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中国现代文学笔记(总汇) (精选)

现代故事2018-11-24 16:07书业网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文学常识: 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

序幕:晚清传统文学内部结构的变化,如: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

1. 现代文学的起始标志: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

2. 文学革命的动力:新文化运动

3. 文学革命宗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文学革命重要理论著作: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

6.文学革命的成绩:

白话文的全面推广;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新文学社团蜂起、思想大解放局面形成;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另外:林纾与蔡元培之争,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论争,稍作了解。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三大社团:

文学研究会

1)1921年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等。

2)主要刊物:《小说月报》

3) 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4)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

1) 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3)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

1)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

3)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另外:语丝社、浅草社、湖畔诗社稍作了解

思考题: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文学革命的发生是从与传统文学抑止的西方文学中获得新的价值观,引起对传统文学的重估。

其次,是社会变革引发文学的深层变革,包括文学观念、审美意识、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文学语言等多个方面的根本性变革。

第三,和古代一些文学变革相比,这次文学革命是彻底、全面而深层次的变革,而并非传统体系中的局部调整。

文学革命从文学的观念、内容、语言形式等方面对传统文学进行革新,具有超越性。文学革命对新文化运动积极配合,适应了时代的变迁,对开启文学的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第二章 鲁迅(一)

1.《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制创作的白话小说。

2.鲁迅三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3.鲁迅小说总的特色

1)表现的深切——

A独特的题材——开创了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题材。

B独特的眼光——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C独特的小说模式——“看——被看”(看客的残忍与麻木;对启蒙的质疑),“离去-归来-再离去”(现代知识分子的漂泊感;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2)格式的特别——

A创作新形式的先锋 B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4.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中阿Q的主要精神特征,即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其表现形态有自轻自贱、自欺、自戕,健忘,恃强凌弱等。

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需要精神胜利法,请结合具体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6.请结合《伤逝》与当下生活,谈谈女性经济地位与婚姻的关系。

7.《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1)对神话、传说及历史“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小说打破时空界限,熔古今于一炉,古为今用,针砭流俗,讽刺世事,批判社会。

2)漫画化的勾勒和速写;夸张手段的巧妙运用;以极省俭的笔墨塑造人物。

8.鲁迅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 首先,他卓越而不间断地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多种崭新样式,并一一使其臻于成熟。从1918年的《狂人日记》起,鲁迅在文学上的创造了便“一发而不可收”。1918年到1925年创作的《呐喊》、《彷徨》两个小说集中的作品,绝大多数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仍然是清醒地看取现实而又显示了高超艺术的无与伦比的典范之作。鲁迅还从中国历史和神话传说中选材并杂取今人今事创作小说,文笔洒脱、想象奇诡、诙谐风趣、寄托深远的《故事新编》开了中国传统演史小说的新生面。后来,鲁迅全力以赴,创造了中国新文学另一种新形式:杂文。

? 其次,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的优秀传统,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中发出生存的战叫,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 此外,鲁迅在呼唤现代化的同时,在一开始就保持了对现代化的疑虑和警惕,意识到现代化在中国可能产生的种种假象、变体和负面效应,这种充满辩证精神的深刻思想,在“五四”以后的漫长岁月中,被历史实践一再证明其精辟的 预见性和对中国现代化道路久远的指导性。在这个意义上,鲁迅才成为超越了他个体存在意义的、不可替代的“现代文学的灵魂”。 ? 第三章 小说(一)

? 一、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

? 1、“五四”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讨论社

?

?

?

?

?

?

? 会问题与人生问题。 2、受易卜生等欧洲与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而创作。 问题小说作为一种创作风潮,贴近青年所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但视野比较狭隘,难免概念化。代表作有冰心的《超人》,王统照《沉思》、《微笑》等。 二、乡土小说 1、远离故土身居都市的作者回忆故乡的作品。 2、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3、隐现着乡愁,也有着对故乡的封闭性以及野蛮陋俗的批判。 4、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孔乙己》、《故乡》等小说给后来的乡土小说建立了规范。其他作家作品有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台静农小说集《地之子》等

三、自叙传小说

1. 郁达夫 1921年出版中国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沉沦》

2. 零余者形象:郁达夫小说中刻画的一系列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3.郁达夫小说特色

大胆的自我暴露,浓厚的抒情色彩,感伤的情调,病态的美感,倡优士子模式,散文化结构。

第五章郭沫若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1、是“开辟洪荒的大我”,即五四时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民族形象,具有“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雄强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还体现为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是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马行空的心灵世界。

2、“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又是诗人的灵魂和个性的真实袒露。

“大我”与“我”是统一的。

二、《女神》的艺术特点

1、想象奇特。

2、风格雄奇壮阔,代表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特征。

3、自由诗的形式。

另外:熟读《凤凰涅磐》与《天狗》

第六章 新诗

一、胡适《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1921年出版。

二、闻一多提出的新格律诗主张,即诗歌的三美原则。熟读《死水》,并能够以这首诗为例,谈谈闻一多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

1、音乐美。诗歌要具有节奏感与韵律美。

2、色彩美。诗歌词藻要具有色彩的美感。

3、建筑美。诗节要匀称,诗句要均齐。

三、熟读徐志摩诗歌《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背诵《偶然》

第七章散文

一、周作人散文两种风格:1、浮躁凌厉2、平和冲淡。

二、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进“美文”概念,即抒情言志的小品文,并身体力行,创作出《喝茶》、《饮酒》、《故乡的野菜》等传世佳作。

三、熟读《喝茶》、《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作品。

第八章戏剧(一)

一、中国话剧的诞生

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留日学生组织成立文艺团体春柳社,1907年在东京上演《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上演根据林纾翻译的小说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拉开了中国话剧的序幕。

二、 李叔同对中国话剧的贡献

1、李叔同是中国话剧的先驱,最早引进西方戏剧到中国的人。发起的春柳社的演出对中国话剧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2、他对日本新派剧中源于西方戏剧的布景设计、服装、化妆、道具、灯光等方面的潜心研究和大胆实践,对日后中国话剧在舞美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很大影响。

三、田汉20年代代表作: 《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四、田汉早期戏剧的基本主题与艺术特色

1、两类主题:唯美主义(艺术与爱情)和现实批判(美与爱的毁灭)

2、艺术特色:抒情性;象征性;传奇色彩;开放式结构;诗化的语言。

五、胡适话剧代表作《终身大事》 丁西林话剧代表作《一只马蜂》

第二编(1928-1936)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五四文学提倡的个性解放主题向社会解放主题转变,文学思潮空前政治化。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作用

三、左翼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第十章 茅盾

1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以茅盾的小说为代表的一种小说类型,特点如下: 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时代典型的创造、理性的精神。社会剖析小说大大提高了小说反映社会广阔生活的可能性。

2、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文学的范式?

茅盾以《子夜》为代表的小说,内容上反映广阔的社会历史变迁,而且注重从经济的政治的角度切入;结构上追求宏大叙事,史诗式结构和客观的呈现;人物描写偏重时代内涵及阶级性体现,致力于典型塑造,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范式。

3、如何理解吴荪甫形象。

(参考教材176-177)注意以下几点:

(1) 茅盾塑造吴荪甫形象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即为了证明在半封建半殖民

地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必然失败的历史命运。吴荪甫具有英雄性的一面,他有果敢刚毅管理才干的性格,铁腕式的管理才干与发展民族产业的雄心,但最终还是无法挽救资本被吞并的命运,这“强者”的失败带有悲剧色彩。

(2) 吴荪甫身上也有非英雄的自私、懦弱甚至残酷的一面。英雄与非英雄统一,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双面性,更体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简单的以好与坏的标准来评价吴荪甫都是不全面的。

(3) 应该将人物置身于整个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评价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的吴荪甫与半封建半殖民地现实的紧张关系,理解个人欲求与历史条件不允许所造成的悲剧。

4、作者是如何塑造吴荪甫形象的?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作者把他置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的。这主要是吴荪甫与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中小资本家朱吟秋的关系。围绕着上述三方面主要社会关系,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吴荪甫与作为没落地主阶级的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关系,与其亲属的关系,与其亲自提拔的下属屠维岳的关系,与同伙王和甫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方面照出了吴荪甫多方面复杂的性格。 5、《子夜》开头的结构艺术

在全书的矛盾冲突展开之前,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戏剧性的序幕——吴老太爷之死。通过吴老太爷之死和随后的葬礼,让代表着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粉墨登场,并且通过他们的谈话及相互关系,交待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力图从全局上大规模地把握社会生活,实现创作上的“史诗性”追求,结构上非常巧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

6、吴老太爷之死的象征意蕴是什么?

来自封建农村,僵化死板腐朽,代表着垂死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吴老太爷,一进入象征着现代化工业文明的都市上海,在快节奏的都市声光色电的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强烈刺激下,一命呜呼,其含义正如作品中人物范博文所说:代表着旧的老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灭亡的命运,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对抗及旧文化的必然失败。

其他:《蚀》三部曲成功塑造了时代女性形象系列,

包括:《幻灭 》、《动摇》、《 追求》

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 《 秋收》 《 残冬》

以故乡乌镇为背景写的反映小商人破产故事的小说是:《林家铺子》

第十章 老舍

一、《月牙儿》的艺术特色

1、用轻缓的散文笔调抒写一个心酸的人间悲剧,字里行间包蕴着情感张力。

2、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细腻而深入地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丰富的情感。

3、月牙儿是一个意义丰富的象征性形象,它与主人公的心境联系在一起,

反照出人物悲苦的 命运。

二、月牙儿的象征意蕴 1、月牙儿的形象是残损 的,不是饱满的,就好像她的命运;

2、月牙儿的光是微弱的,象征主人公挣扎但是没有力量;

3、月牙儿是孤单的,象征主人公的孤独无助,

4、月牙儿的周围是暗夜,随时会 被吞没,象征她的处境;

月牙儿是伤感的,象征她的心情;月牙儿又永远是洁白的,象征她的心灵。 三、 试评《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的多重含义。

参考教材(192-194页)

1、 把人变成鬼的社会现实。(结合买车丢车三起三落的命运进行分析)

2、 祥子自身固有的性格缺陷,具有小生产者个人奋斗的思想,不敢正视现实,自欺欺人,苟且忍让等中国国民性格中的弱点。

3、 城市文明病对美好人性的腐蚀。现代城市化过程道德沦丧、物欲横流,扭曲、腐蚀了健康的人性。

四、 分析祁老人形象。 参考教材189-199页,自己补充完成。

在老舍的市民世界里,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其中老派市民写得最好。祁老人是《四世同堂》里老派市民的典型??

五、 老舍小说的京味儿(参考教材194-195页)

“京味儿”是一种特殊的风格现象,表现为四个方面:

1、 选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为读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

2、 老舍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老舍用“官样”一词来概括皇城根下的北京文化特征,讲究体面、排场、礼仪;追求精巧的生活

艺术;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懦弱。

3、 老舍追求“幽默”,他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4、 老舍的语言艺术与北京市民语言和市民文艺的关系密切,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

起来,语言中渗透着北京文化,这也是京味的重要表现。

第十二章 巴金

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后期代表作:《憩园》、《寒夜》

1.《家》的思想内容 (1)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

梅、瑞珏、鸣凤

(2)表现和歌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高家的第三代中觉民、觉慧就是觉醒青年的代表。

(3)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败家子的代表。

2.简评巴金小说中觉新与觉慧两位人物形象。

(可以参考教材相关内容)

在巴金的《家》中,觉新与觉慧构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互相映衬。

觉慧是封建专制的叛逆者,热情、单纯、幼稚而充满朝气,是“五

四”年轻一代青年的典型。觉新则是封建专制的受害者,虽然受到

新思潮的影响,但作为旧家庭长房长孙,只好背负沉重的十字架,

他善良而软弱,是能庆幸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切于行动的“多于的人”,人格上是分裂的。如果说觉慧是引导青年“应当这样走”,

觉新则是“不该那样做”的典型。两者相照,共同表达了《家》反

封建的主题。

3.简评《寒夜》中的曾树生的性格内涵。

参考教材相关内容。

重点分析曾树生性格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可以和汪文宣做些对比,以凸显曾的个性,同时还要从她的个性中发掘时代内涵,比如知识分子的思想,个性解放思想,新的家庭伦理观、人生观等,都是形成曾树生人格心理的重要因素。小说通过这个鲜活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也可以站在时代的高度对这个人物进行重新评价。

4.从《家》《寒夜》看巴金前、后期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巴金前后期小说的创作风格明显不同。

从《家》到《寒夜》,巴金小说的艺术风格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青春浪漫转向中年人的沉稳、冷静。概括地说,是由“热情”到“理性”,或由“热”到“冷”。

《家》中,构成巴金艺术风格的主旋律是巨大的热情,充沛的激情,其主观倾向鲜明地体现在激情的宣泄之中。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股不可遏止的激情,或爱或憎,倾向鲜明,笔调热烈、奔放、畅达,感情汪洋恣肆。形成了作品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但有时文字不够简约,缺乏锤炼,“热情有余,回味不足”。

到了《寒夜》,作者的主观倾向明显得到克制,他放弃了直抒胸臆的写法,笔调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冷峻、客观的写实。

《寒夜》语言是洗炼、含蓄的,基调是灰暗、悲凉的,作家把炽烈的感情蕴藏在凝重的笔锋中,蕴藏在冷静、客观的写实中,从自然朴素中显出力度。如果说,前者是浪漫的,读《家》时,读者的心情是激愤的;那么,后者就是现实的,读《寒夜》时,读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第十三章 沈从文

一、沈从文的文学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创造了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世界”,以文学形式探

寻健全的“生命形式”。

2、 创造了极富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

二、 边城世界(湘西世界)的审美内涵。

“边城”世界是沈从文构筑的文学世界,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它是以湘西为背景的一个童话,是个未受现代文明浸染的,充满着人性美、人情美、风情美的极度净化、理想化的世界。是理想的人生形式与古朴的湘西风情的有机结合与自然交融。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艺术特色。

1、 塑造了翠翠、老船夫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提供了理想的湘西人生形式。

2、 小说结构:悲剧的明线与暗线相配合(翠翠与大老、二老的故事为明线,翠翠父母的故事为暗线),边城世情风俗与翠翠爱情故事

相穿插。

3、 具有诗体小说的特色,语言纯净,风格简约。

4、 深层的文化意味:边城是一个怀旧之作,在田园牧歌情味之后,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好景不再,有着文化批判的倾向。另

外还隐含着人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悲凉感。

第十四章 小说(二)

除了小说大家另立专章外,其他作家大致分为三个派别:

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

茅盾、蒋光慈、柔石、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萧红

柔石代表作:《二月》,主人公萧涧秋、文嫂、陶岚;《为奴隶的母亲》 丁玲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张天翼:《华威先生》

艾芜:《南行记》

萧红:成名作《生死场》;代表作:《呼兰河传》

小说特色:一、多以纤细的感觉回忆与抒写北方中国农村生活的沉滞闭塞,人民的善良、愚昧,并由此展现深刻的生命体验。二、创造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新型小说,自由地出入于回忆、现实与梦幻,善于捕捉细节,语言朴实纯净,风格凄婉明丽。

远离文学党派性与商业性的京派

沈从文、废名、芦焚、林徽因、萧乾潮流之外的李劫人

李劫人:《死水微澜》,主要人物蔡大嫂、罗歪嘴

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

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凤等;

特点:世俗化与商业化、都市题材、性爱小说风尚、重视形式的猎奇与创新。 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穆时英、施蛰存、刘呐鸥等。

特点:写作姿态的现代性与先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深受法国现代派文学和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影响,用现代的眼光来关注城市,表现现代商业文明覆盖下的城市人群生存形态。二、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的现代派特征,包括心理分析、蒙太奇、意识流,以及以性爱心理发掘人性深层的方法。

施蛰存代表作:《梅雨之夕》、《春阳》

第十六章 新诗(二)

一、第二个十年诗歌发展的的两种倾向:

1、 中国诗歌会代表面向现实、追求大众化、意识形态化的一种倾向。

2、 后期新月派与现代派,追求“纯诗”与“现代性”。

二、《雨巷》的古典氛围

1、诗歌化用了古典搭配。如“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就使人联想到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2、营造了具有古典背景的江南水乡的文化氛围。“油纸伞”、悠长而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愁怨”,“颓圮的篱墙”,既是江南小城的写真,也暗示着一个“杏花春雨江南”的文化传统。诗中的“寂寥”、“愁怨”、“太息”、“彷徨”、“梦”、“静默”等诸般感受都在这个悠远的文化背景里找到了依托,从而生成了一种古典美。

第十九章 曹禺

一、《雷雨》的主题:揭露带封建根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具有现实批判性;命运的残酷以及对宇宙“不可知力量”的无名的恐惧。

二、《雷雨》的主人公是谁?

一般有两种看法:

1、从人物形象分析角度,一般认为主人公是蘩漪,她有着“最雷雨”的性格。

2、从对《雷雨》整体氛围把握出发,也可以说主人公是“雷雨”,从戏剧开端对“郁热”的不停酝酿,直到雷雨的最终倾泻,既是制造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性格的完整过程,也是情感与主题的隐喻结构。

三、蘩漪性格内涵

繁漪拥有“最雷雨”的性格。她是个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旧式女子,充满蓬勃的生命热情,追求独立的个性,渴望美好的爱情,但命运让她“落在周朴园这样的家庭中”。在“监狱似的周公馆”,在周朴园的封建专制主义精神统治下,繁漪过着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极端压抑的生活,渐渐被磨成一个“石头样的死人”。就在对生活近乎绝望的时候,周萍的到来燃起了她对生活的热情,她冲破道德的罗网,以生命作为赌注,不顾一切爱上周萍。然而周萍厌恶了这种不伦之恋,追求四凤,背弃了繁漪的爱情。残酷的现实让繁漪再一次陷入绝望的境地,心理变得更加忧郁阴鸷并走向变态。为了挽留周萍,救出自己,她进行艰难痛苦近乎疯狂的挣扎,“如一匹执拗的马”,抓住周萍不放手。最终,把周家引向一条死亡之路,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别人。繁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新文学的杰出贡献,她惊心动魄的“挣扎”体现出“宇宙的残忍”,也深刻地传达出“五四”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

四、陈白露性格内涵

陈白露是一个“倦怠”于飞翔的精神漂泊者。她本是个书香门第的小姐,漂亮、聪慧、任性,因为家道中落而 独闯社会,追求个性解放,几经挫折终于堕落在人间最丑恶的生活圈子里,成为金钱的奴隶,过着“舞女不是舞女,娼妓不是娼妓,姨太太不是姨太太”的寄生生活 。然而她又终于厌倦了这样的生活,面对灯红酒绿的社会现实,她的内心充满矛盾和痛 苦。而年轻时的朋友方达生到来更加剧了她的醒悟和苦恼: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理解她,更谈不上爱她。她不愿再过这种出卖肉体和灵魂的生活,但又无法摆脱自己已经习惯的种种生活方式的桎梏,在醒悟而又无路可走之际,陈白露清醒地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更确切地说是解脱了自己的痛苦:太阳升起来来了,黑暗躲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陈白露自杀前的这段对白凄苦而坦然地表明,她是要把自己连同自己的一切悲哀统统随着黑暗留在后面,而自己的灵魂则随着太阳的升起去寻求一种真正的宁静与安逸了。

陈白露的悲剧显示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同时也体现了命运对人的主宰和人对命运的抗争这一巨大深刻的矛盾。

五、蘩漪与陈白露性格内涵比较

1、两个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个是“最‘雷雨’的性格”,一个是“倦怠”于飞翔的精神漂泊者。

2、但就曹禺戏剧的“残忍”主题而言,两个人物的性格内涵及悲剧命运有着殊途同归的意义,蘩漪的“挣扎”所体现的是“宇宙的残酷”,陈白露的“回不去了”来自于生活“自来的残忍”,两者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六、比较《雷雨》、《日出》的戏剧结构

1、《雷雨》采用的“锁闭式”结构,使“过去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交织在一起,使得情节集中紧凑,人物性格富有深度。序幕与尾声的设置,又增加了对戏剧的远距离的理性审视,加强了“悲悯”情怀。2、《日出》在戏剧结构上是一次不同于《雷雨》的新尝试,曹禺力求丢掉过多的“技巧”,采用“片段”的方法来结构戏剧,以达到“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7-1949.9)

四十年代文学是指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代会”为止这一段十二年的文学史进程。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与全国的政治地理区域划分相对应,文学被分割为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以及“上海孤岛时期”文学。

抗战初期的国统区文学,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共同指向,有着不同政治和文学观念的作家们团结在一起,于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广大作家用简短有力、通俗易懂、极具感染力与战斗性的街头剧、朗诵诗等文学形式宣传抗日救亡的思想,基调热情激昂,具有英雄主义色彩。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战初期昂奋的救国热情转为对现实冷静的思考与剖析,出现了张天翼的《华威先生》、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等暴露与讽刺小说。抗战中、后期,长篇小说的创作在反映生活的广度,意蕴的深度以及风格的多样性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萧红的《呼兰河传》,老舍的《四世同堂》,钱钟书的《围城》等小说都是这一时期有影响的佳作。国统区的戏剧活动非常活跃,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曾轰动一时。

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貌。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解放区文学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民间化,以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为代表。

上海“孤岛”时期文学,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些作家在租界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进行创作,配合抗日救亡的文学活动。以戏剧运动最为活跃,于伶、阿英、李健吾等人创作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话剧。

沦陷区文学包括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以及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上海沦陷区文学。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通俗小说空前繁荣,具有通俗倾向的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发展,张爱玲的《传奇》堪为代表。

第二十三章 小说(三)

一、 钱钟书《围城》的多层意蕴

1、 社会反映的层面。通过方鸿渐的经历,描摹了中国城乡世态世相,

反映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是一部现代的《儒林外史》。

2、 文化批判层面。通过对知识阶层的讽刺,从文化层面反省民族精神

的危机。

3、 哲学意蕴层面。从人生命运的角度,从“围城”这一整体象征结构

体现出现代人对自己的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没有终极理想,没有

英雄,人们冲出一个“围城”,又钻进另一个“围城”。 小说就是

对这种人性深处的弱质和人类的精神困境进行探索与批判。

二、《金锁记》曹七巧形象。

《金锁记》深刻展示了曹七巧人性扭曲的全过程。哥哥为了攀上高门大宅的姜家,也为了省掉一笔嫁奁,将亲妹妹曹七巧送进了姜家瘫痪少爷的新房里。作者正是通过这个故事研究了一个健康的生命在正常情欲得不到满足后的形态。这个情欲得不到满足的少妇为了黄金,熬了半辈子,才熬到“夫死公亡”的时刻,分得一大笔遗产。这黄金是以爱欲的禁锢换得的,畸型的情欲竟然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最初为黄金而锁住爱欲,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欲折磨了她一生,也折磨了她一家。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