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读书感想

中考作文2018-10-25 04:27书业网

政治学与行政学 2010060612 周波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

在大二上政治学第一节课时,大黄老师就给了我们看书的一个目录,其中《中国哲学史大纲》吸引了我。我虽然不是哲学专业,但我深知我国哲学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学习和体悟。我对哲学也有点兴趣,就到图书馆里借了一本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来看看。本人不才,对于这本书没有太多仔细品读,只是浅析了其中的某些知识,希望以后再仔细深度。

我于此书,尚未通读,不过浏览了先生之序言。当中有先生对于哲学的定义。胡先生也说哲学的定义,并未有公认之定论,故现有之哲学定义,都不过是一家之言。于是乎,我也不自量力,斗胆说说我之于哲学的浅薄的看法。

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似乎长期都不太自信,总觉得国外的东西要优于本国所有。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体现在对东、西方科学技术与政治经济的比较上,更是蔓延到了学术、思想,民俗等诸多领域。诚然,西方在工业革命的刺激下,科学技术得到了飞跃性的进步,而这进步又带动了其经济的发展,而使得美国在建国不到两百年的时间内,竟然赶超了领先世界近五千年的“天朝上国”。这是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的!但是若将西方的这种优越性挪到其他领域来作为炫耀的资本就显得荒谬之极了。更可悲的是,并不是西方人自己在说他们于我们有多优越,反而是我们自己在他们面前“自以形陋”!

我这样说,肯定有很多仁人志士要站出来骂我,只怕诸位没人吐一口痰,就可以汇聚成黄河了。只可惜事实不容狡辩,目前国内现状委实是这般无奈,所以我也不需要跳进这条人工黄河来洗清自己了。

言归正传,为什么要提到上述国内状况呢?一半的原因,是因为我的无知,另一半则是狂妄。惟其无知,读书少之又少,故以我所知,在中国,自上世纪那一批国学家以来,就几乎没有所谓文人墨客发表过有关中国哲学方面的新论了。(我说的是新论,而不是把古人的话搬出来翻译或者是解释一遍。若论这种人,从古自今都不缺乏,现在尤其多。)纵然有一些新作,也不过是崇尚西方文化的产物罢了。当然,我并未读过这方面的书籍,所以说我这么说,还有一半的原因,是出于狂妄不羁。但是我想大抵也可以推断。

刚才讲了那么多,无非就是一个观点,中国自有中国的东西,完全没有必要全盘西化!一百多年前,由于一味自大,导致昨夜还领先世界的大清帝国,第二天竟成为了被小国蚕食的“老大帝国”,其国民竟被奴役几十年之久,险而沦为奴隶。这是自大的后果,国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乎开始“谦虚”了,谦虚到不敢肯定自己了,这也许就是所谓矫枉过正吧!

我这么说,并不是反对把眼光投向西方,只是觉得当前的这种态度实在不对。学则学矣,但不应当只是像现在大学生做作业一样,一个学生做完了,接下来的就都是一个样子的,全无变更。若真只是像做作业一般,倒也无所谓,毕竟

那些是死的东西,但至于文学、艺术、哲学之类万般灵活的,也只看到他们的“先进性”,照抄过来,只怕结果不是东施效颦便是邯郸学步。试看中国近几十年来,究竟出了几位得到普遍认可的学者?为什么季羡林一死,竟能引起如此大的影响?因为把这一批老“古董”送走之后,我们实在是拿不出什么新人能让我们脆弱的民族自尊心得到一丝丝的慰藉了。这就是崇西的结果!

说到学习,我倒想起了一个民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可恨的日本人!两千年前,那一片岛屿上,除了几个野人,可还有什么别的东西?但就是由这样一群野人组成的民族,两千年以后却成为了全世界公认的三大最优秀民族之一!但他们的优秀的东西从何而来?他们的语言、民俗、甚至他们引以为豪的武士道精神,有哪一样不是从当年的中国学过来的?一样的是在学别人的,不同的是,人家有了自己的新品种,而我们却没有。当然,我也坚信继续学下去,我们也一定会有新品种出现的!

所悲者,其实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最善于学习的,如今怎么反而成了如此这般模样?我们传承了两千余年的孔孟之道,虽说一直讲究所谓的儒家正统,可我们看看孟子与孔子,他们的主张是否完全一致?荀子与孟子思想又有几分相同?至若发展到朱熹王阳明,他们所注入的新的血液就更不必说了。古人历来讲究学术的传承,而非照抄!所谓传承,既要从前人手中接收,又要有新的东西让后人来继承。从印度传入的佛家思想,发展到唐宋,已经不再是初来咋到的是的那个“释迦牟尼”了,虽源于印度,却依然成为了中国固有的一种思想了,并且较之传进是又有了发展!这就是古人的学习!一百年前,有人说中国“民智未开”,想不到一百年后“民智大开”的中国人,反倒连学习也不会了。

关于哲学,什么事哲学?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而是局部的。何谓整体?哲学必须是局部的概念,因为各民族、地区,其习俗、观念等都是不一样的,由此而带来的需要探讨了解的东西也必然是不一样的。所以,中国的哲学,我觉得应该放眼于中国。而我认为,我们的哲学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道”。不管是老庄,还是孔孟,抑或是墨韩,他们所探讨的都是“道”字?何谓道?很多人对老子所言‘道”解释为天道,自然之理,这个我个人不敢苟同。从古人所著之书来看,我觉得他们谓之哲学家自是理所当然,但莫如称其为社会学家更为贴切。因为古人之主张,不论是老子的无为而治,还是孔梦的成仁取义,多半是围绕如何实现天下大同来展开的论证与探讨。即便是最为潇洒的华阳真人,其书中也常体现出对于生民的关怀。这就是这帮社会学家所追求之道。道是实现“大同”的途径,而古人在对这条道路的探索中,各自悟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并自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理想的,而希望将其付诸实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正是千百年来,中国的哲人们对于“道”的探索,构成了整个中国的哲学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发展,也汇成了一条中国哲学史的洪流。

浅读《剑桥晚清史》(上)有感

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特别是晚清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历史本不应就是简简单单的时间流逝或者古语云颜,它可以看做是一个时间简史,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片段组成。其中晚晴的精彩历史可以从《剑桥晚清史》(上)逐一品味。

浅读了一下这本书,首先最直接的是全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于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将历史认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上都提供了深入的介绍,从多个方面叙述并分析了历史的进展,以及对当代 的影响。书中作者一些独到的见解对我启发很大,不会对这些问题再以简单化的眼光来看待,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观察这一时期,而且有一些新的认识,对于今后我在其他类似此种问题的研究中,也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晚清至中国现代的历史,无论从历史轮廓还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在我们的成长历史中,其实已经受教太多,有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甚至是耳熟能详, 因而,读这一时段的历史,不是要了解这一百年里,这个国度曾经发生了什么。恰恰相反,我们都很清楚发生了什么。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百日维新……这些事件以及参与这些事件中的人物,我们的历史教材已经讲述了太多,重新介入这段历史的学习,需要的是进入历史的角度,结合作者的观点加以自己的理解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至少是自己的对这段历史的一个全新的认识,而非还是停留在中学教科书上的水平。

整体说来,剑桥晚清史(上)是一本比较易读的史书,除了开篇有些语句翻译之外。这本书分为几大章节: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条约制度的形成、太平军叛乱、中俄关系(1800—1862)、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清代的中兴、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当是彻底颠覆了历史线条化的教条式书写。这就是这样一本由西方汉学界编著的晚清史的可贵之处。比起中国内部的任何一方,它的自身利益色彩无疑是最淡薄的。这赋予了本书少有价值偏向的中立性。同时,它身处局外,更能将晚清与清朝前期以及更久远的传统中国视作一个整体。

历史的书写,从来都没有公正可言,在中国尤其如此。通常的半个世纪,甚至始于辛亥革命以来,出于特定时代的需要,关于晚清整个统治集团,几乎是被贴上了腐败、昏庸无能等等标签,可以说,晚清的代名词就是屈辱、腐败、懦弱。我们的民族,将一百年的落后、屈辱、失败、血泪,很是快意又轻松地一股脑推到满清统治集团身上,他们是历史和国家的罪人。

又或者到了后来,当这一罪人集团伏罪了,此时的历史还是需要这么述说,因为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尊严和执政党的“理所当然”.“正统”。我们几乎从来不见在我们的史书上有对晚清统治集团中任何一人的赞美,哪怕是中肯之词。

现代人必须要超出自己的“上帝视角”,而能用“同情”的思维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作为后来者,下一个结论或做一个判断是容易的。但当时的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他能做出的决定。在晚清的统治者眼中,英法联军与明朝的鞑靼、瓦剌有什么不同?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跟南宋对金割地有什么不同?新开通商口岸跟与俺答汗的互市有什么不同?采用西式武器与胡服骑射有什么不同?在现代人眼中,它们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当时人却无法意识到这一点。

从晚清至民国,为了我们这个国家的存亡与自强奔走不息的何止一代人,又何止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无论是满清王朝的恭亲王、文祥、乃至同治、光绪这些清帝,还是汉族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内忧外患的历史窘境中,在历史的有限视域里,始终有那么多的奋发图强而不是昏聩腐败的政治家与改革家在励精图治,试想,将后来被奉为时代英雄的任何一位放到他们所处的时代与位臵,谁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呢?

19世纪至20世纪,这一百年是中国从近现代蜕变的阵痛期,如果说,与现代化的接轨是时代的胜利,那么这个胜利,绝不是仅仅是康有为、辛亥革命、共产主义运动这几个简单搭建的,恰恰相反,这份胜利,应该是从晚清一步一步走来,现代化的历程正是由他们开启的。只是前人播种,后人收割,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罢了。

以前学习历史大多数的观点都是从教科书中得来的。鉴于年龄、阅历和阅读量的局限,我们很少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只是人云亦云的附和着教科书中的某些观点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多读书,带着批判的观点,带着活跃的思维,严谨的分析考究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事实,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态度。

历史本是中性的,它不会有多欢喜,也不会有多悲伤,但它确确实实是个实在的“过路者”,它见证了一个帝国、一个王朝、一个历史大事的兴起,它也注视着一件件历史故事的衰亡,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要“以史为鉴”、尊重历史、敬畏历史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