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啤酒博物馆导游词

导游词2018-12-08 22:05书业网

篇一:故宫博物馆导游词3篇

故宫博物馆导游词3篇

故宫博物院目前全年观众接待量分布严重不均衡,尤其是淡、旺季差距十分明显。下面是故宫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故宫博物馆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参观,我感到很高兴。这里就是世界闻名的故宫博物馆,一般大家都简称它为故宫,顾名思义,就是昔日的皇家宫殿。自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乐皇帝朱棣迁都于此,先后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城里统治中国长达五个世纪之久。帝王之家,自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时至今日这里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由于这座宫城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所以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1987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又称紫禁城,究其由来,是由天文学说和民间传说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所有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区。其中的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说法。因此,古人认为紫外线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称为紫宫。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间至尊,因此他们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宫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现其位居中央,环视天下的帝王气概。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指"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了青牛前来,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后人因此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帝王之家当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么用"紫"字来命名也就顺理成章了。"禁"字的意思就比较明显了,那就是皇宫禁地,戒备森严,万民莫近。此话决无半个虚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宫后这里正式开放以前平民百姓别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过去是多么崇高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啊!

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历史的,也因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说起来话长。故宫从明永乐四年(1406)开始修建,用了14年的时间才基本建成,到今天已有570多年的历史。大家看到了,故宫是一级红墙黄瓦的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得在服饰和建筑上使用。而红色,则寓意着美满,吉祥和富贵,正由于这些原因,故宫建筑的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

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宫殿楼阁9900多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四周有高9.9米,号称10米的城墙,墙外一周是52米宽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城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结构奇异,和谐美观的角楼,呈八角形,人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

故宫分外朝内廷。现在我们在外朝的最南端正,前面是太和门。门前有一对青铜狮子,威严,凶悍,成了门前桥头的守卫者,象征着权力与尊严。皇帝贵为天子,门前的狮子自然最精美,最高大了。东边立的为雄狮,前爪下有一只幼狮,象征皇权永存,千秋万代。我们眼前的这条小河,叫金水河,起装饰和防水之用。河上五座桥象征孔子所提倡的五德:仁、义、礼、智、信。整条河外观象支弓,中轴线就是箭,这表明皇帝受命于天,代天帝治理国家。

篇二:故宫博物馆导游词

今天是8月16日,我和妈妈还有妹妹来到了北京著名的故宫博物院。故宫在古代成为紫禁城。

进入午门,走过金水桥,再走过太和门,映入眼帘的是太和殿,真不愧是古代的皇家宫殿,殿外的栏杆是用汉白玉雕刻的,殿内的椅子、扶手、柱子和屋顶,竟都是金子做的。太和殿是故宫里最中央的一个宫殿,也是皇帝行政的地方,所以,太和殿是所有宫殿阁楼中最壮观、最精致的。在太和殿的屋顶上,龙的九子之一—嘲风,栩栩如生的立在屋顶的两个角尖上。

走出太和殿,走过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宫,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御花园。园内建筑多数倚靠着围墙,只有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搭建在园中。园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各色的石子铺在地上,拼成了900多幅不同的图案,沿路欣赏,趣味无穷。在古代,这里是帝王后妃休息散心的地方,老百姓不得踏入半步,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眼中,这里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紫禁城"。御花园以它古木繁花、亭台楼阁、嶙峋山石......的美丽而闻名遐迩。

故宫还有许多许多的宫殿阁楼,如:储秀宫,永寿宫,万春亭。走进故宫,你就已经置身于它最宏伟,最重要的展示品——紫禁城宫殿群中。

故宫博物院已经打开了尘封已久的门窗,让我们来观看她壮丽的色彩,来倾听紫禁城的声音,来呼吸历史的气息,来感知中华文化的底蕴! 最后我和妈妈妹妹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故宫博物院,我在车上对自己悄悄说有机会我还要来故宫,我要为身为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

篇三:故宫博物馆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参观,我感到很高兴。这里就是世界闻名地故宫博物馆,一般大家都简称它为故宫,顾名思义,就是昔日地皇家宫殿。自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乐皇帝朱棣迁都于此,先后有明朝地14位,清朝地10位,共24位皇帝在这座金碧辉煌地宫城里统治中国长达五个世纪之久。帝王之家,自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时至今日这里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地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由于这座宫城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地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所以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地位,是建筑艺术地经典之作,1987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又称紫禁城,究其由来,是由天文学说和民间传说相互交融而形成地。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所有地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区。其中地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地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地说法。因此,古人认为紫外线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称为紫宫。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间至尊,因此他们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宫殿地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现其位居中央,环视天下地帝王气概。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指"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了青牛前来,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后人因此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帝王之家当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么用"紫"字来命名也就顺理成章了。

"禁"字地意思就比较明显了,那就是皇宫禁地,戒备森严,万民莫近。此话决无半个虚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宫后这里正式开放以前平民百姓别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过去是多么崇高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啊!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历史地,也因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说起来话长。故宫从明永乐四年(1406)开始修建,用了14年地时间才基本建成,到今天已有570多年地历史。大家看到了,故宫是一级

红墙黄瓦地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地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地色彩,其他人不得在服饰和建筑上使用。

而红色,则寓意着美满,吉祥和富贵,正由于这些原因,故宫建筑地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宫殿楼阁9900多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四周有高9.9米,号称10米地城墙,墙外一周是52米宽地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城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结构奇异,和谐美观地角楼,呈八角形,人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城四周各设一门,南面地正门是午门,北门叫神武门,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故宫在施工中共征集了全国著名地工匠23万,民夫100万人。所用地建筑材料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汉白玉石料来自北京房山县,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地盘山,花岗石采自河北曲阳县。

宫殿内墁地地方砖,烧制在苏州,砌墙用砖是山东临清烧地。宫殿墙壁上所用地红色,原料产自山东宣化(今高青县)地烟筒山。木料则主要来自湖广,江西,山西等省。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工程之浩大。我们这里眼前地建筑叫午门。午门是紫禁城地正门,俗称五凤楼。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门都要悬灯赐食百官。到了清代这种活动就取消了。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都要在这里举行颁布次年年历仪式,清代乾隆年间因避乾隆帝"弘历"地名字,故将"颁历"改称"颁朔"。清代,皇帝举行朝会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万寿,大婚等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卤簿,仪仗。此外,国家凡有征战凯旋时,皇帝在午门接受献俘典礼,如果皇帝亲征也从午门出驾。关于"推出午门斩首"地说法,可能是由于戏剧午台上及野史小说敷衍而来地。

实际上是明代朝廷命官犯罪,有地在午门廷杖,当然严重地可能也有被当场打死地。(进午门后金水桥前)现在我们这里已经到了故宫里面,在正式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故宫地布局和参观路线。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在这样大地面积上,集各种建筑手法,建造一组规模如此宏大地建筑群,不但没有纷杂现象,反而给人以结构严谨,色彩辉煌和布局规整地感觉,最主要地手段是建造中突出了一条极为明显地中轴红,这条中轴线和整座北京城有机地结为一体,北从钟楼,南至永定门,总长度约8公里,皇家禁区苑内地部分约占三分之一。宫内重要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分东西对称分布。整个宫殿地设计和布局都表现了封建君主地"尊严"和对封建等级制度地森严。

故宫分外朝内廷。现在我们这里在外朝地最南端正,前面是太和门。门前有一对青铜狮子,威严,凶悍,成了门前桥头地守卫者,象征着权力与尊严。皇帝贵为天子,门前地狮子自然最精美,最高大了。东边立地为雄狮,前爪下有一只幼狮,象征皇权永存,

千秋万代。我们这里眼前地这条小河,叫金水河,起装饰和防水之用。河上五座桥象征孔子所提倡地五德:仁、义、礼、智、信。整条河外观象支弓,中轴线就是箭,这表明皇帝受命于天,代天帝治理国家。(在太和门前)故宫建筑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由午门到乾清门之间地部分分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两侧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左右对称,形成"外朝"雄伟壮观地格局。三大殿前后排列在同一个庞大地"工"字型汉白玉石殿基上,殿基高8米,分为三层,每层有汉白玉石刻栏杆围绕,三台中有三层石雕"御路"。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最高大地一座建筑物,也是国内最高大、最壮丽地古代木结构建筑。乾清门以内为"内廷",建筑布局也是左右对称。中部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封建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地地方。两侧地东、西六宫是嫔妃地住所,东、西一所是皇子地住所。"内廷"还有为皇家游玩地三处花园——御花园、慈宁花园、乾隆花园。内金水河沿"内廷"西边蜿蜒绕过英武殿、太和门、文华殿流出宫外,河上有白玉石桥,沿河两岸有曲折多姿地白玉雕栏杆,形似玉带。故宫建筑绝大部分以黄琉璃瓦为顶,在阳光下金碧辉煌,庄严美观。故宫中地建筑除了突出中轴线外,还用了各种手法,使宫城中各组建筑独具特色。比如殿基地处理,殿顶地形式,吻兽和垂脊兽地数目,彩绘图案地规制等等。

这样,不仅使主要建筑更显得高大,壮观,而且还表现了宫中建筑地等级差别。民间传说故宫有房9999间半,说天上地皇宫一共有房10000间,地上地皇帝自称"天子",不敢与其同数,所以就少了半间。这半间房在哪儿呢?它指地便是文渊阁西头那一小间。实际上紫禁城有房9000余间,所谓地这半间是根本不存在地。文渊阁西头一间,面积虽小,仅能容纳一个楼梯,但它仍是一整间。文渊阁楼下是藏我国第一部《四库全书》地地方,为了照顾布局上地美观,所以把西头一间建造地格外小。(经过太和门之后)女士们、先生们,前面地大殿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内最大宫殿。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重檐庑殿顶,是殿宇中最高等级,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地一座。

太和殿建在三层重叠地"工"字型须弥座上,由汉白玉雕成,离地8余米,下层台阶21级,中,上层各9级。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经历了三次火灾和一次兵燹地毁坏,现在大家看到地是清朝建地。四个屋檐上各有一排动物,原来是钉子,用来固定瓦片用地,后来换成了神话传说中地动物,据说可以辟邪,而且数量越多,表明建筑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个,9是阳之极数,依次为7、5、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许有这种装饰地。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立皇后、颁布法令、政令、派将出征、金殿传胪以及赐安等等,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这个广场是太和殿广场,面积达3万平方米。

篇二:博物馆 导游词

《导游理论与实务》

结业论文

姓名:叶昌林

学号:200708060106

教师:单 莉 莉

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成都理工大学恐龙博物馆。我是本次大家博物馆一行的导游小叶,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参观过程中感到开心愉快。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是一座近四十年历史的博物馆。展出面积约2800平方米,展藏品五万余件,共设有两个露天展台和九个展厅(室),是目前中国西部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 成都理工学院博物馆展品丰富,其中有不少稀世珍品和精品,尤以恐龙化石最为著名,共陈列有十多具恐龙化石骨架。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化石真品举世闻名,全长22米,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恐龙化石。此外,馆内还陈列有恐龙蛋、恐龙脚印、孔子鸟、大竹重庆鱼等珍稀化石,以及大量的岩石、矿产及宝玉石等标本。

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走进这座闻名于世的博物馆,开启我们今天的恐龙探索之旅吧!首先大家进门看见的是一块巨大的屏风,其上呈螺旋状分布的图阐述了地球演化的历史。我们先顺着屏风往右边走,大家最先看到的是各种贝壳标本、各种海洋生物化石,大家看这些栩栩如生的化石,也许会惊叹于它们的美丽,会不会有一种想要到海底去探明究竟的冲动呢?我们接着往下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展览柜附近的一块黑色的大石头,可能大家会纳闷,为什么这块看上去不怎么样的石头会放在博物馆里。其实这是明朝期间陨落的重达158.5公斤的隆昌铁镍陨石,这可是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宇宙来客”各种各样的玉石饰物,

往前走,便是玉石展览区,我们会看到很多美丽的玉石及雕刻品,这些玉石晶莹剔透,千姿百态,绚丽多彩。有兴趣的朋友们请仔细看看,这些玉器都是货真价实的。这里我顺便告诉大家一些鉴定玉的常识,一是看玉的比重。比重越大,玉越珍贵。 二是看玉的硬度。硬度越强者玉石越佳。三是看玉的色泽。红的为翡,绿的为翠。翡和翠布满就可以称为宝石。当然玲珑剔透也是一个方面。 四是听玉的声音。脆者为佳,哑者为劣。 五是看做工。常言道:黄金有价玉无价。这句话并不科学。所有的玉都是论斤,论立方购买的。和艺术结合,才决定它的价格。 六是看玉的时间。玉有古玉和现代玉之分。古玉就是文物。现代玉就是艺术品。一块年代久远的古玉,价值可以连城。大家不妨用刚才我讲的这些来鉴定一下展览柜中的玉,就会发现这所博物馆中的玉都是真品,尽管这些玉没有市场上的玉那么璀璨夺目,但它们都是最真实的玉,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可以买一些,价格也很便宜。

好了,我们再顺着展览柜看下去,我们会看见各种动物的蛋以及部分动物的标本。也许眼界开阔的朋友会发现展览柜背后的墙上分布着一排展板,上面依次介绍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的过程。我们顺着展板看下去很快就会发现恐龙时代的内容,这上面就很详细的介绍了关于恐龙的许多东西。恐龙,生活在距今大约2

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说是脊椎动物而不说是爬行动物的原因是,恐龙曾经被归为爬行动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匍匐的行走方式,以及现在一直被质疑的冷血动物一说。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恐龙最终灭绝于63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

再向前走,映入眼帘的便是之前提到过的本馆的“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这是一种巨型的蜥脚类恐龙。这只龙体长22米,背高3.5米,颈长9.8米,生活在距今约一亿五千年前晚侏罗世。它不仅是亚洲最大的恐龙,而且是我国研究最深、展出最早的恐龙化石。朋友们,如果你们拍照的话,就会发现相机根本不能拍下这副完整恐龙骨架。这巨大的恐龙骨架后面的那扇墙上是一副占据整个墙面的四川侏罗纪晚期恐龙生活意向图。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生动地想象出当时恐龙的生活状况。

在马门溪龙的前方,大家只需要转头就会看见很多大块头,一具坦氏铲齿象和一具亚洲象的骨骼标本,很难想象以前的大象牙齿是长在我们现在说的鼻子上的,像铲子一样。与它们对峙的是安岳马门溪龙和鸭嘴龙的化石,逆时针参观下去分别是甘氏四川龙、广元马门溪龙、沱江龙、鸿鹤盐都龙、杨氏鹦鹉龙和多齿盐都龙。这些恐龙,除了甘氏四川龙氏肉食性恐龙,其他恐龙均为草食性为主。 前面,也就是整个展厅的右边部分,这边依然有很多展览柜,墙上的展板是刚才左边墙面上的延续。而展览柜中展览的是一些古人类头骨化石、部分石器工具和各种原矿石,更重要的是有些矿石是采集自地球南极、北极、珠峰和太平洋底的珍贵岩矿标本。大家仔细看,这些古人类头骨揭示了人类一步一步进化的过程,而这些石器工具无不述说着人类的伟大智慧,这些石头,千奇百怪,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产物。再往前,就回到我们刚进门看到的那面屏风了。

好了各位朋友,关于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一点印象,不详尽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海涵。

(剩下的时间大家可以自由的参观一下,半小时后在大门口集合上车。)

篇三: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志愿者博物院解说词

河南是中国第一文物大省: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140多万件;国保单位97处,省保666处,市县保2300多处;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河南占17项。河南,只有河南的文物,才能构成一个完整序列,见证华夏文明八千年绵亘不断的历史华章。

河南博物院的中心建筑的外形呈覆斗金字塔状,其建筑灵感来源于河南登封的观星台 外形,内部分为三层。我们现在所在的一楼大厅,可以看一下正中间的这个巨型雕塑, 它就是我们河南省的简 称“豫”的来历,大家都知道, “豫”字是由“予”和“象”呈左右结构组成, “予”就是人。 这里中间的这个人和两边的象,也正是“豫”字的象形写法,一人从中间推开二象,如开门 状,就好像是开启“华豫之门” ,迎接天下宾客的寓意。在这个巨型雕塑的后面,是以中岳嵩山为背景的,两侧还有开封的铁塔等河南历史遗迹的标志建筑。 大家再看脚下的这个特殊的图案, 说它特殊, 其实我们并不陌生, 它和我们经常见到的道家阴阳鱼的图案的非常相似, 这个就是道家阴阳鱼图案的前身——浑圆太极图,这个图案,浑圆一体,呈向四周辐射状,也暗示了的中原者 的天下的含义。

黄河流域是人类较早出 现的地区之一,河南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就有二十余处,出土的遗物及人类化石表明:距 今几十万年前,这里已经有人类活动,他们以洞穴为家、打制石器、采集、狩猎、懂得用火,创造原始的文化。在这里我们展出的有旧石器时代的一些工具,有用于削刮的削刮器,用于 砍伐砍砸器和用于雕刻的尖装器等, 还有一颗出土于南阳南召的类人猿牙齿。

距今已有八千年前的裴 李岗文化时期,中原大地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锄耕农业。伴随着农业的出现,制陶、纺织等手 工业相继产生,先民的开拓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基础。 人类从打制石器也逐渐的向磨制石 器是转变,磨制石器更加锋利,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也表明了人类有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 石器时代。在这里我们展出了石斧、石镰和石铲,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石斧、石镰和石铲的作用与我们今天的几乎是一样的,石磨盘长 68cm,石磨棒长 58cm,主要用于稻谷的脱壳, 1978 年出土于新郑裴李岗。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陶鼎,叫做乳钉纹红陶鼎,1977 年出土于新郑裴李岗,它表面的这种纹饰叫乳钉纹, 在以后很多的陶器和青铜器上都有应用。 鼎的作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锅, 这个鼎通高 22cm, 口径 23cm,是手工制作的, 首先搓泥成条, 盘制成胎,烧制而成。

接下来我们将要看到一件 “骨笛” , 这件文物 1978 年出土于漯河舞阳贾湖遗址。它是用仙鹤的尺骨制作而成,长 23.1cm,它的两端粗细不一,这样就导致了音调的难以调节,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它的大孔旁边还有小孔,以调节音阶。它可以吹奏出六个音阶,甚至有可能是七个音阶。

这件展品叫做双连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1972 年出土于河南郑州市大河村,通高 20cm,以泥质红陶作成两壶并联,连腹处有一圆孔相通,两壶体近似于橄榄型,通体施红衣,绘黑彩平行线条纹。是一种饮酒器皿,使用时两人共执此壶,同时饮用。这种饮酒习俗 在现在的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它是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

紧接着我们看到的都是仰韶文化时期的文物,多为彩陶,器物身上的花纹各不相同有鱼图腾、鸟图腾、植物崇拜、动物崇拜、生殖崇拜和天文崇拜。从这些图腾崇拜中我们不难 看出,仰韶彩陶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水平,其绘制出的图案,有许多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

这是 1987 年河南省濮阳县县城西水坡 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蚌壳龙虎图案” 的仿制品,我们把它称为”中华第一龙” ,出土地濮阳也因此称为“龙乡” 。出土的时候,墓主人为一老年男性,头南足北,身长 1.84 米,在其左右 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左侧为龙图案,身长 1.78 米,高 0.67 米,昂首、弓 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右侧为虎图案,身长 1.39 米,高 0.63 米。虎头微低, 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如下山猛虎。在其脚的下方,还有用蚌壳摆放的北斗七星的图案,这一组展品的摆放位置正好与我们常说的“左青龙,右白 虎”相吻合,这也正体现了古老的星象和方位意识。

此后我们看到一件很是不起眼的文物,可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块儿铜渣,这块铜 渣出土于周口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长 1.3 厘米,断面近正方形,铜绿色。证明在四千 三百年前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冶铜技术,这是人类物质文化由石器向青铜转变的物证。

这两节陶制管道,这就是当时

的排水管道,和今天的排水管的外形和相似, 每节长 35—45 厘米不等,直筒状,一端有榫可以套接。出土时成北高南低状,易于向外排 水。 如果说铜渣的出现划开了陶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那么这两节排水管道的出现就意味着人 类将有穴居生活走向了城邦生活。 人们便告别洞穴生活,建立起最早的村落。从半地穴式房子到原始城邦,居住条件的改变不 仅意味着建筑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婚姻及组织结构的发展。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宫殿模型,原址出土于洛阳偃师二里头,占地一万平方米,四 周有长廊相接,形似我们现代的四合院。在二里头的遗址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灰陶,其中也有一部分青铜器,也体现了青铜工艺的逐渐成熟。

商朝历经公元前十六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四 百余年,由于受到政治、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频繁迁都,多在河南境内,郑州也是当时的重要建都之地,现在还可以在商城遗址上看到当时的土城墙,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郑州 的二里岗出土了大量的灰陶器和青铜器,因为商朝饮酒成风,这些文物也多为酒器。

瓷器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象征, 早在商代就已经产生。中原地区出土的瓷器花纹繁缛,形制美观,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以及火候较高、质地坚硬施有青釉的瓷器,为我们找寻瓷器之渊源提供了线索。这件文物叫做原始瓷尊,1955 年出土于郑州商代墓葬中,它是用高岭土烧制,烧结温度高达摄氏一千度以上,表面施青色薄釉,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瓷器。 商周时期,河南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不仅有了瓷器的发端,青铜器 作为这一时期文明物质象征,在祭祀、战争、宴飨等重大国事活动中也得到了大量使用,不仅有威严凝重的庙堂祭器,而且还有纷繁多样的兵器和生产工具等。其冶铸技术、造型工艺 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下面我们看到的就是国之重器——鼎。相传夏铸九鼎,三代奉为传国之宝,作为国家政权象 征的青铜礼器在中原的最早出现, 证明中原地区率先跨入了青铜时代的大门。商代和西周时 期,随着礼乐制度的完善,代表这一制度的成套青铜礼器也走向鼎盛,它以瑰异庄严的形象 和繁多的品类,显示了商周贵族对上天和先祖的敬畏,对自身权势,财富的肯定和炫耀。这个方鼎——乳钉兽面纹方鼎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 这种商代前期的大型王族重器, 提供了 置帝都于中原的史实依据。此鼎深腹四足,沉稳优雅,简洁有力的阴线,在器物的上腹与四足刻画出兽面纹,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青铜方鼎之一。

商朝后来建都于殷,也就是今天的安阳地区,在安阳地区发现了大面积的商王朝宫殿遗址, 同时在安阳的小屯村也发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当时的人们无法理解自然现象的无穷变 化,就迷信于占卜,首先在龟甲或兽骨上钻孔,把要占卜的内容刻写在上面,然后放在火上烧,根据骨表面烧裂的裂纹走向以断定事情的吉凶,最后把推测的结果也记录下来,这就是 甲骨文中记录的内容的形式。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成体系的文字,其中保存了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文化资料。甲骨文是较成熟的文字,基本反映了我国古文字的造字规则——“六书” , 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还有大量的商代青铜器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下面我们看到

的这几件青铜器就是出土这 里。妇好是商王朝第二十三代帝王武丁的妻子,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并且参与国事,受到武丁得荣宠,在其死后,予以厚葬,其墓穴中出土的青铜文物就有 468 件之多,可 见她的地位之显赫。 这里还有一件和妇好有关的文物,它的造型非常的别致,名叫“妇好枭尊” ,妇好枭尊 是当时的盛酒器具, 此尊的外形取一只昂首 “” 目的鸮鸟, 双爪与下垂的尾翼形成三足支撑, 器身各种繁缛勾连的纹饰达八种之多, 鸮被商人视为神禽, 商代青铜器纹饰中多有此类形象出现。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件展品的名字叫“玉柄铁剑” ,在出土的已经断为两截。玉柄铁剑 1990 年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墓中,长 20 厘米,径长 13 厘米,剑柄是玉质,剑刃是铁质,剑柄和剑刃的连接处是绿松石,从这件文物上可以考证,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冶铁技术,因为它的年代之早,所以它又被叫做“中华第一铁剑” 。在铁剑旁边的是和“中华第一铁剑” 一起出土的是“金腰带饰” , 它是纯金质地,含金纯度大百分之九十八,其自身价值及历史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缀玉覆面出土于三门峡市虢国墓,是西周文物,它是用玉片串缀起来覆盖于死者的脸上,以企图达到防腐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后面将要看到的金缕玉衣的前身。

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约公元前 550 年)文物,1923 年出土与新郑市李家楼村,同样的有 两个。造型和花纹装饰及大小几乎完全一样。其中一个藏于故宫博物院,通高 125.7 厘米, 口径横长 31.8 厘米,纵长 26 厘米;另一个藏于河南博物院,通高 126.5 厘米,口径横长 31 厘米,容酒器。为扁方体,修颈斜肩,腹垂鼓,双耳,圆足,有盖,盖沿铸镂空莲瓣纹两层, 盖中心有一块与——吻合的钢板,上铸一只亭亭玉立的仙鹤,双翼展开,引颈欲鸣,盖边饰 窃曲纹,两兽尾部相连,连接处插——壶腹边饰蟠龙纹,龙角竖立,回首反顾,塌腰卷尾, 身雕鳞纹,壶腹四隅各有一神兽,兽脚弯曲,顶端分叉,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圆足下两只做吐舌状的伏虎支撑壶体。器身上龙与鹤采用分铸法铸造。 莲鹤方壶之所以闻名天下,主要是因为它造型巧异精妙,铸造亦很工致。壶上物象众多,杂 而不乱。神龙怪虎。神态各具。最具特色的是壶盖上之莲鹤:莲花肥硕盛开,仙鹤站立花蕊,一大一小,一静一动,一花一鸟,搭配巧妙。青铜艺匠对鹤对鹤的雕塑尤为成功,它型神俱 佳,栩栩如生,似乎若有人猛喝一声,它就会振翅欲飞。

接下来我们将要认识一个古城遗址,它叫“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位于河南新郑市城关, 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都城,郑、韩两国先后在这里建都长达五百三十年之久。城内发现 多处贵族墓地及铸铜、铸铁和刻骨作坊遗址。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组展品就是出土于此,这是一组鼎和簋的组合,一共是九鼎八簋, 大家知道, “九鼎八簋”这个规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而在这里,经专家考证,出土该组鼎 簋的遗址是一个诸侯的墓葬,这是对天子的一种不敬,可见此时“礼崩国乱” ,是战国时期 天下大乱的一种表现。与此组文物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对“龙耳双壶” ,也是分外显眼。这些 都是诸侯权势与地位的象征。 看了这些青铜器中的大物件,我们再看一下这件造型别致的生 活用具——跽坐人铜灯。跽坐人铜灯为战国时期文物,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墓,是青铜质地,它的下部分是一个奴仆跪俑,看上去非常的温顺,把对主人的那种恭敬的表情显示了出来;中间是支撑部分,最上端是托盘,这三部分可以拆分开, 以便于清洗。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器物有了组合的形式, 在使用、挪动或清洗时都方便了许多。

青铜兵器在青铜文 化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商周时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锐利的兵器为疆域的开拓, , 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开辟了道路。这里首先为我们展出的是“国之利器” ,其兵器的种类有铜 戈、铜钺、铜剑和铜镟等。

商周时期,人们在青铜器铸造的过程中,在青铜中按照一定比例掺入了锡、铅、锌等金属, 总结出不同的合金比例铸造不同的器物,同时, 失蜡、模印、 嵌错、 刻划等工艺也相继出现, 使青铜器的工艺水平达到了顶峰。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巨 型壁画 “四神云气图” ,1987 年出土于商丘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墓主人是梁 王长子刘曼,为西汉(公元前 206——公元 25 年)文物,长 550 厘米,宽 350 厘米,画中 有青龙、白虎、朱雀以及蛇形怪兽,其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则,但是其错落有致,布局得当, 看上去气势磅礴,色形鲜艳,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壁画。

古人以为,玉能防腐,于是就把玉片用金丝穿连起来,做成“盔甲”状,穿在死去的人的身 上, 但愿能够起到防腐的作用, 此外还有用银丝或者铜丝穿连的, 我们统称之为 “金缕玉衣” , 只是用的材料不一样, 表明死者的身份和地位的高低不同。这件文物的原件出土于商丘永城 芒砀山柿院汉墓,出土的时候只有部分玉片散落在地,金丝已经被盗墓的人抽去,这件是仿 制品,用了 2008 块儿玉片,铜丝穿制而成,长 180 厘米。

这是洛阳太学门前的一方石碑的碑拓。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 国家最高学府,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洛阳太学 始建于东汉光武五年(公元 29 年) ,后来几经修建,至顺帝永建六年(公元 131 年) ,有 240 房,1850 室,太学学生 3 万余人,洛阳太学历经东汉、曹魏、西晋,约 300 余年,规模之 大,学生之多,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这块石碑就是晋朝龙舆皇帝之太子三次到太学巡视而立,上面详细记录了当时太学的规模、学生人数,以及把儒学推崇至高的 意义。从这块碑上我们还发现两个现代的名词: “博士”和“助教” ,可见在中国古代就 有了这样的称呼,只是我们现代的人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误以为是从西方传入的。这里还有 一个词语——“辟雍” ,这个词就是古人对太学的称呼,其意义和我们现代拔最高学府称为 “大学”相似。 两汉、 魏晋、 南北朝时期, 人们的思想观念处在剧烈的转变过程中,传统儒学的德与礼, 道学的天人观, 以及初入国土之佛学的轮回转生等, 多元杂糅, 构成了一个自由竞放的世界, 思想在冲突中升华,文化在交融中发展。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品题材丰富,设计新颖,造型优美别致,许多珍品达到了实 用与观赏、写实与夸张、造型与装饰的和谐统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我国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袁安碑为东汉永元四年(公元 92 年)文物,明代万历年间出土于河南偃师县,残高 139 厘米,宽 73 厘米,厚 21 厘米。碑中有穿,文为小篆体,计十行三十九字,碑文中所记 司徒公其人其事,与《后汉书﹒袁安传》所载基本相同。

我们要了解一下两汉时期的庄园文化。 庄园经济是两汉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 征,庄园之中亭台楼阁林立,人们相互拜谒,畅饮美酒,载歌载舞,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彩的文化,这些内容我们可从出土的大量画像砖以及墓葬砖上看到。 在这个展厅里展出的大多都是随葬品, 也有一部分生活用品,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座七层陶楼,这就是一件随葬品,古时候的人视死如生,以为人死了会升天,居住的离天越近,就越容易升天,所以就算是死了也要居住在高处。这座陶楼飞檐翘角,显示出了当时生活中的建筑风格,后面的这一展柜中,是一部分生 活用具,不过是给死去的人在阴间使用的,如陶灶、陶灯、陶井等。这里还有一件当时人们的娱乐的玩具,叫做“投壶” ,就是把这个细颈、鼓腹的瓶状物放置于远处,用羽箭向里面投,看谁投进去得多,已决定胜负,这件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另外,还有“六博” , 这里展出的是“六博陶俑” ,两人按一定的规则对弈,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棋类。

中国古代农业至两汉、魏晋、南北朝 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河南出土的陶仓、陶风车、陶米碓的大量与农业有关的文物,证明中原地区汉代农业从生产、加工到贮藏都已相当先进。 在这里我们展出了一部分汉代贮粮用的工具,都是一些出土的模型。汉代贮粮,根据不同的 品种修建相应的粮仓,有仓、廪(lin) 、囷(qun)之分,圆形仓称囷,存放谷物的方形建 筑为仓,存放米类的方形建筑为廪,廪的顶部一般开有高窗,一共通风散热。这几件陶仓上标明的粮食作物有:粟、大麦、梁米、小豆等,证明两汉时期我国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类已经 齐全。 下

面我们要看到的将是当时独领风骚的冶铁技术 我国古代的的钢铁冶铸、加工技术,在汉代时已经成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这里我们展出的有大泉五十石钱范、斧范和冶炼时用的铁钳,特别是这一组石钱范,和我们现在工厂利用的模具极其相似,这样的生产工具节 省了工作程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批量生产的速度。

两汉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达到了全新的境界, 艺术家们一改三代艺术的神秘风格, 以人 文的精神观察世界,讴歌生活。文化艺术繁荣,舞乐和百戏蓬勃兴起,它是前代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生动的表现了这一时期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河南各地 出土的艺术品以自由洒脱的风格显示了当时人们的艺术追求。 百戏是汉代对多种表演艺术的总称,它包括杂技、角抵、幻术、游戏等,大多源于民间,其特点是体现人的健美、技巧、活泼、勇敢,是汉代表演艺术的主体。

这是一块儿“伏羲女娲画像砖”,上面绘制的是伏羲和女娲, 为东汉(公元 25——220 年)文物,出土于河南南阳市,高 100 厘米,宽 33 厘米。伏羲和 女娲传说为人类始祖,相传伏羲发明了捕鱼、狩猎,始创八卦。女娲炼石补天,捏土成人。 汉代伏羲和女娲的形象是人面蛇身,连体交尾,手持日月。如此反映了汉代人对人类起源和文明奠基的观念。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佛教则是自西方传入我国,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佛教。佛 教自汉代传入中国, 中原地区是佛教在中国流传的重要区域, 佛教文化在这里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发展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支脉。 洛阳白马寺 是因为“白马托经而来”的传说而命名;少林寺则是因为寺院居于少室山的下面一片树林中而命名。这两处都是河南的佛教圣地,从此一斑, 就反映出了中原腹地佛教盛行之风。

下面我们看到的这块儿石碑名叫“刘根造像碑” ,是北魏正光五年(公元 524 年)文物, 清代光绪年间出土于河南洛阳,碑长 144 厘米,高 37.5 厘米,厚 14 厘米,此碑中部线刻释 迦说法图,左右分别刻造像题名和题记,题名中的侯刚、乞伏宝等人于《魏书》中有传。

最后这一展柜中为我们展出的是白瓷,这里展出的这件白釉瓷尊是 1973 年出土于安阳北齐范粹墓,胎白细而坚,釉薄而透明。已经初步具备了白瓷的特征。其中的三系白釉瓷罐和长 颈瓶在乳白色透明釉上施数道绿釉,这一道工艺开创唐三彩之先河。还有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它的名字叫“黄釉舞乐扁壶” ,黄釉舞乐扁壶是北 齐武平六年制造,1971 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高 20 厘米,宽 18.5 厘米,口径 5 厘米, 白色胎质, 通体施褐黄色釉, 形状如同蒙古族盛水用的皮囊, 壶身两面有相同的图案,名为“胡腾舞” ,似为同模印出,中间一人举手,抬头,耸肩,提胯,翩翩起舞,左边而人各持琵琶和铙钹,正在演奏,右边一人挥动手臂,好像在是指挥,另一人吹奏横笛,一共五 人,从其着装看,他们均为胡人,然而这是一件汉人用品,从此也可以看到当时汉文化和胡文化的结合。

隋唐时期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洛阳城的模型, 历史上有十三个朝代先后在东都洛阳建都, 故而又有 “十三朝古都”之称,东都洛阳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 605 年) ,唐代依然沿用, 由外郭城、嘉仓城、元壁城、濯仪城、黄橙、宫城、东城和上阳宫组成,规模宏大,布局合 理,影响远及日本、朝鲜。洛阳城北靠黄河,南峙伊阙,东扼虎牢,西控函谷,位于丝绸之路和隋唐大运河的交汇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有道是“民意是为天” ,下 面我们就看看洛阳城中的粮仓,这里洛阳城中“含嘉仓”模型,不过里面填充的谷子却是原件,该窖在被发现时,口径 16 米,深 12 米,底、壁均经修整,火烘,铺设有草、木板和席 等防潮材料,在修造,防潮和密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盛唐时代政治稳定,社会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乐舞艺术博采众长,婀娜多姿,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