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10经典背后那些事儿 ——历代文人故事及名作养成记之现代文学

现代故事2018-12-20 21:14书业网

心唤醒·暑期班

【学习目标】

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2、熟悉中国现代重要作家的生平及重要作品

【课前准备】

1、介绍一位你熟悉的现代作家

2、总结文学的四大体裁

【学习过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1、物质层面

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用大炮、军舰打开了,古老中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于是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林则徐、魏源就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看世界的一个直接结果就认为中国的落后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武器,于是中国出现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洋务运动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富强,而是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继续加深,这就是物质层面的变革。

2、制度层面

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于是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继续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以“变法图强”为号召的戊戌变法运动爆发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而致力于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就是制度层面的变革。

3、心理层面

鸦片战争后,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于是产生了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救国的思想;而甲午海战的失败,又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改变政治体制,先进的科学也难以救国,于是开始了政体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现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这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不彻底扫荡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也是不巩固的。于是,他们发动了一场猛烈地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开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大门,拓宽了视野,带来了新鲜的现代气息,科学和民主的口号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政治思潮、文艺思潮均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涌入中国,猛烈的冲击着衰败的中国。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一)现当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发生期(1917—1920)

1917年的文学革命,拉开了现代文学的序幕,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

(2)发展第一期(1921—1927)

1921年,新文学最早、最重要的两个社团“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立;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分小说集《沉沦》、对白话新诗有奠基意义的诗集《女神》出版;为现代文学赢得国际声誉的鲁迅代表作《阿Q正传》发表,说明现代文学进入发展期。

(3)发展第二期(1928—1937.7)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新文学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1928年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期的开始。

(4)发展第三期(1937.7—1949)

1937年“七七”事变后,文艺界结束了分裂局面,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

(5)发展的第四期(1949—1966)

新中国成立,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但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音,如对《红楼梦》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反右运动,对资产阶级“权威”及修正主义思想的批判等等,损害了新文学的健康发展。

(6)发展的第五期(1966—1976)

这是一个没有文学,没有诗歌的时代,对新文学来说是个灾难,可称“灾难文学”。在这个时代,最为知识分子的作家被打成右派,被迫远离写作。

(7)发展的第六期(1976—)

随着拨乱反正、随着思想解放、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文学焕发了新生,出现了一些具有世界水平的文学作品,但是总体上不如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代表作家:

鲁迅、郭沫若、叶圣陶、茅盾、徐志摩、朱自清、闻一多、冰心、沈从文、老舍、巴金、曹禺、戴望舒、臧克家、艾青、钱钟书、季羡林、萧红、张爱玲、余光中、余秋雨、舒婷等。

一、鲁迅——伟大的奠基石

(一)鲁迅生平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童年时代接受了较为全面的传统文化等正统、非正统和民间文化的熏陶。

◆祖父科场案是鲁家家道中落,开始了避难生活,这对敏感的鲁迅影响很大,清醒地认识了社会和人生的本来面目。

◆南京水师学堂和矿路雪堂使青年时代的鲁迅受到了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这些作品提供了一个与中国传统的奴隶哲学截然相反的自强、自立、资助的进取奋斗的人生哲学。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幻灯片事件”是他强烈感到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把本来很关注的的“国民劣根性”的问题放在了首位,弃医从文,认为“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

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二、主要作品(小说)

鲁迅主要的作品集有《呐喊》、《彷徨》还有后来的《故事新编》。

鲁迅以自己的小说,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大变动时代中国的普通民众的精神病苦,无情的拷问了他们的灵魂。

鲁迅作品《社戏》(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下)

鲁迅作品《故乡》(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

二、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郭沫若很小喜欢浪漫主义作品,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发表新诗《女神》等,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郭沫若15岁时患中耳炎,留下耳聋的后遗症,这反而强化了其他感官功能,激发“超验”的想像力类似的例子,在中外文艺史上很多见。

郭沫若小学毕业时经历过“考榜风波”,他本来在24岁毕业考生中名列榜首,却被教师私下改定为第八,这件事使少年郭沫若第一次感受到成人世界的恶浊。家庭包办的婚姻更使他一度陷于心理危机,后来从歌德的诗作中汲取了力量,才振作起来,并因此而非常明确地以追求个性解放,实现自我的完满作为生活目标。郭沫若这种天才型、文艺型的心理性格与他某些特殊的心理挫折有关。

郭沫若作品《天上的街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

三、叶圣陶

叶圣陶(1894年-1988年),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叶圣陶作品《苏州园林》(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

写作背景: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

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叶圣陶作品《多收了三五斗》(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

四、茅盾——现代长篇小说新范式的创造者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母亲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作品《白杨礼赞》(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下)

五、徐志摩——近代新月派代表诗人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现代诗人、散文家。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作品《再别康桥》(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下)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六、朱自清

朱自清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一位高尚的人,现代大文豪,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朱自清作品《春》(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朱自清作品《背影》(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

创作背景: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七、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作品《七子之歌》(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下)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走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八、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冰心作品《纸船》(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创作背景: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

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九、沈从文

沈从文(1902年—1988年)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湖南凤凰人。20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

沈从文先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的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作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都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十、老舍

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作诗和散文。“五四”运动后,用白话文试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三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完成了著名的小说《骆驼祥子》,赢得了巨大的声誉。重视话剧创作,1939年至1943年间,独立完成或与人合著的剧本有《残雾》《张自忠》等。1946年与曹禹赴美讲学,写完了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老舍作品《济南的冬天》(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

老舍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

十一、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父亲为官清廉,母亲善良、富有同情心,巴金称自己的母亲为自己的“第一先生”。巴金一生信奉人道主义,对个体生命保持爱与尊敬,与父母的关系很大。

五四运动爆发,受新思潮影响,阅读《新青年》,参加社会运动。1923年赴上海,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写下《灭亡》,1929年在国内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巴金在二十世纪历史的两个关键时期感动过中国: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

他的强烈激情,青春冲力的渴望,催人泪下的力量,使得当时的青年为之震撼,并成为“五四”青春精神的最好象征。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的“文革”后,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讲真话”一直是巴金执着的信念,使他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一个里程碑的作

用。

十二、曹禺

曹禺(1910年—1996年)现代著名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出身封建官僚家庭。1924年入南开中学读书,广泛阅读“五四”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和外国戏剧名著,参加了戏剧团体“南开新剧团”。1928年入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写成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次年在《文学季刊》发表,引起剧坛震动,成为暴露封建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优秀现实主义悲剧。1935年写出四幕剧《日出》,揭露半封建、半殖民地上层社会的种种腐败和罪恶。1936年至1942年,他任教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此间他创作了反映农村的三幕剧《原野》。1938年至1940年,还创作抗战剧《黑字二十八》以及与宋之的合作的《蜕变》。1941年创作《北京人》,通过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崩溃过程,揭露封建主义衰败与新一代追求新生活的必然性。他的戏剧文学创作标志着中国话剧的成熟。《雷雨》、《日出》、《北京人》等,不仅使中国有了长演不衰的传统保留剧目,也得到国外戏剧界的高度赞扬。

十三、戴望舒——雨巷中走出的诗人

戴望舒(1905年3月5日—1950年2月28日),名承,字朝安。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诗人,翻译家。

代表作品:《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创作背景:《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十四、臧克家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东潍坊诸城人,现代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曾任《诗刊》主编,他的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

臧克家作品《有的人》(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下)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

十五、艾青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现代文学家、诗人。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艾青作品《我的思念是圆的》(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89年,是诗人晚期作品。诗人一生经历坎坷,人到晚年后,对亲情看得越来越重。此诗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

十六、钱钟书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62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钱钟书作品《夏夜》(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

十七、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山东省聊城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作品《幽径悲剧》(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

季羡林作品《成功》(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

十八、萧红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萧红作品《呼兰河传》(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下)

十九、张爱玲

张爱玲,原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世于美国洛杉矶,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员日——中秋节。1938年考取伦敦大学,因战争转入香港大学文科就读。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是现代文史上的“异数”。

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人物,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后又被李鸿章招为女婿。其父是典型的遗少,旧习气既深,性情又甚坏,而其母黄逸梵(原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孙女)则颇受西方文化薰染,二人不和,终至离异。不久,其父又娶后母,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亲一度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又去英国。本来考上伦敦大学,却赶上太平洋战争,只能去香港大学,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能回到上海。

1943年遇到生命中的克星——胡兰成。(因为相知,所以懂得)。1944年2月见面,一月后张爱玲写《爱》,解释这爱: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透过封建家庭的衰败、腐朽的景况,她对古老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有了较深切的体认,世态人情的悲凉,生存的无奈与哀伤,也深深浸润了她的心灵,对她日后的创作影响甚大。另一方面,置身于这样的家庭,张爱玲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陶冶(古典文学的训练,以及传统文化风习的耳濡目染——包括封建家庭的礼仪、习俗、服饰、器物等,在《金锁记》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她是何等熟稔),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自小即在中西文化方面打下了较宽厚的底子。从收入《流言》的许多文章中,随处可见她对诗、小说、电影、美术、音乐、舞蹈和中国戏曲,均有较高的鉴赏力、感受力,和丰富、活泼的知识。她很早就爱画画,也学过音乐,尝试写过各种类型的小说。

张爱玲为人处世不同常人,注重实际,只凭兴趣,不管别人臧否。说“一个人假使没有什么长处,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我认为与其做一个平庸的人过一辈子清闲生活,终其身,没没无闻,不如做一个特别的人做点特别的事,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坏,但名气总归有了”。

二十、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因母亲、妻子均为常州人,亦自称江南人。曾在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攻读,毕业于台湾大学。在美国读书、教书五年,并任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高雄中山大学教授。

对诗、散文、评论、翻译均有贡献,已出版专著五十种。近年在大陆各省出书已逾二十种。余氏写诗、评诗、译诗、教诗、编诗,对诗之贡献堪称全才。诗作如《乡愁》、《等你,在雨中》、《白玉苦瓜》等均传诵一时。

余光中在中国诗界可算是一位奇人。他写诗的产量多,写作的时间跨度长,而且现在还处于创作的巅峰状态,这种不曾退潮的“青春期”是让人艳羡的。

余光中作品《乡愁》(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上)2015年春晚雷佳演唱了改编歌曲《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创作背景: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二十一、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由于亲身越野历险考察世界各大文明遗址,被日本《朝日新闻》评为“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文化思想家”。不仅完整地考察了中国境内的几乎所有文化遗址和世界各国华文地区,还考察了作为西方文明基座的欧、美一百余座城市,更冒着生命危险考察了埃及、中东、海湾、中亚、南亚的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河文明遗址,所写《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著作,一直位居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是公认的当代华人世界影响最大的文化学者之一。

二十二、舒婷

舒婷,乳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厦门人,祖籍泉州。1957年“反右”运动中,父亲被遣送到边远山区劳动改造,和美的家庭因而而破裂,这一切遭遇使她过早体味到人世沧桑。她从小随母亲在厦门外婆家长大。

舒婷自幼喜爱阅读,初中二年级时适逢“文革”爆发,舒婷悄悄藏在家里手不释卷,接触了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等世界文豪的大量作品。1969年“上山下乡”的洪流席卷而至,她把普希金的诗集打进行装赴闽西太拔公社插队落户。在农村她开始写日记,抄中外名诗,她顺手写下的几首诗竟在知青中流传开来。

20岁那年,舒婷以独生子女为由被照顾回城。待业期间,她在建筑公司做临时工,干过宣传、统计、炉前工、讲解员、泥水匠。1975年,舒婷正式调织布厂当工人。这一年,她的几首辗转流传的诗,经人介绍给下放永安的老诗人蔡其矫。老诗人非常看重舒婷的诗才,在长期通信中不厌其烦地抄诗送她,几乎是强迫她读了聂鲁达、波特莱尔以及许多当代国外有代表性的诗,开阔了她的艺术视野。

1977年,经蔡其矫介绍结识了青年诗人北岛,这件事深刻地影响了她日后的创作。1978年,舒婷发表了诗歌《致橡树》和《呵,母亲》,此后,她的诗作油印刊物上出

现,成为许多文学青年喜爱的“油印”派诗人之一。

“文革”结束以后,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之一,进入了更为自觉也更为多产的创作阶段。

喚醒智慧!開放心靈!創造夢想! 11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