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中药学习总结

学习总结2018-04-14 12:49书业网

篇一: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认识和体会

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认识和体会

几千年来,中医中药一直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保健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中药仍然如同璀灿的明珠大放异彩。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越发感受到了中药学专业各门学科的博大精深,领悟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现在,我就将浅谈一下自己在学习各门学科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课程,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几百味中药各有各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等等,要掌握这么多内容,确实很不容易,此外,中药数目众多,内容繁杂,术语难记,又容易遗忘,更容易混淆,以至于张冠李戴,初学者常感到困惑和烦恼。其实,掌握一种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无疑是中药学入门的一把钥匙。经过学习参考和不断琢磨,自己也摸索出一些学习方法。

首先,以功效为核心,结合药性,全面理解。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及使用主意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并不要逐个完全依靠死记硬背。其中,功效是核心,掌握了功效,结合性味、归经来理解其功效,以功效来推导记忆其相应的主治证,以药性、功效来体会其使用注意及用法用量,充分分析,全面理解,就能对每一味药物了如指掌。

例如,清热泻火药的主要功效为清热泻火,又根据各药物的归经不同,我们可以推知其所清火热之邪的存在部位。石膏归肺、胃经,则清泻肺胃实热;知母能入肾经,故能泻相火;栀子归心、肺和三焦经,故能清泻三焦火邪,并可泻心火以除烦;夏枯草归肝、胆经而能泻肝胆实火等。补虚药中,麦冬归脾、胃、肾经,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滋肾阴,降虚火;石斛归胃、肾经,故能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滋肾阴,降虚火。这些诗根据性味归经来理解功效,我们更要学会利用功效推导相应的主治证。以大家最熟悉的麻黄为例,其功效是发汗解表,宜肺平喘,利水消肿,那么其相对应的主治证我们可以很容易推导出来,依次为外感风寒表证,咳嗽气喘和风水水肿。其他的药物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巧妙记忆。如此,只需记住功效这一核心内容,我们就将其它内容全部记住了,既容易理解和掌握,又不容易忘记,还避免了枯燥无味,机械背诵之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反复思考,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每学完一个章节,我们都要反复思考,有必要对其中功效、应用相似的药物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以利于知识积累,并使之条理更为清晰。如补虚药这一章的内容很多,它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节,我们就可以先对每一节进行总结,再综合这一章进行归纳小结。如补气药中补肾气的有人参、西洋参、山,补脾气的有白术、白扁豆、大枣、蜂蜜;补阳药中脾肾双补的有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等;再深入到整章内容,阴阳双补的药物有鹿茸、紫河车、巴戟天、蛤蚧、肉苁蓉、锁阳、菟丝子、沙苑子等。

又如有透疹功效的药物有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有明目作用的药物有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有润肠通便功能的药物一般是带“仁”或“子”字的药物,如郁李仁、火麻仁、桃仁、瓜萎仁、苦杏仁、柏子仁、决明子、苏子等等。等学完了以后,我们要对其进行分类归纳总结。

此外,个别药物还享有特殊的称呼和美誉,我们也可以将它们总结出来,如“呕家圣药”——生姜;“疮家圣药”——连翘;“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主一身上下诸痛”——川芎,等等

再次,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知识是系统的,而不是独立的、零碎的。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系统而完整的知识框架,中药学也不例外。只有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掌握它,才能加深对功效及相互关系的理解,才能深入学习,弄懂,学透。

比如紫苏、黄芩、桑寄生、杜仲、续断、白术均可安胎,但紫苏是行气安胎,白术为补气安胎,黄芩为清热安胎,杜仲、续断和桑寄生均属补肝肾安胎,其作用机理是不一样的。

此外,有很多人容易忽视总论与各论之间的联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总论与各论并不是两个毫不相关的独立体,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统一体。总论内容要联系各论部分的具体药物,加深对其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各论部分又要以总论部分为纲,

来指导每一章每一味药物的性能的学习。如以四气五味理论来理解厚朴、黄连的功效、主治及使用注意,以升降浮沉的药性理论来理解升麻、柴胡、牛膝的药性和功效特点,以归经理论来领会柴胡、白芷、山药的功效和应用等。

有人认为,“学药之苦,苦若服药”,而我觉得“实践出真知”,只要在学习中不断深化探索,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一定会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学习中药就不应是一件枯燥而困难的事。以上就是我对中药学学习的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以帮助,在今后的学习中感到快乐,并能快乐地投入学习。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学习中药药剂学的重要任务是能够将中药之城合适的剂型,而所制成的中药剂型必须是有效、安全、稳定、可控的,保证生产出来质量优秀的药剂符合医疗卫生的工作需要,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习了《中药药剂学》,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普通药剂学中没有的知识,为我们以后的生活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如中药药剂中的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汤剂可以发挥方药多种成分的综合疗效的特点,液体吸收快,奏效显著,溶剂价廉易得,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同时汤剂的质量也有着诸多影响因素,如中药品质,中药粒径,煎药器具,火候,次数,用水等等方面,同时在汤剂的煎煮中也有很多的中药不能与群方一起煎煮,如矿石类贝壳类应先煮,而

藿香、薄荷、青蒿等宜后下,而阿胶、蜂蜜等宜烊化等等不同的煎煮方式,这些煎煮的工艺均影响着汤剂的质量,由此可见在中药药剂有今天的辉煌也是在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中发展得到的。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在中药专业的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中药鉴定学是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研究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学科。在原有的专业基础课上进一步学习本门课程,而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它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觉得很难学。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把握规律。每一类药材都有一定的鉴定规律,因为每一类药材都是一个器官,植物的每一个器官都有统一的规律。如根类有根类的特点,花类有花类的特点。在每一个章节的最前面概述,就谈到本节的药材鉴别特点与规律,同时还可以参考复习思考题,来帮助学习。鉴定药材一定要参考历史,中药收载于古代本草中,经过历代不断继续、修改、增加药味与内容。古代本草是我国的伟大宝库,学习中药必须了解本草历史变迁,所以要了解一种药材首先收载于那一种七草,这必须要背下来。并了解从首载本草到今的药材其来源品种是否一致,要把握规律,将首载本草加以归类。

总之,自学过程中注意掌握学习方法,可以综观中药学的全貌,从纵横两方面掌握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中药学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学好中药学。

中医药是宝藏。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近代科技兴起之前对生命特别是人,对于作为整体的生命,以及生命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有过如此深入和持久不懈的研究,积累了无数病例,创建了

篇二:中药学归纳-对比

一、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 白芷 、 细辛 、 辛夷 、 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菊花 、 羚羊角 、 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

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 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 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 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

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 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 (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 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 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 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

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 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 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 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

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 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

11.利咽开音——蝉蜕、诃子、桔梗

既能利咽、开音,又能宣肺化痰排脓的药物是 既能利咽、开音,又能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的药物是 既能利咽、开音,又能疏散风热、止痉的药物是

12.温中止呕——生姜、沉香、砂仁、白豆蔻、吴茱萸、丁香、高良姜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解生半夏、生天南星及鱼蟹毒的药物是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行气止痛、纳气平喘的药物是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安胎的药物是 砂仁

既能温中止呕又能散寒止痛、助阳止泻的药物是

13.纳气平喘——沉香、补骨脂、磁石

既能纳气平喘又能温中止呕、行气止痛的药物是 既能纳气平喘又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的药物是 补骨脂 既能纳气平喘又能镇惊安神、聪耳明目的药物是

14.续筋接骨——庶虫、自然铜、骨碎补、断续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药物是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

二、特殊疗效

1.

目珠疼痛——夏枯草 诸骨鲠喉——威灵仙 吐泻转筋——木瓜 黄疸——茵陈蒿 油腻肉积——山楂

摄唾——益智仁(脾虚多涎) 回乳——麦芽(消胀) 通乳——穿山甲、木通 梅毒——土茯苓 肺胃出血——白芨

便血、痔血——地榆、槐花 蛔厥——乌梅

脾瘅——佩兰 夜盲症——苍术

引火(血)下行——牛膝 引火归源——肉桂

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川芎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延胡索 膏淋——萆? 石淋——金钱草

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人参 亡阳证(回阳救逆)——附

2.安胎

行气安胎——紫苏、砂仁 清热安胎——黄芩、苎麻根

补肝肾安胎——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 凉血止血安胎——苎麻根 温经安胎——艾叶 固经安胎——杜仲 止血安胎——断续 养血安胎——桑寄生

益气安胎——白术(健脾)

3.开窍

祛痰开窍——皂荚

清热息风、解毒止痉、化痰开窍——牛黄 解郁清心——郁金

宁心、祛痰开窍——远志

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蟾蜍

4.明目

清肝明目——菊花、桑叶、秦皮、羚羊角、车前子、决明子、夏枯草、珍珠母、熊胆 补肝肾明目——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 平肝明目——桑叶、菊花

5.利咽

利咽开音——蝉蜕、桔梗、诃子 清热解毒利咽——射干(祛痰)

6.升阳(适应症不同)

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柴胡、升麻 中气下陷——黄芩 升阳止泻——葛根

7.头痛

太阳(巅顶)——羌活、藁本、蔓荆子 阳明(前额)——白芷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 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8.胸痹

通阳散结——薤白、枳实 宽胸散结(结胸)——瓜蒌

9.痈

肺痈——鱼腥草、芦根、穿心莲、败酱草、桃仁、桔梗、贝母、巴豆、瓜蒌、薏苡仁 肠痈——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牡丹皮、(桃仁)、薏苡仁、紫花地丁、瓜蒌、大黄、芒硝

乳痈——蒲公英、川贝母、瓜蒌

10.清虚热又清实热——知母、黄柏、牡丹皮、地骨皮、青蒿、秦艽(区别于秦皮)、胡黄连

11.通鼻窍——苍耳子、细辛、辛夷、白芷

12.截疟——青蒿、生首乌、常山

13.平补阴阳——菟丝子、沙苑子、山茱萸

14.活血利水——益母草、牛膝

15.肺痨咳嗽——百部

16.寒热往来——柴胡

17.平肝疏肝——刺蒺藜

18.补肺脾肾——山药

19.安神——丹参、石菖蒲、珍珠母、五味子、大枣、茯苓

20 白附子、连翘

21.瘿瘤——昆布、海藻、黄药子、半夏、浙贝母

三、药物不同品种功效的偏向

1.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木防己——祛风止痛 汉防己——利水退肿

2.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 川牛膝——活血祛瘀

3.郁金——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利胆退黄、凉血

广郁金(黄郁金)——行气解郁 川郁金(黑郁金)——活血化瘀

篇三:中药要药总结

1.圣药

“呕家圣药”: 生姜

“疮家圣药”: 连翘

2.通用药

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

治风通用药:防风

治痹证通用药:秦艽

3.经典用语

“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

“夏月麻黄”:香薷

“斩关夺门之功”:巴豆

“将军”:大黄

“焦三仙” 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

“血中之气药”:川芎

“头痛不离川芎”(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延胡索

“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清心)

“祛瘀生新”:桃仁

“引血、引火下行”:牛膝

“风药中之润剂” 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

4.病证选药

安胎: 紫苏(气滞胎动) 黄芩(胎热胎动) 砂仁(气滞胎动) 苎麻根(胎热、胎漏胎动)竹茹(胎热胎动) 白术(脾虚气弱胎动) 杜仲(肝肾虚亏) 桑寄生(肝肾虚亏)续断(肝肾虚亏) 菟丝子(肾虚)

鱼蟹中毒: 紫苏,生姜,

破伤风:防风 蝉蜕 天南星 白附子 天麻 全蝎 蜈蚣

胃寒呕吐:丁香 生姜 吴茱萸 高良姜 沉香

胃热呕吐:芦根 竹茹 枇杷叶

胃火牙痛:石膏

阴署证: 香薷

风湿寒痹、肩臂疼痛:羌活

项背强痛:葛根

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桑枝

太阳头痛:羌活

阳明头痛:白芷

厥阴头痛: 藁本(巅顶头痛)

鼻渊头痛: 辛夷 苍耳子 细辛

引产: 天花粉

无汗骨蒸:牡丹皮

有汗骨蒸:地骨皮

梅毒:土茯苓

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白花蛇舌草

鸡眼赘疣:鸦胆子

回乳:芒硝(外用) 麦芽

诸骨鲠喉:威灵仙

吐泻转筋:木瓜 蚕沙

膏淋:萆?

血淋:蒲黄

虚寒呃逆:丁香

寒疝腹痛:乌药 荔枝核

泌尿系或肝胆结石症:鸡内金 虎杖

肺胃出血:白及

手足皲裂:白及

脱发: 侧柏(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中药学习总结)叶(外用)

阴疽流注: 白芥子

痨嗽及百日咳:百部

噤口痢:石菖蒲

休息痢:鸦胆子

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白头翁

口中甜腻:佩兰

排石:海金沙 金钱草 鸡内金 郁金 核桃仁

喉痹:络石藤 灯心草

口疮:吴茱萸

龋齿疼痛:筚拨

手足皲裂:白芨

失音:诃子 桔梗 胖大海

顽固性头痛及风湿顽痹:全蝎 蜈蚣

毒蛇咬伤:紫花地丁 蚤休 白花蛇舌草 穿心莲 金钱草 半夏

退虚热:知母 黄柏 牡丹皮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秦艽 龟甲 鳖甲

利咽:薄荷 牛蒡子 板蓝根 射干 山豆根 马勃 玄参 巴豆 牛黄 胖大海 桔梗

透疹:荆芥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升麻 葛根 浮萍 芦根 紫草

升阳举陷:升麻 柴胡 葛根 黄芪

亡阳证: 附子 干姜

引火归元治命门火衰证:肉桂

寒凝肝脉诸痛证:吴茱萸

泻痢里急后重:木香

米面薯芋食滞证:麦芽

绦虫证: 鹤草芽 槟榔 南瓜子 雷丸 榧子 芜荑

风痰证: 天南星

滑脱诸证:龙骨 牡蛎

阴虚火旺的喘咳痰血证:西洋参

乌须黑发:何首乌 女贞子 黑芝麻

肾不纳气之喘:蛤蚧 补骨脂 沉香 磁石 紫河车

润肠通便:火麻仁 郁李仁 柏子仁 核桃仁 桃仁 决明子 榧子 苏子 冬葵子 栝楼 当归 何首乌 黑芝麻 桑葚 肉苁蓉 胖大海 知母 生地黄 锁阳 杏仁

烫烧伤:四季青 紫珠 地榆 虎杖 侧柏叶

脱发:侧柏叶

疟疾:柴胡 青蒿 草果 鸦胆子 槟榔 何首乌 常山

胸痹:薤白

通经下乳:路路通 关木通 通草 漏芦 王不留行 穿山甲 冬葵子

梅毒:土茯苓

脾胃虚寒吐泻:砂仁

血淋涩痛:石韦 蒲黄

乳痈:蒲公英 漏芦 丝瓜络 远志

肺痈:鱼腥草 薏苡仁 栝楼

肠痈:红藤 败酱草 牡丹皮 络石藤 薏苡仁 栝楼 大黄

梅核气证:绿萼梅 紫草 半夏 紫苏

暑湿吐泻:白扁豆

高血脂症:山楂 蒲黄 姜黄 没药

降血压:杜仲 夏枯草 决明子 青葙子 车前子 罗布麻 地龙 青木香 大蓟 小蓟 马兜铃 桑白皮 荠菜 臭梧桐 淫羊藿 山茱萸 稀莶草 山楂

明目退翳:秦皮 青葙子 密蒙花 谷精草 蝉蜕 熊胆 赤芍 石决明 珍珠母 紫贝齿 枸杞子 木贼

扩瞳:青葙子

清心利尿: 连翘 关木通 瞿麦 竹叶 淡竹叶

虚火咽痛: 玄参

阴虚外感: 玉竹

安蛔止痛: 乌梅

5.配伍用药

麻黄配桂枝: 风寒表实无汗证。

麻黄配杏仁: 风寒束肺喘咳气逆。

麻黄配石膏: 肺热咳喘。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