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广州三元里名人会

名人故事2018-10-10 09:18书业网

篇一:广州历史大事年表 根据文献等整理汇总

参考文献

【1】 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2】 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州百年大事记[M].广东:广东人民出

版社,1984.

【3】 杨荷卿,言民. 十三行——见证广州“千年商都”[N]. 亚太经济时报,2006 -08 -03

(D04 ).

【4】 甄人,饶展雄,主编.广州史志研究[M]. 广东:广州出版社,1993.

【5】 网上资料http://wenku.baidu.com/view/d79cfbd87f1922791688e88c.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ecf5a5630b1c59eef8c7b4dc.html

篇二:三元里的现在与未来

三元里村的现代与传统

时间: 2011-05-18 08:37:43 来源: 南方日报 钱玮珏 发表评论>>

关键词: 古庙 英军 三元里村 李氏大宗祠 1933年

三元古庙

从地铁三元里站出来,沿着广园中路一直向前走,不多久就见到了一排青砖围墙,这里就是三元古庙了,也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的所在。

三元古庙始建于明末清初,是一座道教庙宇。解放后,于1961年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一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国宝一号”之称,并被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馆名大有来头,还是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之后三元古庙虽经历了多次修葺,但屋脊、桁桷、砖墙、灰塑等还是渐次腐朽脱落了。2009年,广州市政府斥资对三元古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矫正了向外倾斜的山墙,修缮了朽坏的脊桁桷板,解决了正脊和天沟的漏水问题,修葺一新的三元古庙在去年亚运开幕前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了。

纪念馆内常设有《广州人民三元里抗英斗争史迹展》。“节马图”碑是纪念馆保留的珍品。碑由《节马图》和《节马行》两部分组成。《节马图》绘的是一匹昂首举蹄、侧目疾视、肋骨突起的战马。而马的主人则是清代三江协副将陈连升。1841年1月7日,坚决按林则徐布置扼守虎门沙角炮台的土家族老将陈连升及其儿子陈举鹏率600名将士抵抗英军,终因援兵未至,陈连升父子及炮台守军官兵以身殉国。陈连升牺牲后,其战马徘徊不去,被英军掳至香港,它不吃不喝,每日面向虎门方向哀鸣,最终绝食而死。为纪念陈连升和这匹“贞操耻食夷人食”的义马,1862年12月至1863年1月(清同治元年11月),驻守虎门的调署水师提标中军参将郑耀祥、右营游击赖建猷请番禺庠士陈子坡撰稿,顺德进士赖子猷、吴仲山共同书绘创作了“节马图”碑。

展览还展出了三元里抗英斗争中的三星旗。1841年5月,英军进逼广州城,占领四方炮台,欺凌百姓。三元里的乡民群情激愤,齐聚

于三元古庙前誓师抗英,他们以三星旗为指挥令旗,并共同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之后,他们分头联络三元里及周

围乡民,挥舞令旗奋勇杀敌,重重地挫败了英军。据说,这面旗帜在战斗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原来,英军打仗忌黑旗,一见到此旗便失声惊呼:“打死仗者来了!”顿时落魄惊魂,斗志尽失。

“飞柬”也是相当有意义的展品。据介绍,当时,三元里人民在庙前誓师后,派人去附近各乡联络,以最大限度地召集乡民共同抗英。消息一出,各乡的社学、书院立即响应,士绅、团民、义勇迅速“柬传”四方。恩洲社学、升平社学首事梁廷栋、赵启祥即“通传城北十二社学,调农民执田器往救护”。怀清社学首事、肖岗举人何玉成也派人送“飞柬”至南海、番禺、增城各乡,请各乡“备壮丁出护”,很快,103乡的数万群众都加入了抗英斗争的队伍。

之前的改造工程中,广州博物馆也对展览进行了相应的升级,新增了抗英将领陈连升、社学领袖何玉成以及女英雄“飞铊凤”的雕塑。并融入了更多高科技元素。在展览的“庙前誓师”部分,设有两个电话听筒,观众只要拿起听筒,等待5秒钟,通过按键选择语言,便可听到有关当时战争和历史故事的解说。三元里抗英斗争中牛栏岗歼敌的场景,改造后的展区,配合音响设备制造出当时天降大雨的效果,并用聚音罩播放有关战斗过程的解说内容,务求营造出历史的氛围,让观众穿越时空隧道,真实感受当时激烈的斗争场面。

除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相关历史遗迹之外,在此前修缮中新发掘的文物也有展示。修缮过程中,在对三元古庙正殿北墙侧门进行墙体清除时,发现了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石碑,是最早重修古庙的记录。石碑被发现时陷于墙体中,周围用青砖封闭。据专家介绍,可能是此地经历多次战火,村民出于保护石碑的考虑才将其封闭,碑文上面清楚地罗列了当年为古庙重修贡献财力的乡绅的名字。

三元古庙一方面作为纪念馆,另一方面还延续了作为古庙的祭祀功能,庙内还供奉有雨神北帝公,每到农历初一、十五,周围的村民还是习惯到这里来祈福。不过为了保护文物,古庙内早已经禁燃香火了,村民多在庙前的一片空地上进行祭拜。

牛栏岗古战场遗址

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历史中,牛栏岗是个很重要的地名。牛栏岗即是如今机场路松云街一带,清朝时候还是一片低矮的山岗,山岗下是泥田。1841年5月29日,三元里村民在三元古庙举行抗英誓师,随即联络103乡的义勇,商定各乡16岁至60岁的男性村民一律参战,并制定了伏击围歼的作战计划,伏击的地点就在牛栏岗。

5月30日,抗英群众在牛栏岗四周要隘设伏,并以一支小分队佯装攻击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引得英军陆军司令亲自率领数千人下山,并进入了牛栏岗伏击点,这时,数万民众手持大刀、长矛、铁锤等武器冲杀出来,打得英军措手不及。但英军拥有来福枪、火炮等新式武器,双方战斗还是相当激烈,对峙多时,忽然天降暴雨,英军的火药湿透,优势尽失,抗英群众乘机迅速接近,展开肉搏,英军一路溃败,只得逃回四方炮台。第二天,从佛山、番禺、花县、从化各地赶来的义勇军与三元里一带的群众会合共数万人,把四方炮台重重围住。无奈后来被官府软硬兼施驱散,英军才得以解围,并于次日撤离广州。

根据历史记载,牛栏岗一役毙敌200余人,俘敌10余人,伤敌无数,还缴获了英军服、武器等一批。这次斗争开创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并取得胜利的先河,被史学家称之为“揭开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序幕的战斗”。

牛栏岗大捷后,为纪念在战斗中死难的烈士,番禺县举人何玉成等人呈请两广总督祁项批准,在牛栏岗修建了一座义勇祠,后被毁。1866年在石井升平社学旁重建。1933年白云机场开始兴建,牛栏岗也陆续被平整修建为机场的宿舍区。20年前,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50周年的时候,白云区政府在牛栏岗遗址上建立了纪念标志碑。如今,这片遗址已经被周边的商铺和住宅楼掩盖,小小的山岗上古木林立,清幽宁静,外人已经很少知道这里了,只有周围的住户三不五时来这里散散步、小坐一会儿。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

解放后,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在三元里村西门楼的山岗上,建起了三元里抗英纪念公园,公园内有缅怀英烈的三元里抗英烈士纪念碑。很多在广州出生长大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共同记忆:在这座纪念碑前完成了自己的新少先队员的入队仪式。

旅游提示:

交通:广州地铁二号线三元里站B出口,沿广园中路前行至三元古庙公车站,旁边就是三元古庙。从三元古庙旁的巷子进去,走200米,经过三元里小学,就是三元里村。沿中间大路走,会经过碧山李公祠,再走400米就是李氏大宗祠。从B出口往反方向走,一直前行可到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从三元里地铁站乘坐268路、523路两站,到机场路岗北路口站下,可步行至松云街。

篇三:广州历史故事

广州为什么被称为五羊城呢。很久以前,广州发生过一次大饥荒,人们已经几天没米下锅了。可是做官的老爷却象强盗一样,照旧向老百姓要粮食。那时候,城里的坡山脚下住着父子二人,因为交不出粮食,父亲被抓走了,官老爷让儿子三天之内把粮食交齐,不然就要他父亲的命。这少年十分孝顺,但是却没有一点办法能救父亲,哭声感动了天上的五位仙人。仙人把谷穗交给少年,让他赶快把谷粒种进土里,明天天亮时,就能收获很多的稻谷。第二天果然收获了几大筐稻谷。在官老爷逼问下,马上命令差役去坡山脚下捉拿仙人,少年急忙告诉仙人们,并把剩下的谷种撒到地里,差役们到了,五位仙人腾空而起,仙人带来的五只羊留在了草地上,差役们刚要去抓,五只羊簇拥在一起,变成了一块大石头。今天,在广州的越秀山上看到那五头石羊呢,中间的一只公羊,口衔谷穗,昂首天外。这个五羊的传说是一则广州的「史前拓殖故事」,表达了古代的广州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在白云山脚有个小村庄,住着一个青年人叫郑安期。他的父亲早已去世,只有一个年老的母亲,母子相依过活。郑安期幼年曾跟随父亲行医,学得一点医药知识,便在村前开了一间小店,摆卖生草药,兼替村人治病。他家里虽然贫困,但富有同情心,穷苦的人来看病,不但不收诊金,连药费也减免,因此深得当地村民的爱戴。有一年,白云山一带发生一种流行病。得病的人首先怕冷,接着发高烧,同时全身酸痛,流鼻涕,咳嗽不止。如果救治不及时,就抽筋昏迷,直至死亡。郑安期翻尽医书,试用各种药物,都没有见效,眼见一个个乡亲痛苦呻吟,悲惨死去,他心如刀割,焦躁万分。

一天深夜,郑安期为乡亲们看病回家,母亲见他神色憔悴,满面愁容,便问他近日治病的情况。郑安期唉声叹气,便把流行病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告诉她。母亲听了,也连声叹息。她想了一阵,然后说:“早年听你父亲说过,医治这种流行病,最好用九节菖蒲,但这种药不容易找呀!”郑安期经母亲这一说,好像在黑暗中忽然见到一丝光明,连忙问道:“那九节菖蒲的形状是怎样的,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呢?”母亲说:“听说它叶瓣如兰,茎分九节,身似匙柄,有股清逸的幽香,偏偏生长在高山大岭的悬崖峭壁上面。这种药物真难找呀,你父亲找了一辈子也没有找到,你也不必妄想了!”

郑安期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他心里想:“不!就算走遍天涯海角,我也一定要找到九节菖蒲,好把乡亲的病治好!”第二天,郑安期安排好母亲的生活,便背起竹筐,拿着锄头,出门去了。去哪里找呢?他想,白云山最近,应先到白云山寻找。白云山古木参天,白云环绕,流水淙淙,百鸟喧鸣,对于这一切,郑安期都无心观赏,他一心想着的,是把九节菖蒲找到手。他不停地在山上寻找,专向那些从未到过的悬崖峭壁爬去。尖锐的岩石割损了他的脚,锋利的荆棘划破了他的手,他丝毫感觉不到痛苦。他由白云山的西边走到东边,已经找了将近一天了,连九节菖蒲的影子也没有看到。?

夕阳西下,暮色沉沉,郑安期感到失望了。他在崖边的一块大石上坐下来,到这时候他才感到汗水湿透衣服,肚子饿得咕咕叫,全身疲倦无力。就在这时候,忽然微风吹过,送来阵阵香气。这种香气比兰花清新,比玫瑰馥郁,使他精神一振。他立即站起来,沿着香味寻找。终于发现悬崖下二、三丈的地方,长着一棵像兰花似的植物。他往花的茎上一数,不多不少,正好

95264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 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广州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清朝时是中国唯一对外

开放的港口,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临时政权。毛泽东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彭湃、马思聪、邹小杨、钟杰武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

1982年国务院宣布广州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羊城传说

广州又称“五羊城”、“穗城”。 关于广州的别名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骑着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衔着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赐予百姓,并祝福此地永无饥荒。仙人离去后,五只仙羊因为依恋人间而留了下来,保佑当地风调雨顺。百姓为感谢五位仙人,在他们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观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此传说被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所应用。

文物古迹

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19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9个。中山四路一带先后发现了秦汉造船遗址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正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战争故事〕三元里抗英斗争

发生时间: 1841年

所属年代: 清代

发生地点: 广州三元里

直接原因:

1 英军开棺暴骨(停战后,部分英军开进城北双山寺,寺中存放了一些

的棺椁,英军不明风俗,出于好奇开棺看尸,后被村民误传为刨(来自:www.zaidian.cOm 书 业网:广州三元里名人会)坟掘

墓)

2 英军劫掠财物

3 英军强奸 调戏妇女(有名姓记载的:村民韦绍光之妻李喜)

事件介绍:

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英军攻陷广州城北诸炮台,设司令部于地势最高的永康台。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仅一里,大炮可直轰城内。清军统帅奕山等求和,5月27日与英订立《广州和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军队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虎门。但和约墨迹未干,英军就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抢掠烧杀,奸淫妇女。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29日,三元里村民击退来犯小股英军,三元里民众料到英军必会报复,所以在三元古庙集合,相约以庙中“三星旗”作为指挥战斗的令旗,会后,他们分头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准备共同战斗。次日,南海、番禺百余村团练手持戈矛犁锄,群起围困永康台。相持近半日,英军司令卧乌古(又译作“郭富”)亲自带兵出击。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时大雨骤至,英军火枪受潮不能发射(印度雇佣兵,英方给他们装备的是比较落后的隧发枪,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团练民众冒雨反击,将英军分割包围,肉搏鏖战。

追击过程中,英军第三十七团的一个连(60人)被义军截至稻田中,三四十名印度雇佣兵被刀砍毙伤。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雷管枪”(不怕雨天)前来增援。被围困两小时之后,英军撤退至四方炮台。

据郭富报告,英军战死5人,受伤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劳过度而死(另一说法死7人,伤42 人)。31日清晨,广州手工业工人以及附近州县如花县、增城、从化等地团练也陆续赶来,围台民众增至数万,相约饿死英军。卧乌古不敢再战,转而威胁官府,扬言毁约攻城。奕山等闻讯恐慌,急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先安抚英军,复率番禺、南海两县令向团练中士绅施加压力。士绅潜避,团练逐渐散去,台围遂解。他们用土枪,土炮,矛戈,盾牌,锄头,镰锹等,与英军作战.可谓"刀斧犁头在手皆成武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 三元里之战,英军惨败,6月1日英军退出了广州.

〔战争故事〕六二三路与沙基惨案

广州市内完全用数字命名的马路只有一条--六二三路。它是在1925年由当时广州市政府命名的,初叫“六月二三路”,后简为“六二三路”。它是纪念一个曾令中华民族遭受耻辱的日子--1925年6月23日。

六二三路的前身是沙基。沙基开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入广州之时。

沙面原是珠江中名为“中流沙”的小岛,后因江岸线南移与珠江北岸由浅水区连成一片。1857年12月,英法联军占领广州。1859年7月,两广总督黄宗汉同意英法联军在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所定赎城费中提支费用,人工开挖沙基涌,将沙面筑成四面环水的小岛,用作英、法租界,随后在沙基涌北岸沿线开筑沙基,并把沙基以北的浅水区围筑成陆地。沙面建有东桥(今人民桥脚)、西桥(今清平路口)连通沙基。

1861年9月,两广总督劳崇光正式与英法签订沙面租约。10月1日,英法联军撤出广州。但英法却从此有了在沙面的驻军权,沙面从此成为租界,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才恢复对沙面行使主权。

清末民初,沙基开设有学堂、医馆、印务所、米埠等,日趋繁华。1901年黄沙粤汉铁路总站建成后,沙基又是连通车站与广州城的主要通道之一。据说,为不失国威,市政当局还强调在沙基建造的房屋要有一定的规模。1902年,英国想把租界扩至沙基一带,遭清廷拒绝。

1925年6月23日,广东各界在东较场举行了声讨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五卅”惨案大会,会后举行了示威游行。中共广东区委主要领导人陈延年、周恩来均参加了游行。下午2时15分,游行前队抵达沙基,秩序井然地转入菜栏街,朝散队地点西瓜园(今广州日报社址)行进,后队继续有序地行进在沙基、西堤一带。2时40分,当岭南大学、坤维女子师范学校、圣心书院、执信和广州二小等校学生及黄埔军校学生等队伍行进到沙基时,沙面西桥旁的域多利酒店(今胜利宾馆)上一名外国人首先用手枪向游行队伍打响第一枪,已处于戒备状态的沙面内西桥脚的英法军队即用机枪向沙基扫射,游行队伍走避不及,当场死伤多人。为避免事态扩大,参加游行的中国军人和军校学生均遵守纪律未予还击。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廖仲恺夫人何香凝,亲率光华医院医务人员赴现场抢救。事后统计,此次惨案造成游行群众共有61人死亡,170多人受伤。

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愤怒。廖仲恺先生愤笔写下“帝国主义残暴之证据,次殖民地惨状之写真”的遣责帝国主义暴行的题词,以及悼念沙基死难烈士的挽词:“丹心扶汉族竟遭英吉利毒计阴谋一齐殒命,碧血溅沙基与黄花岗魂侠骨千古同芳。”

惨案发生当晚,西堤嘉南楼周贯明医务所医师周贯明,首先奋笔致书当时奉行革命政策的国民党中央党部,提议建立纪念碑,以留永久纪念。后经广州市政府批准建造。此碑当时由张养记承建,位置建在沙面西桥北岸桥脚旁,上刻“毋忘此日”四个大字。于六二三惨案一周年时落成。但此碑较矮。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拆去此碑,改在沙面东桥脚新建了一座更高更雄伟的纪念碑,上刻“一九二五年六月廿三日沙基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两行大字。

惨案发生后,6月28日在国民党广州市特别党部大会上,国民党左派人士陈其瑗提议请市政府把沙基改为“六月二三路”,获全体一致通过。

而今屹立在人民桥脚的六二三路纪念碑,已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激励着中国人民,不忘昔日耻辱,发奋图强,振兴中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历史典故〕六榕无树记东坡

六榕寺的大门旁有副对联,上联曰:“一塔有碑留博士”,下联是:“六榕无树记东坡”,上下两联分别记述了六榕寺与唐宋两位著名的大文豪的渊源。

相传唐上元二年(675年),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到广州,应宝庄严寺(六榕寺前身)主持之邀,挥毫写下了《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记》。不料“自古才子佳人多薄命”,王勃随后不久便在往南海探亲的途中遇溺身亡,这篇碑文竟是他的绝笔。这位写下了千古名篇《腾王阁序》的天才诗人,少年时便已名满天下,却又一直怀才不遇,“一塔有碑留博士”,是民国初年后人撰写的,纪念王勃为舍利塔撰写的碑文。

而另一位大文豪的遭遇却迥然不同。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苏轼从海南北归,路经广州,时净慧寺(亦即六榕寺)僧人慕东坡之名,力邀其为寺题字。苏东坡见寺内有六棵枝叶繁盛的古榕,便欣然提笔写下 “六榕”二字,字为楷体,遒丽奇雅,厚重雍容。后人慕其为人,爱其文才,便将净慧寺改为“六榕寺”,六榕寺之名因此而来,至今寺门仍悬挂着东坡手迹“六榕”二字。

寺内有亭一座,名曰“补榕”,皆因今六榕寺的六棵古榕早已不存,“六榕无树记东坡”,为了纪念苏轼与六榕寺的渊源,人们便建起了这座补榕亭。厅内有白色玉石所铸苏东坡塑像,东坡衣袂飘然,立在一方刻有“六榕”二字的石基上,石基背面刻着烫金字体的《定风波》。

当年一个莫须有的乌台诗狱,苏东坡被群小所诟,无奈之下被贬黄州,甚至亲朋都不与来往,刚开始时的寂寞悲凉、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可想而知,他的一首《卜算子》以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

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然而正如余秋雨所说的,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并没有就此沉沦,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由此显现,他在寂寞中反省自己,反省过去,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突围而出,他的艺术才情也同时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苏东坡是幸运的,一次磨难,却于无意中成就了他,也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页华丽的篇章。气势磅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诞生于被流放的黄州,奏响了唐宋诗歌中豪放的旋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东坡于磨难中成熟,成熟于一种突围而出后的再生。然而与他为敌的政界小人却依然不肯放过他,将他一贬再贬,最终贬到当时所谓“隔绝障海,水土气毒”的海南岛。而此时的东坡早已不是当初被贬黄州时的那个孤苦无告的贬官了,他在艰苦的生活中依然自得其乐,甚至生活得兴致勃勃,并且发掘出海南岛的景色之美、人情风物之美: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总角黎家三两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云风。

好个“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云风”!苏东坡此时的情怀,已不是一种寻常的豁达通透了,在历经了种种人生的跌宕起伏后,面对人世,笑看风云,成熟于一种了悟后的旷达。所以当被赦北归时,欣然留字“六榕”,使得古刹与文豪从此互相辉映,流传千古。此时东坡的心情,《定风波》一词已然道尽: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后人将这首词刻在了六榕寺,和默默无言的古寺榕树一起,透过千年风雨,目送着东坡飘然归去的身影。

历史典故〕广州荔枝进贡

广州地区栽培荔枝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汉初统治岭南的南越王赵佗,曾以荔枝作朝贡品,长途运往京都长安(今西安)。汉武帝时,还从南越取荔枝树百多株运往长安,特地筑“扶荔宫”栽种。

《后汉书·和帝纪》说:“旧南海(今广州)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指驿站),五里一候;奔腾阴险,死者继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病橘》中,曾以此借古讽今,批评唐玄宗:“忆昔南海史,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

广州城西今荔湾一带,曾是历代盛产荔枝之地。南北朝进,这里已有成片的荔枝洲出现,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