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中国古代史高频考点习题集

历史典故2018-09-19 12:04书业网

中国古代史高频考点:材料解析题

1、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称为 “万世

师表”, 他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世

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创办了“孔子学院”,孔子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并名列第一。依据你学到

的知识,请回答:

(1)、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他所创立的学派体系被后

人称为什么学派?

(2)在你的学习过程中,你觉得你老师的教学方法或你自

己的学习态度、方法等有哪些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办学时,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教育。学生冉求胆小,

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

学生仲由敢作敢当,但不稳重,孔子让他凡事多请教父兄再

去做;学生樊迟向他请教怎样耕田种菜,孔子认为学习这些

知识没有出息。

回答:

(1)对于上述内容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你怎样认

识?

(2)对于孔子对樊迟的教育又反映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什么

问题,怎样评价?

3、孔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获得世界人民的敬重。

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北京

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

下一个绝大的影响。

——摘自钱穆

《国史大纲》

材料二: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

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郭沫若

请回答:

(1)据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材料一中孔子

对教育事业留下了什么“绝大的影响”?

(2)材料二认为春秋战国在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

是因为当时出现了什么局面?这种局面对当时产生怎样的

影响?

(3)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近日,校园中屡次出现破坏公

物的现象,根据你对儒、法、道三家思想的理解,谈谈如何

遏制校园内“破坏公物”的行为?

4、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战国时期,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 小聚为县,

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

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

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南北朝时期,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

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 ,见在

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请回答:

(1)战国时期,商鞅所进行的改革被称为什么历史事件?

(2)请举出商鞅改革的主要内容?(至少举出两项) 其改

革对该国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3)南北朝时期,魏主所进行的改革被称为什么历史事件?

(4)请举出魏主改革的主要措施?(至少举出两项) 如何

看待其改革的措施?

(5)以上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的进

步与发展。同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改革与创新,作为小主

人,为了更好地推动你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请提几点中肯的

改革建议。

5、阅读材料:材料一 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

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

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

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北师大版教材

材料三 忽必烈即位之后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

的改革。……推行重农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北师大版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君”是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此次改革的性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实行这些改革的

主要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说明忽必烈重视

农业的主要表现。

6、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

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商鞅变法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

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

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摘自人教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

【角色扮演】

(l)根据上述材料同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

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技变法?为什么?

【理解学习】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

施是什么?

【方法探究】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见图10)。

(3)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7、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

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

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

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

主要措施。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徙木为信的故事:商鞅变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能将此木徙置北门者赐10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0金。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即赏50金,以示不欺。于是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

材料二:毛泽东早年在评论“徙木立信”这段故事时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③结合教材回答,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④徙木为信的故事所蕴藏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⑤商鞅变法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

(1)、材料中的秦王扫六合的时间是何时?其中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著名 战役是哪一次?秦王扫六合后建立起了一个怎样的国家?

材料二:观察图一、图二回答:

图2

(2)图一、图二分别代表了秦始皇巩固其统治所采取的两

项措施,它们分别是哪两项措施?另外还有哪项措施与之类

似,把它写出来。 材料三:秦朝统一后,官员王绾等建议说:如今六国刚亡,

燕、齐、荆(楚)处于僻远之地,如不分封建国,谁去管理?

李斯说:只能建立郡县,而绝对不能封王。

(3)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指出材料中秦始皇最终采取了谁的

建议实行何种制度?

材料四: 秦始皇下令烧毁六国的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诸子百

家著作,百姓只可以保留秦国的史书和医药、占卜、种植之

类的书籍,如有人再谈论儒家诗书,就判处死刑。此后,还

有一些儒生和方士批评他的治国政策,被他活埋。

(4)该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危害?

(5)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在秦朝时是秦始皇为

了军事防御而修建。请问“军事防御”是防御哪个少数民族

的进扰?当时是谁负责修筑?其最东边在哪里?

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

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在咸阳宫 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

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

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

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

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

(2)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实行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

(4)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5)汉武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

材料一: 现在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未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

请回答:

(1)材料一“致命的打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这件事是哪位皇帝发动的?

(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根据董仲舒的建议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两位皇帝采取的措施虽然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什么?

(4)有人说秦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眼中的

12、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 ,除谥法。

材料三 于是分天下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的“王”是谁?“初并天下”是何意?发生在何时?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王”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4)这两项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13、秦朝与西汉的地图及人物的对比。

图一、秦朝疆域图 图二、西汉

疆域图

(1)图一与图二中A、B字母分别代表秦朝和西汉的首都

的大致位置,请分别写出A、B所代表朝代的首都的名称:

A: ;

B: 。

(2)历史上著名的“秦皇汉武”分别是谁?(写出帝王名

称即可):

秦皇: 汉

武: 。

(3)秦皇汉武对待儒家文化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

秦皇的做法:采纳 的建议,对儒家采取了

“;

汉武的做法:采纳“ , ”的措施。

(4)你认为上述两位皇帝,谁更胜一筹?理由是什么?

16

14、阅读材料:

材料一:“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

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

请回答:(1)材料一是谁向哪位皇帝所提出的建议?其目的

是什么?

(2)材料二又是谁的建议?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材料二的

观点?

(3)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学说?为

了推行此学说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接受出使西域的使命

17

后,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保持汉朝的节操)”。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历尽了千辛万苦。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了。

材料二:

请回答:(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二图中的皇帝是何人?

(2)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方向及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遇到了什么艰难?请你列举出此行遇到的艰难险阻还有哪些?

(4)这次出使西域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有何意义?

(5)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样的精神?

志。学习他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

16、材料一:

材料二: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 材料三: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从此,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那时,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不畏艰险,七下西洋。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

(1)材料一中的“丝绸之路”是以图中① 为起点的。 两次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处为我国汉朝时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

19

族 。

(2)材料二中的“秦王”指谁?玄奘于“秦王”在位时曾西游天竺,请你说出他写的一部书籍。

(3)材料三中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地理大发现”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郑和下西洋第一次出发地是哪里?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是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意义?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

州词》

材料二:交通要道

20

材料三: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上篇“灿烂文明”之“丝路”

请回答:

⑴ 汉朝时把材料一中“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为什么?主要是在今天我国的什么地区?

⑵这个地区是在哪个朝代什么时间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官职(或机构)名称叫什么?证明了什么历史事实? ⑶材料二中“要道”指的是什么?说出一位开辟、维护这一“要道”的功臣。我们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⑷今天要使这条“要道”重显往日的辉煌,你能提出哪些建议?

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得分)

18、阅读材料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笔谈中。”

——《三国演义》

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古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1)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请你用图示表示出这三国的地理方位,并标明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

(3)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4)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5)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3)周瑜,诸葛亮。

的发展。(也可写其它人。言之有理即可)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自《宋书》

材料二:唐朝以前,黄河流域粟和小麦广泛种植,粮食产量超过南方。从唐朝中晚期至宋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较快,粮食产量逐渐超过北方,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 材料三:《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请回答:

(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苏湖熟,天下足” 具体指什么?

(3)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宋书》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意思是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出自宋朝谚语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

(2)除了材料二反映的农业方面外,宋朝的经济发展还在其他方面体现出来。请各举一例说明。

(3)从古到今,发展经济,富民强国都是一项重要国策。请你对当今我国的经济建设提出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不要求作答。

安商业繁荣;四川出现了纸币—交子。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广泛政府设有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要求:紧扣“当今我国的经济建设”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须正确;言之有理,符合事实均可。

21、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火耕而水耨………,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民勤本业,.……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下图《北方人口南迁》

回答问题:(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2)这种变化和材料三有何联系?(2分)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促进江南地区的巨大变化?(4分)

(3)从江南经济变化中,你认为对我们现在发展经济有哪

些启示?(4分)

22、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

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

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

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

物之元也。一改姓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

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1)迁往中原的“北方民族”主要有哪些?(2分)

(2)“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哪些有利因素?

(2分)

⑶材料二、三反映了历史上哪一次重要改革?两个诏令提出

的具体改革措施分别是什么?(3分)

⑷这一改革与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共

同影响?(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能在较短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泥?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运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看出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达 ,南至 ,除此外,你还能从图中得到关于大运河的什么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作用?

(3)读材料二,回答古人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对此你有何感想?

(4)除大运河外,请你写出两个古代著名工程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

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你得到关于大运河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2)除大运河外,请你写出两个古代著名工程。(4分)

(3)从材料二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中,谈谈你的体会。(3分)

(4)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百姓关注,国家重视。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遗产本身必须具有极高的历史

值,请从历史角度说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3分)

理,即可得分。)

27、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图三

(1)下面是三幅图片的信息,请将信息中错误的地方指出并改正过来。(6分)

图一: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在古代封建社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最终废除于民国时期。

图二:京师大学堂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一所高等学府,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图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毛

泽东为景山学校的题词。

(2)从以上图片信息中你得出什么样的认识?(至少写出

28、材料一:科举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的吕蒙正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过着饥寒生活,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材料二: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说明了科举制有什么积极之处?(2分)它创立于哪个朝代(2分)

(2)材料二又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施科举制的目的是什

么?(2分)当时科举制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是哪两科?(2分)

(3) 唐朝完善科举制关键的人物是哪几位?(3分)

(4)科举制推行后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4分)这种用人制度对今天我国发展人才战略有何启示?(2分)

29、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l300多年,发挥了重要

作用,后来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