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松江农村改革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农村农业工作总结2018-11-30 00:14书业网

松江农村改革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市农委关于农村改革发展专题调研方案的要求,我委紧密结合松江农村实际,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松江农业的发展状况、松江农民增收状况和松江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回顾总结松江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贯彻党的十七届三种全会精神,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松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推动松江“三农”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农村改革发展专题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松江农村工作的主要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松江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松江农业得到了健康发展,农民收入得到了持续增加,农村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

1、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农业区域化布局已经形成。多年来,松江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粮经面积比例由1984年的80:20调整为35:65,粮食、蔬菜、生猪产值比例由62:7:31调整为24:50:26。注重农业科学规划,不断完善农业区域化布局,2008—2020年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已经落地,落实基本农田30万亩(A类18万亩、B类12万亩),其中耕地25.65万亩;区域布局上已经形成了以浦南为重点的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的集中连片生产区,以及东北片镶嵌型高效园艺产品生产区、西北片以经济林果为主连片镶嵌水稻种植的生态型生产区。尽管松江耕地面积从1978年的58.73万亩(88年54.22万亩、98年31.57万亩),减少到20O7年的25.65万亩,减少了33.08万亩、减少56.3%,但始终确保了市场供应和农产品安全。

表1: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 单位:万吨、万头、万羽

——农业土地流转速度加快。2006年,区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区、镇农业部门加强土地流转

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自愿委托村委会进行流转,建立“政府引导、村委负责、农民自愿、合同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从原来农民自发型的小面积流转向集约型、规模化的大面积流转转变。2008年农户承包地总面积17.63万亩,目前已经流转16.02万亩,占90.87%。同时积极鼓励集中连片规模经营。2008年全区农村耕地3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为21.6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3%;进而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农村土地的流转的加快,使兼业农民数量大幅下降,兼农户数和人数分别从2006年的32356户、71821人,减少到2007年的28628户、62091人,减少了11.52%和13.55%。

——农业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在坚持家庭经营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向合作社集中、向家庭农场集中,农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区已形成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其中市级6家、区级10家;组建粮食、蔬菜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11家、经营面积14.56万亩(其中6.9万亩已实行家庭农场经营)、占耕地面积56.8%;培育100亩以上的粮食家庭农场708户、经营面积11.5万亩、占粮田总面积69.7%。粮食家庭农场的建立,进一步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深化、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机制。

表2:2007年农业专业化经营情况 单位:万亩、户、%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松江的农业设施、农业装备以及农业科技的应用能力日益提高,到2007年底,建成设施粮

田9.68万亩、设施菜田1.56万亩,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每公顷耕地农机动力达到4.3千瓦,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67%。先后主持、参与实施的国家级和市区级科技项目49项,通过细胞诱导组织培养繁育成功的新品种蝴蝶兰、大花蕙兰等已向有关省市供应种苗1640万支。“团头鲂一号”鱼种年生产能力达4亿尾,每年向全国10多个省市输出鱼种3亿尾。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效益明显提高,种植业亩产值已由1998年的1632元、提高到2007年的4900元。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不断提高,保障了我区的农业生产的安全。

表3: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 单位:公斤/亩、%

表4: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情况 单位:亩、千瓦、%

——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加强区镇村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建

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强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建立植保服务体系;营造科技服务环境,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农村、科技入户,推进优质种子推广服务,使全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强化联农扶农,每年联系农户150多户,被扶户均增收1000多元;成立了浦江农资连锁超市和农邦农机合作社,服务网络覆盖全区农业村。加强农产品流通服务,重点培育的“家绿”、“绿月”和“五厍”等3个蔬菜品牌,实现年销售额近亿元,带动当地1.5万多亩蔬菜和瓜果的销售。加快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农村综合信息和农产品安全及管理等五个信息平台,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90个,使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方便。

——农业功能不断拓展。近年来,建设黄浦江涵养林面积2.05万亩,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建设近10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13.5%;积极实施化肥、农药双减行动;种养结合试点取得实效,松林茹塘、曙光种养结合基地已成功实现种养循环生产。积极推进“接二连三”,全区农业观光景点已达26个,2007年接待游客29万人次、实现营业额4650万元、销售农产品560万元;五厍农业观光园和西部渔村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实现营业额1750多万元,吸收当地农民就业377人;休闲观光农业已经成为松江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五厍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自2001年五厍园区成立以来,充分利用浦南五厍“三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先后辟建了高优高经济作物示范区、名特优特种水产区、农产品加工区以及观光农业开发区等区域,形成了以高档花卉、优质蔬菜、名优瓜果、特种水产为主的四大强势产业。建成两套日处理雨水700吨的收集处理系统,建成智能型温室3万平方米、连栋温室34万平方米、管棚面积1000亩,设施化栽培面积占到种植区总量的50%,形成了占地2平方公里的高科技农业核心区。五厍示范区先后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通过了500亩蔬菜基地的有机食品认证、西瓜和番茄的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以及

有20个农产品通过了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认证,并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建成了蕃茄农庄、葡萄园、香格里拉等数十处知名的度假休闲基地,为全区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态化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

2、农民收入得到显著提高。

——农民实现战略转移。1978年松江农业户籍人口37.5万人、1988年38万人、1998年33.05万人、2007年12.25万人,近年大力推进非农就业,基本实现了农民的战略转移,农民非农就业的比例在市郊领先。目前全区18.69万农村劳动力中,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1.25万人,从事第二产业13.50万人,从事第三产业3.94万人。从而非农就业的农民已达到17.4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3.31%,保证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民充分就业。

表5: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单位:万人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人均年收入1978年253元、1988

年2196元、1998年4909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978年的253元提高到2007年的10367元。改革开放30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近41倍。特别是2003年以来,松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以11%以上的速度持续递增,农民人均年收入分别跨上6000、7000、8000、9000、10000元五个台阶。

表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单位:元

表8:农村各类社会保障一览表

——农民保障日益提高。近年来,松江不断完善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小城镇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2004年松江率先实施“镇保”,累计解决农村镇保人口

17.23万人;参加“农保”5.13万人、投保率99.4%;老年农民养老金从2004年的每人75元/月提高到2008年的200元/月;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2.4万人、参保率100%。建立了合作医疗三条保障线,大病报销限额提高到6万元;2007年起,区财政出资700多万元,对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老年农民、育龄妇女近10万人每年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农村低保家庭子女全部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

——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公共服务日趋均衡,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人均年底居住房屋面积由1980年的17.38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58.80平方米,增长3.4倍;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由1980年的318元增加到2007年的7796.7元,增长25倍;到2007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7.4%。

表9: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单位:台、辆、部、架

3、农村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近年来,积极推进农村路、桥、河道等设施建设,城区到农村各镇全部实现黑色路面贯通,建设农村白色路面952.7公里,改造危桥509座,彻底改变了改革开放前道路泥泞、路桥残缺不全的局面。完善供水管网设施建设,农村家家户户实现通自来水,实

现农村有线电视全覆盖,完成了浦南地区所有渡口改造任务,完成村级河道疏浚1133公里,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观。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推进新农村建设,聚焦浦南和“三农”工作综合试点区、加快农村自然村落改造,2007年完成涉及2045户农户、20个自然村落的综合改造,完成20个村绿色家园建设、建设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近10万亩、有序完成“万河整治行动”计划。2008年继续推进5个镇13个村、4433户农户、52个自然村落的改造,通过“村落绿化、墙壁白化、道路硬化、河道净化、环境洁化、路灯亮化”建设,在新农村试点区域形成水清岸绿、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农村新面貌,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社会的好评。

——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区财政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到5000万元,对全区农业投入和农村路、桥、河道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每年达5个多亿。倾斜支持浦南农村地区发展,2003年—2007年累计转移支付浦南20多亿元。同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了100个村的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试点工作,规范村民民主理财制度,深化村级事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促进了农村和谐。

——农村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加大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乡村医生社会保障。近年累计完成了68个中心卫生室标准化建设、101个一般村卫生室改建。建成村级基层信息服务站90个,农资超市服务网络覆盖全区农业村。完成14个为农综合服务站和68个村级综合文体活动室建设,建设农村商业连锁小超市7个。购置流动体检服务车,下社区、进农村开展医疗健康检查服务。实现有线电视全覆盖,公交“村村通”即将全面完成。建成了一批文化广场、活动中心、健身点等文体公共设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松江农村工作的主要经验

1、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三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敢于冲破“左”的思想禁锢,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区委区府的领导带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从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探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所有制实现形式;从农村市场体系的培育,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农村建设等等,都是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试、大胆创出来的。党的十六大以来,松江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工作的领导,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松江区党政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加以落实,并列入镇级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三农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科学发展、勇于探索,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 近年来松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由一个农业大县变成一个工业化、城市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的转型过程中,虽然农业资源日益减少,农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但是农业没有被边缘化。主要在于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勇于探索符合松江实际的“科技、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战略转变;围绕科技增值和生态增值,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围绕城市发展、市民需要和市场需求,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坚持科学发展,充分考虑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现代都市大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3、坚持以人为本、制度创新,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目的。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松江区委、区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制度创新。2004年率先成立区政府增加农民收入办公室,完善增收工作网络,加强农民增收工作考核,连续出台政策文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不断突破农民的增收瓶颈。2004年率先推进失地农民“镇保”,松江农民率先实现“零负担”;2005年松江率先实现“零纯农户”;2006年聚焦农村“4050”人员就业;2007年注重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2008年重点发展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探索实行老年农民退休制度,提高老年农民养老水平,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7年连续出台了改善民生的十项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4、坚持城乡统筹、聚焦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略。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略。区委、区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定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松江的人才、技术、资源、信息等优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村的力度,新农村建设与松江城镇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制定了松江“一城两翼三片”建设的发展规划,聚焦浦南、聚焦三农试点区,把新农村建设重点放在农业地区,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自然村落改造,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得到的实惠不断增加,农村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5、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突破,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关键措施。 根据松江“三农”工作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措施,并且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在党的十四大后,在产业结构上松江提出了“大工业、大旅游、大农业”的发展思路;在发展战略上,提出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思路。2004年以来,连续出台了《松江区加快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五个文件,提出了完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完善农民的就业保障机制,完善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机制,完善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发展机制,完善扶持村级经济发展的城乡统筹机制,促进了松江三农工作的快速发展。

三、当前制约松江农村工作的主要问题

1、农村土地流转的稳定机制尚需完善。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土地流转的规范和稳定,保证农业生产方式的稳定。但目前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完善,一是土地流转的年限时间太短。据调查,目前土地流转1—2年的有7.22万亩,占农户承包面积的46.14%。二是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的成本较高,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收益与支付的土地流转费基本持平。制约了规模经营的稳定发展。因此要加大市区二级财政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确保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得到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2、农村宅基地资源利用亟需政策突破

据农业普查,松江区9.47万户,房屋建筑面积1784.15万平方米,户均188平方米,宅基地批准面积1647.93万平方米,折2.47万亩,户均174平方米。该情况基本符合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规定。但是,农民实际占有的宅基地面积要远大此,因宅基地还包括辅助用房、庭院和生活用地。据石湖荡镇调查,农民户均宅基地面积470平方米,以次推算,全区农村宅基地总面积达6.67万亩。

比批准的宅基地面积2.47万亩,超过4.2万亩。目前自然村落除新浜镇外,大部分村庄村落分散,人口集聚度低,农宅分布较散,据调查,松江区有115个行政村,近期不撤村的106个行政村中,自然村落1872个,其分布情况为:1-30户的,1053个,占56.25%;31-50户的448个,占23.93%;50户以上的,358个,占19.12%。农村村内空心化、老龄化比较严重。农村空置农宅占农户总数的36%左右,其中浦北40.9%,浦南34.1%。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科学规划,有序归并自然村落,节约土地资源。

3、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亟需制度创新。

农民收入在基数较高、增速较快的基础上增长,增收难度加大。一是城乡二元结构有待进一步突破,特别是农民的保障问题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瓶颈,老年农民的退休制度亟待创新;二是转移就业和从事农业农民的社会保障亟需规范和完善,目前还有相当部分未订立劳动合同和交纳三金;从事农业农民的农保水平偏低。三是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地区的扶持政策需进一步加大。由于黄浦江水资源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等因素制约,浦南和浦北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拉大。2007年浦南地区农民人均年收入8604元,比全区10367元低17%,比浦北11565元低2961元,主要是工资性收入低1155元,财产性收入低1036元。还有近年来农资的大幅度涨价,农民普遍缺乏财产积累和创业资本等。必须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4、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尚需探索。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的专业化生产,需要配套完善的社会化服务。近年松江农业在农技、农资、农机服务上有了较大改善,但随着土地流转加快、规模经营提高和家庭农场的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尚不完善。目前在区镇层面技术部门对现代农业服务还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积累足够的服务经验;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型、带动型农业企业刚刚起步,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有限;家庭农场、专业农民、专业农场也处在培育

阶段,在经营中还存在习惯思维,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现代农业服务需求。因此积极探索完善现代农业农机、植保、农资和农产品营销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5、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尚需提高。一是公共产品对农村的覆盖面还不宽。松江近年对农业、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服务不断延伸,但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造成了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城乡失衡。相比较城区而言,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无论是总量还是水平,相对都较低,农村许多公共产品的投入还要靠集体经济弥补配套,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仍比较落后。二是村级经济收入不平衡,浦北地区村级可支配收入主要来自标准厂房等不动产出租,村级收入比较可观。农业地区特别是浦南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少,可支配收入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造成农村社会事业及服务设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影响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提高。

6、基本农田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松江区实行基本农田保护、黄浦江涵养林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确保粮食生产、保护黄浦江水源、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基本农田种植水稻等作物,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起到了生态、蓄洪作用,社会效益很大,但经济效益是微利的。而黄浦江涵养林、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只有支出、没有收入。虽然近年来市区财政对基本农田生产给予了一定的补贴,对涵养林建设、养护等给予了一定的补偿,但补偿力度太弱,也没有形成一个长效的补偿机制,与它们为获得社会效益所作出的贡献相比,简直是微乎其微,长此以往,将很难维持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黄浦江水源的费用成本支出。

四、松江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建议

(一)松江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体目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发展高效生态的松江现代农业,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实现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村向环境整洁、生态优美的农村新社区转变,传统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

1、农业发展目标任务。

(1)松江农业发展目标是科学、生态、高效。从形态上展示现代农业形象和风貌,在结构上体现现代农业的高效和可持续性;在功能上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的多功能性,使农业与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生产、生态、生活融为一体。

——形态上既要展示现代都市农业风貌又要保持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以设施菜田、设施粮田、温室花卉、种源农业等展示现代都市农业风貌,以种养结合、绿色有机蔬果体现生态农业内涵,以林茂、果甜、稻香、鱼跃的农业形态,展现江南鱼米之乡风光和农家田园休闲生活。

——结构上要突出现代农业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积极发展有高经济产出、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持农业发展的稳定、安全和可持续性;进一步优化种养业结构和农产品质量结构,达到布局合理、生产规范;畜禽养殖量与农田承载量生态平衡,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一批较具影响力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品牌。

——功能上松江农业要在保持现代农业生产功能同时突出生态功能,建设生态休闲农业,同时又能促进农民就业。要体现“一产的形态、三产

的功能”。不仅要保持粮食、蔬菜、畜禽和淡水产品等一定生产自给能力和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的生产功能,又要体现农业为城市提供绿色屏障的生态功能、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观光的生活功能,同时要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就业功能。概括起来松江农业,浦南是农业经济生态化,浦北是生态农业经济化,使农业经济有生态生命力,使生态农业有经济生命力,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充分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

——生产方式上要实现三大“转变”。即生产方式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转变。土地由农户分散经营,逐步向农场和合作社集中规模经营转变。

——增长方式上通过农业的绿色环境营造、绿色产品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实现生态增值;通过农业高新技术及其它边缘科学的应用,提升农业科技生产力、实现科技增值;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保鲜贮运,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加工增值;通过农业产业延伸、旅游休闲农业发展、实现服务增值。

(2)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布局。

——产业布局,按照农业产业布局规划(2008-2020年),浦南四镇是松江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区域,浦南拥有全区农业用地的60.4%、设施粮田的84.5%、设施菜田的69.3%、花卉63.3%、生态林70.2%、规模畜禽场的73.3%、休闲农业基地的60.4%。其余部分分布在西北片的小昆山、佘山等镇和东北片的泗泾、洞泾和车墩等镇。

——产业结构,根据我区土地状况和人口状况,确定了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全区粮田面积必须稳定在15万亩(设施粮田10万亩)、年产量8.5万吨,蔬菜面积必须稳定在3万亩(设施菜田达到2万亩)、年产量12万吨,生猪年出栏最低保有量为20万头,肉禽和鲜蛋的最低保有量分别为110万羽和2110吨,淡水产养殖池塘面积保持约2万亩、产量1万吨。同时积极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和花卉等高附加值农业产业,以及以农业为基

础的休闲农业,使农业产值保持在20亿元以上。

2、农民提高目标任务。按照“提高农民、保障农民、组织农民、扶持农民和服务农民”的要求,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高农民就业保障水平、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农民规模经营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差别、确保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0%以上。

3、农村改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农村自然村落改造、重点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生活污水处理、生态绿化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生活质量,展现农村田园风光和水乡特色风貌,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二)推进松江农村工作的政策建议

1、聚焦浦南农业地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聚焦浦南,加大财政投入。集中浦南、集中三农试点区,加大财政投入。建议对试点区项目建设资金和自然村落改造资金统筹安排,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项目聚焦和资源整合力度,实现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建立稳定的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和稳定土地流转机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不同的地区差异,制定适度的土地流转补偿政策,确定适宜的流转期限、合理的流转指导价格,使兼业户放弃土地但又不影响其利益,使土地规模经营者不增加负担。

——鼓励扶持发展种养结合等特色经济。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推进种养结合循环经济发展,鼓励、扶持蔬菜、花卉、生猪等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农家乐等休闲基地发展。

2、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保障水平

——探索和建立老年农民退休制度。对女年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农民,实行老年农民退休养老制度。老年农民到龄自愿放弃

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退休待遇,保留除承包经营权以外的所有权益,在试点的基础上,使老年农民退休成为制度性保障。使老年农民退包后的土地种植集中联片。

——完善非农就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民外出就业的制度保障。对已转移从事二产三产的农民,规范劳动用工,鼓励参加“城保”,积极推进政府补贴、按月缴纳的“镇保”。规范交纳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并确保劳动工资不低于最低保障线。

——提高从事农业劳动力的保障水平。按照本区农民上年人均年收入和接近镇保的水平,调整“农保”缴费基数;提高农保统筹层次,通过财政补贴、个人缴纳,并增加政府对农保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保养老金,缩小与镇保差距。

3、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培育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新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鼓励和扶持产加销一体化的带动型农业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市级、区级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的深度开发,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优化农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发展农业专业服务市场。

4、建立生态补偿、基本农田保护政策。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松江农业为保护黄浦江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了涵养林等许多林地;而维护生态的成本较高,所以建议尽快出台生态补偿政策,通过财政支付转移、支付资源费等手段,至少达到对现在生态成本的维持。

——稳定基本农田保护政策。严格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检查,防止基本农田流失;并建议对基本农田生产建立补偿政策。

5、研究制订宅基地置换及相关政策。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

量转移,农村居住以老年人为主,农宅空置率高,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和变化。要加快推进宅基地置换,减少农村住宅的建筑总量,节约集约农村土地资源,美化和改善农村环境,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转变农民现行生产生活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建议:一是研究探索宅基地置换的实施细则,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村落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进。二是宅基地置换后的农村非农建设用地可以从事其他用途,包括复耕、工业用地。三是宅基地置换后给予农民宅基地使用证,即给农民宅基地集体土地使用证,并且确定其期限,赋予宅基地完整的使用权。四是允许符合法律规定的宅基地流转,积极试点、探索宅基地入市的流转办法。在自然村落改造上,建议一是抓紧制订农村村庄规划。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制定并实施本区区域范围的村庄及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合理归并自然村落、盘活市郊建设用地存量,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自然村落归并与村庄改造相结合。合理确定政府投资村庄改造和农村公共性基础设施的重点区域。

松江区农业委员会

2008年10月11日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