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唐宋饮茶法

饮食礼仪2018-09-25 03:51书业网

精选范文:唐宋饮茶法(共2篇)

唐代人们如何饮茶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条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 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 宋代饮茶法是怎样的到了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点花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陆羽《茶经》说:“花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以汤沃之。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点茶沿阉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骤是将茶投入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然后将沸水倒入深腹长嘴瓶内,再倾瓶注水入盏,或以瓶煎水,然后直接向盏中注入沸水,与此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茶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钞茶一钱匙,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神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唐宋饮茶法(共2篇)]

篇一:唐宋时代的喝茶方法

唐宋时代的喝茶方法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

[唐宋饮茶法(共2篇)]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在宋朝的茶道中,烧水是很关键的一步。宋朝人点茶一般不用铁锅烧水,而用瓷瓶烧水。烧水的瓷瓶是特制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温,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里装大半瓶水,一会儿就烧开了。由于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见水开,只能听声。听声辨水,是宋朝茶艺界的绝活儿。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时候也用瓷。早在唐朝,上流社会鄙视瓷器,喝茶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铁碗,拒绝用瓷碗。后来出了一个叫卢廙的茶道高手,他说金银太贵重,铜铁太俗气,这些金属茶碗还都有腥味儿,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卢廙的见解非常科学,开启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风气。

唐人煮茶,今人冲茶,宋人点茶。点茶无需茶壶,故此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茶碗又分很多种,南宋景德镇烧造的茶碗属于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这种茶碗并不受欢迎。宋朝人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

古朴,看起来很笨重,但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现代人喝茶,多用玻璃杯、紫砂杯和白瓷杯,宋朝人则喜欢用黑瓷碗。因为宋朝最好的茶汤都是乳白色的,只有用黑碗才能凸显茶汤的乳白。如果用白瓷碗、白瓷杯或者透明的玻璃杯,你就分不出哪是杯子哪是茶了。

篇二:中国饮茶法发展史

[唐宋饮茶法(共2篇)]

中国饮茶法发展史

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轮机工程专业0912班

摘要:中国的饮茶法共有二大类四小类,二大类是煮茶法和泡茶法。中国茶叶冲瀹技法经历了由粗到精、由精入微、又复归于自然的一个过程。因为茶文化的种子还在,因为茶道的精神还在,因为真正的煎茶法还在——在浩瀚的茶文化历史典籍里,在历代茶人淡泊宁静的心里,在这块饱受蹂躏而又生生不息的土地上,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用心去倾听、体悟、感受、总结、实践,中国茶文化、中国茶道及饮茶法就能归复。

关键词:煎茶法,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前言:因为很多人对中国茶道、茶文化不太了解,现代的年轻人更是对碳酸饮料情有独钟,中国的茶风和茶道艺术逐渐湮没。种种现状令人担忧,我希望通过对《中国饮茶法发展史》这一专题的综述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饮茶法发展史,给中国茶文化、中国茶道及饮茶法的归复带来一点点希望。

1.1 唐以前都属于粗放式煮饮法,即煮茶法。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说:“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茗粥即是用茶树生叶煮成羹汤。汉魏六朝的饮茶法,诚如皮日休所言,“浑而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而饮。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饮茶。汉魏六朝时期的饮茶是煮茶法,以茶入鼎、釜而煮,盛到碗内饮用。

1.2 隋唐时期饮茶法 中国饮茶至中唐始普及。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阉茶法和煎茶法。

1.2.1 阉茶法 陆羽在《茶经》里总结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茶经·七之事》引:“《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这。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段文字是说:在川东鄂西交界一带地方,采叶制成饼茶,叶老的,则要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想饮茶时,先烤茶饼至赤色,再捣末设入瓷器中,用葱、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浇泡。喝了可以醒酒,使人不想睡觉。如前所考,这种以沸水冲泡茶的泡茶法起始不会早于隋代,约在隋唐间。

《茶经·六之饮》又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乃斫、乃熬、乃炀、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活焉,谓之阉茶。”这段文字是说,所饮茶有粗、散、末、饼四类。粗茶要切碎,散茶,末茶入釜炒熬、烤干,饼茶春捣成茶末。无论饮哪种茶,都是将茶投入瓶子和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入沸水浸泡,此称为“阉茶”。1.2.2 煎茶法 在汉语中,煎、煮义近,往往通用。本文所称的“煎茶法”特指陆羽所创的一种煮茶法,为了区别于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其与煮茶法的主要区别有二,其一煎茶法入汤之茶一般是茶末,而煮茶法用散、末皆可;其二煎茶法汤于一沸投茶,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而煮茶法茶投冷、热水皆可,须经较长时间的煮熬。

据《茶经》,煎茶法的程序有:备器、炙茶、碾罗、择水、取水、

候汤、煎茶、酌茶、啜饮。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写“煎茶”的有许多者。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味,著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又《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1.2.3煮茶法《茶经·七之事》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此说有的地方人们饮茶,用葱、姜、枣、桔皮等佐料与茶和在一起充分煮沸,或者扬汤使之更加沸腾以求汤滑,或者煮去汤表面的浮沫。陆羽认为这种在茶中加入多佐料,煮之百沸,以求怕滑、沫去的煮茶法煮出的茶汤,好比倒在沟里的废水。煮茶法虽受到陆羽的批评,但这一传统的饮茶法绵延不绝。中唐李繁《邺侯家传》记:“皇孙奉节王煎加酥椒之类,求泌作诗,泌日: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奉节王即德宗也。唐德宗煮茶加酥椒等。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今云南巍山、南涧县一带)人以椒、姜、桂和茶煮而饮之。总之,隋唐时期,泡茶法新起,举凡粗、散、末、饼茶皆可泡饮,有加葱、姜等佐料的,也有不加佐料的。煮茶法仍然存在,往往加姜、桂、椒、酥等佐料,由于陆羽的批评和煎茶法的勃兴,已不普遍。中唐以后,煎茶法盛行。煎茶不加佐料,顶多加点盐调味。

1.3 五代宋时期饮茶法 五代的茶以团饼为主,但制作较唐精致,散茶亦有名品。宋朝的前中期,茶以片茶(团、饼)为主;到了宋朝后期,散茶取代片茶取得主导地位。五代宋时期的饮茶除承继隋唐时期的煎、煮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

1.3.1 点茶法 《清异录·茗部》该书论点茶法中的候汤、注汤、汤器、薪火有关事宜,所记各条茶事都属五代十国并宋初间事。其撰者亦当为五代宋初人。据此,点茶法约起于唐末五代。在陆羽创立的煎茶法里,是将碾罗后的茶末投入煮沸的茶釜中直接煎煮,和煮茶法还有许多共同之处;而宋代的点茶法则是将碾罗后的茶末投入茶瓯中调膏后用沸水冲点,已和煮茶法有了明显区别

1.3.2 煎茶法 唐宋五代徐箦《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以铛煮泉水煎茶。

苏轼《汲江煎茶》诗有“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用江水煎茶,沫饽翻涌。

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火。”三苏祖籍四川,相传陆羽煎茶法源于四川。当时饮茶,南方用点茶《宋人也称之煎茶)。北方用煮茶。苏辙说他思念故乡,不学南北饮茶,用故乡西蜀的煎茶旧法。陆游《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有“午枕初回梦蝶床,红丝小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用煎茶旧法。

1.3.3 煮茶法 苏轼《和蒋夔寄茶》诗有“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宋代有一种“擂茶”,将茶与芝麻、干面放到瓦钵内擂研成细末,又加其它佐料煮而饮,又称“七宝茶”。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满口。”北方人茶中加盐、酪、椒、姜煮而饮。

总之,五代宋时期饮茶最流行的是点茶法,连北方的辽国也受其影响。煎茶法已不普遍,南宋末年已无闻。煮茶法主要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

1.4 元明清时期饮茶法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为主,明朝叶茶(散茶)

独盛。明朝有绿茶、墨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清朝的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元明清时期饮茶除继承五代宋时期的煮茶、点茶法外,泡茶法终于成熟。1.4.1 泡茶法 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兴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五代宋又兴点茶法,点茶法本质上属泡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泡茶法。点茶法与泡茶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点茶须调膏击拂,而泡茶则不用此。五代宋盛行点茶法,故泡茶法无闻。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载:“兰膏:玉磨末茶三匙头,面、酥油同搅成膏,沸汤点之。”“酥签:金字末茶两匙头,入酥油搅,沸汤点之。”“建汤:玉磨末茶一匙,入碗风研匀,百沸汤点之。”玉磨茶乃紫笋茶与米各半同拌和入玉磨内磨成末茶,金字茶也是湖州造末茶,“沸汤点之。”即是用沸水冲泡。元代泡茶多用末茶,且杂以米面、麦面、酥油。明朝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细茗是茶末还是芽茶还不清楚,不加佐料,直接投茶入瓯,用沸水冲点,杭州一带俗称“撮泡”。撮泡开后世用杯、盏冲泡茶的先河。明代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对用壶泡茶法论说较详,归纳起来大致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泡茶、酌茶、啜饮这些程序。

1.4.2 煮茶法 明陈师《茶考》载:“煮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苏吴一带以上好的茶人瓷壶置火上煮沸而饮。明朱权《[月瞿]仙神隐》载:“擂茶:将芽茶汤浸软,同炒熟芝麻擂细,入川椒末、盐、酥油饼再擂匀。如干,旋添茶汤。入锅煎熟,随意加生粟子片、松子仁、胡桃仁。”又载:“枸杞茶??每茶一两,枸杞末二两和匀,入炼化酥油三两,或香油亦可,旋添汤搅成稠膏子,用盐少许,入锅煎熟饮之。”擂茶、枸杞茶均须入锅煮熟而饮。清李心衡《金川琐记》载:“熬茶用大叶茶,同牛乳煮至百沸,用长杓搅汤,活之以盐,名日酥油茶。”清周蔼联《竺国记游》卷二载:“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其熬茶有火候。??” 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所有茶多是粗茶、紧压茶,通常如酥、奶、椒、盐等佐料同煮。

1.4.3 点茶法 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自撰《茶谱》。其精于茶道堪与徽宗相提并论。其书称:“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而炊之。然后碾茶之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走雨脚,分于啜瓯。” 朱权《茶谱》所记的饮茶法仍是点茶法。宋代点茶往往在茶盏内点,朱权却在大茶瓯中点茶,然后再分酾到小茶瓯中,有时还在小茶瓯中加入花苞。朱权用茶末是叶茶碾磨罗而成的,弃团茶不用。朱权还创制了一种适于野外烧水用的茶灶。这些大概就是他所说的“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尽管有朱权等人的倡导,但由于叶茶独盛,不用碾磨罗且简

单方便的泡茶法的勃兴,点茶法于明朝后期终归销声匿迹。

1.5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由于内忧外患,茶道只能成为余事,真正属意于茶文化、茶道艺术的人是比较少的,更不用说煎茶法了。到了建国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茶文化、茶道、煎茶法可以说已经绝迹了。值得一提的是,自清以后,煎茶法虽然在中国成为绝响,但在邻国日本却得到大力提倡和发展。最早将煎茶法带去日本的是明末高僧隐元隆琦禅师,隐元禅师于明万历年间携弟子东渡日本,并创立了日本黄檗宗,也将明末的煎茶法带入日本,成为日本煎茶道创始人,后经高游外卖茶翁的大力提倡而确立,一直流传至今。

结语:中国的饮茶法共有二大类四小类,二大类是煮茶法和泡茶法。自汉

唐饮茶以煮茶法为主,自五代至清饮茶以泡茶法为主。四小类是从煮茶法中分解出煎茶法,从泡茶法中分解出点茶法。煮、煎、点、泡四类饮茶法各擅风流,汉魏六朝尚煮茶法,隋唐尚煎茶法,五代宋尚点茶法,元明清尚泡茶法。中国古代关于饮茶法的用词较乱,烹茶、煮茶、煎茶每个词都可以指煮、煎、点、泡四种意思,千万不能简单视之。要判断是用何种饮茶法,不能仅根据用词,要据实际情况。一看程序,二看器具,三看用茶,则大体能确定。苏轼《汲江煎茶》写的是陆羽式煎茶,而其《试院煎茶》则写点茶,象此类情况不可不辨。中国饮茶法源流演变,图示如下:

汉魏六朝 隋唐 五代宋 元明清 现代 →煎茶法—→ 煎茶法(亡于宋末) 煮茶法—→ 煮茶法—→ 煮茶法—→ 煮茶法—→ 煮茶法 泡茶法 ————→ 泡茶法—→ 泡茶法 →点茶法——→ 点茶法亡于明后 。

我们今天提倡饮茶法,既不能泥古不化、完全照搬古人,也不能师心白用、别辟蹊径,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借古鉴今、崇新改易应该是一最为简便易行的途径。既合于古法,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这样才有生命力,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