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人际归因的偏差故事

亲情故事2018-10-21 09:12书业网

篇一:学习的正确归因

篇二:归因理论案例

案例一

这是一节五年级的体育课,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是50米快速跑。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了男女各两组进行分组练习,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练习前提出了要求,即男女两对中没有战胜各自对手的,要做立卧撑五个。练习的一开始学生还为了比赛中胜负争论,如谁抢跑了,谁跑的时候脚踩线了等等,练习了几次后,学生的劲头出现不协调的因素,“老师,太不公平了,我要求换人。”寻声望去,一名男生指着身旁的同学叫嚷着,一脸的懊丧,他的叫嚷得到全班大多数“失败者”的附和,原来与一同跑的是校田径队的集训队员,他虽几经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自信心不免受到不小的打击。教师问道:“你认为与谁比,公平?”“我要和他比”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迅速作出了回答与选择,指着身后一名小胖子并脸上带着一丝“坏笑”, 于是“失败者们”纷纷提出换人要求,一时间就乱作了一团,教师很快使学生安定了下来,对学生们说了这么一席话。“如果是比赛,你能因为对手的强大而要求调换对手或者是拒绝比赛吗?”“不能”。学生的回答是坚决的。“什么是虽败犹荣?相信大家都懂,能与强者同场竞技是一种荣耀,什么是强者,就是困难面前不低头,永不言败,即使明知是失败的结果,也要冲上去与之争个高低,这才是强者。”听完老师的话那些要求换对手的学生不在言语了,只是接下来的练习更具竞争性。那名学生又一次输了,他一边做立卧撑一边在说:“我就不信赢不了你”。?? 案例二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情激奋,被说的一脸无奈,好不懊丧,欲说无话。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戏中这组学生输了,原因是该组中的一名组员是全班中跑得最慢的。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接力比赛中获胜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就参加了刚才有矛盾的那组学生的讨论。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组里拥有个“超级跑得慢的人”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其换掉就能获胜;有的侧不然,认为失败的因素是组里的同学不团结,配合不默契所致;教师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同学给于了肯定,同时还给同学讲了“田忌赛马”的故事,同学们听后大喜迅速作出反应。游戏重新开始,结果出来,出乎其他各组所料,拥有全班“超级跑得慢的人”的小组居然获得了第一名,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在总结讲评中揭示了其中的谜底:首先引导各组观察着一组有什么变化,学生发现这组人的排队的顺序和一开始不同了。然后,请该组的成员介绍为什么这样组合,当学生讲到“田忌赛马”时,大家惊呼“哎呀,我们怎么没想到”。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在集体中要相信自己的同伴,相信同伴和你一样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全力以赴去奋斗的,要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通过这节课后,学生在以后的体育课中比以往显得更团结了,同学与同学的关系更加密切与和谐了,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体育成绩也大幅度的得到了提高。 分析:

从上述两个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都是因为学生在课中的竞争中而产生出思想认识上偏差,即成败归因的问题,由于教师及时的引导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自信心非但没有因受到挫折而低落,相反却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其中教师的“导”起到关键作用。

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导因素,对控制与调节个体的成就行为,尤其是在个体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坚持性及策略的采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激发个体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持久的努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怕困难和挫折,力图实现成就目标。班杜拉认为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案例一中:学生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对手的强大,自己付出了努力,仍无法实现目标,就此出现了“老师,太不公平了,我要求换人。”的声音,其认为要想获得胜利只有换个对手才行,于是随之而来是“我要和他比”(身后的小胖子)的想法;这时教师向他指出:个体间的竞争胜负只是表面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任务的完成与否;争胜主要是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来达到。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也就为其找到一个新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最后的得一句话“我就不信赢不了你”。从“老师,太不公平了,我要求换人”到“我就不信赢不了你”虽说学生的能力没有多大的变化,但其思想境界却有了个质的飞跃。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这是小组集体竞赛中典型胜负归因,当成功时应多作稳定归因,而失败时要多作不稳定归因,才有利于个体保持积极的行为动力。如果总是将失败归因于一时较难改变的能力缺乏,个体可能就不会努力去尝试解决类似的问题了。所以,当学生在学习上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失败情境中寻求可以改进的因素,教师通过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得出小组竞赛中获胜的关键是团结,相信同伴。同时教师通过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提示学生进行重新组合来挖掘小组的合力,帮助小组最终取得胜利。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成败归因原理进行教学对帮助学生对学习中的对成败作出恰当的分析,使他们提高认识水平,自信地接受失败的考验,从而维持和增强学生的学习“韧劲”。

篇三:放飞心灵1

第一章 心理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走进神秘的心灵世界——心理的一般概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心理的实质。

2、了解心理现象的基本内容和健康的科学定义。

3、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知识架构]

1、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对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

2、心理现象的基本内容:

(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3、无病不等于健康:

(1)健康的科学定义。

(2)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4、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进身体健康;

(2)有利于自我潜能的充分发挥;

(3)有利于提高幸福指数。

[作业]

自我心理素质体认——书面回答三个问题:

(1)我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哪些?

(2)我所不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哪些?

(3)我打算通过哪些途径培训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

第二节 我们的心灵标尺——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知道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基本原则。

2、能够对照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判断自身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知识架构]

1、心理健康的内涵;

(1)暂时的心理和行为失常不代表心理不健康;

(2)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状态;

(3)心理健康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外界干扰治疗而得到维护和促进。

2、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1)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①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②了解自我,悦纳自我;③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④正视现实、接受现实;⑤能调节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⑥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⑦行为正常,人格完整和谐;⑧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①对自己——能够适当地认识和评价自己;②对别人——能够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③对环境——反应恰当并能够基本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周围环境;④心态上——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心境。

3.判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基本原则:

(1)主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3)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

[作业]

在警察的帮助下,制定促进自己心理健康的书面计划

第三节 是什么淋湿了我们的心灵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知识架构]

1、 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

(2)后天生理疾病因素。

2、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1)认知因素;

(2)情绪情感因素;

(3)个性因素。

3、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2)学校因素;

(3)社会因素;

(4)生活事件。

[作业]

欣赏本节末的心理漫画,将你的观后感写下来。

第二章正确认识自己

第一节 天生我才——正确认识自我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自我的概念、分类和功能;知道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

2.了解气质的四种类型,对气质类型有正确的认识。

3.了解性格及其不同表现形式,知道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4.能通过性格倾向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

[知识架构]

1.自我概念和功能:

(1)自我概述。

(2)自我分类:①按结构要素分,自我分为认知自我、情绪自我和意志自我;②按内容分,自我可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③按观念分,自我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④按作用分,自我可分为积极自我和消极自我。

(3)自我的功能:①正确的、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②积极的自我意识是人生成功的基础。

(4)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回顾、评价、比较、心理测试。

2.气质类型简介:

(1)气质的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2)正确看待气质类型:①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②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③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④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3.性格倾向性:

(1)性格及其表现形式:性格在态度上、行为方式、意志上和情绪上的表现。

(2)性格倾向性自我测试(可选择)。

[作业]

1.完成读本心理成长的“完成句子”和“价值观澄清”部分;

2.根据本节的心理测试内容,判断自己的性格类型,并列出调整措施。

第二节 做自己的好朋友——接纳自我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道接纳自我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培养自信心。

2.通过比较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从而愉快的接纳自我。

[知识架构]

1.接纳自我——为成功奠定基石;

2.学会比较——欣赏你所拥有的; 3.努力学习——建立属于自己的自信;

4.对自己好一点——学会欣赏自己。

[作业]

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待成功的?

做的最糟糕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失败的?

第三节 我的未来不是梦——发展自我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不同气质和性格类型的调节方法,学会调整自己,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

2.知道如何改变自身的坏习惯,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践,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知识架构]

1.加强你气质的韧性:各种类型气质的自我调节。

2.增强你性格的弹性:各种类型性格的自我调节。 3.助你形成良好人格的七项建议。

4.改变你的习惯。

5.把教期当学期。

[作业]

仔细阅读“心灵感悟”之《挣脱“自我设限”》,当堂写一篇读后感。

第四节 走进阳光地带——撕掉你身上的“自我标签”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互动,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标签”的来源和原因,掌握撕掉“自我标签”的方法。

[活动过程]

1.大家谈:“自我标签”种种。

2.细思量:“自我标签”从何而来。 3.须省察:为何要给自己贴上“自我标签”。

4.见行动:亲手撕掉你身上的“自我标签”。

[作业]

写下本次活动的活动感言。

第三章 学会正确归因

第一节 借你一双慧眼——生活中的归因常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归因的概念和功能,知道常见的归因情境。

2.理解内归因和外归因的概念,了解内外归因方式的形成原因,知道内外归因的不同意义。

3.了解归因中的共变原则及其运用;了解归因中的对应推论及其应用。

4.掌握正确的归因方法,提高认知水平。

[知识架构]

1.归因的心理现象。

(1)归因概述:归因就是根据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测该行为原因的过程。

(2)归因的功能:客观的、正确的归因,有利于改进我们的行为、促进心理健康;而

那些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甚至是错误的归因,容易引起愤怒、悲观、失望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和不当行为,有碍于心理健康。

(3)常见的归因情境。

2.内归因和外归因:

(1)内归因与外归因;

(2)内归因方式的形成;

(3)内外归因

风格的意义。

3.归因中的共变原则:

(1)什么是共变原则;

(2)共变原则的运用。

4.归因中的对应推论:

(1)什么是对应推论;

(2)对应推论念的意义;

(3)对应推论的实际运用。

[作业]

1.当堂完成读本关于归因方式与归因的测试题(第87页),反思自己的归因风格,树立直面现实、积极行动的生活理念。

2.阅读“心理成长”,在警察的组织下,进行课堂讨论和分享。

第二节 识别归因误区的魔咒——归因中的常见偏差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归因偏差及归因分歧的四种类型。

2.理解利己主义的归因偏差的概念及其危害,了解利己主义归因偏差的两种类型。

3.知道社会文化因素及个体认识习惯会导致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知识架构]

1.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1)什么是归因偏差:是由于主观上的原因而造成的归因偏向和差别,主要是不当归因造成的。

(2)归因分歧的四种类型:①立场造成的归因分歧;②忽略情境造成的归因分歧;③自我知觉的偏差造成的归因分歧;④其他因素造成的归因分歧。

2.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1)什么是利己主义归因偏差:这种偏差的归因模式是将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

(2)利己主义归因偏差的危害:能起到暂时自我保护作用,能暂时维持自己心理平衡和自尊心。但从长远看,不会促进人的行为的改善,不会促进人的进步;会让人长期处于内心的不安和冲突中,还会形成自欺欺人的不健康心理。

(3)利己主义归因偏差的两种类型:①认知同一性造成的利己主义的归因偏差:②“趋乐避苦”的动机造成的利己主义的归因偏差。

3.其他一些因素导致的利己主义的归因偏差。

[作业]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