蛙的情话,让我们飘然、逸放、陶醉。小坐片刻,沉思相随。我明白了自己的多余,明白了人其实并不被山、被水、甚至被虫子放在眼里。

在芙蓉山庄,住去了生命中很轻也很重的一夜。

问:“怎样理解这一夜‘很轻’又‘很重’?”

答:因为这一夜让我们感觉飘然、逸放、陶醉,所以感觉很轻。因为这一夜让我们沉思了很多东西,

所以感觉住去了很重的一夜(或因为这一夜让我们感觉受到了很多启发,所以感觉住去了很重的一夜)。

7)语法意义

[原文]玉簪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真真怎么得了!

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中有“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

在”的句子。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握、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

——1998高考宗璞《报秋》

解释:

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

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8)语境意义:

2009北京卷《司马祠》结尾:“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

形的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问:“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

的含义?”

解析:答题时倘若拘泥于其字面意义,肯定不合命题者要求。必须观照到其语境意义方可。

参考答案:要点一,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要点二,引发读者对司马迁

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2、关于重要语句

文中重要的语句多指结构比较复杂或内涵比较丰富的句子,包括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

的句子,提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总领句、过渡句、总括句),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语句,以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语句等。

1)总起句

2009全国卷《彩色的荒漠》问:“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

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①为后文埋下伏笔;②与后

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结尾句:

[原文]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郁达夫《怀鲁迅》)

问:本文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含义是——运用象征手法,表明鲁迅先生的精神永垂不朽。 呼应开头,

深化主题,使文章耐人寻味。

3)线索句

2009湖北卷《书房的窗子》: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窗子是贯穿全文的一条重要线索。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

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2009四川卷《想象》: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4)中心句

2009上海卷《春声和春深》问:

作者从“春声”写到“ 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此问涉及到对作品中心的理解和对作品主题的把握能力。

参考答案: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和憧憬未来之意。

5)哲理句

2009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要求解释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参考答案: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2009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

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参考答案: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能

保持清醒。

6)含蓄句:

[原文]我可以唱一首赞美诗,来颂扬应用科学已经取得的进步,但是我不想这样来谈,我倒想起

一个娶了不称心的妻子的小伙子,当人家问他是否感到幸福时,他回答说:“如果要我说真心话,那我不

得不扯谎了。” (爱因斯坦) 问:小伙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不得用否定句来回答):

如果我说幸福,那我是在扯谎。

爱因斯坦引述这个例子的用意是:

应用科学的发展,并未给人类带来应有的幸福。

7)矛盾句:

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你看

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然而这也终究改变不了那份执著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 暮雨中思乡的旅人,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问:“离你越来越远”说的是——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随时光流逝而越来越远,无法返回。

“离你越来越近”说的是——在时光流逝中,人们对生命的故乡的向往、追怀之情越来越浓。

8)特殊句

[原文]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郁达夫《怀鲁迅》)

思考:第一段用倒装句的目的是什么?

答:开门见山,领起全篇;直抒胸臆,突出作者震惊与悲愤的心情。

9)修辞句

2009全国卷Ⅱ《岳桦》问:“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这个问题涉及到修辞方式的辨认和修辞效果的分析。要掌握相关修辞知识,还要善于结合文

本来回答。

又: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雪野里的精灵》)

要求:对这句话加以赏析。

按: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

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10)耐人寻味句:

例:作者对古渡的人和事念念不忘,有着浓浓的怀旧情绪,同时又说“生活在日日向前”“向前的

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请具体谈一下你对“怀旧”与“向前”的看法。

答:(一)怀旧是继承,向前是发展。过去的许多东西是我们应该好好继承的,如吃苦耐劳,勤俭

节约,真诚坦率,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我们都要继承。同时我们还应该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勇于接

受新事物,敏锐观察,大胆发现,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二)怀旧是老年人的专利,向前是年轻人的资本。我们不能老是抱着旧的东西不放,过去的东西

再好,也已成为过去。时过境迁,条件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东西不一定能够适应现在的条件。时代的发

展要靠向前的勇气和智慧,而不是靠幽幽的情思。

3、关于几种信息:

文中的重要信息是指:①基本概念和知识;②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阐释;③表达主旨的语句;④体

现作者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的语句;⑤揭示事物产生背景、过程、前景的语句;⑥提示文中相关事物

区别和联系的语句;⑦表明文中人物间的关系及其不同观点的语句;⑧标明文章结构层次的语句。

通常要求对这些信息要加以筛选和整合。筛选分检索性筛选、理解性筛选。整合有分类整合、概括

整合、重组整合、融合整合等。

明示信息:

1999全国卷:陶行知《创造宣言》中,作者列举了有人认为不能创造的理由有哪些?由于相关信息

在文中较为明确,稍加整合即可得到答案。

隐蔽信息:

1991全国卷: 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今天,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托尔斯泰)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20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问:作者为什么说是“特殊的日子“?

解析:要关注文章的副标题和文后注释中的信息。作者1928年到俄国旅行,距托尔斯泰诞辰刚好一百周年。

答: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

潜在信息:

2009重庆卷《瓷器的意味》开头说:“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问: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日子一好”——指“物质富足”。

“瓷器”——指与前者对应的“精神生活”。

“瓷器是个好东西”——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更加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参考答案: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

分散信息:

2009重庆卷《瓷器的意味》:阅读文章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

解析:相关信息较为分散,需要适当整合。

参考答案:(1)从陶器到瓷器;(2)从实用到艺术;(3)从粗陋到精致。

遥远信息:

《林黛玉进贾府》问:文中写贾母居处的特点,用了一个什么词?

文章在介绍贾母居处的布局之后,并未概括其基本特点,而是接着写黛玉拜见贾母,见王熙凤等情节,之后又去拜见大舅父贾赦。“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

解析:“方才那边”显而易见是指贾母居处。由于信息相隔遥远,敏感度不高又不注意发现的人,就回答不出来。

参考答案:轩峻壮丽。

总结:以知识作基础,以技能作辅助,两翼并举,才能一飞冲天。

最后送大家一首诗。

《观书有感之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现代文阅读也是这样,积累到位了,就会达到“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境界。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