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国画小说读后感

小说2018-12-20 09:05书业网

篇一:学国画有感胡祖荣

第三次老年教育

理研会交流材料

学 国 画 有 感 大足县老年大学

大足县老年大学 胡祖荣

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宝库中是一种别具风格、富有浓郁东方艺术色彩的绘画。中国画源远流长,它扎根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等完整的艺术体系。学习中国画,就是要用中国画的传统和美学意蕴进行文化熏陶,要把学画作为有生命的、有变化的动态过程,用心去发现美,用情去表现美,用博大的胸怀去反映美、创造美,歌颂人生,歌颂社会,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与审美情趣得到升华。几年来,在国画老师潜心教育,耐心指导下,受益匪浅,提高了绘画技艺,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学习国画的情趣,我的几点感受是:

一、提高了绘画的技艺

掌握一些绘画的基础知识是学好绘画的前题。我自幼爱画,特别是国画,只要见到一幅好画,总是爱不释手,然而苦于不会画。退休后听说老年大学开设有国画班,于是我就报名学习国画。通过几年学习,,在几位国画名师指导下,懂得了什么国画,怎样画国画的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了绘画的一些技

巧。国画的门类很多,形式风格多样,有人物、山水、花鸟之分;有工笔、写意、重彩、金碧之别,还包括书法、篆刻、壁画和民间绘画等。国画还讲究“神”、“能”、“妙”、“逸”四品。神者得其意,能者得其状,妙者得其趣,逸者得其气。例如,教我们山水画的高老师讲山水画的技法是勾、皴擦、点、染,他强调“石为山之骨,树为山之衣,水为山之脉,云为山之神”。还讲了石、山的画法,以及云水法、点景法、设色法等等知识。同时,通过刻苦练习,我的墨技法也有很大提高。2004年上期,我校参加中国《老年教育》杂志社举办的《老年教育》杂志创刊20周年的书法、国画、摄影展,我的一幅国画被收入《翰墨飘香》一书,今年上期,我的一幅国画参加第三届“巴渝杯”《西部魅力》全国书画摄影文学作品邀请大赛获得铜奖。

二、增进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自然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以前在我眼里看到的山、看到的水、看到的花、鸟、草、虫也不过如此而已,平平的、淡淡的,没有什么感觉,更谈不上什么激情了,然而,现在可不同了,通过对山水、花鸟的描绘,特别是对山水的写生,使我对大自然的认识大大改观了。如2003年上期,老师带领我们去县城南山开展了题为“绘棠城美景,赞家乡石刻”的写生活动。老师先指导我们仔细观察周围景色,看到了这里的树木葱郁,群山环绕,高楼林立,风景秀丽幽静,是我们写生的好素材。然后,老师示范作画,他边讲边画,启发我们仔细观察山石的形象、走势、裂纹以及树木的结构、穿插,并提醒大家,仅用课堂学过的勾、皴、擦、染、点的传统技法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实际创造新的技法。

接着,大家开始写生作画,最后老师集中点评,大家反复修改,一幅幅家乡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通过这次写生,不仅提高我们绘画的技巧,还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和欣赏力。现在,我每走到一个地方不是泛泛地看看山水,而是要细细地观察一番,对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花、草、树木总觉得越看越好看,越看越喜欢。那郁郁葱葱的林木、那阵阵的花香鸟语,那明净的蔚蓝天空,那壮丽的锦绣河山是那么诱人,这就是大自然,它无处不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三、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

绘画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人的心理还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课堂上,我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课,反复临摹,不断修改,由于对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上课时画,回家一有空也画,有时绘画连饭都忘了吃。由于迷上了绘画,在绘画时常常进入画的境界,如在画梅花、牡丹时,就像走进了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仿佛在同鸟儿对歌,与花儿起舞;在写生画桃花时,就好像进了世外桃园。这时,一切烦恼、忧虑、病痛忘得一干二净。同时,在练习作画时,身体也得到锻炼。在执笔、运笔、运腕中身体力行,端庄的姿势,右手执笔左手摆平,端坐挺胸,两脚落实,身躯平衡,思想安静,精神集中,一呼一吸配合密切,发挥出气势功力,起到了气功养生的作用。的确,绘画能净化人的思想,增强人的体质,对身心健康大有稗益。

四、培养了高尚的情操

画国画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品质,否则,是很难画出什么

好画来的。古人云:“画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每一幅国画都应有一个健康的主题。如画山水,就要表现祖国河山的壮丽;画牡丹,就要反映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本质;画梅花,要表现它那品霜傲雪、铁骨铮铮的迎春精神;画竹,要表现它高风亮节虚心向上的品德;画兰,要显示它不显不露长远幽香的品质;画荷花,要突出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还有菊花的晚节香,松柏的长青,鹤的长寿等等,都应表现出它的高尚境界。画好一幅国画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升华人的品德修养,培养人的高尚情操,这就叫细雨润无声。

中国画艺术博大精深,学无止境,作为中国画爱好者的我,虽年近古稀,但我将执著追求,让它在我身上发出更多的光和热,让它伴随我渡过幸福美好人生。

2005年5月10日

篇二:《中国诗与中国画》读后感

《中国诗与中国画》读后感 在我手头的这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钱锺书散文》里,《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七缀集》的第一篇。这篇文章到底作于什么时候,我不知道。但从我手里这部散文集里作品的排列顺序,给我的感觉是,这篇文章好像是钱锺书文章前后期的一个分界。就这部《钱锺书散文》里的文章来说,都具有钱锺书写作时候体现出的机灵、幽默的特点,尤其善用巧妙地比喻来明、刺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亚里士多德说:善用比喻是天分高的表现。钱锺书在文史哲一类的读书、写作上确实有一股天生的机灵气,只是在前面的一些文章中这种机灵体现的更多一点。例如《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窗》、《论快乐》等等,让我读起来,感觉和写作《围城》的那个钱锺书很接近。估计这些文章和《围城》的写作年代也差不多,都是钱锺书早期的作品。这些早期的作品,我感觉,更像是典型的散文,篇幅都不是很长,引经据典的现象不是很多,主要是自己主观意识的发挥,随处可见他的那种机灵幽默,读起来很轻松。而之后的文章,文学韵味越来越少,学术气质越来越强。钱锺书的文笔,他的旧体诗暂且不论,就说他在小说、散文中的文笔,是偏于瘦、硬的,没什么肥词腴句,但就连这么一点文学韵味也在逐渐减少。越往后的文章关注的问题越学术化,写作方式中的引经据典的现象比比皆是,真有掉书袋的味道,仿佛他的思想由文学的阔而漫转变为学术的精而专,形成的每一种观念都不是单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而要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写下的每一笔都不再像文学写作那样随意挥洒而要引经据典的笔笔皆有根据,文章的篇幅从总体来讲都增大了,读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好像说一点就是确凿的一点。直到《七缀集》的第一篇《中国诗与中国画》,基本形成了在《管锥编》中可以见到的写作风格,虽然《七缀集》的文章都是用白话文写成,但神理一致。所以,他后来的文章如果再叫做散文,我真感觉有点不准确了。我总以为,散文更多的属于文学范畴,用散文来称呼《七缀集》的文章,从文学魅力来讲,美化了它们,从思想理论来讲,委屈了它们。或许我对散文这个概念的外延在理解上有局限,现在不是有很多所谓的文化散文、学术散文么,例如余秋雨之辈的作品,我认为,那只是伪学者跑到散文中来装腔作势。我对钱锺书还是尊敬的,不能用这种不伦不类的名称来称呼他的文章,姑且称为论文吧。 杨绛先生在为《管锥编》做的代序中写到,钱锺书称他早年的作品是“小时候干的营生”,现在看来会使他“骇且笑”,认为那是他成长过程的表现。这说明钱锺书确实有一个由文学者成长为文史哲学者的过程。他曾是个作家,但他并没有停留在作家的身份上,更进一步成为了学者。 就我读《中国诗与中国画》,本人业余读书人一个,就不进行什么学术探讨了,只说点个人想法。这篇文章确实符合“管锥之义”。一管窥去、一锥刺下,虽小虽微,但是确凿的一点一星。《中》文里,长篇大论的引经据典,这是《七缀集》里文章的共同特点,钱锺书丰富的学识、谨慎的治学态度由此体现,但也由此受到一些人的诟病。说实话,这样掉书袋的风格真不是十全十美,《诗可以怨》我就耐着性子读下来的,无论如何不欣赏。但在这里我还是理解并叹赏的。《中》文的核心意旨很明白,就像文末一段总结的,对历史上的泛泛的诗画并举的论调做了精辟的指摘,确凿的指出具有南宗画风的诗、也就是神韵派诗风的诗不是中国诗中的高品、正宗,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也就是南宗画却是中国画中的高品、正宗。那么长的篇幅,那么多的引经据典,就为了这个观点的明确。我看到这里,当时就有个感觉,至于吗?中国画我不知道那么多,要说中国诗,王维的诗明显比李白、杜甫差一个级别,因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嘛,再因为??这古往今来的人不都是这么说么。惭愧,这正是又一种泛泛之论啊。钱锺书先生在此花如许的精力论证出这么一点确凿,管窥锥刺,虽小却实,后来人若能据此作出国学上的新学问,此文当有基石之功。《中国诗与中国画》,洋洋万言、广征博引,产下一个单纯的常识。文章真如一块砖、一块石,坦坦实实的摆在那里。有一些人,或者真的具有高蹈绝伦的却又暂未表现出来的才学志向,或者就是低劣的哗众取宠,指摘钱锺书的学识文章。

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句,您先做点这样的硬功夫再说吧。

篇三:国画有感

国画有感

轻化0801

陈和英

记得第一次开始画水墨画,是美术课时老师要求绘画的一幅花鸟图。简单的几笔浓墨画出树枝,再抽象的运用水和墨的比例调配出浓厚浅淡,最后只是几笔就勾勒出一只不太像又有点像的小鸟(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国画小说读后感)。那时,水墨画在我的心里就是神秘而有趣的,又可以说是神似形非似的绘画。简单的黑白灰,寥寥的数笔,就给人一个广阔的空间去想象,去描绘。

真正的喜欢上国画是上初中的时候吧!应该是简单意义上的山水画泼墨画吧。这都得益于初中时候学的一首古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只是粗糙缭乱的数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更让我体会到了:垂钓者的旷达胸怀及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让人觉得生活可以这样空灵高远,这样与世无争。只有浅淡的水墨才能描绘的画卷,是黑白灰的世界。那时知道了,水墨不仅仅可以给人美的想象空间,还能给人精神上的感染。

上了老师的国画课后才知道,以前对于国画的理解是多么的浅薄。

从颜色上来讲,它原来不仅仅只是黑白的世界,它也是五彩缤纷的。

表达的也不仅仅是那时“独钓寒江雪”的旷达,也可以是欢快的、喜悦的、悲伤的、愤怒的……甚至于华丽的,朴素的……感觉到,这个五彩的世界都可以是用水墨表现出来的。

深的就是:水墨画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它是那么注重细节。每个细小的部分都处理的很好,无论是用笔轻重,线条的粗细,还是水墨的浓淡。

由这张《江雪图》就可看出,国画的用笔细腻之处。从近处水中倾斜的芦苇可以看出,似乎寒风凛冽。茫茫的江面上,之余一条乌篷船,船头,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正在垂钓。它蜷缩的身

子以及斗笠、蓑衣还有乌篷船上的点点积雪可以看出是个寒冷的雪

后。再远一点是层峦叠嶂的山水交错,绵延到天际,有点旷达深远,无边无际博大无边的意味。近处的山用典型的“披麻皴”画法,体现出山的嶙峋。山的用笔十分细腻,山上的树木以及点点积雪都可以看出。而远处的山着采用留白的处理方法。简单的几笔勾勒出层次与蔓延无边的意境。

国画的细腻与 旷达均在此中清晰可见。让我们感受到了江雪独钓的孤寂以及寄情山水的旷达,是多元的感情载体。

记得唐代诗人王维说过一句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柳宗元的《江雪》里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而在上面的两张《江雪图》里,我读到了:茫茫天地,唯我独立的旷达诗情。古有“诗情画意”之说,我觉得,每一幅水墨画作品都是一首韵味久远的诗歌,需要我们细细体味——品出其形,味出其境!

篇四:我对中国画的感受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

在没有学习中国画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画就是画画山,画画水,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根本就不懂中国画,或者说理解的很浅显。虽然说中国画这个课程仅仅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来感受它、走进它、体会他,这让我的时间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我这个从来没有拿过毛笔的来画中国画,这叫我一开始就不知所措。幸好遇到了一位好的专业老师,他教我们画国画时要用意念来画,虽然说我现在还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真谛,但在我这些天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我了解到原来中国画光靠认真仔细是不行的,而是要靠心神一起,就像老师说的中国画里要有一种气,要有一种神韵在里面,画中国画就像在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格,表达着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中国画画到现在我感觉到,要想把中国画画好就必须要用心来画,要把你的思想融会贯通到画里,画的要磊磊落落,要潇洒,要浑然天成。画中国画是一种享受,我到现在才明白过来,不享受的状态下画中国画是画不好的。尽管我现在的状态还不是很好,还没

能够领会中国画的精神,但是在几天的学习中我领悟到中国画确实是最伟大的艺术,它是在塑造有灵气的画面,画中的山山水水具有灵性,活灵活现,从中能体现出作者大气磅礴的豪迈与洒脱。

中国画的学习是我所学课程中最叫我放松的一门课程,虽然有时我不在状态,但是我会尽量把心情调节好后再继续进入状态,我认为不在状态的时候最好不要动笔,不然的话会越画越糟糕。中国画让我又一次找到了放松心情的良药,就如写毛笔字一样,虽然我没有写过毛笔字,但是我想应该一样吧。

学国画到最后我才慢慢懂得李老师课上所说的话,心神一致,屏气凝神,专注又不失洒脱,大气又不失凝滞。再画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超脱自然,在笔墨之间把个人的情感个性在无形中流露出来,使个人与画浑然一体。但是在洒脱之余又要格外注意整幅画的笔墨布局以及视觉效果,我认为这是比较困难的。对中国画的感悟 在学习美术史后, 就知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 一种是以再现客观世界为主的写实型 绘画,它以西方古典油画为代表;一种是以表现主观心绪与情感为主的浪漫、表现型绘画。 中国画就是以后者为其基本特

征的。 一、 似与不似之间 中国画是一种抒发主管内心情感,不重形似,而追求一种形神兼备艺术,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中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经谈过中国画的艺术在于“似与不似之间” 而“绘画以 。 形似,见与儿童邻”也正是苏轼对先贤们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可以看出中国画的创作,高尚的品德,不为名利所动,有理想, 有见解,画要有书卷气,有了他,就有文野之分,就是说要有文明的素质,直接反映到画上 去,简单地说这样就是好画。而读书也可以明悟,能够辨识,这对于一个中国画者来说是非 常重要的。 中国画的发展是数千年文化艺术嬗变的积累和传承的结果。 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 宗 教的影响,哲学的影响,书法的影响,诗文的影响等都促进了中国画的积累,其中蕴涵的共同的中国精神品格引导着传统中国画一步步的自我完善。 在我国文化艺术的殿堂中,中国画是瑰宝,是国粹。长期以来,它以独特的表现形式,赢得了东方乃至世界画坛的赞誉。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各种画种画材影响着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但越是民族的,越是优秀的,我们可以学习了解其它画种来丰富自己,为中国画的创新服务,但不能照搬。马远、夏圭、范宽、倪瓒、石涛、扬州八怪、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等一批中国画大师,他们无不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挥一种创新精神,他们的创新之举,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就我个人长期创作的感受,学习中国画,临摹是必要的手段,在临摹过程中,可以学习了解古人的用笔、用墨、用水、构图等技法,了解古人是怎样将山水、树石、车船、屋宇、人物、动物等提炼到画面中的。书画同源,写得好才有可能画得好,但画得好,不一定都写得好。书法的学习对国画的作用意义重大,研练书法,使柔软的笔毫在纸上形成力度,以至力透纸背,这便达到了古人所说的“骨法用笔”的境地。吴昌硕擅写石鼓文,用肩力去写,功力深厚,后在任伯年的帮助下,将此笔法运用于画花卉的枝干上,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此外还要广泛阅读画论画史,学习诗词歌赋。艺术是相通的,诗书画是一个家里走出来的兄弟。一个优秀的国画家必需以古典文学作支撑,从中国的诗词歌赋中吸取丰富的艺术素养,形成高雅超越的胸襟,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画作具有深厚博大的文化之根。而要做到这一步,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长期作战才行。

中国画的基本构成有笔、墨、纸、水,所谓点、线、面,墨分五色,与水的

控制密不可分,墨通过水的调配以及落笔行笔的轻重徐疾,在宣纸上可达到千变万化气韵生动的效果,如此反复练习,可望熟能生巧。师法造化,亲近自然,这是艺术的规律。有了笔墨的基础后,还必须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写生是将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加以提炼,记录下来,同时寻找古人的表现方法。写生一般用钢笔、碳笔,我更喜欢用毛笔,把看到的景物加以自己当时的想法即时地在纸上表现出来。这使得以后进一步的创作因拥有第一手资料而方便得多。写生要与大自然交朋友,领悟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神奇奥秘,它不但可以帮助你找到古人的绘画技法,还可以使你发现未表现过的素材。我在川藏高原写生途中,发现山有红色、黑色和紫色,水也有红色黑色,高大雄奇的川藏山体,各种山川式的地貌,要在古人皴法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