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2015年3月最新时事评论作文素材原创整理

考场素材2018-09-19 11:45书业网

一个人改变一条河的环保启示

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有这么一位“名人”,近10年期间,他自讨腰包百余万元做公益事业,其中大部分的钱用在了“五水共治”上,他的名字叫沈援朝。从2008年到2010年,沈援朝自投资金近20万元,在樟溪建了5个拦水坝,并建了120多米的防洪堤,清理1公里多的垃圾河道。如今,樟溪溪水干净清澈,两岸植被茂盛,成了当地村民游泳玩水的好去处。(3月15日《现代金报》)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环保无疑是热门话题之一,从两会代表委员对“史上最严环保法”的热议,到习总书记“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的公开表态,都既说明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也说明环境问题在我们所处这个的时代与社会的严峻性。环境保护当然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规定以及具体的环保执法,都离不开政府层面的努力。但与此同时,环境保护从来都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情,它必须依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一个人环保意识的提高,每一个人的亲力亲为。

在浙江丽水市缙云县,就有这样的一位“环保达人”,尽管他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和任何社会环保组织,但是凭借他的一己之力,在近10年的时间里先后投入100多万元从事公益事业,其中大部分的钱都用在了当地的河流治理,环境保护上。正是在沈援朝的努力之下,他所居住地方的樟溪从原来垃圾遍地、河水变质的臭水沟成了今天溪水清澈,植被茂盛的所在,成了当地居民游泳戏水的好地方。而他自己,也书写了一段一个人改变一条河的环保传奇。

一个人改变一条河所带给我们的环保启示有很多,比如环境保护确实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也正是沈援朝当地知名企业家的身份,才让他有实力投入财力物力修建拦水坝、建设防洪堤、清理垃圾河道,最终把浊溪变成清流。沈援朝由意识而行动,应该引起那些关心环保问题,关注环境保护的社会名人、企业家的反思。前两年,温州一些河流被严重污染,也让当地部分企业家痛心疾首,于是这些企业家出资悬赏,请当地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想以激将法引起政府对河流污染,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同样是关注环境保护,但沈援朝的做法显然要比温州这些企业家更有现实意义,更值得借鉴。

当然了,正如环境得到保护,生态得到好转,受益的是每个人而不是某个人一样,环境保护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而不能仅仅依赖于某个有钱的企业家。环境保护完全可以遵循“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企业家可以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财力进行环境治理和保护,我们普通人也同样可以有所作为,比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加当地的环保志愿活动,比如身体力行宣传环保理念,倡导环保意识等等。即便这些也做不到,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垃圾分类,可以做到不乱扔垃圾,不破坏环境。这也许就是一个人改变一条河给我们的最大启发。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看脸时代”需携心同行。一方面社会各界要积极开展健康美、自然美的宣传引导,消除就业、教育等多环节的以貌取人的歧视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修正变异走样的美丽观念,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也要端正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提高自我的才干和学识,大胆地展示自我的优点与特长,力求健康与美丽并存,让内在美通过得体的言行、文明的涵养、高尚的品格等不断展现,让内外“颜值”共同提升,“看脸时代”的负面影响方可逐步消除。

“汉字很忙”更须注重厚植人文积淀

从成龙洗发水广告的“Duang”字趣解,到冯小刚政协提案引发的“简繁之争”,汉字真的很忙。昨天,京华时报记者采访了《咬文嚼字》名誉主编郝铭鉴、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北京语言大学杨尔弘教授,谈谈他们对这股“汉字热潮”的看法和启示。谈到汉字热,王旭明说:“这是好事情,讨论汉字总比讨论王菲和谢霆锋的情史要好一些。”(京华时报,3月12日)

不经意间,“duang”字就红了,不仅红了,而且红得一塌糊涂。不怕别人笑话,俺至今不明白这个“duang”字的真实含义,因为它所演绎出来的内涵实在过于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这或许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特色”。过度纠结于“duang”字的涵义似乎没有必要,而围绕“duang”字背后的社会文化现象,或许更值得我们审视。

对于“duang”字,《咬文嚼字》名誉主编郝铭鉴认为这是一种“网络文字游戏”,并不属于新造词。应该注意到,如果不是网络时代对于明星的重点“关注”,以及对平常事物加入时代作料的调侃解构,放在“前网络时代”,这个字说出后不会引发多少注意,很快就会随风飘逝。但它恰恰遇上了网络时代,调侃、自嘲、恶搞、解构等时代元素,跟明星效应互相碰撞,就产生了一种虚空的狂欢。

汉字最近很忙。“duang”字是一个文化事件(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围绕“简繁汉字”产生的文化论争,是另一较有影响的文化事件。年前某专家认为当下汉字仍有进一步简化的空间和必要,与政协委员冯小刚提议“恢复一二百个繁体字进课堂”,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所引发的争议,其文化含金量显然超越了“duang”字背后的虚空狂欢,因而更有探讨的空间。

不论是“duang”字引发的网络狂欢和喧嚣,还是“简繁汉字”之争引起的文化功能审视,其实都离不开“厚植人文情怀”的核心命题。影视明星成龙在一则洗发液广告中的“duang”字成为无数网友模仿甚至调侃的谈资,但如果这个“duang”字是一个普通人发出的,还能引发如此狂欢并上升为“文化事件”吗?而“简繁汉字”背后的文化论争,则明显聚焦于汉字的工具性和文化内涵方面。“汉字简化派”认为简化汉字可以更好履行书写、记录、传播的工具性功能,“回归繁体派”则更注重汉字所传承的文化内涵,比如相“见”才更“親”,有“心”更懂“愛”,等等。把“duang”字狂欢背后的热情移植、将“简繁汉字”之争接引至人文化育的轨道上来,是繁荣文化发展须认真审视的课题。

时常听不少人抱怨“一笔好字让电脑给毁了”,我们自己也经常遇到“提笔忘字”的现象,这无疑从某种层面上反映出我们在汉字文化传承上的疏失和浇离。这是非常不应该的。汉字不仅是我们书写、记录、传播的工具,其本身更凝聚着文化传承的因子。对于汉字的关注,不能只停留在明星效应引发的“duang”字狂欢上,也不能只停留在汉字简繁争论的纠结上。将汉字的工具功能和文化本体有机统一,须厚植文化积淀,涵养人文情怀。面对时代急遽发展和社会风云变迁,我们固然无法不动于心,但完全可以多一些平常心态,少一些功利意识,放缓急匆匆的脚步,等一等远远落在后面的灵魂。

“看脸时代”,让内外“颜值”共同提升

“长相好看的人才有青春,长相不好看的人只有大学”“帅哥才能老成大叔,丑男只能老成师傅”。

当今社会,“看脸”正在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有人甚至发明了一个指标——“颜值”,用来衡量美貌度。普通人在求职、晋升、恋爱的过程中都面临着“看脸”压力,选择整容的人越来越多。(3月20日 《人民日报》)

帅哥,靓女、“晕轮效应”、 颜值??新名词后面紧连着长篇累牍的整容广告,无论你是否愿意,“看脸时代”已经不可阻挡。

其实,“看脸时代”并非全是负面讯息,爱美之心自古有之,随着现代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收入水平不断上升,物质日渐丰富之余,民众也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通过一些先进医学技术,或去掉外貌的一些瑕疵,或提升自己的颜值,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和自信,本身无可厚非,而以此悦己悦人,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宽容,也折射了个体自主意识的觉醒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看脸时代”还是快速、浮躁社会的缩影,社会节奏急促,人们来去匆匆,无暇深交,一张美丽的面庞便是一张亮眼的名片,或可留下惊艳的关注和关照,而当美丽成为人们受教育、求职、爱情、婚姻的至关重要的砝码时,从“长相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到“整容改变命运”, 以貌取人的“关卡”重重,一些人陷入疯狂整容不能自拔,“畸形”的美丽观催热了整容市场,社会评价标准体系也发生重大偏移而失衡。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腹有诗书气自华”“情人眼里出西施”,古今中外的格言俚语都一再说明,美丽不仅在外表,更在于内心,美丽的第一眼固然重要,但内在的气质、学识、素养、能力才是经久盛开的花朵,缓缓释放美丽的芬芳,沁入人心。

1

学生的苦何时不再成为委员心中的泪

在近日的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在谈到教育问题时用衡水中学举例,他称衡水中学的管理纪律比军营还严格,在校期间的各项活动都是有时间规定的。比如大厕三分钟、小厕一分钟,就连晨跑,也是人手一本书或者卷子,以便停下来等待时看课文背单词,甚至还有一些同学为保证上课不迟到,整整高中三年都是和衣而睡的。(3月11日《今日早报》)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衡水中学的管理模式其实并非孤例,相反,他只不过是全国大多数中学运行轨迹的一个缩影罢了。表面来看,这近乎剥夺人性的管理虽然早已被人们所诟病,但是,由它而产生的连带效应却能像强心针一样让无数孩子在高中三年取得高考竞争的最后胜利,这让老师和家长都皆大欢喜的结局,便足以抵消这种管理模式在人们眼中的诸多不尽人意。就连那些曾经被管理和被约束的学生,当他们今天站在名校的门口,他们也丝毫不为当初的选择而后悔,甚至还表示,如果让他们再做选择,他们仍然会去衡水这样的中学,去接受这样的管理模式。

这样的尴尬,看起来非常古怪,但往深处想,却又不难发现它产生得如此的“理所当然”。因为它的衍生土壤,既不是学校老师的一厢情愿,又不是学生和家长方面的“受虐”心态在作祟,反倒是高考指挥棒下,评价和选拔人才方式的单一,倒逼着高考分数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成才”的重要标志。这就势必造成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样的竞争中来,而在“考生多,录取指标少”的现有格局中,要想让一个学生成为象牙塔塔尖的那个人,除了惯有的圈养教育外,更多的只能是通过时间的绝对压缩和管理模式的毫不懈怠来完成。这便是衡水中学这类管理模式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

可问题却是,这样的管理虽然可以在高考竞赛中给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但它付出的代价却是“高昂”的。它在剥夺学生自由空间的同时,又以强制命令的方式将他们培养成一个个考试机器,这急功近利的培养,不仅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钳制了他们内心的思想表达,更在很大程度上给社会形成了一个恶的示范,使得更多的人逐渐被这种管理方式所折服,却浑然不知它毒性发作时早已将这个社会的创新和多元蚕食殆尽。

而要破解这样的难题,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却并非易事。一方面,它需要当下教育改革能在稳步推进的前提下,打破高考这一指挥棒的绝对导向作用并实现高校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另一方面,它还需要整个社会塑造一种让教育回归“平淡”的氛围。要知道,教育的作用,并不是通过学历的获得而让人拥有一种令人羡慕的求生方式,相反,它却是通过知识的熏陶和人格的培养,来教会人们如何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获得改变生活的力量,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因而,对于政协委员来说,能看到当下学生的诸多不易并为改变他们的现状而鼓与呼,这当然是负责任的具体表现。但真要改变这样的格局,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改变之路,既需要更多有责任的政协委员去献言献策,还需要相关部门能够从顶层设计上去改变当下教育的种种弊端,以逼迫教育能够在这种纠偏中回归“平淡”。否则,学生的苦年年都会成为委员心中的泪。

“研究生返乡记”是社会变迁的印记

“彩礼已经10万元起步,要有房有车无兄弟,父母健在。”近日,一名来自襄阳农村的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在BBS上发了一篇《单身狗返乡记》,感叹娶媳妇越来越难,引来学子共鸣。李照(化名)是该校土地管理专业研一学生。这次开学,政治理论课老师布置写返乡记,他便借机一吐心声,“这些话其实一直都想说”。(3月8日《长江日报》)

春节期间,一名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社交媒体上被疯传;近日,华中科技大学一名研究生在BBS上发表的《单身狗返乡记》再次火热??不得不承认,这些文章之所以能引发关注,就在于其击中了现实的痛点,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这些人,有着一些共同点,如“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市”;再如“他乡即故乡”的现实无奈。

这些年,几乎只要谈到“知识无用”、“知识的无力感”等话题,似乎都能引发公众讨论的热情;而讨论到“农村娃娶妻难”、彩礼是“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等现实问题,也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吐槽,毕竟,“礼金水涨船高”,已是单身男士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这一次,湖北这名研究生的返乡笔记,依然围绕着这些现实问题而展开,自然能引发关注。毕竟,这些事情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只是,每一次类似的探讨,往往都是始于喧嚣终于寂静,大多止于情感的表达、情绪的宣泄。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多的阐释与解读,如现实归因,为何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如求解之道,发生了这些事情,如何解决呢??止于情感的表达,类似事情便会成为一道无解难题。这一次,公众讨论了、批评了,下一次,现实的无力感还会继续存在,如有背影无背景的尴尬、如拼爹魅影的层出不穷等等,继续消解了现实的公平与公正,滋生“知识无力”的感叹。

但事实上,无论是“知识的无力感”,还是“娶妻难”的现实问题,都要从现实中去求解,因为这些都是社会变迁的印记,也是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在城镇化的大潮流下,城镇化的推进是不可扭转的趋势,二元社会的现实划分,是横亘在“进城人”眼前的大山??当旧的社会秩序瓦解、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出现一些现实问题,其实在情理之中。毕竟,良性社会秩序的营造,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因而,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情感的表达、情绪的宣泄固然大快人心,但要解决问题,显然不能止于此。毕竟,如何对这样的现实进行纠偏,才是最终的目的。就此来说,无论是“知识的无力感”,还是“娶妻难”的现实,都源于社会公平的秩序仍未营造,导致一些人感觉“读书无用”;当公平的制度没有建立,没有背景的学子如何突破瓶颈,创造更大的价值也变得更加困难,于是便有了“娶妻难”的感叹。这便是说,研究生返乡记,也是对营造公平社会氛围的一种督促。

让古诗词里的江山如诗般流传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历史长河中,这些描绘祖国大江大河的诗词绝句,承载着国人的乡愁。然而,这些国人“心灵睡过的地方”正拉响“警报”,一些风景正在消失:全国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31个大型淡水湖泊水质17个污染??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这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3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

因为古典诗词的优美,也因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大多数中国人都能背诵一两首古诗词,而相当一部分的古诗词描写的都是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壮丽,让人读来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渴盼。可是等我们真的有钱有闲,或者是因为其他一些什么原因到了当初那些古诗词所描绘过的地方就会发现,现实情境带给我们的不是如画美景的陶醉,不是雄伟江山的震撼,而是因为环境破坏,物是人非所带来的遗憾与忧虑。

这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古人艺术创作的夸张,更不是古人对今人的一种欺骗,而是古人眼里的江山和今人眼里的风景,已经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原因就在于我们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攫取,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让曾经的如画江山变得面目全非。诗里江山今不在的遗憾,也成为全国两会上的热点话题,代表委员纷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现身说法,呼吁关注生态安全,关注环境保护。

乡愁是最近几年的一个热词,而古典诗词里所描绘的青山秀水,恰恰正是我们的乡愁所在。当从前清澈的小溪因为污染变成了一条臭水沟;当从前秀丽的山峦因为水泥厂就地取材而变得满目疮痍,我们的乡愁将何处安放?退一步说,乡愁是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现实点说就是不能当饭吃,但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水源土壤的污染,自然资源的匮乏,已经快到了让我们“无饭可吃”的地步。我们可以放弃看风景的权利,可以牺牲闲情逸致,但我们却不能喝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粮食,更不用说一些环境问题可以直接导致我们患上各种疾病、绝症了。

诗里江山今不在影响到的不仅仅是我们乡愁的安放,而是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因此,不管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还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美丽的环境遗产,让他们还能有机会一边吟诵古人诗词里的如画江山,一边游览现实中的绝美风景,我们都要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值得欣慰的是,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成为绝大多数人的普遍共识,而随着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的颁布实施,法律和政府层面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也空前加大。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做好了平衡,只有当我们面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做到了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我们才能留住和唤回古诗词的如画江山,让诗里江山如诗般流传。

2

反腐追回来的钱应“用之于民”

“我想知道,八项规定省下的那么多钱、反腐追回的那么多钱,都去哪里了?”5日下午,政协

无党派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教授田中群提出的疑问,引起在座委员的热议。“其实我也常会听到这样的疑问。”来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全国政协委员夏宇红说,“尽管我是一名政协委员,但好像很难清晰地告诉他们这些反腐追回来的钱和大家有什么关系。”(3月6日 新华社)

自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的不断推进,“既拍苍蝇又打老虎”的节奏,“刑不上常委”的潜规则的打破??让反腐工作赢得了公众的好评。在一次次的反腐中,也让公众一次次见证了奇迹的发生。就看看那些小官巨贪、小官巨腐者,就足以亮瞎你的眼。如河北省秦皇岛市马超群,仅是一名科级干部,被查时检查人员却从其家中搜出1.2亿元现金、37公斤黄金、68套房产证等;再如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被查时家中有上亿现金,重1.15吨??

这些贪官,仅仅是几个信手拈来的例子,因为类似的事情,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远非个案。可以说,当亿元赃款被查处时,这样的资金也仅仅是官员贪污款的冰山一角。试想,如果把反腐追回来的钱全部加起来,那肯定是一笔超出公众想象的巨款。具体有多少?似乎无据可查。公众可能知道某些贪官被查处时有赃款多少,但要知道反腐的“全部战果”,目前仍然没有什么权威的渠道可以获知这样的讯息。

于是乎,问题便来了:反腐追回这么多钱,这些钱都去哪了?这般疑问,不仅是全国政协委员田中群的疑惑,也是公众一直以来的疑惑。毕竟,每每查掉一个腐败官员时,公众都会心生欢喜:又追回来这么多钱!可是,类似事情,往往会点到为止,至于反腐追回来的钱到底有多少?又用在何处?似乎没有人知道。这样的现实,的确会消解反腐的善意初衷,毕竟,做任何一件事情,有始有终才是完整的一个程序。

这便是说,对于反腐追回来的钱,最起码应该有个说法,然后是保持必要的公开与透明,让公众知道这些钱用于何处了,这些做法,都是最起码的底线之举。因而,反腐追回来的钱,的确不能成为一笔糊涂账,一旦如此,便是“反腐烂尾”了。“反腐烂尾”的负能量,显然是不言而喻的,而要及时挽救声誉,不是再次反腐就能凑效的。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一点,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所谓的“发展”,既应包括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命题,同样也应包括反腐这样的命题。毕竟,官员贪腐的钱财,大多是纳税人的钱,既然追回来了,理应让人民共享反腐成果。这便是说,对于反腐追回来的钱,不仅要追问去哪儿了,更要建议用于何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常识,是众所周知的。那反腐追回来的钱,就应该用在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上,如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如此,才能抵达最终的公平与正义。

打假很赚钱,但这个“发家致富”的门路却非人人可为。最起码,要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假货鉴定能力,否则很可能鸡飞蛋打、赔了夫人又折兵。并且,制假卖假者大多都不是省油的灯,你断他财路、虎口夺食,必然面临较大风险,一不小心就会受到打击报复。据悉,王海经常收到恐吓电话,有人曾要出20万买其人头。这碗饭不好吃。

职业打假利润丰厚,其实是社会之耻,折射出假货泛滥的悲催现实。查查王海历年来打假的名单,相信很多人都会震惊——这里边,涉及那么多大名鼎鼎的品牌、耳熟能详的企业!原来,造假、售假并非路边地摊和网络“三无”小店的专利,有很多“浓眉大眼”的商家也在暴利的诱惑面前把握不住自己,干起了“坑爹”的勾当。虽然王海很现实也很坦承,公开宣称“打假和正义无关”、不惮于谈钱,但无疑,他的打假行为客观上还是起到了净化消费环境的作用,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王海不仅打了假货的“假”,同时还暴露了质量监管领域存在的诸多乱象。假如监管力度达到了,天下无假,所谓的“职业打假人”原本就不会出现,更遑论风生水起、大发其财了。于是问题来了:王海们能发现的某些问题,为什么监管部门没能发现?是工作能力不强,还是责任心不足,抑或是存在其他更为严重的问题,例如“假打”、地方保护甚至蛇鼠一窝?消费者赤膊上阵亲自打假,即使获得了赔偿,也折射出几分无奈和悲哀。

王海曾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过关于“检举人分账制”的建议,要求修改《药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质量法》等法律,建立检举人分享罚款制度,明确规定凡因检举人的检举破获的制售伪劣药品、食品、其他商品和欺诈消费者案件,检举人可分享行政罚款的50%作为奖励。我觉得这个建议有一定的合理性——消费者打假付出了时间成本和其他成本,理应有所补偿。大家都来打假、都来分钱,不良企业才不敢越雷池半步、监管部门才会“知耻而后勇”。

打假“无关正义”是一句大实话

这些年,职业打假人已成为一个行业。现年42岁的职业打假人王海有四个打假公司,他透露,去年的打假成本在400万左右,总索赔额理论上有1000万。今年王海打算加大投资,买1000万假货,王海称打假和正义无关,赚了钱才能更高尚,并给公司定了30万元的“打假起步价”。(3月22日《新京报》)

商家眼里的刁民,消费者眼里的英雄,曾经的单枪匹马,现在的四个打假公司老板;曾经的消费维权的榜样,现在的“打假和正义无关”,纷纷扰扰之中,打假斗士褪去各种人为的标签,露出商业化运作的底色。

王海公司主营三种业务,帮消费者维权打假;知假买假;受雇于企业,替企业打假。第三种,是他生意的重头,占到整个业务的三分之一多。换言之,正是假冒伪劣猖獗,而监管疲软,才让其有了用武之地。企业打假都需要职业打假人来鼎力相助,遑论普通的消费者?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升级公司的打假“装备”, 帮消费者维权打假和知假买假,客观上也起到了打击制假造假、利用法律维权、规范市场经济的作用。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然而,市场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非黑即白的单一主观思维已滞后于时代潮流,也难以概括市场经济、市场行为的全貌。知假买假,利用规则获取利益的灰色地带也是某种客观存在,也是目前法律所认可的状态,我们要摒弃见利忘义的固有偏见、及时地适应和接纳这种维权商业化的观点和行为。

故而,打假“无关正义”是一句大实话,在成本与收益之间权衡利弊,做出有利的判断,既不违反法律和道德,还能获取巨额利润,是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人的理性判断。一味标榜商业行为的崇高和正义,掩盖逐利的初衷,反而陷入虚伪的甲壳。

王海的发达史其实是商家和消费者、监管和造假者、法律与道德不断角力的历史,30万元的“打假起步价”、 花巨款买假货1年赚400万??令人眼红的数据背后是职业打假人已经成为一个行业,一个赚大钱的“新兴产业”,当职业打假人风起云涌“扮猪吃老虎”,谁该脸红?因此,与其探讨王海们口中的正义与高尚,莫若反思为何假冒伪劣屡禁不绝,消费者个体维权举步维艰?如何从制度建设的根本点出发,确保市场公平,维护消费者权益,当打假从个人行为、公司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制度行为,假冒伪劣失去丛生、繁衍的温床,王海的理论才没有兜售和践行的场所,这才是“社会正义”的深层意义所在。

贫困地区教育不能指望校长“化缘”

近日,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城,数千人自发前来洒泪送别离世的都安瑶族自治县高中校长莫振高。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莫振高四处筹集善款,以帮助上万名山区贫困学生继续学业。整个县城花圈被抢购一空,校友们从北京、上海等地赶回,多家高校机构专程发函吊唁,一些海外校友、国外大学的多名教授也致信吊唁。

都安瑶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然环境恶劣,山里贫穷,孩子们读书非常刻苦。让莫振高校长最痛心的是孩子们因贫辍学。每次有学生辍学回家,他都亲自或让班主任去学生家中,把他们接回。常挂在莫校长嘴边的一句话是,“不管怎样,先回来上学,我来想办法。”

为让孩子们回到校园,莫振高向慈善机构、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求助,他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多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他也被称为“化缘校长”。我们为校长莫振高的情怀与能力赞叹,但也不由想到,教育是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承担的民生工程,也是巨大的社会工程,这样的重担,不该压到校长一个人身上。

就如同我们无法责怪一个不给贫困病人免费医疗的医院院长一样,在有一些机制没有理顺的时候,医院的职责也只能是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如果也提倡让医院的院长到处“化缘”为贫困病人提供免费医疗,既不现实,也容易误导。

我们敬重爱戴莫校长,但不应号召这样的“化缘”,因为这既非一个校长的本分、也超越了一个校长的能力。教育的大力度投入,教育款项的规范化管理,让每一分钱都真正用在需要的孩子们身上,才是我们需要花大力气做的事情。

贫困地区的贫困学生,是我们永远不能漠视的一个群体。由于家境贫困,他们要为了学费生活费东拼西凑地借钱,他们对生活的要求极低,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完成学业。可即使是这样的愿望,也常常可能因为沉重的贫困而破灭。

社会公平的首要,是机会公平;机会公平的核心,是教育公平。贫困地区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政策支持、地方自主、整体联动,进一步整合地方教育资源,努力确保教育公平能够得到逐步体现。

要适度调整教育投入政策。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教育机会公平的基础。要合理调整教育经费投入比例,调整地方各级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教育经费的及时足额筹集、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建立健全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帮扶制度以及规范的教育收费制度,确保上级拨付的专项教育资金按时足额到位。政府也要主动调动民间资源,鼓励社会团体及企业、个人热心教育公益3

职业打假利润丰厚是社会之耻

职业打假人王海:花巨款买假货,1年赚400万。中国职业打假第一人王海,现已从业20年,还专门成立了打假公司,“起步价”30万元。去年,他砸下200万买假货,最终维权赚来400多万。为保自身安全,他曾带陆战队员帮人维权。他说,打假和正义无关,赚了钱才能更高尚。(3月23日《新京报》)

投资、捐赠教育事业。要进一步明确县乡(镇)政府教育职能,真正担负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职责。把钱投给教育,要舍得;把钱投给最需要的学生,要明白。

莫校长鞠躬尽瘁,让近两万的贫困学子有机会走出大山,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而千百个像都安一样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他们又要指望谁才能摆脱因贫辍学的命运呢?教育投入,终究是要靠政府的支出和眷顾。加大教育的支出量,同时让教育投入花得更明白有效。

同时,还颇有心机的向大众承诺道:谁能完成他发出的挑战,便向慈善机构捐款100万元。可谁又曾料想,这作假式挑战的背后,不但是常人难以完成的行为,更蕴藏着陈光标以此为卖点的自我营销。而在谎言被揭穿的那一刻,他却在“只承认行为,不承认错误”的反常理念中,再次将自己“塑造”成舆论场中的关注焦点。这一前一后的交相呼应,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明”的陈光标,也再次让我们见证了这炒作背后的恶劣营销。

诚然,陈光标这一亵渎慈善式的炒作,理应得到大众的唾弃。其依靠作假方式而取得的关注,也必定会成为社会发展史上的可笑一页。然而,在陈光标恶俗炒作不断成功的背后,我们却有必要去反思他为什么可以依靠一些反常识的另类行为屡获关注?这之中,固然和他有意安排并借助媒体宣传造势有关,但在更大程度上,却是这个时代整体“寂寞”的写照。

这是因为在海量信息的网络社会面前,很多人都并非秉承着理性、沉着的心态去看待社会中的万千现象,他们反倒凭借着网络的快速和庞杂,去追随那些具有猎奇特征的事件,而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网络上便出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热闹奇观。就拿陈光标的冰桶挑战来说,如果其当初在流行于网络时就能够引起大家的足够警觉,或许,其后续的效应就不会那么强烈。遗憾的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也仅有性学家文德元有这种较真的勇气与毅力,并用自己的实验去证伪了陈光标的“疯狂行为”。这执着背后整个社会表现出来的沉默,又是多么强烈的反讽。

事实上,随大流、刻意附和以及不较真,实际上已经成了当下网络时代一种心照不宣的力量。它借助于人们看热闹的心理,在给彼此制造热闹的同时却又将受众的理性消磨殆尽。如果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愿意去当那个较真和不附和的人,或许,整个社会的寂寞还会以更疯狂的方式表现出来。

陈光标利用整个社会的寂寞制造出了他一个人的喧哗,而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必要的常识重申与底线坚守外,更重要或许还要取决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只有当他们有了较真的勇气和不愿意附和的正常心理,这个社会的寂寞才不会以另类的喧嚣衬托出来。

校长可以“化缘”,政府更需“输血”

3月14日晚,广西河池市都安县高级中学内,上千名莫振高的亲属、朋友、学生以及海内外校友参加其追思会。30多年时间里,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用自己微薄工资以及陆续筹集而来的3000多万元人民币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他也因此被称为“化缘校长”。(3月15日中国新闻网)

30多年,“化缘校长”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让他们顺利进入大学;靠“化缘”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我们在为校长莫振高的高风亮节赞叹的同时,也不禁感叹,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是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承担的民生工程,如此重担,为何要压到一个校长身上?

虽然GDP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但教育问题在当下的中国仍然是一个难言轻松的问题。中国教育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发展的问题,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如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教育仍然是不能承受之重。3月15日的总理答记者问上,李克强总理也提到,他到西部考察时,到一个农村,村里好不容易出一个大学生那也是一家人全力供养。当地区经济发展支撑不了教育的投入时,如果没有一个像广西河池市都安中学莫振高这样的“化缘校长”,独立撑起教育的一片天,那么“贫血”的教育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学生辍学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都安人无疑是幸运的,在家人、群众和贫困山区孩子眼中,这个“总是惦记着山里贫困孩子”的校长爸爸,让近两万的贫困学子有机会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校园,从而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但我们不禁要深思,如今“化缘校长”驾鹤西去,依旧贫穷的都安,谁将接过莫校长的“衣钵”,是继续“化缘”,还是当地政府加大为教育“输血”的力度呢?

当教育的奇迹过分依赖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接班人”尴尬。中国自2012年起,连续3年教育投入超过GDP的4%红线,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锦上添花”的事不少,“雪中送炭”的活却不多。有一点应看到,与江浙沪、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相比,中西部省份教育“造血”能力不足,如果国家的“输血”依然保持平均主义,甚至还向发达地区倾斜,那只会让教育更加不公平。

我们敬重为都安教育鞠躬尽瘁的莫校长,教育还是个社会工程,校长“化缘”,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施主”。但也应该承认,靠校长“化缘”的教育是走不远的,更可况,还有那么多贫穷的地区没有莫校长。教育投入,终究是要靠政府的支出。如今的问题,除了要加大支出的总量,更要让教育投入花得更有效。这也就是说,教育的投入,要实行“差异化”政策,教育基础好、财政实力强的地方可能少投点,经济实力弱的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多给一点、甚至会给很多。如此,才能尽可能地减轻校长“化缘”的负担,如此,才能让更多的校长在“化缘”的路上走的更远

足球操是怎样练成的?

2015年3月16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景华路实验小学的操场上,同学们正在练习学校老师自编的足球操。自从校园足球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该学校开始自编足球操,准备在大课间推广足球操,推进校园足球普及,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3月17日新华网)

俗话说的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用在洛阳市涧西区景华路实验小学的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那边《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刚要公布,这边立马就响应号召,风生水起地搞起了社会实践来了。同样是做操,相比那边声称“下屎都要做”的学校来说,这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虽然没有淋着雨,但是我们抱着球啊,虽然说不怎好看,可是问题来了,足球是用手玩的吗?足球操是怎样练成的?如此做法是真推广还是假正经呢?

首先,我们要充分肯定学校领导的真知灼见和远大抱负,这种把振兴中国足球的宣传口号变成客观现实的举动值得钦佩,目的和想法值得提倡和学习,但是,这种跑偏的四不像“混搭民族风广播操”能在以教书育人的学校出现也足够让人“累觉不爱”的,在佩服广播操编排者的同时,也得给领导点个赞。不然我们怎么会欣赏到如此优美的“舞蹈”呢?

改革的思想不改变,只会瞎折腾和故步自封,改革到何时都会是一盘烂泥和一盘散沙,念错经的足球操也恐怕不是简单的形式主义在作祟吧。这是不是反腐小品《投其所好》的现实翻版呢?打着强身健体和推广足球的幌子,做着强制性的应试教育和溜须拍马的勾当,这是素质教育下的学校应该做的吗?足球需要一次大的体制改革,教育领域同样需要。

我们常说,你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而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体育课从来都是不是体育老师教的,根据各地形势的不同,你的体育课有可能分别被除了体育之外的数学英语语文等各种各样的老师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占用过。国民身体素质不佳和诸如足球在内的体育运动水平不高也是有足够理由的,而如今又诞生出一个奇葩的足球操更是让人费解了,这究竟是对竞技精神的玷污还是教育的悲哀呢?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和足球一直那么落后了。

改革不是快餐。一口吃不出个胖子,最后还要奉劝学校领导一句:足球是拿来踢的。

陈光标的喧哗反衬着这个时代的寂寞

陈光标曾发布视频显示他在0℃以下的冰水里浸泡了30分钟,并发起挑战:若有人超越他,就捐款100万。最终,湖南性学泰斗文德元通过动物冰水浸泡实验,揭穿了其冰桶挑战的把戏,陈光标近日首度承认冰桶里放的其实是热水,但同时又坚称其行为只是带有夸张的行为艺术。(3月19日《三湘都市报》)

纸终究包不住火。当实事求是的文德元用小白鼠实验反证人不可能在冰水里呆30分钟时,曾经信誓旦旦的陈光标也只能乖乖地脱下虚伪的外衣,并将其精心构建起来的谎言“故事”大白于天下。可让人遗憾的是,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有半点悔恨心理,反倒一再强调那只是一场夸张的行为艺术。这错愕中透漏着的人格分裂与畸形心态,其实也恰好证明了陈光标不过是在借此演一场很大的戏,并希望达到炒作自己的目的罢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陈光标居然在这些炒作中取得了“成功”。当冰桶挑战风靡于大江南北之时,他先是凭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瞬间将民众的注意力转移,然后在将自己推至舆论风口浪尖的

4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