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利用民间故事阅读促进新小班幼儿的集体意识

神话故事2018-10-10 14:31书业网

利用民间故事阅读促进小班幼儿的集体意识

天荒坪幼儿园 赵甜

摘要:基体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它对于解决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突出,如何对他们进行集体意识成为很多教师的困惑。经实践,我们发现民间故事的阅读能有效促进小班幼儿的乐群性、同伴间的交往与合作性;稳定的集体意识又反过来提升幼儿对民间故事阅读活动的效率。 关键词:民间故事,小班新生,集体意识

一、问题提出

小班的幼儿明显的心理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候开始集体生活了,但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也常常分不清自己的东西与集体的东西之间的区别。比如某某小朋友就经常把幼儿园的东西带回家,而且她看中的东西就不给别人玩。以自由活动的交往行为及生活活动常规遵守方面来看,发现他们对公共物品的属性为“我的??”,自由活动时独自活动、自我活动较多,对班级常规比较随意,自由性较大。总结来说,小班幼儿普遍存在集体意识差、乐群性低、幼儿间的合作性不强等问题 。

如何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呢?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故事能使儿童愉快,特别是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奇异故事最让他们着迷。民间故事能配合儿童认知之发展程度,在所谓“原本思考程序”里,容许小孩沉醉于幻想境界。所以我们选择了以民间故事促进幼儿的集体意识作为实验假设。以小班幼儿在阅读集体主义主题的民间故事时达到与自然的沟通,与民间故事角色的沟通,与自己的沟通,在这种沟通过程中形成对集体这一抽象概念的情感体验、情感认知。

二、实验目标

将民间故事阅读融入到幼儿一日活动中,以视听欣赏和游戏为手段,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通过在园的学习,大多数幼儿能够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形成较稳定的集体生活活动常规,基本实现以民间故事阅读促进小班新生幼儿的集体意识。

三、实验准备

(一)观念上的转变

民间故事阅读不为识字而阅读,不一味追求识字量,不考虑孩子是越学越爱学还是越学越厌学,而把幼儿时期的集体主义教育放在人的终身发展过程中考虑,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方法的转变

我们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方法上注重“模”和“拟”,幼儿在“表演”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在特定的氛围中学习,利用“情境”为手段巩固学习。真正做到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

自信是免费的,教师应给予幼儿更多的表扬和鼓励, 不要一味的去注重结果,强调的更应该是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点滴,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帮助幼儿获得成功感。

四、实验过程

在不增加幼儿学习负担和不减少幼儿游戏活动的前提下,选取两个人数为20的小班幼儿,两个班级的活动和常规一致。其中一个班级为对照班,不接触任何民间故事,实施正常的一日活动。另一个班级为实验班,开始每天安排30分钟的阅读活动和情境强化,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优秀民间故事的熏陶,并将民间故事阅读活动融入到一日生活中。

(一)积极思考,寻找集体主义的价值

让小班的孩子们去体会抽象的集体主义是比较难的。所以我们做了这样的尝试:安排让每一个孩子独处5分钟,请另一名教师观察,待每个孩子都有过独处的感受后,再相互讲述独处的感受,大多孩子都说想要和回到集体中来。我们用最简单的道理使孩子们明白大家在一起的感觉,其实就是让孩子们对集体主义有初步的了解。

(二)定时定量进行民间故事阅读,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

民间故事渲染集体主义情感的教育功能强大,可以改变幼儿的观念,使他们转变“我”的意识为“我们”。由此,我们想到了描写“我们”较多的民间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们发现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所增强,从实验前的“我来做??”变为“我们一起来做??”,如“我的玩具”变为“我们的玩具”;“我

睡觉的地方”变为“我们睡觉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发现幼儿的体验是浅层次的、短暂的。一段时间后,这种体验所激发出来的语言就减少,甚至回到实验前。所以,对作品的阅读做了如下调整:

1、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主义主题民间故事阅读,每天30分钟。

2、请家长每天在家中指导幼儿阅读一则集体主义主题的民间故事。

3、请幼儿将回家听到的民间故事讲给同伴听。

经过一个月的实践,发现90%幼儿能使用“我们的??”字眼,把公共场所的东西都称为“我们的”,许多幼儿都以“我们的??”为骄傲。

案例:早上,蒙蒙和妮妮一起手牵手来到了幼儿园,我开始分配小任务:蒙蒙搬小全班的椅子,妮妮取全班的晨间玩具。妮妮眨眨眼说:“老师,我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我看着她,疑惑的问:“更好的办法?”妮妮点点头说:“我们两个人先一起搬小椅子,再一起取玩具吧!我们要一起去做。”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民间故事阅读活动,多方面促进幼儿的集体意识

根据不同内容,我们采用不同教学形式,做到面向全体兼顾个别。对内容较大、难理解的课文,一般采用集体教学的方法,使每个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对角色表演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角色表演时,把全班幼儿氛围若干组,每组内让能力强的幼儿担当主角,能力稍弱的担当群众演员。或者是与家长联系,提早让他先演一演一个角色,这样表演起来就容易掌握,并有表现的机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幼儿的主动性要通过活动表现出来,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培养幼儿主动活动。如《鲧禹治水》讲述的是劳动人民团结一致治理水灾的故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忘我精神、顽强斗志和伟大气魄。在阅读时,我们突出了大家团结的作用。为了让孩子们得到更强烈的现场体验,我们往玩沙区灌满水,让它形“水灾现场”。在知道了具体疏通方法的情况下,先让孩子逐个的、单独的去疏通。然后大家相互讨论个人的疏通感受。结果很多孩子都说太难了。然后我们选择能力较强的幼儿去扮演“大禹”,其他孩子扮演老百姓。最后大家一起去疏通“受灾地区”。大家在一起疏通就比之前要快多了,而且很多原本不能坚持疏通的孩子看到同伴们在继续之后,也选择继续疏通。

孩子认识民间故事主角,获得深层次的体验最好是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进行,而游戏也反复巩固幼儿的体验。游戏的巧妙运用激发了幼儿的自主阅读。

五、实验结论与思考

最后通过三个小测试反应我们实验:

测试一:观察一个礼拜内孩子对集体活动的喜爱程度。在每个集体活动后对参与的幼儿进行提问,问题:你喜欢和大家一起玩刚才这个活动吗?答案:A喜欢 B想一个人去玩其他的活动 C想和大家玩其他的活动。(对回答为A或B的幼儿计1分,对回答C的幼儿不计分)

测试二:记录一个礼拜内孩子在自由活动时与同伴的交往情况(两个幼儿一起活动即可)。发生一次合作即计1分。

测试三:记录一个礼拜内孩子的对班级常规(早操、点心、如厕、进餐)的遵守情况。(无人违背则计1分,有人违背则不计分)

通过小班一年的实验,我们发现实验组的幼儿对集体活动有着更大的兴趣;一日生活活动常规更稳定。从表中我们看到:民间故事阅读对同伴间的交往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这种民间故事的阅读活动,幼儿也接触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加强了知识、信息的积累,同时我们认识到幼儿逐渐成为爱集体的孩子。可以说,民间故事的集体主义渗透力十分强大。幼儿的集体意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培养,才能使幼儿的集体意识得到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牟群英.民间故事与幼儿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1997,(2)

[2] 汤梅. 民间文学应用到儿童情商教育中的可行性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2006,(5)

[3] 程丹琳. 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J].海峡科学,2008,(8)

[4] 王兰柱.民间故事的特点及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09,(9)

[5] 乌斯曼·斯马义.简论维吾尔民间故事中的动物形象[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

科学版),2007,(9)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