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面积的初步认识评课

评课2018-10-08 15:44书业网

篇一:—《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指导意见

今天上午,听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现谈谈自己的听后体会。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单位到学习面积单位,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老师从学生身上的事物出发,先让学生比一比老师跟他们的手掌(面积)哪个大,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通过学生回答顺势揭示出:教师的手掌大,也就是教师手掌面的面积大,学生手掌小,也就是学生手掌面的面积小,从而引出教学内容,非常自然。然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法、重叠法、数个法(测量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一环节使学生感悟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在充分操作、合作中,理解和建立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在教学面积单位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两张卡片,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会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绿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同学认为橘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同学认为一样大。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于是老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学生试着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一样大。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重视空间表象的建立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引导学生得出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在学生已经形成“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空间表象的基础上,“1平方米”的教学,老师以“放”为主,让学生迁移类推猜出1平方米的定义。在头脑中建立准确的表象,而后又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物,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各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和估测能力的培养。

4、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还特别注重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应用,她设计的练习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面积单位“平方”两字有了更深的

理解。

5.两点建议

1、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长度到面积,是认识上的一个质的飞跃。因此感悟并理解面积概念相当重要。老师用了课本的情景图,可那只是静态的。从这个情景图导入新课是无可厚非的。我想这还不够,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出发,引导学生不仅要看一看、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摸一摸,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 另外老师的问题不严谨:黑板和电视机那个面积大些?应该是黑板与电视机的屏幕哪个大些更准确。

2、可以用课件出示一封闭图形和一不封闭图形让学生比较大小 :

出现两种可能:①可能直接变成一个长方形,

,得出左边的面积大。②也有可能不是

变成一个长方形,而是一个多边形(图略) ,使学生清楚、直观看到,不封闭的图形是没有大小的。这样可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从而促使学生去思考,发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从而揭示面积概念的第二层含义,以补充完整面积的概念。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面积的初步认识评课)进行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1

篇二:什么是面积评课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学习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人教版教材将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放在一课时进行课堂教学比较充实。而新课标教材认识面积独立成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来教学,在学习本课知识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熟识的事例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为后续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和面积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也从各种媒介中知道“面积”,能用“面积”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在理解“面积的意义”的同时,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面积的含义,学会比较面积的大小。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过程中提升发散思维能力,体会和应用数形结合和化归、分割、平移等数学思想方法,体验多种比较策略。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刘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充分展现了“面积”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主要展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巧设情景

新课伊始,刘老师利用学生熟知房屋装修巧设情景,为学生创设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拥有数学的视角。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二、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1.动手触摸,感受物体表面

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拿起数学书,摸一下它的封面。并指导摸数学书的方法:五指伸直并拢,认真地、慢慢地摸这个封面的全部,静静地感受滑滑的平平的感觉。接着老师让学生摸牙膏盒的几个面进一步感受面,然后教师让学生摸橘子面,通过摸橘子面使学生得知物体的表面有平曲之分。

2. 恰当引导,描述面积。

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都有表面。这些面有大,有小,通过大小比较得出概念。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称为它们的面积。

3. 初步感受面积。

结合课件:那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师:现在如果有人问你手掌的面积是指——(手掌的大小)。

(老师手掌和学生手掌放到一起)看到这两个手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能用刚刚学的这个词来说一说吗?通过测量数学书封面有几个手掌面大,既培养学生估算能力也渗透了猜测验证推理等学习方法。摸面游戏让学生用不同的感官感受面积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4.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 教师牙膏盒的上面画在黑上,让学生观察由体到形的转变。

(2)通过涂色进一步感受长方形的大小。

(3)课件演示给图形涂色创造悬念引导学生探究只有封闭图形面积才能确定。教师追问我们都学过那些平面图形一一列举,找出角不是封闭图形,尝试比较,深化理解。通过教师的追问对面积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概括出面积的完整概念。体现出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做到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三、实践操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1、课件出示北极冰层对比图利用观察法直接能比较出大小,能不失时机进行环保教育。

2、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4×10)和一个正方形(6×6)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靠眼睛观察很难确定结论,激发矛盾。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这样学生更能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数方格子的方法比较准确方便。

3、通过数方格游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要想比较出结果,需要确定方格的大小,也就是面积单位必须统一。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感受到数学知识是从现实生活的需要中产生、发展的。并且激发起学生对学习面积单位的兴趣和内心的需求。

4、通过用手势区别周长与面积的活动,整个课堂结构首尾照应 ,更是妙用对比的学习策略。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是很容易把面积与周长混淆的,即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区分。教师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面积和周长的区别,强化了对新概念内涵的理解,并且巩固了旧知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四、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比较两个图案的大小的练习设计,体现了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刘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操作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本课最后环节的“创意大比拼”就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了场景,该活动具有研究深度。此时,课堂表面是平静的,但学生思维却在剧烈涌动。面积相同,图形形状不同,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会有创造后的愉悦体验。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学生始终在参与一个个数学活动,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这节课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教学概念。刘老师展示了她的探索。我想:我们的课堂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教学是一种缺憾艺术,本节课有待提高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指导。谢谢大家

《什么是面积》教学实录与评析

设计思路: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版教材在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面积”安排的一个学习内容,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面积”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在家庭购房时听说过“面积”,有的从媒体广告中听说过“面积”。但是,他们的认识仅仅是“物化式”的感性认识,而且是一维性的。因此,本课通过摸、比、描、贴等系列活动,从生活中的面积——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图式中的面积——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实物到抽象的认识过渡,建立“面积”的空间观念,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第一课时的内容(42—44),本节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什么是“面积”,在活动中探索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较两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课前准备:相关的PPT演示文稿,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片,大小两面旗子,数学书和数学本各一本,方格纸、硬币、剪刀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入面积,认识面积)

1、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老师带来了两面小旗子,请男生选一个代表,女生选一个代表,帮老师涂上颜色,比一比看谁的行动快,把小旗最先涂好!(出示两面小旗,一面大,一面小)

师:你想选哪面小旗子呢?(问一名女生)

生:我选这面!(指面积小的旗子)

师:你想选哪面小旗子呢?(问一名男生)

生:我也选这面!(指面积小的旗子)

师:咦?为什么你们都想选这面旗子呢?(举起面积小的旗子)

生:因为这面旗子小。

师:这面旗子的什么小呀?(用手在旗子的表面做手势)

生:这面旗子的表面小,那面旗子的表面大。

师:噢,原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点评:教师设置游戏情境,学生用眼睛、手等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师:快来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面。看一看,摸一摸,谈谈你的感受吧!

1生:桌子的表面光光的,滑滑的。

2生:这张纸的表面也是光光的。

师:那桌子的表面和这张纸的表面谁大谁小呢?

生:白纸的表面小,桌子的表面大。

师:谁还能再来说一说。

1生:黑板的表面大,桌子的表面小。

师:同学们,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数学书、数学本是我们天天见的,数学书和数学本的封面面积谁大谁小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数学本的封面面积小。

师:请你把它画下来,好吗?(请两位同学把数学书和数学本描在黑板上) 【点评:利用学生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哪个面大,哪个面小,比较自然地引到数学中面积的含义上】

2、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我们把这些物体的表面画在黑板或纸上,就成了平面图形。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哪么平面图形呢?

师:这两幅平面图形谁大谁小呢(用手摸黑板上学生画的两幅图形) 生1:数学书封面的平面图形大。

生2:数学本封面的平面图形小。

篇三:什么是面积评课稿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学习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

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人教版教材将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放在一课时进行课堂教学比较充实。

而新课标教材认识面积独立成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来教学,

在学习本课知识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熟识的事例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为后续的面积

单位的学习和面积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也从各种媒

介中知道“面积”,能用“面积”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

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在理解“面积的意义”的同时,

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面积的含义,学会比较面积的大小。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过程中提升发散思维能力,体会和应用数形结合和

化归、分割、平移等数学思想方法,体验多种比较策略。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

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

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刘老师在本

节课的教学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充分展现了“面积”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

数学知识,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主要展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巧设情景

新课伊始,刘老师利用学生熟知房屋装修巧设情景,为学生创设了思维空间,激发了学

生的求知欲。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拥有数学的视角。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二、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1.动手触摸,感受物体表面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拿起数学书,摸一下它的封面。并指导摸数学书的方法:五

指伸直并拢,认真地、慢慢地摸这个封面的全部,静静地感受滑滑的平平的感觉。接着老师

让学生摸牙膏盒的几个面进一步感受面,然后教师让学生摸橘子面,通过摸橘子面使学生得知

物体的表面有平曲之分。

2. 恰当引导,描述面积。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都有表面。这些面有大,有小,通过大小比较得出概念。在数学中,

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称为它们的面积。

3. 初步感受面积。

结合课件:那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师:现在如果有人

问你手掌的面积是指——(手掌的大小)。 (老师手掌和学生手掌放到一起)看到这两个手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能用刚刚学的这

个词来说一说吗?通过测量数学书封面有几个手掌面大,既培养学生估算能力也渗透了猜测

验证推理等学习方法。摸面游戏让学生用不同的感官感受面积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4.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 教师牙膏盒的上面画在黑上,让学生观察由体到形的转变。

(2)通过涂色进一步感受长方形的大小。

(3)课件演示给图形涂色创造悬念引导学生探究只有封闭图形面积才能确定。教师追问

我们都学过那些平面图形一一列举,找出角不是封闭图形,尝试比较,深化理解。通过教师的

追问对面积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概括出面积的完整概念。体现出在丰富的生活背景

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

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做到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三、实践操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1、课件出示北极冰层对比图利用观察法直接能比较出大小,能不失时机进行环保教育。

2、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4×10)和一个正方形(6×6)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

靠眼睛观察很难确定结论,激发矛盾。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

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

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这样学生

更能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

步感知数方格子的方法比较准确方便。

3、通过数方格游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要想比较出结果,需要确定方格的大小,也就是面积单位必须统一。在具体的情境让

学生体验到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感受到数学知识是从现实生活的需要中产生、

发展的。并且激发起学生对学习面积单位的兴趣和内心的需求。4、通过用手势区别周长与面积的活动,整个课堂结构首尾照应 ,更是妙用对比的学习

策略。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是很容易把面积与周长混淆的,即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还是

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区分。教师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面积和周长的区别,强化了对

新概念内涵的理解,并且巩固了旧知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四、实践运用,解决问题。比较两个图案的大小的练习设计,体现了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在有意义的实践活

动中强化概念。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

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刘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操作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

习兴趣。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本课最后

环节的“创意大比拼”就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了场景,该活动具有研究深度。此时,

课堂表面是平静的,但学生思维却在剧烈涌动。面积相同,图形形状不同,问题是学生感兴

趣的,学生会有创造后的愉悦体验。总之,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

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学生始

终在参与一个个数学活动,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这节课带给我们这样一

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教学概念。刘老师展示了她的探索。我想:

我们的课堂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

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教学是一种缺憾艺术,本节课有待提高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同行

指导。谢谢大家

《什么是面积》教学实录与评析设计思路: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版教材在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面积”安排的一个学习内容,数

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应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的机会。“面积”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在家庭购房时听说过“面积”,有的从媒

体广告中听说过“面积”。但是,他们的认识仅仅是“物化式”的感性认识,而且是一维性的。

因此,本课通过摸、比、描、贴等系列活动,从生活中的面积——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

的面积——图式中的面积——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

实物到抽象的认识过渡,建立“面积”的空间观念,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

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第一课时的内容(42—44),本节课主

要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什么是“面积”,在活动中探索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策

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较两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

己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

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课前准备:相

关的ppt演示文稿,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片,大小两面旗子,数学书和数学本各一本,方格纸、

硬币、剪刀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入面积,认识面积)

1、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老师带来了两面小旗子,请男生选一个代表,女生选一个代表,

帮老师涂上颜色,比一比看谁的行动快,把小旗最先涂好!(出示两面小旗,一面大,一面小)师:你想选哪面小旗子呢?(问一名女生) 生:我选这面!(指面积小的旗子)师:你想选哪面小旗子呢?(问一名男生) 生:我也选这面!(指面积小的旗子) 师:咦?为什么你们都想选这面旗子呢?(举起面积小的旗子) 生:因为这面旗子小。

师:这面旗子的什么小呀?(用手在旗子的表面做手势) 生:这面旗子的表面小,那面旗子的表面大。师:噢,原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点评:教师设置游戏情境,学生用眼睛、手等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充分调

动了学习积极性。】 师:快来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面。看一看,摸一摸,谈谈你

的感受吧!

1生:桌子的表面光光的,滑滑的。2生:这张纸的表面也是光光的。 师:那桌子的表面和这张纸的表面谁大谁小呢? 生:白纸的表面小,桌子的表面大。 师:谁还能再来说一说。

1生:黑板的表面大,桌子的表面小。 师:同学们,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数学书、数学本是我们天天见的,数学书和数学本的封面面积谁大谁小呢?生: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数学本的封面面积小。 师:请你把它画下来,好吗?(请两位同学把数学书和数学本描在黑板上) 【点评:利

用学生周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哪个面大,哪个面小,比较自然地引到数学

中面积的含义上】

2、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我们把这些物体的表面画在黑板或纸上,就成了平面图形。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哪

么平面图形呢?

师:这两幅平面图形谁大谁小呢(用手摸黑板上学生画的两幅图形) 生1:数学书封面

的平面图形大。

生2:数学本封面的平面图形小。篇二:《认识面积》评课稿1 《 认 识 面 积 》 评 课 稿海宁路小学 杨宝华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海宁路小学的杨宝华,首先感谢北戴河区进修学校给我们搭建这

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校闫强军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

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

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

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闫老师较准

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

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闫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

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

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

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呼唤“知情”统

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

活动。本节课,闫老师在导入环节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生生击掌,师生击掌引入教学,学

生兴趣高涨。加上闫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这样的课堂气氛令

人感觉轻松愉快,课堂成为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

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闫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

中的物体(树叶、水立方、天池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

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

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

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

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闫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给学生的

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

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涂一涂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

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闫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

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观察法、剪拼法、数格法等等,学生在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过

程的同时,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

不同的发展。

亮点四:注重现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在最后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环节用剪一剪、比一比、摆一摆等实践活动让学

生充分地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环节中,书中是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这里

我们做了一下改动,变成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闫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为一名新教师,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板书书写欠规范。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

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3.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果把重叠法也用到本节课中,那么这节课将更加完美

了。 以上就是我简单的评课,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篇三: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认识评课稿三年级数学《面积的认识》评课稿 评谢雪和老师《面积的认识》一课 戴 祝 芳

一、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谢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

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

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二、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

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吴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

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谢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

在通过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

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学生学生身边的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手掌面等图形以及比较它们的面

积,让学生感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的同时,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由

学生总结出面积的意义。接着通过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颜色,感受它们面积。活动是儿童感

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

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面

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