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中华文明小故事

亲情故事2018-10-21 09:00书业网

篇一:主题三 古老的中华文明

主题三 古老的中华文明

一、目标:

﹒态度:在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古老的中华民族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久远,认识古老文明的灿烂,并为之自豪,为有如此勤劳、智慧的祖先而骄傲,并对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

﹒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历史、探究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初步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树立古为今用、发扬光大古老文明,为我们今天的建设而服务的意识。

﹒知识:知道我国境内早期的古代人类(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知道“炎黄子孙”的传说;了解大运河;知道四大发明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一些主要传统节日的内容和意义,如纯洁、端午节、中秋节等。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的祖国多悠久 “拜访”远古先人

(一)导入:

中华文明的开始

让学生看P23的图片,回答古老的中华文明从哪两个流域开始(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教师总结: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开始是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开始的,所以我们说长江黄河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二)新课教学:

1、我的祖国多悠久

(1)找学生分角色扮演中国的树爷爷、美国的小朋友和日本的叔叔,说说这三个国家的历史。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通过提示,与美国、日本做比较,突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2)我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

夏、商、周、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

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朝代

教师总结主要朝代的历史时间和主要作用。

2、“拜访”远古先人

(1)让学生读P26段落,思考: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画时间坐标

(3)看书上的图片,以北京人为例,让学生名想象一下远古先人是怎样生活的? 教师总结:采集是北京人的重要的食物来源。北京人在果实累累的秋天,常常成群结队到山涧采集,到了冬季他们就用石器挖开冻土,寻觅植物的块根。

北京人还要进行狩猎的活动。

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离开了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都无法生存。他们必须派人专心的保留着火种,用火来照明取暖、烧烤食物、抵御野兽,维持着种群的繁衍。艰苦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很快衰老,北京人的寿命很短,活到十几岁就死了。

(4)远古人使用的工具

在考古过程中,发现北京人烧过灰烬,说明他们会用火。让学生运用

所学的知识,说他们怎么样获得火种呢?

教师总结:他们以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叶子和枝梗为燃料,把自然火种长期保存下来, 用于烘烤食物、取暖、照明、防寒和抵御野兽侵袭。

考古人员发现北京人用的石器与其他古人类的石器不同(结合书上的图片),表面光滑,说明了北京人能够怎样使用石器。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打制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几类,主要用于采集和狩猎。

(三)板书设计: 我的祖国多悠久 。“拜访”远古先人

我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

夏、商、周、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

(四)作业:

第二课时 炎黄子孙 四大发明

(一)导入 :

1、教师:同学们,我们中国人都自豪的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你们知道“炎黄”是指我国古代哪两位人物吗?出示黄帝和炎帝的图像。

2、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炎黄子孙这一课

教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汇报。

(二)新课教学:

1、华夏族祖先

(1)介绍黄帝炎帝生活背景

教师:我们先来了解黄帝炎帝的生活背景,他们生活在什么年代、什么地方?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小节。指名回答。

教师:黄帝和炎帝是怎样的人,大家想听听他们的介绍吗?(播放录音: “黄帝”据说姓公孙,也有人说他姓姬,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聪明,很早就会说话,小小年纪就懂得了许多道理。长大后,他热心为群众办事,被大家推举为部落首领:他既是个仁慈的帝王,又是位聪明的发明家。

“炎帝”传说是一个极慈爱、极能干的人,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他是中原地区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功业伟大,所以人们也尊称他为“帝”。

(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黄帝一开始只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他是怎样逐步统一其他各个部落,形成华夏族的么?

教师:谁能说说华夏族的形成分几个过程。

学生:与南蚩尤部落战争、黄帝和炎帝之间的战争、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它部落的融合。(板书)

教师:在历史记载中,黄帝战蚩尤有许多种传说,谁来跟同学们讲讲你了解到的有关传说故事。

学生:学生讲黄帝战蚩尤的故事。(课前准备)

教师:是在部落与部落的斗争、 融合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3)黄帝和炎帝为什么被看成是华夏族和中华民族的祖先 教师请同学们读P28课文,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黄帝和炎帝被看成是华夏族和中华民族的祖先?

②为什么汉族人自称为“炎黄子孙”么?

教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为什么黄帝和炎帝被看成是华夏族和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什么汉族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吗? 请同桌讨论,然后

指名回答。

学生黄帝炎帝功绩都很伟大,传说黄帝炎帝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被共同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学生:为了追忆纪念华夏族的祖先,后来汉族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 教师小结:黄帝和炎帝对华夏族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他们共同被尊奉为华夏族和中华民族的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2、华夏族文明之祖

(1)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

教师:早在黄帝时代,我国就已经进入了一个具有相当文明水平的时期,在黄帝时代就有了许多了不起的发明创造。黄帝炎帝也是华夏族的文明之祖。

教师:黄帝时代的发明,使华夏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可以说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造福千秋万代。

(2)辨析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课文第7小节中说“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归功于黄帝和炎帝”是什么意思?这些发明创造都是这几位古代英雄发明的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见解。

篇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故事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

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是《走进六尺巷,做文明小学生。》。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赵薇的一曲《六尺巷》让全国的亿万观众记住了那个地方——六尺巷。(唱第一部分)

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与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 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得名。

“人家敬我一尺,我要敬人家一丈”,这是桐城的古语,反映的就是相互礼让、相互合作的态度与胸怀。宰相张家先行退让,立即得到对手吴家的积极响应,双方的合作铸就美谈。合作是相互的,和谐也是相互的。

我在给大家讲一个将相和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优秀将领廉颇以英勇善战闻名立下无数战功,地位很高。蔺相如当时是一位赵王身边宦官的门客,被推荐完成送

和氏璧换取秦国十五做城的任务。当时秦国强大,大家都知道送去和氏璧也得不到秦国的城池,不送又怕得罪秦国,蔺相如肩负国家利益和荣辱,冒生命危险以聪明才智和胆识完壁归赵,得到赵王赏识和封赏。不久秦赵两国国君在滇池相会,蔺相如又立大功为、找国挽回面子。赵王封他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不满,觉得自己在沙场上为赵国拼命,攻下无数城池立下汗马功劳,蔺相如动动嘴皮字就比自己功劳还大,很不服气。蔺相如得知廉颇对自己有意见处处忍让,别人说他是怕廉颇,他却说:“秦王我都不怕,难道能怕廉将军?现在秦国不敢入侵,因为赵国有得力将相,一旦我们不和,就会削弱赵国力量,秦国趁机入侵怎么办?我不论功争权,为的是国家大局,将相的共同利益!”此话传到廉颇耳里,廉颇也是身明大义之人,主动负荆请罪。将相和的佳话流传至今。 中国是一个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人为世人敬仰。

六尺巷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同学们,文明美德是一盏灯,指引着我们向前走去;文明美德是一瓶圣水,净化着我们的心灵。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完。让我们大家一起拥抱文明,一起与美德手拉手,结伴同行。相信我们的校园一定会绽放出美丽的美德, 我们的社会一定会迸发出文明的火花。

礼让站两旁

我家一条巷

相隔六尺宽

包容无限大

和谐诗中藏

篇三: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解说词(一)

一、曙光初照

5000年前,黄河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英雄黄帝和炎帝,从此,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自称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万年前就已经播散的文明种子遍地开花,如同满天星斗,文明的强大能量逐渐向中原汇聚,那是一副远古时期壮丽多彩的画卷,它预示着一个伟大的国家即将诞生。

曙光初照

公元前91年,中国汉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太史公书》,他讲述的中国历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的。

然而那仅仅是一个梦一般的传说吗?有没有证据表明黄帝和他的人民确实存在过?

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座落在黄河南岸。一条无人行走的小路通向已经被废弃的村庄,那些残垣断壁,很快将彻底的消失,但是“仰韶”这个名字,将会被永远地保存下来。

最初的线索是由一位欧洲人发现的,他叫安特生,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1921年,安特生第二次来到仰韶村,目的是为了调查脊椎动物化石。在这之前,谁也没有注意到远古的人群在仰韶村给我们留下的通行标志——那些随处可见的灰土层和众多的袋形窖穴。安特生在厚厚的灰土层里挖出了一堆石器和陶片,这些红底上描绘着黑色图案的彩色陶片难道是史前遗物吗?安特生的心里充满着疑惑和不解。之后,安特生又在黄河南岸发现了其它几处史前遗址,他把这些遗址命名为

“仰韶文化”。安特生把“仰韶文化”与来自中亚及欧洲的彩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在纹饰上有着某种相似性,因此他猜想这些彩陶文化可能源出于同一个地方,但究竟是从中国传到西方,还是从西方传到中国呢?安特生当时认为,“仰韶文化”应该是从西方传播来的。 难道中国文化真的是从西方传播来的吗?

一些中国学者开始把目光转向东部的齐鲁地区,力图探寻出新的、不同于西部地区的古老文化,以证明中华文明的根是扎在本土的。 1928年,27岁的吴金鼎登上一处高高的土城墙,这个地方叫龙山镇,陪同告诉他此地叫做“鹅鸭城”,养鹅养鸭何须有城?他怀疑“一部古代史迹深藏在黄土垄中”。果然,在断崖上的灰土层中,他找到了像是抹了一层油似的黑色陶片。随后,由中国考古学家李济和梁思永先生分别带队,先后两次进行了发掘,他们发现的黑陶文化后来叫“龙山文化”,完全不同于在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这一重大发现动摇了几乎成为定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

两次发掘成果于1934年编成《城子崖》一书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

龙山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出现了大量精细的黑陶,以致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把有黑陶的史前文化都叫做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高超的制陶技艺让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其中有一种黑陶杯,重量不到50克,器壁最厚处1毫米,最薄处仅0.3毫米,比鸡蛋壳还要薄,人们叫它蛋壳陶。即便是现代的制陶技师,要想要仿制出类似龙山文化的蛋壳陶来,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龙山文化距今4600年到4000年左右,它的根又追溯到哪里呢? 1959年,中国京浦铁路复线工程启动的同时,也启开

了100多座大汶口人的墓葬,那些远古的灵魂,已静静地在这片土地上躺了6000多年,现在,他们的沉默被打破了。人们惊异地发现,从6500年前开始,大汶口人以泰山为中心区域,创造了灿烂的中国东方古文化,被称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人的墓葬充分显示,在距今5700年左右,一夫一妻式的家庭正在建立,他们死后被埋在了一起;氏族内的人人平等制度已不复存在,大量的精美陶器和其它陪葬品出现在富人的墓葬里,而穷人死后仅有几件粗糙的陶器陪伴。在大汶口人的墓葬中,有一种特殊的随葬品,它的外形像一枚炮弹,具有爆炸性的不是它的用途,而是刻在它上面的符号,一些研究者认为它是中国最初的文字,其中一个字的含义是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

以泰山为中心的古代东方是一个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文化区域,与仰韶文化的特征并不相同。那么仰韶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呢?

传说华夏族的首领黄帝和他的另一位氏族兄弟炎帝的部落都是起源于中国西部的渭水流域,在华山脚下,人们终于找到了仰韶文化最初的源头。西部的华山和东部的泰山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文化上也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它们几乎在同一个时刻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6700年前,仰韶人的一支选择了华山脚下一片肥沃的土地生存下来,今天,这个地方叫半坡。1954年,半坡人的神秘面纱被撩开了。这是一处中国远古时代的伊甸园,一条宽8米、深近6米的大壕沟仿佛把半坡人装进了一个最安全的城堡。这是一处典型的聚落遗址,在当

时的渭河流域可能分布着很多这样的氏族聚落,他们过着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生活。大部分聚落有100多所房子,人口在500人左右,他们种植农作物: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米。人们发现,早在8000年前,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古代先民们就把狗尾草驯化成了粮食作物——粟,这是一项充满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伟大发明。

所有的生产工具都是骨制或石制的。他们用石铲翻地,用石刀收割,最后在石杵上加工脱粒。他们还捕鱼、狩猎,然后又把这些生活绘制在他们的彩陶作品中。其中的一位画家还把他的绘画工具石砚留了下来,在它的里面还残留着红色的颜料。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独特的器物,把它放入水中,它的上半部会自动倾倒,当水增多时,瓶的下半部会逐渐下沉,直到水满而直立起来。这种精巧的设计就像打水的半坡少女,透着天然的灵气。实际上,半坡人并不知道,他们是利用了重心与浮体稳定性关系的科学原理。

仰韶文化跨越的年代大约距今7000年到5000年,分布的中心范围主要在渭河流域、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地区,而这个位置恰恰与传说中黄帝的发祥地相吻合。

仰韶文化的一支曾沿着黄河东岸的汾河北上,在今天河北省北部桑干河上游与强大的红山文化碰撞并融合到了一起。

红山,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的赤峰市。早从1908年开始,中外考古学者就围绕着红山附近的古代遗存进行调查和研究,并把它命名为“红山文化”。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建平县发现了牛河梁积石冢,它距今5500年到5000年。

积石冢的意思就是在墓上堆积石头,这正是红山文化独特的墓葬形制。 掀开厚重的石板,拂去历史的尘埃,红山文化的先民们会给我们带来新的震撼吗?

大片的墓葬被揭开了,石棺里的随葬品中没有陶器和其它物品,只有玉器,看来这里曾生活着一群尊崇玉的人。让墓主人灵魂不灭的,是玉雕龙,它仿佛在告诉我们,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玉雕龙被墓主人贴在胸前,它们在向我们传递着远古神灵的气息,引导着我们进入一个神秘的王国。

这是一片由石头构筑的世界,红山人把它们建在山顶上,他们相信,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死去的祖先接近天国。这些石头在15公里外才有,它是靠人工一块一块地搬运来的。究竟是谁能调动大量的人力来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呢?

有一处积石冢是方型的,近1米高的石砌台阶忠实地护卫着冢内的中心大墓,它应该是一座王陵,方型的积石冢旁边是一处砾石筑起的三环石坛。奇怪的是,它外环的直径正好是内环直径的两倍,可能是来自于对冬至与夏至时的太阳运行轨迹和运行速度的观察,应该反应了5000年前中国天文学的最高成就。在每层石环的内侧都有大量破碎的陶片,这些陶片复原后是桶形器。它上下贯通,毫无实用价值,显然是基于一种沟通天地的宗教观念。我们终于明白,这一大片积石冢原来是祭坛,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原始祭坛。它东西长150米,南北宽80米,三环石坛是祭天的,而方型积石冢是祭地的,这种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中国一直延续到19世纪,它们是中国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