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中国人口问题的论文

论文2018-03-31 19:25书业网

篇一:形策论文(中国人口问题)

摘要:人类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经济秩序和政治格局急剧变化,人口与发展进一步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为解决人口问题而全面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近两个世纪的人口剧增以及因不加规划、节制的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导致的资源危机,使得人口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重点分析中国的人口问题现状及解决措施。

关键字:中国人口问题 现状 计划生育对策

一、 中国人口问题现状

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2001年底,我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与台湾)为12.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虽然全面开展的计划生育政策成果显著,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降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近几年每年的人口净增长量仍保持在1300万左右。根据计算机仿真模拟,2025年我国人口可达到15-16亿。巨大的人口数量,必定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巨大的压力。

2、人口素质普遍偏低

近几年,我国人口的总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身体素质方面,根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一项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约有5500万残疾人,平均每20个人中就有一名残疾人。身体素质的低下,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文化素质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加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智慧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人口只能适应半机械的劳动生产,能够适应大机器生产的人口少之又少,且技术层面低,能够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更为匮乏。在严重的人口问题的重压下,它对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会是长期和直接的。

3、就业问题突出,就业压力大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很丰富,但大量增加的劳动力人口带来的就业压力是

十分巨大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下半期,中国进入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结构调整,这次调整一方面表现为新兴产业和采用新兴技术的经济成分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表现为传统产业和采用落后技术的经济成分不断摧毁掉大量旧的就业岗位。当摧毁旧的就业岗位的速度和规模远远大于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时,便引发了大规模的“下岗洪水”和“失业洪水”。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失业率虽然只有4%,但失业人数已达近千万之多。此外,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庞大的人口和无序的流动构成我国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困难。

4、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到本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将形成老年人口高峰,届时每3~4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0%,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而且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由于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老人数目也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农村老龄化将更为突出。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2200万和5300万人。那时候,老年人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生活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将会成倍增加,他们在生活中的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将更加突出,社会总体负担加重,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是一个大问题。

5、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加剧

近些年来,由于自然资源不加节制的开采和不合理的利用,导致自然资源的浪费量惊人,环境污染和破坏程度也相当严重,而这些均与巨大的人口数量有关。事实上,目前我国正在逼近目前科学发展状况下自然资源的极限,而未来我国人口总数的持续增加必定会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带来不可忽视的压力和负面影响。

二、 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途径

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人口结构方面的问题,本质上是生产力的问题。而人口质量低,也是

生产力水平低导致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既能刺激和推动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又为人口素质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所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有一种争创一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勇气;又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防止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盲目攀比的急躁情绪。我们必须抓住发展生产力的龙头,突出科技创新这个重点,以点带面,以关键部位的突破,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建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保障体制。

在我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人口政策及相关的社会发展政策应该作出及时的反应,努力创建一个促进我国人口外生性低生育率向内生性低生育率转变的社会、经济条件。

(2)、坚持“以人为本”和“制度创新”,实施“东稳西降、分层推进”的策略。

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改变单纯追求人口数量控制目标的思路,强调科学的、综合的决策,既要保持较低的生育水平,保证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人口质、结构、分布的优化。“制度创新”即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高效的、有利于实现稳定的生育率战略目标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东稳西降”即东部战略重点以稳定生育率为主,西部则是继续降低生育率。“分层推进”即根据各地情况,针对群众需要,分层推进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创新,进而提高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确保稳定低生育水平目标的实现。

(3)教育战略地位与人口发展战略相结合。

人口素质的高低影响生育意愿。人们有了文化知识就容易理解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因此,人口素质的提高能从根本上帮助人们改变生育意愿。从宏观上有利于我国人口控制,更重要的事在微观层次上有利于家庭福利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我们大力普及教育,将教育与人口政策相结合,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3、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从目前我国国情看,应采取国家、社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

(1)发展养老保险事业。

由政府完全供养老年人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应该由人民本身负起大部分责任,将收入按照规定比例存入银行。当他们退休后得到一笔累积下来的养老金,至少可以用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

(2)提高退休年龄,吸纳老年劳动力。

随着保健意识提高,许多老年人退休后仍拥有一定的劳动力。政府应鼓励企业再聘请老年人,打破他们退休后就要“颐养天年”的旧观念,让老年人从事较轻的劳动或利用丰富的经验进行脑力劳动。。

(3)提倡家庭养老的美德。

政府应提倡中国传统精神中的尊老、敬老、养老的美德,靠家庭成员供养老人家。这不止能减轻社会的负担,还可以让老年人有精神寄托,不会觉得晚年孤单。

4、关注农村人口

从农村人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在理论上,需要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措施上,首先要协助计划生育脆弱家庭,深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如下:

(1)一般地区,先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展开;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要把社会保险与救济救灾工作统一起来,扶持贫困户参加社会保险,提高他们战胜灾害、脱贫致富的能力。

(2)以保障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活力原则。

(3)坚持“国家政策引导,农民自我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保障原则。

虽然目前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依然严重,但只要我们从根本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的自身生产力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使人的自身素质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便能从根本上促

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相信,随着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人口问题必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中国人口科学》

《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及对策讨论》 《人民日报网》

篇二:形策论文(中国人口问题)

摘要:人类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经济秩序和政治格局急剧变化,人口与发展进一步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为解决人口问题而全面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近两个世纪的人口剧增以及因不加规划、节制的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导致的资源危机,使得人口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重点分析中国的人口问题现状及解决措施。

关键字:中国人口问题 现状 计划生育对策

一、 中国人口问题现状

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2001年底,我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与台湾)为12.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虽然全面开展的计划生育政策成果显著,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降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近几年每年的人口净增长量仍保持在1300万左右。根据计算机仿真模拟,2025年我国人口可达到15-16亿。巨大的人口数量,必定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巨大的压力。

2、人口素质普遍偏低

近几年,我国人口的总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身体素质方面,根据国家生部公布的一项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约有5500万残疾人,平均每20个人中就有一名残疾人。身体素质的低下,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文化素质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加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智慧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人口只能适应半机械的劳动生产,能够适应大机器生产的人口少之又少,且技术层面低,能够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更为匮乏。在严重的人口问题的重压下,它对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会是长期和直接的。

3、就业问题突出,就业压力大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很丰富,但大量增加的劳动力人口带来的就业压力是

十分巨大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下半期,中国进入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结构调整,这次调整一方面表现为新兴产业和采用新兴技术的经济成分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表现为传统产业和采用落后技术的经济成分不断摧毁掉大量旧的就业岗位。当摧毁旧的就业岗位的速度和规模远远大于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时,便引发了大规模的“下岗洪水”和“失业洪水”。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失业率虽然只有4%,但失业人数已达近千万之多。此外,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庞大的人口和无序的流动构成我国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困难。

4、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到本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将形成老年人口高峰,届时每3~4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0%,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而且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由于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老人数目也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农村老龄化将更为突出。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2200万和5300万人。那时候,老年人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生活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将会成倍增加,他们在生活中的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将更加突出,社会总体负担加重,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是一个大问题。

5、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加剧

近些年来,由于自然资源不加节制的开采和不合理的利用,导致自然资源的浪费量惊人,环境污染和破坏程度也相当严重,而这些均与巨大的人口数量有关。事实上,目前我国正在逼近目前科学发展状况下自然资源的极限,而未来我国人口总数的持续增加必定会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带来不可忽视的压力和负面影响。

二、 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途径

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人口结构方面的问题,本质上是生产力的问题。而人口质量低,也是

生产力水平低导致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既能刺激和推动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又为人口素质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所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有一种争创一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勇气;又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防止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盲目攀比的急躁情绪。我们必须抓住发展生产力的龙头,突出科技创新这个重点,以点带面,以关键部位的突破,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建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保障体制。

在我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人口政策及相关的社会发展政策应该作出及时的反应,努力创建一个促进我国人口外生性低生育率向内生性低生育率转变的社会、经济条件。

(2)、坚持“以人为本”和“制度创新”,实施“东稳西降、分层推进”的策略。

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改变单纯追求人口数量控制目标的思路,强调科学的、综合的决策,既要保持较低的生育水平,保证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人口质、结构、分布的优化。“制度创新”即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高效的、有利于实现稳定的生育率战略目标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东稳西降”即东部战略重点以稳定生育率为主,西部则是继续降低生育率。“分层推进”即根据各地情况,针对群众需要,分层推进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创新,进而提高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确保稳定低生育水平目标的实现。

(3)教育战略地位与人口发展战略相结合。

人口素质的高低影响生育意愿。人们有了文化知识就容易理解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因此,人口素质的提高能从根本上帮助人们改变生育意愿。从宏观上有利于我国人口控制,更重要的事在微观层次上有利于家庭福利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我们大力普及教育,将教育与人口政策相结合,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3、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从目前我国国情看,应采取国家、社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

(1)发展养老保险事业。

由政府完全供养老年人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应该由人民本身负起大部分责任,将收入按照规定比例存入银行。当他们退休后得到一笔累积下来的养老金,至少可以用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

(2)提高退休年龄,吸纳老年劳动力。

随着保健意识提高,许多老年人退休后仍拥有一定的劳动力。政府应鼓励企业再聘请老年人,打破他们退休后就要“颐养天年”的旧观念,让老年人从事较轻的劳动或利用丰富的经验进行脑力劳动。。

(3)提倡家庭养老的美德。

政府应提倡中国传统精神中的尊老、敬老、养老的美德,靠家庭成员供养老人家。这不止能减轻社会的负担,还可以让老年人有精神寄托,不会觉得晚年孤单。

4、关注农村人口

从农村人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在理论上,需要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措施上,首先要协助计划生育脆弱家庭,深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如下:

(1)一般地区,先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展开;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要把社会保险与救济救灾工作统一起来,扶持贫困户参加社会保险,提高他们战胜灾害、脱贫致富的能力。

(2)以保障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活力原则。

(3)坚持“国家政策引导,农民自我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保障原则。

虽然目前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依然严重,但只要我们从根本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的自身生产力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使人的自身素质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便能从根本上促

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相信,随着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人口问题必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中国人口科学》

《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及对策讨论》 《人民日报网》

篇三: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及预测论文

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及预测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指出人口问题已成为我 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论述了预测和控制人口的重要意义,并以我国 人口的预测的模型为依据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法和调节政策。本文以我国前五次人口普 查的部分数据为参考,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找出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因素,预测我国人口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对未来人口规划和控制人口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相关分析 人口现状 人口预测 ARIMA模型

Th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current situation and forecast

Abstract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ina's populati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by pointing out the population problem has become my country society,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restriction factor, and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population prediction and control, and to our country the population prediction model as the basis to develop a reasonable solution and regulation policy. This article take our country before the five census Check part data as a reference, using various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to find out the key factors of China's population problem, forecast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future and the future of popula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 the population to pu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proposals. Keywords: Correlation analysis; Current population ; population forecast; ARIMA model

1、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问题是一个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其经济的发展、政治结构的稳定、社会的进步和资源的利用。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由于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失误,不仅造成人口总数增长过快,而且年龄结构也不合理;改革开放后,城乡的人口分布也不尽合理,男女比例严重不平衡。因此,要在保证人口有限增长的前提下适当控制人口老龄化水平,把年龄结构调整到合适的区间,调整城乡的人口分布比例,控制男女平衡

以及自然增长率。这些都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运用统计的方法对各种造成我国人口问题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因素,用ARIMA模型的方法对未来人口进行预测和分析,进而研究和控制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政策、策略。

(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中国人口问题的论文)

人口预测,作为经济、社会研究的一种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描绘未来小康社会的蓝图时,首先应要考虑的是未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劳动力、负担系数等等,而这又必须通过人口预测来一一显示。人口预测研究是国家制定未来人口发展目标和生育政策等有关人口政策的基础,对于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和社会战略目标的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利用EVIEWS软件使用ARIMA模型对我国人口数进行研究并进行预测,选取1970-2009年的我国人口数为研究对象,其中数据来源于中国2010年统计年鉴(见附件)。

2、我国人口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人口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各阶段人群数量不合理、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多种因素。

2.1我国人口总量在近30年间快速增长(1970年到2009年)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图1 我国1970年到2009年间的人口总数

2.2 我国的人口结构不合理

我国人口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我国人口比重的不合理、男女数量的不平衡、城乡人口数量的不合理。

图2 我国近20年的人口组成分布

图3 我国1970年到2009年城镇与乡村人口数的对比

图4 我国1970年到2009年男女数量的比较

从上面的比较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前中国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2009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9%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

从城乡分布来看,城镇人口增长迅速,农村人口缓慢减少。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需要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动。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8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

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从人口性别结构看,2009年末男性人口68652万人,占51.5%,女性人口64822万人,占48.5%,总人口性别比为107左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7,2003年为119,少数省份高达130。男女比例的不平衡对于社会的发展及其不利,男女比例的不合理能够引发各种社会问题,造成社会的不和谐。

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我们应该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于我国人口数量的影响

我国的实际人口变化情况:建国以后我国人口增长很快,1949年我国人口只有5.42亿,到2002年我国人口已增长到12.85亿,50多年净增长7.3亿,年均增长率达16.7‰。从人口发展的过程来看,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人口均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实行强有力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力控制人口增长,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的惯性作用,80年代初期增长的速度依然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增长速度变缓,人口自然增长率缓慢下降,到2002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在7%以下,实现了人口低速增长的目标。

出生率与死亡率是否是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根本因素呢?我们运用相关分析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就是研究两组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设两组变量,要研究两组变量的相关关系,一种方法是分别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列出相关系数表进行分析。【摘自多元统计分析】

人口数与出生率、死亡率的数据(见附件一)下面我们对每个变量取值的具体拟定作出解释:出生率X1:每 1000人口的全年活产婴儿数,取百分数; 死亡率X2: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比值,取百分数; 人口数量Y: 调查中唯一的产出变量,取整数。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