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中西方神话比较 高中校本教材编写 论文主要内容

神话故事2018-10-21 10:52书业网

高中选修课程《中西方神话比较》

校本教材的编写与教学设计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作为高中拓展型校本选修课程的《中西方神话比较》

第一节 课程的借鉴与创新

第二节 课程的定位:高中拓展型校本选修课程

第三节 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第二章 《中西方神话比较》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与评价设计

第一节 高中校本选修课程《中西方神话比较》目标的设定

第二节 高中校本选修课程《中西方神话比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三节 高中校本选修课程《中西方神话比较》学习评价设计

第三章 《中西方神话比较》高中校本选修教材的编写

第一节 高中校本选修教材《中西方神话比较》编选内容的确定

第二节 高中选修教材《中西方神话比较》的编写体例说明

第三节 高中选修教材《中西方神话比较》的样章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论

神话的阅读向来被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的传统方法之一。由于市场上同质化书籍已经不少,笔者无意编写同类读本。而更想编写这样一种教材,即能把这些耳熟能详的神话根据类型归置在一起进行比较,促使学生发现它们的相似与相异,并从中获得新的认知与理解,同时适当引入相关的前沿学术研究成果,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开掘他们的思维潜力。

教材的体例经历了多次较大的改动,2002年以双语教材的形式在高一、高二试上,当时只有零星片段的比较,不成规模,更无体系。范围和归类在04年初大致成形,在实践中不断修订,直到2006年才在深思熟虑中确定下来。新增的栏目:“金曲起兴”、“作业展评”是2008年补充进去的——这几个栏目保留了作为教师的我对某一神话故事内核的开放式理解与跨领域延伸以及作为学生的群体在课外所做的开放式阅读与创造的成果。2012年由于课程性质的变化,将原先大量英文内容转换为中文,降低了语言门槛,增加了思考的维度和难度。

我尽量本着以下几个原则修订教材:

一. 枯燥的内容趣味化。

二. 平面的内容立体化。

三. 理性的内容感性化。

四. 深奥的内容浅显化。

五. 有趣的内容深刻化。

同时在课堂设计中采取以下方法促进教学:

一. 繁复的内容分组学。

二. 相似的内容多角度提问。

三. 传统的情节创造性表达。

第一章 作为高中拓展型校本选修课程的《中西方神话比较》

第一节 课程的借鉴与创新

国际文凭组织IBDP课程及AP课程体系相关内容的介绍

IBDP全称为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国际文凭组织大学预科项目),其教育理念是终身教育(Education for Life),“它的宗旨是培养博学、探求和创新,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新一代世界公民,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者”1。IB的内部评价通过档案袋、专题论文等多样且灵活的方式,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体系较之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僵化、单一的测验考试评价体系来说,尤其值得借鉴。

AP课程全称为“大学理事会进阶预修课程项目”,即Advanced Placement(先修课程),其“课程和考试都致力于帮助学生向大学展示独特的自我(自信、独立、沟通、合作以及决策等技与能力)”,AP教师每年需将自己的大纲递交考试委员会审核。

本课程对IBDP课程、AP课程的借鉴与创新

本论文旨在从这些国外先进课程设置的启发下,探索、设计一门适合上海高中生自主选择的文化拓展类校本课程,既结合AP单科学分制的特点,自定教学大纲,自编教材,又结合IBDP部分核心课程的优势及内部评估的方式,在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下进行调整,并纳入到上海二期课改后的选修课程体系中。借鉴IB、AP课程的经验,将之本土化以服务于上海的教育改革,将其精英教育的范围扩大化,让更多的学生能自主、自由地进行课程选择,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推进教育民主化;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综合性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把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播融为一体,增强学生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节 课程的定位:高中拓展型校本选修课程

高中课程与其他学段课程的差别与衔接

作为高中学段的语文课程,《中西方神话比较》可以说是为“多样性”而设,并强调“可读性”以保证该课程对于高中生的吸引力。《中西方神话比较》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比初中学段更热衷介绍丰富的文化现象而非强调识记类、事实性的基础知识,比大学学段更多地选择较为大众的、影响面较大的内容而非冷僻的、受众较少的专业知识。但该课程也会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上巩固初中已掌握的某些能力,而对于大学阶段的进一步深造,本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文化修养,为其接受高等教育做好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充分准备。弥补现有体制下高考应试教育的不足,帮助学生克服高三升入大学后或因自主、探究、创新能力的薄弱而带来的不适应,更有利于高中与大学的对接。

拓展型课程内容与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内容的差别与互补

本课程《中西方神话比较》作为一门拓展型课程主要承担的任务即在语文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他们进行专题类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与辅助工作。

选修课程内容与必修课程内容的差别与衔接

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进行自主选择的特性。

校本课程内容与国家、地方课程内容的差别及对后两者的补充

本课程便是在高中语文国家课程系列之五“文化论著研读”板块内结合学校资源、自身特长、学生兴趣而设置的较为典型的校本课程,其特点是时代性、切适性较强,比一般国家、地方课程更贴近学生。

1 《国际文凭项目研究》顾彬彬 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 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前期课程实践过程中的几大问题

前期课程目标定位在对中西方民族文化源头——神话故事的介绍,教学目标仅停留在事实性知识的传播与识记上,缺少深度,未能触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因定位为文化类双语选修课,英语语言层面的障碍也使得师生将大量课时耗费在英语单词的注释、文本的表层语义的解读上,无法进一步在思维层面深入开掘,故有学生课后反映该课更像是英语类选修课。随着课程定位逐步清晰,课程目标也逐渐明确,教材选编内容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学生的课堂反馈也成为笔者在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制上的重要风向标。下面就前期实践过程中的几大问题进行整理与反思:

课时安排:每周1课时过于紧张,课堂讨论无法充分进行,学生制作课件展示的几率太小,积极性不高。

课堂教学:阅读、讲解、讨论的时间比失衡,花大量时间在解读上,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活跃度不高。

作业布置:由于是隔周上课,加之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班级,又缺少有效的奖惩机制,作业收缴率很低,布置了也等于没布置。

测试评估:由教师批阅、讲评的传统方式比较单一,学生被动接受,主动参与的热情近乎于零。成绩好坏并不影响学生在校成绩或影响甚微。学生大都抱以无所谓的心态,测试效果、评估质量较差。

对他校同类课程实践过程的借鉴

台湾行政支持,保证课时。

厦门同安漳泉高中高二语文备课组通过“小组讨论、读书报告、作品争鸣等形式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江苏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教师们则“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寻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在评估方面,增加了研究性小论文的写作, “并对学生阅读探究的最终成果进行比较展示, 兼顾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 探究意识等”2。

位育中学国际部IB项目教师陈莉娜也曾向笔者介绍过IBDP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一些举措:选用名作,拟定若干主题、课堂分组讨论、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解决疑难??IBDP中文学科的内部评估更注重学生的表达交流与反思的能力。

调整后的课程实施方案

1、 课时安排: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在高一或高二,每学期安排24课时,每周2课时,分两个学期完成。

2、 课堂教学:阅读、讲解、讨论的时间比尽量控制在3:3:4,如以每节课40分钟,2课时80分钟计,阅读和讲解的时间在50分钟左右,留出半小时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参与探讨并以学生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

3、 作业布置:与必修课作业形式要有所区别,可提供一些网址链接或论著书目,让学生课后调查、梳理材料,课堂上将其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来,根据问题质量评分。设置电子学档,积累每一次课后学习的收获,根据其一学期的整体表现评分。 4、 测试评估:除了学期末传统考卷形式的笔试(开卷)之外,增设小论文写作与小组合作项目评价,根据细化的评价量规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第二章 《中西方神话比较》高中校本选修课程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高中校本选修课程《中西方神话比较》目标的设定

课程设置原则

1. 将多学科整合进教学领域。

2. 发展复杂、抽象的思维技能,而不仅停留在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层面。 2 《高中选修课的实践与思考》曹勇军 原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8月

3. 注重开放性的任务与多元化的评价。

课程目标的设定

1、 选读中西方神话经典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想象力、创造力,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神话资源对当代文化的重要影响与作用。通过演讲、戏剧编演等形式,开展专题活动。

2、 借助工具书、图书馆、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各种神话类型诞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要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

3、 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梳理资料、比较材料、发现异同、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疑点、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 关注现实生活中与神话有关的社会文化现象,参考相关论著,对此进行思考,运用所学加以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与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总目标:

使学生对中国、希腊、希伯来三地重要的文化源头——神话有较为系统的接触。通过相关阅读比较、探究活动,不仅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也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渊源及其不同于本国的发展趋势和精神特质,为学生将来在一个全球化社会中能理性、明智地对待异质文化间的差异与交融奠定基础。

教学三维目标:

1.系统学习以神话类型划分的六个章节的经典篇目,对中西方(主要指中国、希腊、希伯来三地)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神话传说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通过比较法认识到同类神话不同特点背后的文化肇因。

2.能借助工具书、图书馆、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独立阅读,自主学习。增强对神话语义信息背后文化内涵的识别度、判断力。

3.能通过课堂研讨、课后探究活动,提高交流、合作意识,让学生认识并使用自己的能力(包括思辨力、创造力、想象力等),表达自己也懂得理解他人,欣赏自己也懂得赞美他人。进一步地理解并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以全球眼光和恢宏心胸面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碰撞与交汇。

第二节 高中校本选修教材《中西方神话比较》教学过程设计

本教材的教学设计

以往评价体系的发展与利弊

实践表明:“语文素养”很难以测量(笔试)的方式有效评价,所以2008年以后出现了以“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建构的评价框架。然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往往渗透在技能、过程与方法中,刻意地割裂开来

评价就难以避免生硬和片面之感,尤其可操作性不强,很难避免陷入唯心主义的误区。在实践中,教师必须结合多种评价方式,扬长避短,既不能只满足于做个测量员,全靠量化评价来判断学习结果;也不能只做质性分析,不考虑评价的科学性与判断的明确性。

过程性评价体系中的活动表格与档案袋设计

学生学习档案袋的引入也大大深化了过程性评价的全面性与可操作性。在实际教学评价中可分为两类档案袋。一为“自存档案袋”,主要以电子学档的形式存放在学生处,随时记录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二为“自荐档案袋”,主要由学生从前者选取代表性的内容以纸质文档的形式汇编成成果手册交给教师作为展评交流的对象与学习总评的依据。

各类探究活动的表现性评价量规设计

量规工具的设计与运用很好解决了评价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等问题,但在语文学科的实际评价过程中,却可能因为某些评价标准定性定量的僵化而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个性发展的培养。所以凡是运用到量规的地方,要么是可量化的操作性比较强的活动,要么是量规的设计中更多地考虑隐性引导,而非趋同性的定性定量评价,并预留出可灵活调整的浮动空间。

评价量规一(适用于有PPT制作、展示要求的活动评价)

评价量规二(适用于创作类活动,包括小说、诗歌、书信、演讲等活动的评价)

评价量规三(适用于比较分析类问题的评价)

评价 资料搜集 比较角度

4分 大量且全面 比较点多、角度灵活 很有说服力。

3分 大量但并不全面 比较点多,但角度不多 较有说服力。

2分 只搜集了一部分

1分 少量而片面

得分

比较点至少2种,

只比较了一点。

但角度单一 有一定说服力,但较牵强。 结构、条理、语言中有两种不够清晰。 言人所能言

没有说服力。

合理性

清晰度

结构、条理、语言都很清晰 言人所不能言

结构、条理、语言比较清晰 言己所能言

总分

结构、条理、语言都不清晰。 言人所不屑言

新意

第三章 《中西方神话比较》高中校本选修教材的编写

第一节 高中校本选修教材《中西方神话比较》编选内容的确定

目前国内外中西方神话比较领域的研究综述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国家,其文化生命力、影响力之大早已被公认。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完全当之无愧。而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古希腊、希伯来文明则对西方文化的形成、发展起到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比较这三地的神话,探索人类不同族裔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的异同,追问他们自上古时代就在神话中隐现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对于适应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意义非同一般。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茅盾、丁山等学者就在自己的神话研究论著中引用了西方(包括南欧、北欧、巴比伦、中亚等地)神话及西方学者的观点来与中国神话进行同型比较。新时期以来,袁珂、叶舒宪、何新等学者或搜罗中国神话资源,或运用西方理论方法对中国神话进行新的诠释与构建。这些宝贵的学术成果理应为对此感兴趣、有潜力的高中生所了解与欣赏。

本教材的内容选择及来源

本课程所选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国上古神话、古希腊神话、希伯来圣经(主要是《旧约》)故事,覆盖了其中绝大部分流传久远、影响力波及古今(有许多已经成为后世文化中耳熟能详的典故)的经典篇章。具体文本的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根据神话诞生地划分出三个主要范围:处于东亚,代表亚洲文化的中国中原(北部、中部、南部系统,不包括少数民族);处于南欧,代表欧洲文化的古希腊;处于亚欧交界,代表中东文化的希伯来。

其次,根据神话诞生时代确定一个相对平行的时期,即雅斯贝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所指出的“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公元前800到200年之间)世界彼此互不相通的地区猛然涌现出大量文化思想界的巨人与重要文明成果。老庄、荷马、犹太教的先知们用先进的手段(包括哲学思维、理性思维、语言形式、书写方式等)对原始神话进行了保存与改造。

再次,根据神话对后世的影响力大小进行筛选。鉴于本教材的适用对象为高一、高二学生,所选文本既要保证其经典性,又不能过于专业性。同样类型的神话资料,通常偏向于选用更具广泛影响力的内容。

最后,根据神话类型的相似性决定取舍,在缺失同类神话的情况下,将神话的定义由狭义转为广义以扩大可选范围。

本教材的内容编排及理由

本教材的内容按照如下方式编排:

1. 按照神话类型分成六个章节:世界起源、人类诞生、天界家族、神人关系、自然变化、英雄伟业。

2. 按照“三维目标” 及《教学设计原理》中与学习内部活动相对应的教学事件顺序安排三大板块、八个环节:知识呈现的选文板块有“经典阅读”、“拓展阅读”、“相关链接”;过程方法引导的助读板块有“金曲起兴”、“问题导入”、“比较研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活动板块有“探究活动”、“作业展评”。

第二节 高中选修教材《中西方神话比较》的编写体例说明

本教材的基本框架

教材共分六章(稍后分章简述)),每章八个部分,分别是——

一、 金曲起兴:歌词内容与章节主题相关,多为世界怀旧金曲的汉语译文。 二、 问题导入:关乎本章核心内容,在讲课之前由学生自由思考表达。 三、 经典阅读:供课堂阅读。

四、 比较研讨:供课堂讨论。就三地神话文本中的形象、情节、特点乃至风格等进行异同比较,以期学生对神话背后的民族文化特质有更深的理解与更新的见解。

五、 拓展阅读:前几章多为在原典的基础上补充民间传说;后几章补充难度较高的文言作品白话译文的节选,原文链接供学生课余上网查阅。

六、 探究活动:属课后作业。分小组合作完成与个人独立完成两种类型。可根据客观条件与个人意愿从中自行挑选一样。

七、 参考答案与作业展评:比较研讨与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均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答,学生在阅读、交流活动中还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绝大多数问题的答案并无唯一标准,这里只挑选部分有典型性的个案进行展示与讲评。

八、 相关链接:供学生课后阅读。收录了与神话有关的历年高考阅读文本、高校自主招生问题,并附上了与本章内容有关的各类读物信息与网址。

本教材的章节概述

本教材综合了诸多神话读本的分类方式,参照时间由先到后、内容由少到多的顺序

分为六章:

第一章、 世界起源

从“天地如何形成”这个问题入手,比较中西方在解释世界起源问题上的相似与差异。

第二章、 人类诞生

本章围绕“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这一问题展开,当然,它更像是哲学问题。 第三章、 天界家族

本章列出了绝大多数影响力颇大的中西方神祗,尽量理清神祗之间的亲缘关系、代际关系,并举了中西方主要是中希神话中地位、职能、贡献相近的诸神,以便学生比较思考。不同于其他五章的是,希伯来神话在后世演变为一神教,一般只提及基督乃上帝之子,并无以上帝为核心的神灵集团,故本章未收录相关内容。

第四章、神人关系

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造物主与被造者的关系,是相信与怀疑的关系、是崇拜与挑战的关系、是奉献与背叛的关系,更有罪与罚的关系。

在探究活动中,还涉及以角色扮演与现场还原来体验神人关系的隐秘之处,并提示学生当今人类如何进化到了可以扮演神的角色——比如克隆技术的发明——又该如何梳理清楚与造物的伦理关系。

第五章 、 自然变化

本章内容较庞杂,除了涉及对自然界一切令人惊异的现象的解释(比如天地风云、花鸟鱼虫、日月星辰等变形神话)之外,还专门谈到中西方神话中一大重要的主题,即洪水神话。

第六章、英雄伟业

英雄崇拜表现着对伟大而智慧的人的敬畏和屈服。中国神话中的英雄多是为民造福的半神式领袖,而希腊神话中则多是为自己的命运而战的神的后裔。

人说“英雄所见略同”,看来“英雄所事亦略同”,人民需要怎样的英雄,即有符合需要的英雄诞生,上古时期中西方人民的需要似乎都差不多——在对抗自然界各种彪悍的异禽猛兽时,无畏的英雄总能给大家带来安全感并获得民众的依赖与膜拜。

其实,通过中西方神话的比较,我们还会发现很多极有意思的巧合,比如:同样是永恒的惩罚,希腊的西西弗斯和中国的吴刚一样在神那里领受了一项痛苦万分的任务。似乎中西方的神灵都一致认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让人不断从事某种无效而又无望的劳动,慢慢耗尽他的生命、他的热情、他的希望。

又比如:阳光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对日神的崇拜与敬畏或者不满与反抗演化出很多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中国有夸父逐日,后羿射日,而在希腊则有伊卡洛斯的悲剧。

再比如:同样是带着幽怨化身植物,中国有舜妃化竹,希腊神话中则有纳西索斯化为水仙花。我们看到在中国神话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被树立为封建时代贵族妇女的道德楷模,对当时的民风起着积极的影响与引导的作用。而希腊神话自恋的纳西索斯所反映出的却是个人情感的禁忌与张扬,与前者的尚德精神大相径庭,分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

这些差别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势必要影响到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特性,甚至思维、生活习惯等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的文化批评界开始流行一种新的批评类型:神话——原型批评。比起这一流派的分析、阐释和评价,本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不过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但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计,本课程的内容或许能成为文化通识教育之选。

第三节 高中选修教材《中西方神话比较》的样章

本教材的样章示例:第四章 神人关系

2013/9/16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