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

现代故事2018-11-24 16:11书业网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主讲人丛坤赤一、课程性质本课程属文秘专业基础必修课,是高职文秘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它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代表作家作品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掌握和运用,增进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和现代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二、目标任务 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感知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训练学生分析、鉴赏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学修养,陶冶自己的理想、情操和美感。三、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1 、“现当代文学”的内涵2 、现当代文学的分期、性质与特征3 、学习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意义、方法与要求(二)教学重点现当代文学的分期、性质及学习作品选的方法(三)教学难点现代文学的特征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水平的主要渠道。因此,实际教学中要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坚持理论讲解和作品分析相结合,调整好教师主导与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形成双向互动模式。情趣引入精讲到位交流反馈五、课时及学分本课程共54 学时,3学分。六、期末成绩的评定1 、平时到课考勤占10% ;2 、平时作业上交率占20% ;3 、期末考试成绩占70% 。第一章鲁迅第一节鲁迅生平以及创作思想 1、思想革命的战士2 、绝望的反抗鲁迅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一、在创作方面,鲁迅开创了中国20 世纪现代文学的新传统,推动了新文学的现代化二、鲁迅在我国现代文学理论探讨和思想斗争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三、为了从中外文化的交汇中创造新文学,鲁迅历来重视外国文学进步文学的译介和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工作

四、鲁迅在进行新文学社团的建设、组织培养新文学队伍上,也作了大量工作。创作成就 1、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是写于1911 年,发表于1913 年《小说月报》上的《怀旧》。它是用文言写成的。2 、鲁迅的33 篇白话小说分别收入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中。《故事新编》被鲁迅称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3 、1918 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4 、鲁迅的《野草》是一部散文诗集,这是最能体现作者生命哲学的一部著作。它开创了独语体散文的体式。 5、《朝花夕拾》最初发表时的总题是“旧事重提”,是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它代表现代散文的另一种体式:“闲话风”。6 、鲁迅杂文

的美学价值:一,形象性。鲁迅杂文“展示了活的人间相”。二,情感性。鲁迅杂文“生地,泼剌,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三,隐曲性。鲁迅杂文善用曲笔。7 、鲁迅的《故事新编》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油滑”手法的运用。《呐喊》、《彷徨》的成就: (一)“表现的深切”:题材的开创性与思想意蕴的深刻性。题材方面,鲁迅开创了现代文学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题材。首先,鲁迅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描写了普通劳动人民的小说家;其次,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类型有四种: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二是虚伪、庸俗、假道学式的知识分子;三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的代表;四是觉醒了的新式知识分子或革命者。思想意蕴方面,鲁迅从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角度出发,以改造国民性为目的,对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辛苦、愚昧、麻木的生存状态作了真实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精神上的创伤,鲁迅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独特性与深刻性在于,他不仅将其处理成社会(时代)悲剧和性格悲剧,而且还进一步深入开掘觉醒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和危机,残酷拷问他们的灵魂,在绝望和虚无中,赋予他们反抗绝望和明知前路是坟而仍然奋然前行的勇气。(二)“格式的特别”:创作方法的多样性与文体独创性。一是《呐喊》、《彷徨》采用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多样的创作方法,因此,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有新的形式;二是《呐喊》、《彷徨》为中国新文学贡献了一批典型而不朽的人物形象;三是作者注重对人物心灵的揭示;四是《呐喊》、《彷徨》非常注重细节的真实性;五是鲁迅在冷静的客观描写中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形成特有的寓热于冷的艺术风格。第二节《阿Q正传》阿Q形象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阿Q形象性格特点的精神内核:自我缺失《阿Q正传》主题思想的多义性: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教训,提出国民性改造的启蒙主题阿Q形象及其意义:鲁迅写《阿Q正传》,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阿Q就是由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积淀而形成的奴性灵魂的代表。阿Q的奴性人格带有两重性,“是羊,同时也是凶兽”。在强者面前,表现出羊性的软弱;在更弱者目前,他又变成了狼。阿Q的奴性集中体现为精神胜利法,即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善于忘却,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幻觉世界中变现实的真实失败为精神上虚幻的胜利。阿Q一贫如洗,却夸耀未曾有过的“先前阔”和不会有的“儿子阔”;挨打后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革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投机行为。革命到

来时,他在“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的白日梦中,再次获得精神胜利的满足。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表明阿Q似的奴性灵魂和愚昧麻木状态是所有现代改革和革命的巨大的思想障碍。从生命哲学的角度看,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他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欲求如生存、安全、性爱等等都得不到正常的满足。面临生的苦恼、死的恐惧,他的一切努力挣扎包括参加“革命”,都是徒劳而绝望的。阿Q为摆脱绝望生存环境而作出的“精神胜利”发、的选择,丝毫不能改变他失败屈辱的生存状态,虚幻的胜利,只能使他一次次屈从于现实,并从而坠入更加绝望的深渊。阿Q的生存悲剧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侧面,即人的生存困境难以摆脱。阿Q已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精神胜利法也成为人类普遍弱点的代表。思考与练习题1 、分析阿Q的性格特征。2 、如何认识阿Q形象的思想意义。第三节《伤逝》1、《伤逝》对传统婚恋题材的突破:突出婚姻中的精神内涵2 、《伤逝》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及思想内涵的丰富性:社会的黑暗\启蒙者自身的缺憾3 、《伤逝》的艺术特色分析:手记体\自我内心的的深刻剖析思考与练习题1 、分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2 、分析《伤逝》的艺术特色。第二章《沉沦》 《沉沦》的艺术风格:抒情风格《沉沦》对传统小说题材的突破:自叙传小说《沉沦》主人公形象及意义:零余者形象《沉沦》题材的价值与意义:哭穷与哭性思考与练习题1 、以《沉沦》为例,分析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点。2 、分析《沉沦》中主人公的形象。3 、如何认识《沉沦》在题材上的价值与意义?第三章《潘先生在难中》 1、叶圣陶的生平、文学思想、创作概况:文研会代表作家、“为人生”小说2 、《潘先生在难中》主人公的形象及意义:灰色的小市民3 、《潘先生在难中》的艺术风格:现实主义思考与练习题1 、分析潘先生这一形象及其意义。2 、作品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第四章《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的生平及创作历程:《莎菲女士的日记》《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形象分析及其时代意义;情爱描写的突破性、五四落潮后青年的苦闷作品的艺术风格:日记体小说文学史意义:女性小说的突破。思考与练习题1 、分析莎菲形象的特点及意义。2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思想意义及艺术风格。第五章巴金第一节巴金的创作概况 1、1927 年巴金的中篇小说《灭亡》问世,这标志着作家文学创作生涯的正式开始。作品中塑造了

杜大心这一人物形象。2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3 、30 年代巴金短篇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以反映外国人民生活为主的作品,如《复仇集》中的作品;二是以反映国内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如《抹布集》等;三是<a name=baidusnap0></a>童话</B>,主要收在《长生塔》中;四是反映法国大革命的作品,收在《沉默集(二)》中。第二节《寒夜》巴金在40 年代的创作中影响比较大的是完成于1946 年的《寒夜》,描写了小知识分子汪文宣、曾树生的婚姻家庭悲剧,该作代表了巴金悲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寒夜》的艺术风格第一,从艺术风格上看,《寒夜》较之过去的作品更加深沉、含蓄。它不再是靠作家直抒胸臆的呼喊和议论去直接倾泻自己的感情,而是靠作品对人物内心感情世界的真实描写,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揭露来反映现实,写得既深沉又含蓄,同前期作品比,更具有强烈的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第二,细腻精微的心理描写。《寒夜》发展了巴金前期小说在人物塑造上重视心理刻画的特点,显示出作者独特的艺术才华。作者对汪文宣忠厚善良、怯懦病弱的心理描写,对曾树生既不忍心毅然舍弃丈夫,又不甘心过贫困生活的矛盾心理的细致刻画,都显示出作者是一位长于心理描写的文学巨匠。第三,结构完整,朴实自然。《寒夜》整个作品以汪文宣一家的命运变化为线索,从谢婆媳争吵发展到汪文宣患病,进而写到曾树生弃夫出走,最后写汪文宣在贫病交加中死亡。作品首尾照应,紧扣“寒夜”的主题,没有人为的紧张情节,一切都是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开头写文宣在寒夜中寻找离家出走的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故居,无奈人去楼空,意境悲凉,发人深省。曾树生形象分析曾树生是一个个性意识极强的知识女性。她与汪文宣是大学同学,也曾有过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美好理想。然而,冷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她的理想。如今,三十多岁的她靠着年轻漂亮、会打扮、善应酬在大川银行充当“花瓶”。一方面是为了帮助丈夫养家糊口,使儿子能在贵族学校读书,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自己生活的舒服一些。贫困的家庭生活,加剧了她与婆婆的怨恨。尤其是婆婆的旧传统观念使她不能接受。她们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两代妇女之间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观念之间的矛盾。她身上更多的是西方个人主义的意识。曾树生与陈主任的暧昧关系和离家出走,有着现实的、心理的、生理的等多重的原因。其中最主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