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写一段关于学习诗经的寄语

诗歌2018-11-24 05:16书业网

篇一:诗经教学设计

《诗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习

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

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

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

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如:《五经》、“六义”)

二、四读《关雎》

一读: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

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

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

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

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附录资料:

《关雎》《蒹葭》比较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 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位男子写给她心中思慕的女子的情诗。他的本意是要对这位姑娘说:“美丽善良的姑娘啊,你正是我渴求的好伴侣。”可是他先说的却是:“可爱的水鸟发出‘关关’的鸣叫声,双双站立在河洲之上。”这种写作方式就是典型的“比

兴”手法。诗的第二章表达了他因为对那位姑娘过分思念以至于深夜不寐,在相思的煎熬下辗转反侧,既真实诚恳又生动形象。诗的第三章描述了他对未来生活的美妙梦想,他和深爱的姑娘结了婚,心中充溢着幸福与满足,他要为演奏各种乐器,用动听的音乐来让她心旷神怡、容光焕发。这首诗可以称之为“千古情歌之祖”,它真实而又深刻地表达了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时那种甜蜜的焦虑、充满梦想的心情,以及要为对方的快乐奉献一切的最深情的善意。与后代诗歌不同的是,诗经中的爱情诗全都是明白显露的,怎么想就怎么说,从来不加掩饰。后代的爱情诗却总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欲说还休。

这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一个深秋的早晨,河边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诗人在这时候、这地方寻找那心中难向人说的“伊人”。伊水仿佛在流水环绕的洲岛上,他上下左右求索,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得。细玩诗味,好像是情诗,而意境飘逸,神韵悠长。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与《关睢》相比这一首诗意更加浓郁,意境更加优美,而情绪也更加复杂,更加扑朔迷离。如果《关睢》中男子的心情基本是大胆、自信,对所爱的姑娘志在必得的话,《蒹葭》中的男子则是没有自信、犹豫徘徊,不知道自己能否获得对方的爱情。《关睢》中的男子心思单纯,质朴,坚信自己将来一定能得到心爱的姑娘,似乎从未想到过失恋的痛苦,而《蒹葭》中的男子则充满忧郁、伤感,似乎预感到自己的爱情一定会像漫漫长途中的跋涉一样充满痛苦的煎熬。他几乎可以肯定那位“在水一方”的女子对于他来说可望而不可及的,他注定要经历一场毫无结果的单相思的爱情。深秋的早晨,河边那大片芦苇已经有些萧瑟了,苇丛上迷漫着淡蓝色的雾气,清冷的白露顺着芦苇的叶片悄无声息地滑落??诗人用这样的风景烘托出男人那忧伤、凄清而又迷离的心境,可以说是后代那些扑朔迷离的、伤感的爱情诗的开山之作。

篇二:《〈诗经〉二首》教案

资料来源: /mydoc-7352321-1.html

2011年推荐教师招聘资料专业+公共(含语数外,音体美,计算机,物化生政历地)

《〈诗经〉二首》教案

一、设计说明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包括《诗经·周南·关雎》和《诗经·秦风·蒹葭》。

本单元重点为“古诗文的诵读”,目的在于使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继承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精华。但仅凭两首诗来感受《诗经》的博大显然是不够的,在教学中要进行扩展阅读和课外阅读指导。

在本单元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等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因此可以温故知新,把这些方法应用到古诗文的阅读和分析上来,以体现教学的循序渐进。本课之后,在教材中我们还将学到古今中外代表性诗歌23首,介绍和评论诗的文章6篇。考虑到诵读与鉴赏的必然联系,考虑到《诗经》的源头地位,更考虑到学生建构系统知识的需要和相应课外活动的设置,拟以《诗经》学习为开端,以诵读和鉴赏为重点,引领本教材其它单元的诗歌教学,进行教材重组,形成新的诗歌单元。

(二)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职中一年级服装专业学生。学生都有上网条件和图书借阅证,为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创造了条件。本专业“服装发展史”、“服饰文化”和“服装设计”等课程的设置,要求学生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及较高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的熏陶同服装专业的美感教育是相通的,本教学设计注意侧重了这方面的引导。通过课下座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诗歌,虽喜欢读,但缺少诵读指导,觉得美,但不知美在哪里;在《诗经》二首中,《关雎》在学习之前已多能背诵,《蒹葭》由于生字较多,理解有困难。

(三)教法选择

1.活动—点拨法:《关雎》的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借助图书和网络,搜集、选取、整理信息,然后课上展示,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2.诵读—赏析法:《蒹葭》的学习,先通过美读导入,然后用边赏边读的方法,来品味诗的美,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

3.扩展—比较法:选择同类或不同类的诗歌,通过比较练习,形成能力的迁移。 (四)学法引导

1.运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2.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学会搜集、选取信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通过诵读和鉴赏,学习诵读和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4.通过课外活动的设置,引导学生注重语文学科同专业学科的综合,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艺术特色,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会用正确的节拍诵读古诗,学会初步鉴赏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写”—“读”—“赏”相结合的赏析过程,感受诗的美,积累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经》学习,强调心理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正确理解《关雎》朴素的爱情主题和《蒹葭》中执着的追求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对《蒹葭》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的赏析和品味,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较高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艺术特色,学会诵读古诗。 (二)难点: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解决办法:第一课时以《关雎》为例,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知识介绍和大量例子,了解《诗经》艺术特色。第二课时以《蒹葭》为例,以诵读和鉴赏为重点,学习几种赏析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四、课时安排:

课内教读2课时,课外练习由学生自定。 五、课前准备:

学生作好充分的预习,教师设计6个教学情境,学生根据自己的智力倾向,组成6个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各组任务。

(1)文学常识组:搜集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用板报或投影形式展示。

(2)词语测试组:按“生字”“通假字”、“多音字”、“多义词”、“文化常识”来整理课下注释,并设计测试题。

(3)诗文翻译组:翻译《关雎》,力求押韵。

(4)内容改写组: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关雎》的诗意,并改写成散文。 (5)《诗经》读唱组:选三至五首《诗经》中的诗,诵读或配曲演唱。 (6)民歌搜寻组:力所能及范围内搜集古老民歌和情歌。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重点:了解《诗经》知识,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本课思路:提前一周,分组准备——课上展示,教师点拨——学生互评,反思归档

2

3

4

第二课时

本课重点:赏析《蒹葭》的美,学习几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整体思路:美读导入,激发兴趣——赏析“三美”,学习方法——诵读指导,个性体验——课堂练习,能力迁移——学生小结,结果反馈——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5

篇三:2015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

教师寄语: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第一课时《关雎》

学习过程:

一、文本链接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 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 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

雎鸠() 窈窕() ()逑() 荇菜() .....

寤寐() 蒹葭() ()唏() 坻() ......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3、诵读指导。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再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4、概括本首诗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四、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五、背诵并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蒹葭》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

蒹葭 . ( )( . ) 伊人 ( . )溯洄( )( ) 唏 ( )

( ) 跻 ( )坻 ( ) 浚( )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并找出韵脚,要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3、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二、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四、能力拓展

三、拓展延伸

1、 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湄

四、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五、达标测试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 )窈窕( )( ) 好逑......( )()

寤寐( )()溯洄( )( ) 坻......( ) 荇菜( ) .

2、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能力提高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24.《诗经》两首

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二、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三、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四、《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

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二、1、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长”、“跻”、“右”。

3、“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

三、1、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

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达标检测题答案

1、jū jiū yǎotiáo hǎo qiúwùmèisùhuí Chí xìng2、(1)《诗经》 305风 雅 颂 (2) 赋 比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C.4、B

能力提高

1、[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析]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但是,关键不只在于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析]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

[参考答案] 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 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4、[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