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乡村老师体罚学生故事

亲情故事2018-12-20 18:57书业网

篇一:古代孩子的小学生涯:挨打是常事

古代孩子的小学生涯:挨打是常事现在孩子一般六七岁入学,古代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而且古代对学生的管理较严厉,大多家长也认同“不打不成器”,读书不认真或学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罚跪如家常便饭。

一、古人几岁开始上学

现在孩子一般六七岁入学,古代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现代家长忌讳的“八岁八糊涂”的入学年龄,在古代最主流。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

《大戴礼记·保傅》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但《尚书大传·略说》则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同篇中还有“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的记载。

可见,先秦对入学年龄无统一要求。明清时期,“大龄入学”传统一直未改变。《嘉靖太平县志》载,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嘉靖香山县志》则称,有读书潜质的“八岁至十有四者,皆入学”。

而唐代孩子的入学年龄比其他朝代提前一两岁,与现在差不多,即六七岁入学也可以,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据《旧唐书·孙思邈传》,孙思邈虽是7岁入学,但当时已能“日诵千余言”,以至洛州总管独孤信见之大为惊叹,称“此圣童也”。具体几岁入学,古人也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甚至20岁读小学的都有。明魏校《庄渠遗书·渝民文》称,“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社学,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所设的“乡村小学”。

还有30多岁读小学的特例。据《魏书·刘兰传》,北魏人刘兰,便是“年三十余,始入小学”。

二、读书不学好会挨揍

古代对学生的管理较严厉,大多家长也认同“不打不成器”。读书不认真或学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罚跪如家常便饭。王充《论衡·自纪篇》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可见,在汉代就流行体罚学生。

体罚在古代叫“挞罚”。到明代,挞罚为乡村小学普遍采用,连学生家人都跟着受罚。明黄佐《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朴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

当然,也有的老师很人性,给“三好生”学生开“免打条”。明理学家沈鲤就主张,“学生勤学者、有进益者、守学规者,给免帖一纸,遇该责时,姑免一次”。

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明代良吏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坐左右塾,以序出入。”

古代还很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稽考,以约束学生行为。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

这种“功过簿”并非都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

三、怎么考试如何打分

古代小学主要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宋代国子监小学“条制”要求:“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

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俗话说“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在古代还真有。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具体考试时间,各朝代、各学校都不同。

元代的上元县(今南京市内),便对小学考试时间作出具体规定。据《庙学典礼·行省坐下监察御史申明学校规式》,上元小学的考试,固定在每月的初三、十六两天。而且,出题和监考要分两班人。

明代又有不同,明代理学家沈鲤称:“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但不同的老师,对考试的要求并不相同。儒学家刘宗周便主张“三六九会课,以二题为率”。

到清代,小学考试形成了制度,根据教学方式与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试:公课、月课一月一考,朔望课半月一考,季课一年四考。另有会课的多次考,义学的抽考等等。若重要考试考砸了,还允许“补试”。

古代考试评分方式较丰富,有“十分制”、“打勾制”、“评语制”等,但无“百分制”。以“打勾制”来说,优秀的打○,一般的打△,差的打×。

四、教育不公现象也严重

现代的“快慢班”,古代也有。如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国子监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

实际上,这种快慢班,更有“留级”和“升级”的味道。“三舍法”一度成为当时全国小学的模式。这种对小学生进行分等的做法,很不合理,遭到反对,并没存在多久。

古代没有中学,小学一般是“七年制”、“八年制”或“十年制”,最短的也要三年。所以,古代不是“小升初”,而是“小升大”,小学读完直接升入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因此,13岁上大学在古代一点也不稀奇。

但并非每个小学生都能“小升大”的,乡村小学生就不可能。即便是在国子监读书的“官二代”,也有名额限制,如宋代便将大学的升学率控制在50%。《宋史·选举志三》载,熙宁十年(1077年)推出面向宗室学生的“宗子试法”,规定“十取其五”。

古代教育不公现象也很严重,宋代以后,教育不公问题受到重视。元明清三代,小学教育走向兴盛,特别是元代,大力推广乡村小学,要求“遍立学校”,五十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大增。

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府或慈善人士开办的义学(义塾),得到进一步发展。义学是免费的,解决穷苦人家孩子的“上学难”问题,这可视为古代的“希望小学”。

篇二:我的乡村教师生活...

我的乡村教师生活

——旬阳县庙坪九年制教师肖庆慧

我叫肖庆慧,2009年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老家,参加了“特岗教师”的报名,并顺利通过了考试,被分配到庙坪中心校(现在的庙

坪九年制学校)任教。一晃已经在这儿度过了五年的时间。在这五年里,我时刻心系学生,热衷教育,勤勤恳恳,无怨无悔。或许是受父亲的熏陶,父亲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却依旧几十年如一日辛勤的耕耘着,默默的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山里的孩子。

初登讲台的我,稚气未落,对于如何开展教学还是一头雾水,所

以备课、写教案、上课、批改作业之余,我时常向老教师请教。没课

的时候,也常去聆听他们的讲课,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那时,我的宿舍和教室相隔很近,每顿饭匆匆吃完,便一头扎进了教室,忙着转化班上的学困生。每当下午放学,跑学生都陆续回了家,望着办公桌上厚厚的一沓作业本,便又开始了忙碌,只有晚上加班将作业批改出来,第二天才能及时将本子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

晚上睡觉前总是把第二天的课认真准备好,做到心中有数,所以常常很晚才休息。就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每当我为工作所累,想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时,看到同事们忙碌的身影,回想起讲台下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一双双纯真、渴求知识的眼睛;一份份试卷上凝聚着我泪水和血汗换来的点滴进步。我一下子又坚定了信念,重新回到工作中。

渐渐的,我也明白了,什么叫“苦口婆心”,什么叫“摸着良心干教育”。同时,我也真切地感受到身为教师的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来自于家长对孩子的特别期待。因此,我对自己的工作一刻也不敢松懈。

幸运的是,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带的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了校领导的充分认可,也获得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突然间,觉得自己的付出是那样的值得。

和科任老师的工作相比,班主任的工作更是繁琐和锁碎的。在我工作的两年后,便开始接任班主任工作。当了几年的班主任,总感觉很累。班级纪律要维护;班级清洁要督促;班级财产要时时检查;学生“三操”要到场;学生营养餐要到班;学生纠纷要调解;学生生病了要及时送医同时和家长取得联系;留守儿童和学困生要时时关注;学生成绩下降了又心急如焚……总之,事必躬亲,忙得不可开交。

虽然班级工作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风平浪静”,但这是用“累”作为交换的,身累心也累,说不定什么时候几位捣蛋鬼又会生出些许是非,直搅得你焦头烂额。回望自己管理的班级,总认为学生太小不懂事,我从不体罚他们,对他们倾注了所有的爱,为他们牺牲了多少休息的时间,甚至睡觉时还在梦里念着班上的某些学生某些事。可他们毫无感觉。有时自己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可学生照样若无其事,不知发生了什么。尤其是今年接任了一年级班主任工作,辛苦更是不言而语。管理起来更要万事巨细,随时随地的和孩子们靠近,了解孩子们的所需。但面对不谙世事的孩童,面对他们花样百出的问题,常常放学很久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

和孩子们相处久了,使我明白班主任工作仅仅有满腔的热情是不够的。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工作中要勤观察、勤动脑、勤动手、勤谈心;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要把握好爱与严的关系;要注意和家长配合,做好家访工作;要满怀期望地鼓励每一位学生。

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整日忙碌于这片热土,缘于对孩子的爱,缘于对事业的追求,无怨无悔。

我的追求是,我的学生能够有个好的生活,有个好的未来,即使他们很平庸,我也希望他们道德是完善的,品德是高尚的,无害于社会的。想想几十年后的一天,和他们一起拉着手聊聊家常,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桃李满天下。这是所有老师最简单的心态吧!我要像那无声的细雨,带给校园一缕绵绵的春意;我要像那巧妙的刻刀,灵巧地雕琢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篇三:乡村女教师读后感

观《乡村女教师》有感

——教师职业道德

“从今天起,你们不再是普通的孩子了,是学生。我教你们念书、算术。你们要成为识字的人。我要教你们思想。”瓦尔瓦拉的这句普通的开场白被重复了三次,拉开了经典教育题材的历史序幕。

全片以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主动从都市来到乡村做女教师的历程为主脉,在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前苏联卫国战争之后,展现一个平凡的女性在不平凡的历史变迁中,如何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像慈母一样的瓦尔瓦拉用柔情的一身来播撒知识种子的教师形象。同样,我们在瓦尔瓦拉的身上学到了许多许多。

首先,一个花季少女毕业之后面对众多优越条件并不心动,居然选择到一个偏僻、遥远并且人人都不愿意去的荒村野地去当名乡村教师。她说过:“我要当一名教师,到祖国的边疆去,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这句普通的估计每个人都说过的话,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能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呢?在他们看来,这似乎也只是一句只能放嘴上说说的话,但是瓦尔瓦拉却是真的坐在简陋的马车上,在寒风暴雪的陪伴下去履行她的誓言。风雪阻断不了她前进的步伐,那雪地上留下的坚毅脚印昭示了她对教育的信心。

其次,瓦尔瓦拉说过很多老师都会对自己学生说过的一句话:“你们都是我的孩子”,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个呢?但是瓦尔瓦拉真的做到了对待学生如自己的孩子那般热爱,她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关爱着自己的学生;她无时无刻不在用坚毅和果敢与残酷的现实对抗,这一切都是出于她对学生们深沉地爱。那个夜晚,她收到了一封又一封来自远方学生们的来信,字里行间都是学子们对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是学子们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她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学识却培养了一批批国家建设急需的人才。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要知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优秀的老师应该善于从整体把握教学法的理论体系结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们快乐的学习。

再次,瓦尔瓦拉身上的奉献精神让我非常敬佩。她就像一支蜡烛,用一生的时间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像一支粉笔,为了教诲学生耗尽了全部的心血,把自己的生命作为笔粉,磨到最后默默地消失了。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社会,需要这样的为了学生、为了教育工作牺牲自己的一切,全身心地将自己奉献的人。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教育行业也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学校要发展、壮大,必须需要像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这位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老师更需要要有个良好的师德、师风做后盾。

在思想上崇尚、遵守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在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真正认识善与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依靠自己的师德标准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位学生,从而在教书育人中感受一份愉悦,一份成功。

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呢?首先,我认为老师要爱岗敬业,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分内的事,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只求更好,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严格 履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责任心并且做到爱岗敬业。另外,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位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与每位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爱护每位学生,发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做到不体罚学生。同时,要多与家长沟通与交流,一起探讨促进孩子发展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关心爱护上,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时时刻刻给予学生关爱,对于学生细微之处的进步之处要多给予鼓励或者奖励,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再其次,老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会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也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所以,老师一定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也要做的到;凡是禁止学生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最后,作为一名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只有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是关键。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作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像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一样用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用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